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決好“堵點”“斷點”

樊曦

近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務委員會會議強調 , 要準確把握國內外疫情防控和經濟形勢的階段性變化 , 因時因勢調整工作著力點和應對舉措 , 確保打贏疫情防控的人民戰爭、總體戰、阻擊戰 , 確保實現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決戰脫貧攻堅目標任務 。 這提醒我們所採取的舉措要跟上形勢的變化 , 有針對性地精準施策 , 在做好疫情防控的同時 , 打通“堵點”、補上“斷點” , 讓復工復產更有底氣 。

當前 , 全國疫情防控形勢持續向好、生產生活秩序加快恢復 。 不過 , 在一些具備條件的地方 , 復工復產的步伐還不夠大 , 存在觀望猶疑心態 。 不少企業仍面臨用工短缺 , 一些關鍵崗位員工受困於疫情嚴重地區難以返崗 。 一些地方物流運輸存在“堵點” , “最後一公里”問題比較突出 。 出臺的各項扶持政策緩解了中小企業的資金壓力 , 但有中小企業反映 , 政策落實還存在一定的“斷點” 。

究其原因 , 主要在於 , 各地關於疫情防控和復工復產的標準不明確不統一 , 影響人員和貨物自由流動 。 目前 , 各地交通不暢的情況基本好轉 , 但具體到什麼人要隔離 , 該隔離多久 , 健康檢測能否互認 , 許多地區還是各自為政 , 企業缺乏明確的可遵循的指南 。 同時 , “一刀切”的簡單做法導致企業特別是中小企業想復工又怕復工 。

從全國來看 , 對於非疫情防控重點地區 , 防疫和復工並不矛盾 。 在疫情特殊時期 , 嚴要求、高要求是必要的 , 但任何決策都要同時考量成本和收益 , 儘可能尋求科學的“平衡點” , 而不是簡單化地“一邊倒”“一刀切” , 讓經濟社會承受本可以避免的損失 。 這是“統籌”的應有之義 。

受國內外多種因素影響 , 當前我國經濟下行壓力持續加大 。 今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收官之年 , 如何加快建立同疫情防控相適應的經濟社會運行秩序 , 積極有序推進企事業單位復工復產 , 讓全社會盡快恢復到正常的工作生活上來 , 是各界關注的焦點 , 需要各級黨委和政府拿出“硬標準”“真舉措” , 對症下藥 。

對各地來說 , 這意味著慎終如始 , 一面抓好疫情防控 , 一面努力把疫情影響降到最低 。 明確復工復產標準 , 把暢通交通運輸、搭建公共就業服務平臺、鼓勵支持企業“點對點”組織員工返崗復工、援企穩崗擴就業等各項政策進一步落實落細 , 著力幫助企業解決資金緊張、物流不暢、產業鏈不配套等問題 , 讓企業實實在在能復工敢復工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