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怎樣幫孩子提高成績

父母怎樣幫孩子提高成績

在很多家庭裡,孩子的學習是父母焦慮的來源、夫妻爭吵的起點。尤其期中、期末考試之後,看著難以令人滿意的成績,父母除了歷數孩子的缺點、第1001次地向他重申學習的重要性,還會急忙給他報各種補習班、找各種課外題。

然而,父母說破了嘴皮、花費了金錢、投入了時間,所起的作用卻微乎其微。孩子該怎樣還怎樣,毛病一個也沒少,還越來越無所謂。這是什麼原因呢?

一、負面情緒的影響

面對孩子不理想的成績,父母首先會做的一件事就是"說",內容當然是孩子經常出現的毛病和經常犯的錯。這些話重複了太多遍以至早已滾瓜爛熟,很多人甚至不用經過思考和組織語言就會脫口而出。

我問一些父母:"你覺得這些話對孩子有用嗎?"他們說:"對他就像耳旁風,根本沒用!有時我剛開口他就回房間關門,拿他一點辦法也沒有。"我問:"那你為什麼還要說呢?"他們說:"說還不管用,不說肯定更差!"

仔細分析這其中的原因,一是有些父母堅持認為孩子足夠聰明,成績差就是因為不努力,而自己嚴厲的話語可以給他施加壓力,讓他提起精神;二是有些父母找不到更有效的方法,即使明知嘮叨沒用,可除此之外還能做什麼呢?

但無論父母的初衷是什麼,孩子從這些重複而語含抱怨的批評中更多感受到的不是激勵和鞭策,而是失望和不信任。這種負面情緒不僅會讓孩子產生牴觸心理,更會削弱他的自信心和對學業的注意力。

我們都有這樣的經驗,如果孩子情緒好,會非常配合父母的安排,反之就會陽奉陰違或者乾脆對著幹。所以,越是在孩子情緒低落的時候,父母越應該給他加油、鼓勁,因為這表示父母仍然愛他,仍然對他有信心。在這樣的積極情緒激勵下,孩子才能打起精神繼續上路。

二、具體措施針對性不強

面對父母對卷子上錯題的質疑,大部分孩子給出的答案要麼是"不會做",要麼是"沒做對"。於是很多父母直接想到的就是給孩子報課外輔導班和增加課外題。這當然是可以選擇的方法和途徑,但是否適合於每個孩子就因人而異了。

一位爸爸對我說:"當孩子拿著作業問我怎麼做時,我總是讓他多讀幾遍題。然後他自己就會做了。"一位媽媽對我說:"我問孩子為什麼不會做,他說老師講課時沒聽懂。"

所以都是"不會做",原因不同,改進方法也各不相同。對於讀題不仔細的孩子,應該著力培養他的閱讀能力;而對於理解能力弱的孩子,應該鼓勵他向老師和同學請教,或者針對他的弱點請老師補習。

同樣的,對於"沒做對"的情況,如果孩子做題速度慢、不熟練,可以適當增加課外題;但如果孩子經常看錯題、抄錯數,就要訓練他的專注度,而不是大量做題就能解決了。

由此可見,假如方向錯了,不僅效果不好,還會打擊孩子和父母的積極性。孩子慢慢也會對父母的要求產生質疑,又怎麼可能心甘情願地配合呢?

因此,當孩子在學習上遇到困難或成績不理想時,父母先不要著急立刻做出反應,而是要通過與孩子充分地交流溝通,找到問題癥結,進而確定最適合、最有效的解決方案。

父母怎樣幫孩子提高成績

下面我就通過一個例子說明父母應該怎樣做,才能給孩子最需要、最有效的幫助。

小楓憑藉自己的努力,考入了心儀的高中。然而這個學期他的成績下滑很快,在全年級1800人中,從300名下降到了600名。

學期當中,媽媽有時發現他不寫作業,問及原因,他總說:"我都會",可是考試卷子發下來,卻錯題一大堆。現在小楓體會到了做題的重要性,還買了習題集,可一個星期過去了也沒見行動。

面對這樣的情況,父母應該從哪裡入手呢?

