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話文化促進了文化的變革,加快了新語言結構的建立

導語:《歌謠》詩刊屬於是近代社會的歌謠開端,也是將詩歌從文藝的角度轉型到學術角度的一種變革,從1918年開始到1925年裡,近代詩歌也得到了長足的發展。

但是在1925年開始,《歌謠》經歷了十年的停刊,直到1935年,在胡適的組織下,《歌謠》才開始就重新出刊,這時的《歌謠》由於可以稱為被當時新詩借鑑的楷模,所以直接將歌謠從民間文學發展到了白話文學的正宗地位,使得民間文學走向了主流文學的道路。

這種文學上的變革,作為新文化運動中的重要發展部分,不僅對新文化運動有推動作用,對歌謠自生髮展也有很大的作用。

一、歌謠的發展歷程

1、歌謠的開端

歌謠作為民間文學載體之一,其中原始歌謠是我國詩歌的起源,在文學史上有重要意義。古代以合樂為歌,徒歌為謠。在《漢書藝文志》中有過這樣的記載"自孝武立樂府而採歌謠,於是有代趙之謳,秦楚之風,皆感於哀樂,緣事而發,亦可以觀風俗,知薄厚雲。"

《荀子禮論》中對於歌謠的描述也是這樣的,"歌謠謸笑,哭泣諦號,是吉凶憂愉之情發於聲音者也。

"

歌謠雖然很民間化,但是卻能從中窺見世道中的人心,能反映出當時的社會風氣與輿論的發展方向。在歷朝歷代的皇帝更迭中,也有不少是藉助民間的歌謠來引導當時的輿論風向標。

白話文化促進了文化的變革,加快了新語言結構的建立

孩童吟唱歌謠時的模樣

如在漢朝初年,劉邦的第四個兒子劉長,就是一個驕蹇自大,不奉法令的人,在文帝在位期間,曾想要圖謀反叛,但是因為事情敗露被文帝抓了起來,後來因為文帝顧念彼此之間的親人關係,所以免了劉長的死罪,但是廢除了它本身的王位,將他一度貶派到了蜀中,但是劉長因為不滿意這個結果,最終在路上絕食自盡,後來就有歌謠傳出"一尺繒,好童童;一升粟,飽蓬蓬,兄弟二人不相容。"

白話文化促進了文化的變革,加快了新語言結構的建立

漢文帝

這歌謠後來傳到了文帝耳中,文帝於是一方面考慮到歌謠的傳播會引發一些對自身不利的一些輿論問題,另一方面還是顧忌皇家顏面,最終追封劉長為淮南厲王,同時還讓劉長的兒子劉安蔭繼承了淮南王的爵位,給他建造宮苑。

可以說是這件事充分說明了歌謠在民間的影響力,漢朝時期有不少的歌謠,都充斥著民眾對於當時所產生的時事自己的一些到的評判,抑或借某些事件的發生宣洩積累的不滿情緒。

正如《詩經將仲子》對於歌謠的評價,"人之多言,亦可畏也。"歌謠的歌詞極為簡單,並且琅琅上口,傳唱度也是非常的高,因此在各個時期的政權對於歌謠都是高度重視的。

《後漢書》中就曾這樣記載過,"和帝即位,分遣使者,皆微服單行,至各州縣,觀採風謠。"說的就是漢和帝讓人微服到民間採聽歌謠,好方便自己可以及時的掌握民眾的言論與意向。

白話文化促進了文化的變革,加快了新語言結構的建立

《後漢書》書圖冊

實際上歌謠也就是各個時期的社會輿論及社會思潮的另一種表現方式,從這些歌謠中折射出的生活很多面,構成了一幅幅反映當時社會具體情況的立體畫卷。

2、歌謠與新詩的相輔相成

近代時期,無產階級的文學思想對歌謠的發展有很大的影響,畢竟在歌謠最初的發展歷程中,都是以民間文學的方式存在的,意大利的衛太爾曾說過"根於這種歌謠和民族的感情,新的一種民族的詩或者可以發生出來。"所以作為想要歌謠發展壯大就需要文學的幫助,文學想要更加親民化也是需要歌謠的輔助,畢竟只有相輔相成才能跟更好的共同發展。

