廣州社工守護困境兒童行動記

疫情之下,困境兒童的生活、安危和學業一直牽動著廣州社工的心。從1月26日以來,廣州社工積極發起“紅棉守護行動”,全市201個社工服務站和專項服務項目點目前已開通了231個“紅棉守護熱線”,累計投入接線服務社工13054人次,服務市民超過46萬人次,其中服務困境兒童及家庭6800多個,共計服務13378人次。4000多名廣州社工日夜奮戰在社區抗疫一線,他們充分發揮專業服務優勢,搭建線上、線下無縫對接的快捷服務機制,積極聯動政府部門、慈善組織和愛心企業等社會多元支持力量,為困境兒童家庭構建起融合支援、應急、助困、助學於一體的綜合性立體化服務網絡,全力確保面向困境兒童家庭的服務不落一個,不留死角。


增城區仙村鎮社工服務站(廣州市明鏡社工):

化解困境兒童線上復課難題,仙村社工精心服務有高招

“來了嗎?哥哥,是設備來了嗎?真的是太好了,我可以上課了。”3月6日下午,仙村明鏡社工、志願者們到仙村鎮巷頭村為2名困境兒童送上向社會熱心人士借來的學習設備,全方位保障困境兒童的線上學習的基本需求。

如今都在說停課不停學,但鄉村裡的困境兒童如何在家實現線上學習?明鏡仙村鎮社工服務站緊急行動,策劃發起“一個都不能落下——困境兒童疫情期學業支持計劃”項目,通過向社會借智能手機、平板電腦等電子產品,積極發動社會力量共同幫助仙村鎮困境兒童解決切實問題。社工主動電訪困境兒童家庭、與學校溝通洽談了解實際需求,培訓志願者上門教授線上學習操作技能,分別針對家庭的需求,提供設備借用、網絡申報、學習軟件安裝講解等服務。小恩、小安(姐弟關係,均為化名)就是社工追蹤的其中一戶隔代教養的困境兒童家庭,因經濟條件問題,家裡沒有安裝網絡,也沒有足夠的電子設備,他們的爺爺焦急萬分,一籌莫展不知如何是好。如今,社工和志願者們的到來給他們一家人帶來了希望。

“叔叔,這裡可以把學習情況發送到群上,您按一下試試。”當天,3名社工、大學生志願者們來到困境兒童小恩、小安家中,向他們的爺爺瞭解家庭近況、存在的困難及問題,並通過多對一的方式耐心指導其爺爺使用“釘釘、微信”等網絡平臺,順利幫助兩名小朋友解決線上學習的問題。社工、志願者們在臨走前還不忘叮囑爺爺,要注意合理分配好小朋友線上學習的時間,督促好小朋友的生活作息,遇到問題時及時溝通聯繫。

據瞭解,仙村明鏡社工通過“一個都不能落下——困境兒童疫情期學業支持計劃”項目,整合社會資源,召集社會各界的愛心人士進行支援,一方面向社會徵集借用閒置的二手智能手機或平板電腦,另一方面向學校瞭解線上學習的途徑以及操作方法,同時招募志願者並進行安裝網絡平臺的途徑以及流程、注意事項等方面的培訓。目前,仙村明鏡社工已借到了平板電腦、智能手機等18臺移動設備,電訪覆蓋了仙村鎮轄區內所有在校學齡兒童,對接40戶困境兒童家庭,為34戶家庭提供通過電視可以線上學習的信息,為4戶家庭提供了設備支持,協助了6名困境兒童申辦了用於線上學習的網絡。

社工站相關負責人表示,下一步,將會繼續加強與家長的聯繫和溝通,瞭解學生功課、作息時間、設備使用等情況,實時協助家長下載與線上學習相關的網絡軟件。同時,還會繼續發掘在線上學習存在困難的家庭,並協助解決困難,讓每一個孩子的教育都能得到保障。


天河區員村街社工服務站(廣州市天河區啟智社工):

困境兒童復課遇困難,社工構築愛心支持網絡解難題

廣州教育局自3月9日實行中小學生統一線上教學,員村社工站主動向學校瞭解學生線上復課的情況,學校向社工站反饋有30名困難學生未能順利復課。社工通過一輪電話摸查後發現,困難學生線上復課遇到的困難主要有兩方面:一是上網課需要的設備不足或欠缺,例如沒有智能手機、電視和網絡等;二是學生與家長上網課的技能不足,例如不懂得操作上網課指定的軟件或APP。針對這兩項困難,員村社工站決定發起閒置設備募捐,同步開設線上復課家長護航小組,個別有特殊需要的學生家庭,將提供上門指導服務。

