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樓夢》元春省親時對小戲子齡官兩次賞賜,表現出異乎尋常的喜愛,說明了什麼問題?

屏山品紅樓


賈元春省親時,對小戲子齡官表現出異乎尋常的喜歡。不但給她加戲,還吩咐賈家好生教習,不可為難了她。更對齡官賞賜很多,卓然於十二個小戲子之上。賈元春為什麼如此喜歡齡官,這與曹雪芹借齡官隱喻寶黛愛情和林黛玉有關。

(第十八回)剛演完了,一太監執一金盤糕點之屬進來,問:“誰是齡官?”賈薔便知是賜齡官之物,喜的忙接了,命齡官叩頭。太監又道:“貴妃有諭,說:‘齡官極好,再作兩出戏,不拘那兩出就是了。’”賈薔忙答應了,因命齡官做《遊園》、《驚夢》二出。齡官自為此二出原非本角之戲,執意不作,定要作《相約》《相罵》二出。賈薔扭他不過,只得依他作了。賈妃甚喜,命“不可難為了這女孩子,好生教習”,額外賞了兩匹宮緞、兩個荷包並金銀錁子、食物之類。

十二個小戲子全員出動,演了四出劇目:《豪宴》;《乞巧》;《仙緣》;《離魂》。據脂硯齋批語分別影射賈家之敗;賈元春之死;甄寶玉送玉;林黛玉之死。尤其《離魂》出自《牡丹亭》,曹雪芹設計的寶黛愛情和林黛玉之死,都以《牡丹亭》故事做鋪陳,而且林黛玉與杜麗娘一樣,因相思鬱結而死。

脂硯齋【庚辰雙行夾批:所點之戲劇伏四事,乃通部書之大過節、大關鍵。】

所有小戲子中,賈元春獨獨喜歡齡官,除了證明齡官出色,還是她演的戲讓賈元春喜歡。可見第二齣《乞巧》就是齡官所演。

《乞巧》出自《長生殿》,講述楊貴妃與唐明皇故事。賈元春自己是貴妃,自然希望能得帝王寵幸如楊貴妃,因戲喜歡齡官無可厚非。

不過,齡官這個人物很有意思。第三十回“椿齡畫薔痴及局外”,第三十六回“軒識分定情悟梨香院”,都有介紹齡官長得頗有林黛玉幾分容貌和風采。加之齡官有咳血之症,與林黛玉多病類似。很容易讓人聯想到齡官是曹雪芹藉以隱寫林黛玉之人。而且齡官與賈薔的愛情,與寶黛愛情相似。齡官不妥協的性格,更是類似林黛玉……

不過,齡官的名字證明她與林黛玉終究不同。曹雪芹設置了非常多與林黛玉相關的人物線索,主要以“蓮、菱、蓉”為名或是影射。比方林黛玉(芙蓉花籤)、香菱(甄英蓮)、晴雯(芙蓉花神),秦可卿(小蓉大奶奶),尤三姐(柳湘蓮),襲人(蔣玉菡),菂官、藕官、茄官等等。齡官雖然通“菱”,卻與草木無關,尤其她對賈寶玉不屑一顧,更證明她本身是“反林黛玉”的存在。

賈元春喜歡齡官,正是曹雪芹藉以影射賈元春對林黛玉的看法!從賈元春省親的幾次表現看,她並不喜歡林黛玉,更反對寶黛姻緣。

一,賈元春改“蓼汀花漵”為“花漵”。

“蓼汀”出自唐代羅業《雁》詩“暮天新雁起汀洲,紅蓼花開水國愁”。“雁”與林黛玉的命運相關,她的丫頭叫“雪雁”。第六十二回更做了一首影射與賈寶玉離散的“折足雁”酒令。

“花漵”出自唐代崔國輔《採蓮》詩“玉漵花爭發,金塘水亂流”。

《採蓮》與蓮有關影射林黛玉,《雁》被賈元春去掉,寓意林黛玉變成“折足雁”,是因賈元春而來。

二,賈元春改“紅香綠玉”為“怡紅快綠”。

第十七回大觀園試才題對額,賈寶玉認定怡紅院必須用“紅香綠玉”才“兩全其妙”,賈政默認。不想賈元春不喜歡,去掉了“綠玉”二字,改成“怡紅快綠”。

綠玉和香玉都是林黛玉的代稱。“紅香綠玉”代表賈寶玉堅持的寶黛愛情。賈元春去掉“香玉、綠玉”,去掉“蓼汀”三個線索,足以證明她不喜歡林黛玉,反對寶黛姻緣。

賈元春讓齡官再做兩出戏,賈薔原本讓她做《遊園》《驚夢》卻被齡官拒絕。《遊園》《驚夢》與之前影射林黛玉之死的《離魂》都出自《牡丹亭》,齡官拒絕,證明她與林黛玉有著本質界線。而她自己擅長的《相約》《相罵》,與林黛玉無關,卻與薛寶釵有關。

