獲得諾貝爾獎的腫瘤免疫療法,會成為頭頸鱗癌的剋星嗎?

頭頸鱗癌(HNSCC)是一種人類常見的惡性腫瘤之一,全球發病率排名第六,每年新增病例約60萬例,死亡病例達38萬。目前對於多數頭頸癌其主要的治療手段是外科手術切除輔以放化療的綜合治療模式,但其療效仍不理想,許多的患者最終發生了復發或遠處轉移,不可治癒或轉移性復發患者的中位生存期較低,患者的長期生存和生活質量不盡人意。因此,提高頭頸鱗癌治癒率,優化頭頸鱗癌治療手段迫在眉睫。

自2013年癌症免疫治療被《科學》雜誌評為年度十大科學突破之首後,癌症免疫治療受到了極大的關注。作為一種頗具前景的新型療法,它已逐漸被應用到包括頭頸鱗癌在內的多種腫瘤的臨床治療和基礎研究之中,對復發或已擴散的晚期頭頸癌可能帶來意想不到的療效,無疑為抗癌治療提供了強有力的支撐。因免疫治療較低的毒性和耐藥性、高度特異性以及持久的療效,正逐漸成為腫瘤的第四大治療手段。

與直接通過細胞毒的作用來直接殺滅腫瘤細胞的化療不同,免疫治療是應用各種免疫學方法,提高免疫效應細胞對腫瘤的靶向識別能力和免疫殺傷作用,誘導抗腫瘤免疫反應,改善患者自身的免疫系統,從而治療腫瘤。經過免疫強化後,體內免疫水平處在較高且平穩的激活水平,有利於效應細胞發揮對放療後殘存的腫瘤細胞的殺傷作用,提高療效。

細胞因子是一類由活化的免疫細胞(淋巴細胞、單核巨噬細胞等)和相關基質細胞(血管內皮細胞、成纖維細胞等)合成和分泌,可調節免疫細胞激活與增殖,具有介導和調節免疫炎症反應等多種生物學活性的物質,屬小分子多肽或糖蛋白,目前,應用於腫瘤生物治療的細胞因子基因主要有白細胞介素IL-2、干擾素IFNα、粒細胞-集落刺激因子(GM-CSF)等。

頭頸鱗癌的腫瘤微環境經常失衡,免疫抑制性的細胞因子要多於免疫刺激性的細胞因子,從而促進頭頸鱗癌細胞的免疫逃逸。在頭頸鱗癌的免疫治療之中,由於單一細胞因子基因治療效果的不確定性以及大量表達對機體的毒副作用,人們試將多種基因聯合應用或細胞因子基因與其他治療手段相聯合以提高抗腫瘤效應,減少毒性。

獲得諾貝爾獎的腫瘤免疫療法,會成為頭頸鱗癌的剋星嗎?

腫瘤疫苗治療是利用疫苗引發特異性抗腫瘤T細胞反應,從而消滅腫瘤的一種療法。腫瘤疫苗主要包括腫瘤抗原肽段疫苗和人工合成腫瘤抗原肽段,單獨或者與佐劑一起輸注入患者體內,通過這些腫瘤抗原肽段來激發機體特異性抗腫瘤免疫反應。

腫瘤疫苗療法豐富了免疫治療方式,對特定的患者可能會有奇效,目前包括蛋白/多肽-樹突細胞疫苗在內的多種腫瘤疫苗療法進入臨床試驗研究中,通過基因測序找到腫瘤突變位點之後,如何挑選出最具有免疫原性的突變成為腫瘤疫苗開發的關鍵環節。目前臨床試驗中腫瘤疫苗也有與免疫檢查點抑制劑聯合應用。

細胞過繼免疫治療是通過採集人體自身免疫細胞,經過體外活化培養,使其數量擴增,靶向性殺傷功能增強,然後再回輸到患者體內,從而來殺滅血液及組織中的病原體、癌細胞、突變的細胞,目前被認為是最有潛力的免疫治療手段。