為了儘快解決困難學生無設備上網課的困難,員村社工站發起了“愛心捐贈:我需要一臺設備學習”的閒置上網設備募捐行動,很快就有愛心企業(佑森教育)和熱心市民提出認捐。目前已徵集2檯筆記本電腦、1臺IPAD、1臺平板電腦、10臺手機,摺合人民幣約9800元,累計已有8名困難學生領到了學習設備順利復課。另還有部分滯留在外地的困難學生,員村社工站將通過郵寄的方式為其送出學習設備。

即使解決了設備問題,有些學生還是沒能順利開課。“主任,還有兩名學生家裡沒有網絡,我們送了手機,她們也上不了課,這可怎麼辦?”負責協助困難學生線上復課的社工盧子珠焦急地向主任反饋。原來,這兩位學生家裡只有一臺手機,而且手機沒有網絡,家長也不懂如何打開網課鏈接,老師已經多次電話對接,家長依然無法順利操作。經過一番討論,社工站決定在中心開設一間臨時課室,利用社工站的網絡和設備,為學生調試好上課的頻道,邀請兩位學生到社工站上課。

此外,針對網課“陪讀”家長們遇到的各種困難,社工站還開展線上復課家長護航小組,為學生家長提供支持。根據家長們的反饋,網上覆課中會出現各種狀況,社工通過微信群組織有需要的家長參加“網上覆課”家長護航小組,針對疫情期間復課問題、家庭教育和親子關係問題等,通過提供線上諮詢和指導服務,協助家長掌握復課網絡軟件平臺的程序操作,指導家長掌握有效的親子溝通和互動策略、技巧,順利適應當下的上課模式。社工還通過公眾號平臺,將家長普遍關心的問題,通過專家答疑的形式公佈於眾,讓更多的家長獲得支持。

趙姐是一對雙胞胎兒子的媽媽,聽了家長護航小組的推廣音頻後,主動預約諮詢。在諮詢過程中,趙姐多次哽咽,情緒崩潰。“我覺得很辛苦”,這次線上復課給趙姐帶來了巨大的壓力,趙姐自述自己不會教孩子,可以嘗試的方法都已經試過了,但孩子還是不願意上網課,做作業拖沓,就喜歡玩手機玩遊戲。每天陪著孩子上網課,都不敢走開。家裡沒有老人幫忙,老公也要上班,自己一個人真的很辛苦。社工聆聽案主的訴說之後,同理案主的感受,疏導趙姐的情緒。與趙姐探討時間規劃表的操作方法,並推介了情緒疏導的方法。經過諮詢服務,趙姐的不良情緒得到了紓解,對自己有了信心,表示自己想再嘗試一下,並感謝社工的支持。截至3月11日,員村街社工站線上復課家長護航小組共服務了32位家長。

疫情下學齡兒童停課不停學,社工構設困境兒童及家庭復課支援服務項目和機制,是一種全新的嘗試。在知識的海洋裡,不應該有貧貴之別,員村街的社工多措並舉保障“網上課堂”不落一人,線上復課,一個都不能少。


荔灣區海龍街社工服務中心(廣州市大同社工):

關愛援鄂醫務人員家庭兒童,社工鏈接1000套愛心玩具

孩子剛滿月,醫護人員主動請纓馳援武漢;10歲的男孩子,惦念媽媽的安危......白衣天使在前線奮戰,後方有一大群的孩子們,已經好久好久都沒見到他們爸爸媽媽了。

疫情牽動著我們每一個人的心。廣州市大同社會工作服務中心近期鏈接了兆隆文化科技(廣州)有限公司與汕頭市海陽玩具貿易有限公司的慈善資源,由其捐贈出價值8萬元1000套的兒童玩具,用於關愛廣州市援助湖北地區的醫護人員子女、廣州地區前線醫護人員家屬子女及周邊地區困境兒童、特殊家庭子女。 在“小馬菲莉 愛心捐贈 共抗疫情”的捐贈啟動儀式上,兆隆文化科技(廣州)有限公司董事長黃兆升表示:“自己是一名土生土長的廣州人,看到我們廣州地區很多醫護人員非常勇敢的奔赴疫區第一線與死神作戰,非常敬佩和感動,所以很想通過這一批兒童玩具對英雄們的家人表達一點點的關心問候。”