《相約》《相罵》出自北昆摺子戲之《釵釧記·相約相罵》,《釵釧記》的名字就可以影射“金玉良姻”。金釧兒死後穿著薛寶釵的衣服下葬。薛寶釵最後嫁給賈寶玉,賈寶玉在心中也當金釧兒為“妾”。如果說《牡丹亭》影射林黛玉和寶黛愛情,《釵釧記》就是影射薛寶釵和金玉良姻。

齡官做《相約》《相罵》讓賈元春甚喜,證明賈元春支持金玉良姻反對寶黛姻緣的本質。如此齡官,如何讓賈元春不喜?

注:曹雪芹設計的這種人物關係,是為了設計陳述人物情緒和觀點。並不是說賈元春不喜歡林黛玉,才喜歡齡官。三者的關係與情緒無關,而是曹雪芹借關係做線索埋伏。需要讀者自己體會。《紅樓夢》中最多的就是這種暗寫。

文|君箋雅侃紅樓

別忘了關注:君箋雅侃紅樓,動手轉發一下,沒準您的朋友也愛看,感謝讚賞。

本文資料重點引自:

《周汝昌校訂批點本石頭記》80回本 ;

《紅樓夢》人民文學出版社1982/1990/2018 ;

《紅樓夢》程乙本·啟功校訂;

《紅樓夢》繪全本·清·孫溫 。


君箋雅侃紅樓


元春省親時,對小戲子齡官非常喜愛,不僅賞賜,還給她選擇的自由,更傳諭旨:“不可難為了這女孩子,好生教習”。元春為什麼如此喜歡齡官呢?

1.喜歡齡官的模樣。

小戲子齡官不僅元春喜歡,賈母也喜歡。王熙鳳說齡官像一個人,這個人就是林黛玉。

林黛玉是賈母的外孫女,與賈母有血緣關係,在容貌上也有相似之處。元春是賈母養大的,她的審美與愛憎一定與賈母相似。看到齡官與賈母相似,就有親切感,不由自主的喜歡齡官。命太監賞賜齡官一盤糕點。

2.喜歡齡官的才華。

齡官唱唸做打的確很到位。一板一眼、字正腔圓、韻味十足。元春喜歡齡官的才華,命太監傳諭:“齡官極好,再作兩出戏,不拘那兩出就是了”。

3.喜歡齡官的個性。

賈薔見貴妃認可齡官,感覺臉上有光。

賈薔忙答應了,因命齡官作《遊園》,《驚夢》。齡官自為此二出原非本角之戲,執意不作,定要作《相約》《相罵》二出。賈薔扭他不過,只得依他作了。

《遊園》和《驚夢》很適合演給貴妃看,也適合當前熱鬧的氣氛。但齡官不演,她要唱《相約》、《相罵》。賈薔是小戲子的總管,賈府少爺,他的話,小戲子哪敢不聽?偏偏齡官例外。她拒絕賈薔的安排,執意按自己的想法,唱自己喜歡的戲。

齡官唱完,元春很高興。她發現了齡官的個性。齡官不是趨炎附勢的人,讓她單獨唱兩出,也沒有唱那些阿諛奉承的戲碼。元春怕賈府人難為這個有個性、有稜角的女孩,所以她特意指示:

不可難為了這女孩子,好生教習,額外賞了兩匹宮緞、兩個荷包並金銀錁子、食物之類。

元春隨著對齡官接觸的增多,對她的喜愛也也逐漸增加。

元春喜愛齡官說明了什麼問題呢?

第一,愛屋及烏。

賈府裡來了兩個傑出的女孩子,黛玉和寶釵,這兩個嬌花軟玉一般的女孩子,不分伯仲。從元春因為黛玉的詩中有“一畦春韭綠,十里稻花香”。而將“浣葛山莊”改為“稻香村”來看元春是喜歡黛玉的。因為喜歡黛玉,所以對酷似黛玉的齡官不僅給予褒獎,更給她開綠燈,不讓人難為齡官,而且對齡官要“好生教習”。這說明,元春不希望賈府人難為黛玉,希望好好教養林黛玉。

第二,元春是一個性情中人。

元春不是那種喜怒不形於色的人,她喜歡誰,就會表現出來。暗示日後,在皇宮中,元春的性格給她惹了麻煩。正直、善良的元春因為同情或者幫助某個被排擠的妃嬪,惹怒了皇后和太皇太后,結果被她們報復。太監們知道了皇后對元春碾壓的態度,所以開始難為元春,勒索賈府。賈璉對外祟勒索非常頭疼。