該治療在細胞回輸之前可對宿主的免疫微環境等狀態進行調整,如對調節性T細胞等進行基因改造,使T細胞能夠識別並附著於腫瘤細胞上的特定蛋白,從而提高回輸細胞的抗腫瘤效應。這些細胞可在體外被激活,可克服體內一些限制其抗瘤能力的抑制性因素。但該治療有引發細胞因子風暴的風險,即全身性炎症反應,表現為大量促炎症的細胞因子水平急劇升高。

人體的T細胞的殺傷力很強,在被激活的同時會表達某些有“免疫檢測點”功能的蛋白。正常細胞的表面有相應的蛋白能與之匹配,能夠解除T細胞的攻擊性,起到免疫逃逸的作用。癌細胞也這樣表達相同的“信號”欺騙T細胞以躲避攻擊。免疫檢測點抑制劑治療就是阻斷檢測到的癌細胞表面和其配型蛋白的連接(CTLA-4與CD80/CD86,PD-1與PD-L1/PD-L2),揭掉了癌細胞的偽裝面具。目前針對程序性細胞死亡1受體(PD-1)的抑制劑得到了廣泛關注和快速的發展,相關的抑制性抗體也已獲批進行復發或轉移性多種實體瘤的治療。但PD-1抑制劑應用於頭頸癌治療效果尚有待提高,想要獲得良好的預後還需要更好的腫瘤治療靶點發現和多種治療手段聯合。

獲得諾貝爾獎的腫瘤免疫療法,會成為頭頸鱗癌的剋星嗎?

頭頸鱗癌作為一種具有高度免疫缺陷的腫瘤,其主要機制包括免疫耐受的導入、局部的免疫逃逸。研究發病機制、挖掘特異抗原、探索治療靶點將是開展免疫治療的關鍵,這幾種免疫治療方法應根據患者的具體情況綜合利弊、有機結合傳統治療手段,實現個體化的精準醫療,相信會成為未來腫瘤治療研究的主要方向。

雖然腫瘤免疫治療為頭頸鱗癌的臨床治療帶來了新的思路和希望,但同時也應該注意到免疫治療的總體緩解率仍有待提高,治療方案仍需完善,患者體內的抗原提呈細胞功能缺陷、腫瘤免疫殺傷細胞作用一過性、腫瘤免疫療效低等都會影響免疫治療效果。目前,單克隆抗體和CAR-T療法是研究的熱門,有成為頭頸鱗癌一線治療的潛力,但CAR-T細胞如何進入實體瘤細胞與腫瘤微環境的影響等瓶頸問題亟待解決,進一步的研究值得期待。

獲得諾貝爾獎的腫瘤免疫療法,會成為頭頸鱗癌的剋星嗎?

鑑於癌症的複雜性,療效的不確定性及不可預測性是一直存在的,至今尚無法通過準確判斷晚期癌症的疾病狀態與疾病分型,確保患者獲得最佳治療收益,免疫治療同樣如此。所以,免疫治療並非靈丹妙藥,它或許可使部分患者得以長期生存甚至治癒,但仍有相當一部分患者最終會走向死亡。同時,接受免疫治療也需要承擔沉重的經濟負擔,所以無論是患者還是家屬都要充分考慮自身情況選擇合適的治療方式。


獲得諾貝爾獎的腫瘤免疫療法,會成為頭頸鱗癌的剋星嗎?

對於早期且低複發率的癌症患者,免疫治療的選擇與否需要綜合考慮,可考慮的治療如非特異性細胞免疫療法及胸腺肽等;對於高複發率或晚期的患者可考慮採用特異性T細胞治療、免疫檢查點抑制劑治療和免疫細胞(CAR-T/TCR-T療法)等。

溫和安全的非特異性的免疫細胞和經過基因工程改造為“快、準、穩、狠”的特異性免疫細胞將合理地並存,服務於不同的腫瘤病患人群。相信對頭頸鱗癌患者做好充分的分子分型以及認真評估免疫治療與傳統治療方法的利弊、免疫聯合或聯合免疫治療方案的篩選,免疫治療將為提高頭頸癌患者的預後帶來新的希望。

更多醫學科普,歡迎關注!每週與你分享!

獲得諾貝爾獎的腫瘤免疫療法,會成為頭頸鱗癌的剋星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