胡適敏銳地意識到民間歌謠對於開拓新詩領域的重要性,胡適作為白話文的倡導者,民歌所蘊含的平民化、口語化特徵也十分契合胡適"白話文學"的思路。畢竟白話文就是為了讓普通人也能簡單瞭解很多知識,不在似以前,文學是文鄒鄒的,也使得文學不再是咬文嚼字的代表。

白話文化促進了文化的變革,加快了新語言結構的建立

胡適

民謠文學自此也就在普通大眾之間流傳開來,胡適還稱"民謠是寥寥幾十個字裡,語言的漂亮、意思的忠厚、風趣的詼諧,都可以使我們自命文人的人們誠心佩服。"同時他還說"使那些真有文學意味的'風詩'特別顯出來,供大家的賞玩,供詩人的吟詠取材"這些種種表現都表現出了胡適對於民間歌謠的器重。

並且當年新詩的發展也不是特別的一帆風順,所以當時流傳度很廣的歌謠就起了很大的傳播力度,使得新文學也開闢出了一條新的道路。

二、近代時期胡適對於歌謠的運用

1、詩的藝術越發親民化

"詩的藝術,正在於能用簡單純淨的語言來表現繁複深刻的思想情緒。"這是胡適對詩的一種理解,他認為在當時的社會中,有不少的新詩人一直高喊著要將詩歌接地氣,要口語化,要融入歌謠,才能有新發展,卻很少有人細心的去了解歌謠的具體構造,往往這些詩人都是在空喊一些口號之後,創作出的詩句卻依舊是那些文鄒鄒的,讓人讀起來依舊是晦澀難懂的文章或者詩句。

但是胡適這種思想卻被朱自清在《歌謠與詩》被反駁了,朱自清認為歌謠只是詩的一種原始形態而已,並不能算得上是詩,雖然傳唱度高但是並不代表這種文學風格就高,畢竟民間歌謠作為一種民間產品會影響詩的高雅程度,所以歌謠並不能使新詩得到良好有序的發展。

朱自清曾經認為那些傳唱很廣的新詩只能是被認為是歌謠,而對於"真詩"卻有著極高的評價,這無疑是對依據歌謠作詩的潑了一盆冷水。

白話文化促進了文化的變革,加快了新語言結構的建立

周作人

周作人作為一個極度推崇歌謠的人,在在二十世紀三十年代的時候,思想也發生了些轉變,他認為由於當時國家大環境的影響,使得很多民族情緒被放大,所以很多歌謠都被一度放大了文學價值,所以一直再後來他對於"

真詩"也是抱有一定的謹慎的態度。

2、白話文學對民間文學的滲透

胡適所提出的白話文學其實就是相對於古代時期的文言文,白話文也並不是說在近代時期出現的,在唐朝時期其實就已經有了白話文一說,主要那會是以民間的講唱文學為代表,後來叫做白話。

到了明清時期,四大名著作為時代的產物出現之後,直接就奠定了白話文的地位。在十九世紀中期,運用類似於現代漢語的歐化白話文翻譯創作的文學作品也相繼問世,當時的小說、散文、詩歌等各種文體進行了一番嘗試。

在西方傳教士的支持下,它們在語言形式上,在歐化程度上有的作品甚至超過了新文學前期的作品。五四運動時期,白話文運動使得白話文得到了大肆的發展。

白話文化促進了文化的變革,加快了新語言結構的建立

《新青年》報紙

胡適也曾在《新青年》的報紙上寫過《文學改良芻議》,提倡白話文作為正宗的文學語言,後來胡適又提出一系列的觀點,來論證他自己的這個理論。

在梁啟超"新史學"思想理學的觀念帶動下,治史首倡國民史,反對帝王史,歌謠這類民間文學逐漸被重視起來。

白話文化促進了文化的變革,加快了新語言結構的建立

梁啟超

在1915年,胡適還在美國的時候,就已經意識到東方文學急需改進,過去那種文鄒鄒的文學不在適應當下社會的發展,而且民間文化也一度被文言文所拋棄,很多思想也一直都被正統文學所壓迫著,文學變革可謂是迫在眉睫。