第三,說明元春等級觀念淡薄。

高高在上的貴妃對一個小戲子如此關心,猶如寶玉關心玉釧是否被燙傷一樣,在人們眼裡是很特別的。他們都沒有等級觀念,或者說等級觀念很淡薄。不以自己的身份為貴。

元春喜愛齡官與忠順王喜歡琪官不同。忠順王把琪官當成了私有物件,不給他任何自由與自尊。元春給齡官自主擇戲的自由,讓齡官又自主權,不把自己的想法強加給齡官。當她發現齡官稜角鋒芒後,元春特意叮囑,別難為齡官。這句話不是賞賜東西能比擬的關愛。

黛玉對紫鵑就不像主子對傭人,黛玉和紫鵑就如同姐妹。

本質上來看,寶玉、黛玉和元春其實是一類人,他們都是性情中人,都有人人平等的觀念。


潤楊的紅樓筆記


從《紅樓夢》許多細節上看,林黛玉在賈府住著,賈府中的親戚多數對林黛玉都是很好的。

不用說賈母對林黛玉的疼愛,比三個孫女還細心。賈母除了對待賈寶玉如此好,就是對林黛玉。

在《紅樓夢》中有一個細節,說起對大觀園各處景點的提名,林黛玉告訴史湘雲,凹晶館,凸晶館的名字是林黛玉起的,賈政很喜歡。還遺憾說,忘記最初那些景點讓她們姊妹起了。可見,賈政很欣賞林黛玉的才學。賈政對妹夫林如海也是廖贊有加的。

林黛玉居住的瀟湘館,劉姥姥以為是哪個公子哥的書房,賈母引以自豪地告訴劉姥姥,是外孫女林黛玉的書房。可見,平時幫林黛玉買這些書籍的時,家中的人都是知道的林黛玉喜歡讀書的。

對於喜歡讀書的林黛玉,元春也是欣賞,喜歡的。從元春不多的出場和言行,可以看出元春是個喜歡讀書的性情中人。面對皇宮才覺得壓抑,把它比作不得見人的去處。元春是不喜歡皇宮裡的權力傾軋,勾心鬥角的生活。這樣的人,當然會喜歡林黛玉這種性情的女子。

看著齡官氣質不俗,伶俐俊俏,神色酷似林黛玉,元春很喜歡她。作者用筆沒有一處閒筆,這樣寫也是用意很深的。從另一方面說明,元春是喜歡林黛玉的。


一串七珠讀雜書


元春省親時,賈府買來的十二個女戲子為元春表演了四齣戲。然而演出結束後,只有齡官得到元春的賞賜。不但賞賜,元春還要求齡官再演兩出。這兩出另外加的戲演完,元春又給了齡官一些賞賜。顯然,元春對齡官非常喜愛,這是不是能說明什麼問題呢?

其實元春和齡官素無交集,在書中兩個人唯一的“接觸”也只有這一節。如果說《紅樓夢》處處無閒筆,那麼作者寫這一段就一定有用意。在我看來,元春對齡官的態度,有明暗兩層含義。

1.先說明面上的含義。很顯然,元春的肯定說明齡官唱戲的水平不錯,至少是得到元春的欣賞和認可的。

唱戲的十二個女孩子,是賈府為了元春省親特地從姑蘇採買的,買來之後就聘請了教習教她們演女戲——從這可以看出,這十二個女孩子原來並不是專業唱戲的,至少不是已經學完戲可以出師的那種。經過一段時間的訓練,在元春省親那天終於好好展示了一番:

一個個歌欺裂石之音,舞有天魔之態。雖是妝演的形容,卻作盡悲歡情狀。

顯然,十二個孩子的努力還是有成果的,“一個個”都演得有模有樣。但只有齡官脫穎而出:

剛演完了,一太監執一金盤糕點之屬進來,問:“誰是齡官?”賈薔便知是賜齡官之物,喜的忙接了,命齡官叩頭。

剛演完,太監就帶著賞賜來找齡官了。然而包括齡官在內的這十二個女孩,是賈府為了元春省親而新買的,不是元春在家裡時就有的,元春在宮裡也不可能認識齡官。素不相識,但卻一看完戲就記住了齡官,這隻能說明齡官的演出給元春留下了深刻印象。

果然,元春不但單獨賞賜齡官,還通過太監傳達口諭表示了對齡官的讚賞:

太監又道:“貴妃有諭,說‘齡官極好,再作兩出戏,不拘那兩出就是了’。”