疫情防控期間,富有社會責任感的愛心企業代表克服各種交通運送困難,親自把愛心物資送到海龍街社工服務站。而黃董事長的話語更是感動現場的工作人員。一份玩具裝滿他們對奮戰一線醫護人員子女關切之心,代表對受疫情影響的困境兒童無限關愛。捐贈儀式上,廣州大同黨支部書記、總幹事代表機構對兆隆文化科技、海陽玩具公司領導們表示深深的感謝,隨後當天率領團隊馬上為廣州市越秀區、黃埔區等9戶醫護人員子女送上愛心禮物。提起當日“送貨”的情景,周海明書記相當感觸:援鄂的醫護人員的孩子非常開心,說好喜歡,馬上過來抱住玩具!有一戶家屬通過微信給社工留言道:“我家3歲大的女兒拿到保齡球玩具就一直玩了快1個小時了,很感謝你們這麼暖心的禮物,那更是一份愛!”

隨後,廣州大同將陸續把愛心玩具派送到廣州荔灣區海龍街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的前線醫護人員家庭以及南沙區、越秀區、番禺區、白雲區,清遠、惠州、江門等地馳援湖北疫區的醫護人員子女、困境兒童、特殊家庭兒童,希望把這一份份裝滿著愛的禮物早日送到有需要的兒童手上。


海珠區“青年地帶”預青服務項目(廣州啟創社工):

社工緊急搭起守護網,助力孤兒家庭獲得安全感

2020年1月26日,廣東省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防控指揮部辦公室發佈嚴格防疫通告,全面落實省突發公共衛生事件一級響應。自此,三年級的孤兒傑仔(化名)與奶奶均被籠罩在疫情的恐懼之下,惶惶不可終日,直到青年地帶社工的到來終於讓他們感受到溫暖和希望。

傑仔半歲的時候,父母就相繼去世,剩下80歲高齡的爺爺、奶奶成為其監護人,為其提供照料。海珠區“青年地帶”的社工在傑仔3歲的時候便開始關注到這個特殊家庭。三年前,傑仔的爺爺因病離世,傑仔自此與高齡的奶奶相依為命。疫情發生後,祖孫二人只有兩個3M口罩,每天都不敢外出,雙雙守在電視前瞭解最新的防疫資訊。而在過年期間,手機充值店鋪都未營業,祖孫2人的手機都因為欠話費而處於停機狀態,難以向親朋好友乃至社區求助。

春節過後,海珠區“青年地帶”社工便立即前往傑仔的家裡,瞭解他們的所需,緩解祖孫2人的恐慌。社工在得悉他們緊缺抗疫物資以及手機處於停機狀態後,一方面立刻協助他們鏈接口罩、消毒液、酒精噴霧等防疫物資,另一方面快速協助他們進行線上充值,更為傑仔重啟了網絡的服務,協助他們打通與外界的聯絡。當天,社工聞到傑仔家裡傳來陣陣臘味的香味,但傑仔卻表示自己肚子很餓,已經2天沒有進食了。細問之下,社工瞭解到,原來祖孫2人因恐慌及口罩的缺失,從1月26日至今,整整吃了10多天的臘味,使得傑仔為此而厭倦。

第二天,社工立刻為傑仔家裡購置了一批新鮮的食材及送上防疫物資。傑仔在收到慰問物資後,立刻高興地表示:“我們有口罩啦!我最喜歡的雞肉啊,我要吃2碗飯啦!”考慮到口罩的持續緊缺,社工用廣州市慈善會和市社協支持的“善暖社區”項目資金,為傑仔與奶奶追加購買了抗疫物資,並送上了紫外線燈,可以助他們在口罩緊缺之下也能及時進行居家消毒。一份新鮮的肉菜,一盞小小的紫外線燈,便足以大大地提升祖孫二人的戰疫安全感。

與此同時,傑仔的家庭教育及學習設備的限制,一直緊緊地牽動各方的心。社工每週都與傑仔的班主任保持多次溝通,及時掌握傑仔學習上遇到的困難和問題,積極幫助傑仔參與線上學習。在社工的協助下,傑仔目前得以順利地參與了學校的線上學習及健康彙報任務,社工每天線上為傑仔轉發學習任務,作學習提醒,每週至少上門協助其梳理1次課業。他則每天主動向社工進行學習反饋,學習積極性得到不斷的提升,讓奶奶及校方都感到相當欣慰。

在戰“疫”期間,海珠區青年地帶項目社工通過線上和線下服務,及時聯動各街道團工委、司法所、居委等部門及醫院、學校、基金會、慈善組織、社工協會、街道社工站等單位,及時為184戶困境家庭提供了緊急支援,派出一次性口罩590個、一次性手套320只、免洗消毒凝露156瓶、洗手液50瓶、紫外線燈14支、清遠雞67只,更為這些家庭的兒童和青少年及時解決了醫院取藥、網上覆課、親子關係糾紛等問題。


