荊門首例ECMO治療患者治癒出院

湖北日報全媒記者 嚴運濤 通訊員 王家鈴 李文芳

50多天的救治,16天的ECMO支持,“命懸一線”的賀新森(化名)重煥新生。3月23日下午,這名荊門首例用上ECMO的新冠肺炎患者出院,前往隔離點觀察。

“回來吧,回家吧,回到你的家……”3月19日,荊門市第一人民醫院(北院區)13樓ICU內,33歲的賀新森手執口琴吹了首《回家》,悠揚的旋律讓清冷的病房熱鬧起來。

“我馬上就要出院,希望你們也能早日回家!”賀新森說,吹奏這支曲子,是感謝、送別挽救他生命的內蒙古、浙江和荊門“白衣天使”。

浙江首批支援荊門醫療隊領隊、邵逸夫醫院黨委書記劉利民介紹,賀新森是浙江省17批次援鄂醫療隊中,治癒出院的首例使用ECMO治療的新冠肺炎患者。

ECMO,撐起生命的希望

賀新森是荊門屈家嶺人,此前曾在浙江杭州、武漢等地工作,當過婚禮司儀,多才多藝,會吹薩克斯、口琴。

1月29日,從漢口回到屈家嶺不久,賀新森確診感染新冠肺炎。就近在屈家嶺五三醫院救治,由於病情加重,被緊急轉送到荊門一醫。

荊門一醫相繼使用鼻導管高流量補氧、無創呼吸機給氧,但賀新森依舊無法維持血氧飽和度。他的肺部很快就成“大白肺”,心、肺、腎、消化系統多臟器衰竭。

情況異常危急!2月4日,荊門醫療團隊和內蒙古支援荊門醫療隊專家討論後,立即給賀新森用上ECMO進行呼吸支持。

“當時,考慮到患者很年輕,我們只能搏一把,上ECMO!”荊門一醫感染科主任邱其武說,藉助ECMO,賀新森缺氧狀態得到改善,但因持續使用藥物鎮靜,他陷入重度昏迷。

100米,艱難的轉運之路

2月12日,浙江省首批支援荊門醫療隊、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邵逸夫醫院的35位醫護人員抵達荊門。2月14日,他們在荊門一醫(北院區)火速建起一個ICU,集中收治重症危重症患者。

“ICU建成後,我們第一時間對荊門市所有危重患者進行摸排,賀新森是我們最先考慮收治的對象。”ICU負責人、邵逸夫醫院重症醫學專家周建倉說,內蒙古和荊門醫護人員前期的精心照護,給患者進一步治療提供了機會。

擺在浙江支援荊門醫療隊面前的首要難題是,如何轉運體重近100公斤、病情如此危重的賀新森。

賀新森所在的病房與ICU病房,分佈在相鄰的兩幢樓內。雖然直線距離只有100米,但轉運計劃卻整整籌備了4天。

“病人必須與醫療設備同步轉移,稍有不慎,就會危及生命。”周建倉說,醫療設備有維持生命的ECMO、有創呼吸機、監護儀、微量泵等,且ECMO設備電源只能撐45分鐘。

浙江與荊門醫療團隊拿著米尺測量電梯、門的寬度,設計精密的路線圖,反覆討論、演練。

賀新森所在的樓內,僅有一部電梯,且位於醫護人員上下班的清潔區,考慮到院感問題,有人甚至提出扛著病床走樓梯。“但風險太大,萬一沒穩住滑一跤就會前功盡棄。”周建倉回憶說。

經過數次演練,2月18日,轉運開始。十幾個人,各司其職,有人管儀器,有人管線路,有人負責院感,有人控制電梯……,整個轉運過程一氣呵成。

35天后,他走出ICU

轉入ICU後,經過呼吸管理、激素、抗感染藥物、優化液體管理等整體治療,賀新森呼吸明顯改善。

2月20日,浙江、內蒙古、荊門三方專家團隊聯合對外宣佈:賀新森成功撤除ECMO,順利脫機,實現呼吸機輔助呼吸。

好消息接連不斷:2月27日,拔除氣管插管,賀新森實現自由呼吸;3月6日,開始接受康復治療;3月7日,能夠進食吃飯;3月15日,能下地行走……

賀新森的父親賀勇曾在2月3日簽署兒子病危通知,在隔離酒店內一度陷入絕望,終於盼來兒子出院的消息。3月23日,他專程來到醫院門口看望。

自己在浙江工作17年,兒子也在杭州工作過,浙江永康TNT公司工程師賀勇對浙江醫療隊充滿感激。

“杭州是我的福地,下次一定專程去杭州,為你們吹奏一曲薩克斯。”賀新森開心地說,現在肺活量不夠,只能吹口琴聊表心意。

劉利民介紹,目前ICU裡還有2名重症患者,計劃3月24日可轉至普通病房,屆時ICU將“封艙”,邵逸夫醫院團隊也即將完成重任,勝利凱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