一、解決學習動力的問題——要多聊

小楓的問題看起來很明確,解決起來也不難,然而實際卻遠沒有這麼簡單。

在我接觸的案例中,與小楓類要似的情況並不少見。有些孩子中考前在較短的時間內發奮努力,可以一舉考入理想高中。然後,這個經驗就成了他的"致勝法寶",認為高中的學習也可以前松後緊。這種心態會使孩子過於自信,並自我放鬆。

同時對於高中生而言, 與中考目標明確相比,高考"一本"、"二本"的分數線過於籠統,根本無法與他未來的職業和生活聯繫起來,當然也就不足已成為內在動力。

我以上列舉的只是兩種造成孩子學習惰性的可能。如果父母想從根本上解決學習主動性的問題,平時就要多跟孩子聊學習以外的事情,多瞭解他的所思所想。這樣才能根據孩子的興趣、喜好引導他為自己的未來付出努力。

二、找到問題的本質——要追問

具體到小楓不寫作業的問題,我問小楓媽:"這種情況持續了多久?"她說:"就是這個學期。"我又問:"這個學期發生過什麼特別的事情呢?"她說:"沒有呀!"

過了一會兒,小楓媽突然想起一件事:"這個學期開學後,一次我妹妹來家裡做客。看到小楓在寫作業,就說了一句'作業會做就行了,沒必要都做。'"我問小楓媽:"當時你說什麼了?"她想了想說:"我什麼也沒說。"

這下不用我說,小楓媽也明白需要自我反省了。

從我們交談的過程可以看出兩個問題:一、如果只關注表象而不追問根源,問題的解決很難向前推進;二、孩子問題的產生大多有父母直接或間接的影響。

所以,我建議父母遇事不要急,一定多花些時間與孩子平心靜氣地交流,也可以向學校老師和孩子的朋友瞭解情況,目的就是找到問題的根源。同時,不管是否直接與自己相關,父母都要反省自己在事態的起源和發展中的作用。

可以說,這個步驟是解決問題的核心。如果定位不準確或反思不深刻,後面付出越多,父母的時間與金錢的浪費就越多,對孩子的耽誤更是無法挽回。

父母怎樣幫孩子提高成績

三、幫助制定計劃——要細緻

從小楓媽的敘述可以看出,小楓是個有上進心的孩子。當事實讓他認識到"會"≠"做對"後,就主動買習題集準備加強練習。那麼,小楓為什麼沒有繼續呢?

首先,期末考試剛結束,孩子需要休息和調整是很正常的,父母也應該給孩子喘息的時間。但我相信小楓媽所擔心的並不是孩子這幾天的休整,而是看不到他的計劃和開始。

我一直強調父母要重視培養孩子的學習習慣,制定計劃就是其中之一。從小楓的表現來看,他在此之前並沒有經過這方面的長期訓練。

在制定計劃方面,一些家長對孩子的指導和要求非常籠統。孩子只需寫明每天做什麼,而並非註明具體時間和內容。這對於自我管理能力較弱的孩子,基本沒有約束力。

因此,父母最初應該指導孩子做詳細的計劃,其中需要列明起始時間(具體到幾點幾分)和內容(具體到題目編號)。這樣才能便於也促使孩子遵照執行。

四、監督執行——要堅持

最後一步就是監督,尤其對於自我約束能力較弱的孩子,父母的監督更加不可缺少。

這裡所說的監督,並不是父母一直坐在旁邊陪孩子,而是在每個時點詢問孩子是否按時完成。這樣做既能起到督促和提醒的作用,又不會讓孩子感覺被父母監視、沒有自由。

這個環節操作起來很簡單,難點是父母能否堅持。也許偶爾的忘記或疏忽無關大局,但次數多了首先說明父母對此並不重視,孩子當然也就會順勢放鬆,最後整件事情就會不了了之。

父母的堅持在很大程度決定了孩子的習慣能否培養成功。這是父母對孩子應該承擔的責任,也是提升家庭整體幸福感的一件大事。所以事情雖小,意義重大。

"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孩子在學習上出現的問題大多是長期積累的結果,當然也不是一朝一夕就能解決的。父母如果想給孩子以切實的幫助,就一定要多動腦筋,並且持之以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