碑拓——書家+刻工+拓工的勞動結晶

傳統的所謂碑帖,

實際上指的是碑和帖的拓片、拓本。

這種拓片、拓本的由來,

是書家、刻工和拓工等三種人勞動的結晶。

也就是說,

一個拓片、拓本之中,

包含著三種人的技藝。

因此,

考察碑帖的優劣也必須從這三個方面來著眼。

碑拓——书家+刻工+拓工的劳动结晶

首先是看書家書藝的高低。一般地說,歷代的碑刻,無論其署名與否,都出於當時當地的名手,但同是書法名手,也還有高低品次的區別;就是同一個書家,在不同的創作階段,其藝術水平也往往不一樣。專供學書之用的歷代法貼,也都是根據這個原則來選刻的,所以編輯者鑑賞能力的高低,對所刻法帖的優劣起有決定性的作用。碑帖書手技藝的高低,是決定碑帖藝術價值高低的第一要素。因此,辨別碑帖的優劣,首要的是觀其書法的好壞。如果書法不屬上等,即便摹刻、捶拓得再好,也不能成為最好的碑帖。

其次,是看鐫刻技術的高低。刻工如果精通書藝,使鑿操刀的技術又很熟練和高明,那麼他所刻出來的宇,就不僅能最大程度地保留和體現原有筆跡的氣韻、風神,使人們能“透過刀鋒看筆鋒”,觀察和領會到書家的原本情采,而且還能糾正書家一時的失誤, 彌補“筆鋒”的某些不足, 同時表現出“刀鋒”特有的情趣韻味。倘若刻工昧於書道,刀鑿的功夫也不甚到家,那麼就只能刻出原書跡的骨架而失卻點畫內在的呼應映帶,字的血脈靈氣自然也就蕩然無存了。刻工之於碑帖,實質上是對原書作的藝術再創造。書手高、刻工良,便相得益彰:反之則不言而喻。歷來的好碑帖,無不有賴刻工的精良。考察刻工是否精良,主要視其刀痕有無謬於行筆之理,能否體現出點畫的應有情態, 以及下刀是否乾淨利落, 等等。

同樣的一塊碑刻,拓工的好壞也能決定拓片的優劣。刻帖的拓本也一樣。影響拓片、拓本效果的有諸多方面的因素:所用紙張的好壞,敲捶的深淺,刷墨的乾溼濃淡,還有在捶拓前對碑版的清潔處理等等,這些方面都頗有經驗和技術的講究。只要某一個方面注意不夠、處理失當,就有可能失真而抹煞碑帖的神韻。所以辨別碑帖的優劣,不能忽視拓工的好壞,只有高明的拓工,才能捶拓出上好的拓本。

當然,一個拓本的好壞,除了拓工的技術之外,還有一條也是不容忽視的,那就是新拓和舊拓的區別。一塊好碑,歷代都有人捶拓,經過千百次的捶拓和自然風化,石面往往會被磨脫去一層,甚至還會有更加嚴重的殘泐缺損,因而越是後拓,字跡就越不清晰。不僅有的字筆劃已有損缺,即便是未損缺的字,筆道也呈模糊而不準確的狀態,完全失去了筆寫的樣子,更談不上什麼用筆風格了。因此,同一塊碑, 舊拓比新拓好,刻帖拓本也是一樣。欣賞和收藏碑帖,宜尋舊拓,愈是最早的舊拓,其價值越高。另外還有兩點也應注意:一是未經刷裱的比經過刷裱的好, 因為拓片一經刷裱,紙地被完全撐開刷平,捶拓時筆劃凹陷的地方一經撐開刷平,字的筆道自然變得寬粗而使字體有所失真了。二是整幅的比已經裁割裝冊的好,這是因為拓片在裁割之後碑刻的整體章法完全被破壞,原本的行款氣勢不復存在。這如同吃紅燒鯉魚塊,雖能品嚐到魚塊的美味,卻不能見到這鯉魚在未被宰割前於水中擺尾遊翔的麗姿、神韻。所以,未經刷核的整幅精緻舊拓,是最可寶貴的。