“齡官極好”,四個字表達的是十分滿意的意思。元春對齡官滿意到了要求她再唱兩出的地步,隨便哪兩出都行。這樣的喜愛,如果不考慮雙方的身份、所處的場景,那簡直可以用一見如故或者一見鍾情來形容。正如題主所說的,元春對齡官表達的是一種異乎尋常的喜愛。

齡官於是又唱了兩出。唱完後元春又給了她賞賜,還對管理這十二個女孩的賈薔下達了特別指令,內容就是要特別關照齡官。

賈妃甚喜,命“不可難為了這女孩子,好生教習”,額外賞了兩匹宮緞,兩個荷包並金銀錁子,食物之類。

比起第一次賞賜的一盤糕點,這次賞賜的東西更多更有價值。而且“不可難為了這女孩子”的指令,相當於給了齡官一個特權地位。顯然,齡官唱完這兩出戏後,元春更加喜愛她了。

為什麼素不相識的元春只聽了幾齣戲就那麼喜歡齡官?最合理的解釋就是,齡官的戲唱得太好,在十二人中出類拔萃,令元春印象深刻。或者說,齡官唱戲的風格,正好對了元春的胃口。

元春喜歡聽齡官的戲,喜歡到這種程度,說明了什麼?說明元春本人是個戲迷,而且元春愛才,或者說,元春愛惜才華出眾、有藝術品味的人。

2.元春喜愛齡官的背後,折射出的是元春的精神追求和審美趣味,暗示了元春對黛玉的喜愛。

《紅樓夢》裡很多人都有黛玉的影子。除了讀者熟悉的晴雯,還有香菱,齡官也可以算一個。

首先是樣貌相像。書中就借王熙鳳和史湘雲之口,說出齡官和黛玉樣子相似的事實。

其次是脾性相像。黛玉的“小性”廣為人知,一如晴雯的高傲,得罪了不少人。在“驕傲”、“自我”這些方面的表現,齡官簡直比黛玉和晴雯還要明顯。

書中齡官出場不多,但是每次出場,似乎都是一副傲氣的樣子,而且幾乎沒人能說服她:

寶玉讓齡官唱一段,齡官以嗓子啞了為由拒絕了。雖說寶玉為人隨和,對女孩子尤其溫和,但齡官的態度都讓他覺得下不來臺。書中原文是:

(寶玉)從來未經過這番被人棄厭,自己便訕訕的紅了臉,只得出來了。

能令賈府里人人都捧著的寶二爺感到被“厭棄”,只能“訕訕地紅了臉”,除了齡官還有誰?

齡官和賈薔相戀,一般人可能覺得身為唱戲的人,能得到賈府少爺的青睞會很榮幸,但在兩人的相處中,卻是齡官隨隨便便就不高興、發脾氣、給賈薔冷臉,埋怨賈薔不懂自己心事,而賈薔則是低聲下氣、賭咒發誓地哄著她。

多麼像黛玉和寶玉的日常。但寶黛是同一階層的公子小姐,齡官和賈薔卻是社會地位懸殊。可見齡官非常自尊自愛,絕不會卑躬屈膝去討好權貴階層。

就連面對貴妃元春,齡官都沒有絲毫的畏懼或諂媚,她依然只把對方當作自己的普通觀眾。拒絕寶玉的時候,齡官就說,自己嗓子啞了,就連元春傳她們去唱戲,她都沒唱。

這種事也就齡官能做出來。而且不是依仗元春的欣賞才拿架子,而是一開始就這脾性。

元春省親時讓齡官加演兩出戏,齡官不肯演出賈薔指定的曲目,非要自己另外選:

賈薔忙答應了,因命齡官作《遊園》,《驚夢》。齡官自為此二出原非本角之戲,執意不作,定要作《相約》《相罵》二出。賈薔扭他不過,只得依他作了。

《遊園》和《驚夢》是《牡丹亭》的經典選段,唱詞華麗唯美,文藝腔十足,本來很適合演給貴妃看,但齡官不演。她自己選的《相約》、《相罵》出自《釵釧記》,是戲中女主的丫環雲香和男主的母親李氏的兩場對手戲。從名字和角色就可以看出,這兩出戏的內容大概沒那麼陽春白雪,應該是不如《遊園》《驚夢》更適合在省親這種場合演的。

但是齡官的理由很專業:賈薔選的曲目“非本角之戲”。齡官是小旦,她應該認為自己更適合唱丫環雲香那種角色。問題是她肯定也能唱正旦青衣的戲啊,否則前面那四出由元春指定的大家一起演的戲,她怎麼就能演得那麼好,讓元春格外青睞?

只能說齡官比較我行我素,一旦有機會自己發表意見,就要按自己的想法來。這一點,確實跟黛玉和晴雯都很像。

寶玉欣賞齡官這樣的人,不計較她對自己的冷淡。元春也是差不多的態度。這說明了什麼?至少能說明元春的精神追求和審美趣味不會和寶玉差別太遠。

那麼,寶玉最愛的黛玉,元春會不喜歡嗎?