化龍鎮社工站、光塔街詩書社工站、珠光街社工站等(廣州市普愛社工):

開學第一週,社工聯動各方“解鎖”社區學子網課難題

從3月2日起,學生們迎來了新學期的第一節新課,受疫情影響,這個學期的新課有些特別,從面對面的科室教學變成了“屏”對“屏”的網課。為了及時幫助需要上網課的社區學子解決無網絡、無設備完成線上學習的困難,普愛社工自2月29日起陸續對社區兜底困境學子進行需求排查,為存在網上學習難題的學子及其家長制作系統登錄指引、介入跟進愛心平板電腦的捐贈、協助監督學習進度、提供思想輔導等精準幫扶。目前,普愛社工已完成154戶低保、孤兒、殘障等困境群體的全面排查。

“孩子要上網課,我們都不知道怎麼弄,現在沒辦法學習,你們能幫幫忙嗎?”3月2日一早,化龍鎮社工站的普愛社工就接到了一個焦急萬分的求助電話。問清楚其所在位置後,普愛社工馬不停蹄地趕往服務對象的家中。原來,正在讀一年級的小崔和家裡人都不知道怎麼使用智能手機,無法按照老師給的指引登錄網課系統上課。入戶瞭解情況後,普愛社工聯繫了小崔的老師,根據登錄“廣州電視課堂”網絡平臺的指引內容,手把手地教小崔的家人如何用手機進行操作。針對小崔的特殊家庭情況,普愛社工還為小崔“量身定做”了學習課程表和平臺登錄指引圖,既避免下次上網課又出現同樣的狀況,又幫助家裡人能夠按時督促小崔完成不同時間段的學習內容。

幫忙解決“軟操作”的問題後,又有社區學子遇到“硬配置”問題。3月3日,光塔街詩書社工站的普愛社工便接到了街道轉介的社區高三學生小邱、職中學生小陳的求助需求。“家裡只有一臺舊手機用來上課,但是上網課時會出現卡頓、斷網情況,嚴重影響上網課的質量……”“有時候學校佈置的作業是需要提交文檔,可是我的手機沒有辦法完成的……”經過入戶走訪跟進,普愛社工對小邱和小陳的需求進行了評估和協調,並及時與街道共商對策。最後,街道決定將小邱、小陳納入“圓夢光塔2020學子夢”項目提供幫扶,由光塔街道商會愛心人士為他們捐贈平板電腦,普愛社工負責跟進捐贈事宜及提供後續個案服務。

在3月5日的電訪中,珠光街社工站的普愛社工也排查到初三學生小玉的上網課難題。“上週手機突然壞了,就臨時找朋友借了平板電腦,可是下週開始朋友也要用到電腦了,我下週的網課都不知道怎麼上了……”小玉焦急地告訴普愛社工。安撫好小玉的情緒後,普愛社工立刻著手鍊接社區資源,在社區居民群裡倡議愛心人士將家裡閒置的電腦捐贈給小玉使用。當得知小玉的情況後,普愛社工魏錫東主動伸出援手,表示可以捐贈家裡的二手臺式電腦,並通過微信及時與小玉溝通二手電腦是否適用。“可以用的話我都OK的,謝謝社工幫助!”小玉開心且感激地回覆道。而魏社工也與小玉約好儘快將捐贈的電腦送至她家中,解決小玉的燃眉之急。

社工除了協助解決網課的“軟硬件”問題,還要協調距離問題。六年級學生小王從下週起統一通過有線電視上課,可是家裡既沒有電視也沒有網絡,哪怕有電視也難以順利開課。原來小王是智力二級殘疾的特殊兒童,在普通學校就讀,所以無法獨立完成開電視調頻道上網課一事,而小王家離社工站又太遠,無法每天到社工站來收看電視課程。考慮到小王的實際情況,普愛社工通過溝通協調,為其聯絡了離小王家比較近且有電視機的潭山村長者飯堂場地(因疫情暫停開放),並發動社區志願者,從下週開始陪同小王完成電視學習的課程,順利幫助小王一家解決了上網課的多重困難。

當疫情襲來,網課成為實現“停課不停學”的主要手段,困境學子的“數字鴻溝”問題,影響著他們的學習和成長,這不僅是教育問題,也是關係著社會公平正義的問題。社工充分調動各方力量,把關愛和幫扶困境青少年的工作做細做實,讓知識的陽光照進社區的每個角落。


(供稿/廣州市民政局慈善社工處、廣州市社會工作協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