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一縣級市,人口超100萬,名字很多人讀錯了!

湖南省,地處中國中部、長江中游,和湖北省相對應,湖南省因大部分區域處於洞庭湖以南而得名“湖南”,因省內最大河流湘江流貫全境而簡稱“湘”,省會駐長沙市。湖南東臨江西,西接重慶、貴州,南毗廣東、廣西,北與湖北相連。截至2018年底,湖南省下轄13個省轄市,1個自治州,17個縣級市,62個縣,7個自治縣,36個市轄區。其中,就縣級醴陵市來說,人口超100萬,為湖南省轄縣級市,由株洲市代管,地處湖南省東部,東鄰江西省萍鄉市湘東區、上栗縣,北接瀏陽市,西倚株洲市蘆淞區、淥口區,南界攸縣。對於醴陵市這一地名,名字很多人讀錯了。對此,你能正確讀出來嗎?


湖南省一縣級市,人口超100萬,名字很多人讀錯了!


首先,就醴陵市的“醴”字,名字一讀就錯,這個字的正確讀音為(lǐ)。醴陵市,為湖南省轄縣級市,由株洲市代管。在地理位置上,醴陵市位於湖南省東部的中段位置,東與江西省萍鄉市湘東區結界,東北連江西省萍鄉市上栗縣,北接湖南省瀏陽市,西接淥口區,南鄰攸縣,也即該縣級市地處湖南、江西兩省的交界處。地理座標為東經113°9′49″—113°45′43″,北緯27°22′15″—27°58′7″之間,南北長66.75千米,東西寬58.51千米,呈不規則矩形。全市總面積2156.46平方千米。醴陵市屬亞熱帶季風溼潤氣候,地貌以山地、丘陵和崗地為主,東北、西南高,東南、西北低。


湖南省一縣級市,人口超100萬,名字很多人讀錯了!


就縣級醴陵市的歷史來說,早在春秋戰國時期,該地區屬楚國的疆域。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嬴政建立秦朝。在郡縣制下,今湖南省醴陵市一帶屬長沙郡臨湘縣。漢高祖五年(前202年),劉邦建立西漢後,今株洲市醴陵市一帶屬長沙國臨湘縣;高後四年(公元前184年)封長沙相劉越為醴陵侯。食邑600戶,並建侯城於轉步古城村。東漢初期,從臨湘縣劃出一部分設立醴陵縣,並從湘南縣劃入部分地區。時縣境東到江西楊岐山,西至湘江沿岸。對於醴陵這一地名的由來,據《湖南地理志》:以縣北醴泉得名。由此,就該地區來說,自東漢初期建縣,距今已有接近2000年的歷史了。在湖南省的各個縣和縣級市中,2000年的建縣歷史,無疑是比較悠久的了。


湖南省一縣級市,人口超100萬,名字很多人讀錯了!


三國這一歷史階段,魏蜀吳三國鼎立,今縣級醴陵市一帶先屬蜀漢,後成為東吳的疆域。在三國時期,醴陵縣屬荊州長沙郡。南北朝時期,醴陵縣仍屬荊州長沙郡。隋文帝楊堅建立隋朝後,醴陵縣屬荊州長沙郡;大業三年(607年),隋煬帝楊廣這位皇帝在位時,改臨湘為長沙縣,撤醴陵縣併入長沙縣。唐武德四年(621年),也即唐朝建立後,復從長沙縣劃出部分地區設立醴陵縣。宋朝這一歷史階段,醴陵縣隸屬荊湖南路潭州長沙郡。元朝建立後,推行行省制,在此背景下,醴陵縣屬湖廣行省天臨路。至正二十四年(1364年),將醴陵縣升為醴陵州,今縣級醴陵市一帶屬之。


湖南省一縣級市,人口超100萬,名字很多人讀錯了!


最後,明朝洪武二年(1369年),朱元璋建立明朝後,將醴陵州改為醴陵縣,隸屬於湖廣承宣布政使司潭州。清朝康熙三年(1664年),醴陵縣屬湖南省長沙府。到了1913年,醴陵縣隸屬湖南省湘江道。1928年,醴陵縣直屬於湖南省。1983年7月,醴陵縣劃入株洲市管轄。1985年8月,撤銷醴陵縣,設立縣級醴陵市。如今,縣級醴陵市直屬於湖南省,由地級株洲市代管。截至2018年年底,縣級醴陵市總面積達2156.46平方千米,總人口約為105萬人,也即為湖南省人口較多的一個縣級市。對於縣級醴陵市,你怎麼看呢?歡迎留下你的觀點,讓我們一起討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