元春端午賜禮,為什麼獨獨給寶玉和寶釵的節禮相同,是否暗示要把兩人配成一對?這是長期以來《紅樓夢》讀者討論不休的一個謎。元春是否喜歡寶釵,不喜歡黛玉?

我覺得,從元春對齡官的態度,可以窺見元春對黛玉的態度。

省親夜,元春不僅表達了對齡官的欣賞,也表達了對黛玉的欣賞——在評價幾位姊妹現場作的詩時,黛玉“實名”寫的詩,被元春評為和薛寶釵寫的不相伯仲:“終是薛林二妹之作與眾不同,非愚姊妹可同列者。”而黛玉“匿名”寫的詩,也就是偷偷替寶玉寫的那首,被元春指出是寶玉幾首詩中最好的一首,元春甚至根據這首詩裡的句子,把自己剛剛取的建築名字“浣葛山莊”改為“稻香村”。

這段情節,像不像元春賜禮齡官的那段?細細琢磨,甚至過程都有點互相映照的感覺:

齡官第一次表演是和大家一起,演出的是指定曲目,那些曲目不是齡官的“本角之戲”,估計齡官並沒有演出最好水準,但已經足夠讓元春對她讚賞有加。

類似地,黛玉第一次作詩是和大家一起,寫的是指定題目。黛玉覺得不過癮,寫得有點敷衍,但結果卻得到了元春的格外讚賞。

齡官第二次表演,固執地自選曲目,算是很不給賈府主人面子,但是元春看完表演,對她更加欣賞,還特地叮囑不要為難她,等於變相認可齡官可以不聽自己的。

黛玉第二次作詩,是偷偷給寶玉代筆,算是暗地裡和元春對抗,不給元春面子。但是元春看完這首詩,更加讚歎不已,還特地把自己起的名字都改了,等於變相認可黛玉這詩的水平比自己高。

和黛玉從外表到性情都如此相似的齡官,可以讓元春甫一接觸就喜愛不已,憑什麼元春會不喜歡黛玉呢?

所以我想,作者在元春省親的過程中,特地為看似不重要的小角色齡官寫這麼一段,大概就是暗伏元春對黛玉的真正態度。

如果能夠理解元春實際上是欣賞和喜愛黛玉的,那麼後文那個謎一樣的端午賜禮情節,大概就是作者埋下的暗示。為什麼應該喜歡黛玉的元春會賜下這樣的禮物?從元春省親到端午賜禮,這段時間是不是發生了什麼事?《紅樓夢》行文間總是會埋下一些欲語還休的線索,這裡可能就是一個了。

參見相關問答:《中,為什麼寶玉見到齡官和賈薔的交流後十分感慨,他的心理變化是怎樣的?》

以上是頭條號“海闊天空詩酒花”的回答。歡迎在今日頭條APP關注“海闊天空詩酒花”,圖文、問答、視頻,海闊天空隨便聊。


海闊天空詩酒花


人特別喜歡的人,大致可分為兩種。

一種是與自己有極高的相似度的人,這種人比較能夠贏得自己的好感。

另一種就是,那種敢做自己想做,卻一直不敢做的那種人。

我覺得齡官對於元春來說,是二者兼之。



元春省親時,說過一句最驚天動地的話:

“當日即送我到那見不得人去的地方”...

這句話其實在以皇權為天的封建時代,可謂地動山搖,“大逆不道”,但是探春就是把它說來了。

偶見有些“紅評”裡說,這是元春情商低的表現。個人不敢苟同這種論調。

元春,是一枚可憐的棋子,為了家族的利益被送進宮去,活活葬送了自己的一生。

這個可憐而又無奈的女子,在省親之際,在至親面前哭出了一句心底至深的委屈與不甘願,卻被批評情商低。

那麼,要怎樣才算是情商高?

是不是被屈死這一生,都不能發出一生嘶吼,一聲啼哭,就是情商高?