碑帖由刻石(木)捶拓而來,作偽的方法較為簡單,所以歷來偽制的碑帖時有所見。比如世傳涼州刺史郭雲墓誌、女子蘇玉華墓誌、黃葉和尚墓誌,皆題為書。然考之史實,既無其人,也無其事,只因為歐書著名,後人便偽託假造。又比如宋刻叢帖中的《絳帖》、《潭帖》,以其真美,歷來為世人所重,但其原拓早已罕傳於世,後世好利之徒遂行偽造,現在所能見到的完帳《絳帖》、《潭帖》,皆是廢品。

由於碑帖的作偽方法簡單容易,如果摹刻的人又是高手,則真偽的鑑別極其困難,即便是見識廣博、經驗豐富的行家,也不敢說有十分的把握。當年唐代有個叫蕭誠的人,偽作古帖拿給當時的大書法家看,說:“這是王右軍(羲之)的書法。”李邕欣然說:“這是真跡啊!蕭誠把實情告訴他。李邕再看,說:“果然缺少精神。”以李邕的才識尚且難辨時人的偽作,若是一般的人要辨別千年古帖的真偽,定會更難。在歷史上,有真的碑帖問世,便常有偽作隨之而生,真偽並行的時間越久遠,就越不易辨識。當然,難於鑑別並不等於不能鑑別,真偽之間總會存在這樣或那樣的差異,只要有真品的存在,可供作比較分析,碑帖的真偽也還是能夠鑑別的。

根據前人的經驗,碑帖的鑑別主要是從各代拓本的用紙、用墨及其有關的現象來作考察。古代拓帖的用紙、用墨有南北之別。北紙厚,紙紋橫,質地松,不甚受墨:北墨多用松煙製作,色青而淡,不和油蠟。所以北拓色淡而紋皺。南紙紙紋豎,質地較為細密;墨用油煙和蠟。所以南拓色純黑,且表面有浮光。腰帖多用油煙和蠟拓,間或也有效仿松煙墨拓的,色似青淺,但拓時敲捶入石太深,致使字有邊痕,用墨深淺也不均勻,濃處如烏雲生雨,淺者若白虹跨天,缺乏應有的雅趣。再者古帖受核多次,歷年久遠,用墨濃的象生漆一般堅實, 常有一種難於比擬的異香發於紙墨之外。如果用手揩抹帖上的墨色,絲毫無染,並且紙面光彩如研。效法南拓的贗帖,雖墨色純黑頗為近似,但若用手揩抹,則滿指皆黑。真正的古帖,表面必有舊意, 因為多經前人摩弄,積久而自然形成的結果。又由於古紙堅厚,表面的舊色不易透入內裡,所以古帖的面色雖舊而背色卻常新,形成表裡新舊的明顯反差。而贗帖大都用川扇紙、竹紙捶拓,紙用掛灰爐煙瀝和水染成古色,表裡皆被涅透,兩面的色澤一樣,並無新舊之別。

以上所說的是從紙墨入手來進行比較鑑別,都是外在的因素。碑帖的鑑別還應該從內在的因素來考察,這就是從碑帖文字的書法特點風格和刻工、拓工的技藝高下及其特徵來進行比較研究,推敲真偽的研醜異同。對於高手的廢品來說,這內在諸因素的考察尤為重要。而要精於此,必須對歷代的真品瞭如指掌,對與其有關的各個方面的深諳於胸,並在實踐中積累豐富的經驗,才能深知箇中三昧,找出真偽間的細微差別,做出正確的判斷。當然,對於後世專為牟利而作偽的碑帖,情況並不如此複雜, 因為這些贗品多出於粗製濫造,其用紙如何,用墨怎樣,概不深究,至於文字的摩刻更無神韻可言。面對這樣的廢品,稍有常識的人,是一眼就能識別出來的。

聲明| 圖文來源網絡,旨在分享傳播,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原文僅代表原作者本人觀點,不代表書藝公社觀點或立場。如有關於作品內容、版權或其它問題請於作品發佈後的三十日內與書藝公社聯繫。

END

2020年1月出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