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學期已過半,小升初的孩子要怎麼辦?中小銜接要怎麼做?

我是一名小學老師,自然不大關注中學。但是,我有一個正在上初一的兒子。去年,在他馬上要進入中學前的暑假,我變得特別關注中學的各種信息。有一天,單位的群裡曬出我所在的城市本次中考的排名。一看到表格,我在第一時間轉發給太太,希望她好好研究。沒想到她淡淡地說:“早就已經知道這個數據了。”

今年學期已過半,小升初的孩子要怎麼辦?中小銜接要怎麼做?

原來,她比我更關心,在不少“媽媽群”裡得到內部消息。之後,我們又交流了所在城市中學的各方面信息。例如:學校的教學質量,初中的考試新規則,各學科的教學名師等。越是交流,我越發現自己的落後,也發現太太早就做足了功課。

“中小銜接”在不少媽媽群裡,是一個備受關注的集體課題。而我在這方面,絕對是後知後覺,哪怕我還在一個信息相對集中的教研部門工作。對比看,我甚至處於一無所知的狀態。但所幸,我已經開始關注了。我相信,很快我也會成為對中學比較熟悉的那一類家長。注意,我是以“家長”的身份,關注中學教學工作的。

太多的父母很早就顯露出“專業色彩”了。關注“中小銜接”,他們早早地參加了各種和中學學習有關的體驗;早早地聯繫了在中學學習,甚至已經上了高中、大學的學長;早早地聽取了各種“大道”和“小道”消息,而且更新率很高,絕對是“實時更新”;早早地參加了中學舉辦的各種各樣的開放日、開放周、分享會等,通過各種渠道去了解中學……

按有經驗的父母的話說:凡事預則立。古訓,不過如此。

今年學期已過半,小升初的孩子要怎麼辦?中小銜接要怎麼做?

所幸,我太太也是這個群體中的一員。正是由於她知根知底的瞭解,才使得兒子在中小銜接的暑假,做好了各種進入中學的銜接準備。一定請注意:銜接,並不是像你想象中的那樣,每天無趣地、海量地刷題;不是那樣無休止地、枯燥地提前教學。銜接,就是全面關注中學的學科設置,瞭解課程特點,並結合小學學習中不曾出現過的狀況,事先了解,適當參加,適時調整。

具體說,銜接階段,我們注重做好兩件事:

其一,改變兒子的認知結構;其二,改變兒子的學習方式。

例如:暑假中我們參加了和學習思維有關的訓練營活動,就是為了改變。知道嗎?在小學,只要學好語、數、英三科,就基本可以“走遍天下都不怕”。而到了中學,絕對行不通。一科體育,就能讓你前途盡毀。因此,務必在這個暑假,改變兒子的認知結構,改變他的知識系統,信息儲備。我們選擇的思維訓練,就是徹底轉變他習慣性的接受性學習模式,變為主動針對問題追問,思考,直到找到答案。切記:有些事,此時不做,事後來不及補。

再比如:在小學的學習,大多是在老師的輔助下,以接受式學習為主。到了中學,就要改變了。接受式學習依然在,但主體要更加積極,你自己要能探索,要善於發現,要和同學交流,要能夠合作,要不懂就要問,要及時清除學習難點,要熱情面對未知的領域去攻關,要有更多的主動性與自覺性……學習的方式都在改變。

基於此,銜接時,要調試生活。

此階段的生活,不能夠一味任性地憑著自己的喜好安排。腳踏實地,面對全新的學習任務,作出適當的取捨與調整。這就是理性,就是成熟。當然,我知道各位父母也聽過很多“傳奇”——某某按照自己的喜好,快樂的生活,最後獲得理想的結果。請一定記住:這就是傳說,即便是真的,也相信自己的孩子需要走尋常路,要付出努力才能擁有美好的未來。正所謂“不經歷風雨,不能見彩虹。”天才,也是要流汗的,也許只是不讓我們看見而已。

此外,銜接還有一件事要做——主動熟悉。

中學是個陌生的地方,銜接時,務必予以熟悉。例如,可以到學校去看一看;可以跟中學老師聊一聊;可以找學長們聚一聚。要知道陌生環境帶來的恐懼,遠遠超過你的想象。而自己的子女即將從很熟悉的環境,進入一個全新的陌生環境,這份恐懼無人分擔,唯有排解。如果父母和子女在銜接階段所做的,能夠儘量消除這種陌生感,無疑是對子女有益的,是對儘快適應中學學習的巨大保障。

往遠處想,中小銜接的意義還是很大。

以我熟悉的語文學科為例。二零一七年,我國頒佈了《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這意味著基礎教育階段,我們教學的總目標更換為“落實語文學科的核心素養”。 語文的核心素養,主要包括了“語言的建構和運用”、“思維的發展和提升”、“審美的鑑賞和創造”以及“文化的理解和傳承”總共四個方面。從低級到高級,還從簡單到複雜分為6個層次。第一層次為必要的語文知識。第二層次為豐富的語言積累。第三層次為熟練的語言技能。第四層次為良好的學習習慣。第五層次為深厚的文化素養。第六層次為高雅的言談舉止。

做到這些,對於一個小學生來說,一定需要付出相當的努力,做出巨大的改變。高中目標已定,初中自然要調整,作為銜接階段,我們更要積極靠攏,主動改變。

至少說,要做好認識與思想上的準備。否則——未來已來,而你和孩子無動於衷,面對變化,只有投降。

被動就要捱打!

各位父母請關注:中小銜接確實重要,需要我們做出積極應對。不要“到了頭痛的時候才去醫治”,如果那樣,為時晚矣。

(作者單位:福州教育研究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