元春的這一句吶喊,恰恰令人驚豔她的真實感人。

再看齡官,雖然是戲子出生,卻毫無奴性。在與賈薔的交往裡面,可以讓讀者看到一個青春少女,在愛情裡面真實的性情。

她敏感,脆弱,痴情,尖銳,但對賈薔用情至深,柔情繾綣。

乃至於畫薔入痴,雨下亦不覺。

她對賈薔用情至深,所以也在意至深,怨賈薔不夠懂她,但是賈薔要去請醫生時,她又不忍賈薔曬太陽,故意歪排他:

“大毒日頭下,你堵氣請了來,我也不看”。

從來淑女多幽怨,自古嬌妻便含酸。嬌柔婉轉多情的齡官,骨子裡只有愛情,沉浸在和賈薔的戀情裡不能自拔,完全不記得自己是一介戲子。

簡而言之,齡官就是一個完全不具備奴性的女子。環境雖惡劣,她卻從未沒有放棄,堅守自己,更做她自己。


齡官把這種性格特徵,不僅用在跟賈薔的愛情裡面,也帶進了她的工作裡面。

比如元春省親時,她就執意要表演自己的當行角色。

齡官這種骨子裡的叛逆正是元春也具備的,但是,元春卻不敢像齡官這般任性的做她自己。

而這種可以去做自己做想做,而又不敢做的人,對於自己是非常有吸引力的。甚至說,對於一個壓抑的人而言,也是一種宣洩。

從元春對齡官的態度裡,可以隱約窺見元春的內心對自由的嚮往,對所謂的富貴的不屑。

也可以看見,元春的內心也是非常高潔脫俗的。


書燈幽見


齡官的戲好,元妃喜歡。黛玉的詩好,元妃喜歡。還有齡官長得像黛玉,元妃表示喜歡齡官,當然也是強調喜歡黛玉這一款的意思。

接下來題主想要的推論當然就是,元妃的端午節賜禮怎麼可能是獨寶釵與寶玉一樣,而黛玉和三春一樣的次一等呢?一定是王夫人,將元妃賜下的黛玉與寶玉相同的端午節禮用了“掉包計”,變成了寶釵與寶玉的一樣了。

這個邏輯其實是很荒唐的,鳳姐說齡官“活像一個人”弄得寶黛湘之間一場混亂彼此生出許多閒氣來,因為黛玉很在意“拿我比戲子”這件事情。如果元妃刻意賞賜齡官,也是為了表明她最喜歡的是黛玉,這樣拿戲子來比黛王的話,黛玉豈不是要當場氣死了才好呀?

寶玉對齡官垂涎已久,不料齡官早已經是賈薔的人了。

齡官的事讓寶玉在感情“識分定”,從此明白了只能各得各的眼淚了。還有一個像黛玉的是尤三姐,鍾情於柳湘蓮卻被寶二爺無意中壞了好事。還有一個怡紅院丫頭像黛玉的晴雯,卻正是給黛玉吃“閉門羹”的丫頭。

秦可卿兼美釵黛,是寶玉的夢中“第一人”。呆霸王薛蟠的妾香菱也有“東府裡小蓉大奶奶的品格,寶二爺對香菱也是萬分的殷情。而薛蟠對黛玉“只是在人群多看了你一眼”眼,薛呆子就立馬“酥倒”了。

這一切都說明什麼呢?

當然只能說明,林黛玉的美是符合當時社會大眾各階層的普遍審美標準的,或者說是雅俗共賞的美。

然而,題主不明白的是在封建大家族中包辦婚姻的基本準則就是:娶妻娶賢,納妾選美。所以既使以元妃的眼光看,在釵黛二人之間黛玉更美,這也並不妨礙元妃認定寶釵是更適合的“寶二奶奶”人選。

正如黛玉在收到元妃端午節賜禮後對寶玉的抱怨,黛玉自知沒有“什麼金什麼玉的”只是個“草木人兒”。“金”所代表的是財富,“玉”所代表的是“權貴”,黛玉自知父母雙亡一無所有,所以才會說自己是“草木人兒”。

跟主子小姐林姑娘的“草木人兒”相比,齡官這樣的賣身為奴的小戲子就是真正的任人擺佈“草根”,元妃賞賜了一個戲好又美貌的小戲子,僅此而已。


阿丹151014015


紅樓十二官裡,曹雪芹給予筆墨最多、最偏愛的,是齡官。

齡官兩上回目:齡官畫薔痴及局外;識分定情悟梨香院。作為探春口中不過如同貓兒狗兒玩意兒的小戲子,曹雪芹給予齡官高潔的品質和極特殊化的待遇。比如:

齡官的第一次正面出場,正是《紅樓夢》元妃省親的唱戲環節。齡官極強的個性和專業素養給讀者留下深刻的印象。原文寫:

一個個歌欺裂石之音,舞有天魔之態。雖是妝演的形容,卻作盡悲歡情狀。

這裡面的佼佼者是齡官,本來這不過是為貴妃取樂的一個文藝表演,元春對齡官卻表現出異乎尋常的喜愛。專門賞賜了齡官食物,還傳諭說:

“齡官極好,再作兩出戏,不拘哪兩出就是了。”

這證明了齡官的專業水平,至少貴妃娘娘沒有看夠,覺得意猶未盡。賈薔就讓齡官唱《遊園》《驚夢》,齡官覺得這不是自己本角之戲,非要唱《相約》《相罵》。《相約》是皇甫吟與史碧桃私定婚姻的故事;《相罵》說的是丫鬟和老夫人拌嘴相罵的故事。一個在主動追求婚姻自主和婚姻幸福,一個在追求人格平等和被尊重的權力。這與那個社會環境時代背景的主流意識形態絕對的格格不入,可以看做是叛逆的異數。

元春對齡官的這個舉動表現出了“甚喜”,還傳諭說道:

“不可難為了這女孩子,好生教習。”

又賞賜了齡官兩匹宮緞,兩個荷包並金銀錁子和食物之類。

齡官和元春的表現至少說明了三個問題:

一、齡官是十二官裡專業水平最高的。

二、齡官是一個勇敢的人,是一個主動追求個人幸福的人,也是一個有著個人人格和尊嚴需要的人,和晴雯一樣,齡官是一個沒有奴性的人。

三、元春對齡官從專業到品性表現了全方位的欣賞和偏愛,甚至表現出了非常難得的寬容。後面寶玉曾經央求齡官為他唱《嫋晴絲》,齡官就說自己嗓子啞了,前兒進宮在娘娘跟前都沒有唱。可見元春對齡官不是單純的喜歡,也不是單純的寬容,而是對齡官這個人的高度認同。

認同齡官,當然體現了元春的思想和價值取向。

曹雪芹在《紅樓夢》大體描寫了兩種價值取向,一種是以林黛玉賈寶玉為代表的嚮往自由、嚮往精神的認同,甚至可以說人性解放的出世情懷。一種是順應時局,順應當下主流意識形態的入世的態度,這一種的代表是薛寶釵、王夫人等。

齡官的出現,以及元春對齡官的態度,您是如何看待呢?


屏山品紅樓


元春成為皇妃而後得準省親,這件事也就成為了賈府的大事,為了讓元春遊園有興致,所以賈府特地從蘇州一代採買了十二個唱戲的小女孩,這一切只為了讓元春到大觀園的時候能夠聽到幾齣精彩的戲曲。元春省親這天,小戲子齡官上場演繹,不知道為什麼元春特別的喜歡齡官,還特地給了齡官兩次賞賜,這些事情都說明了什麼問題呢?

第一,同為籠中人的心心相惜,想要多給一點照顧

元春會對齡官特別的喜愛,最有可能的一個原因就是她們都是籠中人。齡官是賈府的買來唱戲的小戲子,這就註定了齡官一輩子都走不出賈府和唱戲這個行當。

賈薔曾經買了一個會說話的小鸚鵡送給齡官,齡官就感覺到賈薔這是在故意嘲笑她,明明把她買來困在賈府,如今又買了一隻小鳥也做這個勾當,為了免去齡官的災禍,所以賈薔就把這隻小鳥給放飛了。

其他小戲子對於成為籠中鳥這件事並不在意,但是齡官卻把這件事看得很重。因為看得重所以在她的身上就會體現出這種情緒,元春看到齡官就會有心心相惜的感覺。元春想要的生活從來都不是入宮,她希望的生活只是一家人簡簡單單的在一起,即便只是田舍之家也無所謂。

又隔簾含淚謂其父曰:“田舍之家,雖齏鹽布帛,終能聚天倫之樂;今雖富貴已極,骨肉各方,然終無意趣!”

在其他人看來入宮是莫大的榮耀,但是對於元春來說那不過是“見不得人的去處”,元春同樣覺得自己就是困在宮中的一隻籠中鳥。元春身為籠中鳥非她所願,可是她卻不能抱怨,黛玉所說“一年三百六十日,風霜刀劍嚴霜逼”何嘗不是元春在宮中的寫照。元春回家會大哭六次,正是她在宮中不能流的淚找到了一個傾瀉的藉口。

元春這隻籠中鳥看到作為籠中鳥的齡官在表演,元春會感覺到心疼,即是為了自己也是為了齡官,所以元春給了齡官兩次賞賜,她想要通過對齡官的偏愛讓眾人能夠對齡官給與更多的關照。既然無法逃離她們各自的鳥籠,那麼就只能讓自己活得更好的一點。

第二,對齡官技藝的佩服和對藝術堅定的肯定

元春對齡官的第一次賞賜是對齡官的表演技藝的佩服,元春能夠從表演的十二個小戲子中注意到齡官,那麼齡官的表演自然比眾人更好。元春的丫頭叫做抱琴可知元春也是懂音律的,那麼她如此欣賞齡官,想必也是從齡官的唱曲中發現了她們之間的共同之處,找到了知音的感覺。

元春對齡官的第二次賞賜是對齡官敢於追求自己的藝術堅定的追求的肯定。元春在宮中受到重重束縛,不管是衣食住行亦或說話做事都有不同的規矩,元春即便不喜歡但是除了遵守也無可奈可,但是齡官雖然只是一個小丫頭,但是對於賈薔讓她唱她不擅長的曲目她敢於不尊從,只按照自己的心意辦事。

賈薔忙答應了,因命齡官作《遊園》,《驚夢》二出。齡官自為此二出原非本角之戲,執意不作,定要作《相約》《相罵》二出。賈薔扭他不過,只得依他作了。賈妃甚喜,命“不可難為了這女孩子,好生教習……”。

元春喜歡的不僅是齡官唱戲唱得好,還有齡官對自己唱曲技藝的肯定和勇敢。賈薔讓唱的曲目想必是元春喜歡的,但是齡官不照做是因為她覺得自己唱的曲目能夠得到元春的青睞,這是對自己的技藝的肯定。齡官敢於反抗不合理的事情,這就是勇敢,這是元春想做卻不敢做的事情。

齡官做到了元春不敢做的事兒,所以元春要對齡官進行嘉獎,她還要保護齡官。如果沒人能夠做她的保護傘,那麼她就要撐起一片天守護自己喜歡的孩子。

第三,齡官和黛玉很像,暗示元春很喜歡黛玉

元春和齡官的投緣或許還有一個很特別的緣故,就是齡官裝扮之後同黛玉很像。黛玉替寶玉做了一首詩,在寶玉寫得四首詩詞裡元春覺得黛玉做得這首最好,元春不知道這是黛玉寫的還給出最好的評價,可知她對黛玉的欣賞。

齡官不僅長得像黛玉,而且她的脾氣、對愛情的執著等都和黛玉很像,元春如此喜歡齡官,不就是暗示著元春對黛玉的喜歡嗎?黛玉和寶釵都是元春的表姊妹,她不能夠在這樣公開的場合對二人表現出特別的喜歡,所以借用喜歡齡官表達對黛玉的喜歡。

總的來說,沒有無緣無故的喜歡,元春會特別的喜歡齡官也是緣故的。其一,齡官同為籠中鳥的身世讓元春感同身受,想要給與齡官一份保護;其二,齡官對自己技藝的肯定和對不公平事情的反抗,讓元春感受到齡官的勇敢,元春自己很欣賞齡官;其三,齡官和黛玉相似的相貌和性情,元春愛屋及烏就更加的喜歡齡官。人與人之間的緣分是很奇妙的,元春會特別的喜歡齡官,也是二人之間的難得緣分。



小說紅樓


《紅樓夢》中,元春省親一節,對小戲子齡官兩次賞賜,第一次,是在元春點的《豪宴》、《乞巧》、《仙緣》、《離魂》四齣戲演完之後賞的,第二次,是齡官自主表演的《相約》、《相罵》兩出戏結束後賜的。兩次賞賜,看似主子對下人的正常恩賜,實際作者意喻深遠。

元春和齡官雖然地位有天壤之別,但命運卻有相似之處――都為“籠”中人。

元春雖然貴為皇妃,卻似生話在黃金打造的籠中,宮門深似海,用她自己的話說“那不得見人的去處”。

齡官跟黛玉長的象,命運也有相似之處,卻沒有黛玉的主子身份。齡官是人家買來的,家在那都不知道,淪為戲子,臺上為名旦,臺下成孤人,暗戀常被自己耍弄的賈薔,卻是無果鏡花。

也許這就是貴為皇妃的元春,對一個小戲子賞識的原由吧!惺惺相惜,同病相憐。





高山流水szw


《紅樓夢》令人不解之處甚多,齡官兩次抗諭不尊即為一例。第十八回皇恩重元妃省父母,元春貴妃何等至尊,何等威嚴!賈府上下,在賈母帶領下,攜元春貴妃父母賈政、王夫人等眾人,畢恭畢敬迎候。而獨獨一個小戲子齡官,竟抗諭不尊。元春對此不僅不動怒,反而好言相勸,額外賞物!豈非要咄咄怪事。第三十六回,寶玉央齡官唱戲,齡官正色說道,嗓子啞了,前兒娘娘傳進我們去,我還沒有唱暱。《紅樓夢》作者的神來之筆,在於齡官看到賈薔給她買的籠中鳥後一段話,你們家把好好的人弄了來,【關在這牢坑裡……分明是弄了來打趣形容我們】。齡官把賈府比作牢坑。十八回,賈妃垂淚,忍悲強笑,【當日既送我到那不得見人的去處】……元春把皇宮說成是不得見人的去處。齡官和元春的共同之處,是失卻了人身自由!這才是作者匠心所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