三、白話文學的努力

1、傳承出民眾更為好理解的文學方式

作為東方一種文學的革新,胡適他們也是竭盡全力的在努力使得白話文學走進普通文人墨客的風格中。

畢竟在胡適所提倡的白話文的改革之前,在晚清時期就已經出現了一場白話文化運動,但是晚清時期的白話運動,主要是為不讓歐化後的白話文,徹底顛覆東方本身的白話文文化,所以這時的白話文,更加註重的是文化語言的保留,以至於很多這個時期的文學作品,是很多文人通過文言文的方式寫出來,在進行翻譯。

白話文化促進了文化的變革,加快了新語言結構的建立

《白話文學史》書圖冊

胡適所提出的白話文運動,卻是一種思想解放運動,胡適發起的這場,白話文化的運動徹底改變了漢語言體系,直接促進了現代文學的轉變。

可以說晚清時的白話,是起了到工具性作用,雖然這一運動被新文化並不認可,雖然這場晚清的白話運動沒有改變古代漢語的傳統模式,卻也是起到了"宣傳民智"的作用,為後面的白話文化的變革奠定了一點基石的作用。

2、歐化白話文對東方白話文的衝擊

與此同時,之所以胡適會格外緊張新文化,也是因為當時"歐化白話文"的興起,畢竟作為一個有五千年曆史的古老國度,總不能讓歐洲文化把東方的傳統文化所改變吧!

所以這些有思想的先進文學者們便團結一心,共同掀起一場文化的變革,一方面是為了國家未來的發展,另一方還是為了讓歐洲國家看到東方文化的覺醒。

這些外在的原因,都刺激著這些敏感學者緊繃的神經,畢竟在他們的心中有著,"國家存亡,匹夫有責"的責任感。更何況,他們還都是一群接受過高等學歷的精英人才。

白話文化促進了文化的變革,加快了新語言結構的建立

近現代白話文學作品《燃燒》書圖冊

於是乎,在胡適等人的共同努力下,運用東方傳統歌謠的親民性和琅琅上口的口語化,快速的使白話文得到了廣泛性的推廣。徹底改變了千百年來,國人的語言運用模式,使得一般人可以能很好的學習文章,閱讀書報,不再似過去一般,就算識得字,也不能知其意。

雖然在1934年的時候,當時的國名黨曾掀起了一場,尊孔讀經的復古逆流,當時還有一些守舊的保守派人士乘機提出了"復興文化",但是確實在架不住,歌謠改變下的白話文的琅琅上口的優勢,最終白話文還是佔據了上風。

四、白話文的質變

1、白話文被守舊派阻攔

白話文的大肆運動之所以會受到一些守舊派的阻攔,只要是因為很多作文言文的學者們認為文學是一門高雅的文學,若是極為的接地氣,那便喪失它本身的文學風采。

但是在19世紀到二十世紀初年的時候,國家本身就動盪不堪,晚清的懦弱,新成立起的民國也是在風雨飄搖中慢慢建立起來的,所以很多文化若是依舊採用守舊的方式去傳播,一方面得不到大眾的支持,另外一方面許多學者的歐化風格也在影響著文化的發展。

所以白話文的推廣,在當時不僅僅是受到文學作者的推崇,普通百姓在瞭解這場語言文化運動,可以使自己能更好的理解革命,也都積極參與到了其中。

白話文化促進了文化的變革,加快了新語言結構的建立

朱自清

在胡適看來,白話文取代文言文是一種歷史趨勢,朱自清曾說"國外新詩截斷了從本土歌謠生髮出新詩的可能,徹底的否定則意味著斬斷新文學發展的根脈",至少在朱自清的眼裡,不斷歐化的文學會很大意義上影響本土文化的發展,胡適是想通過白話的方式,使民眾呈現思想的迴歸。

2、胡適的堅持理想

胡適一生都在致力於改革文學,這或許還是源於他本身身上所流淌著的,傳統士大夫的文化血脈的原因,即使他也接受過西學的教化,但是根深入骨子中的國人情懷,也一直引導著他的主流思想。

所以一回國的胡適,看到國家已經是這樣的一番面貌之時,他便立刻運用自己的思想,自己的理念,想要改變一個時代的發展。

白話文化促進了文化的變革,加快了新語言結構的建立

《中國歌謠選》書圖冊

雖然民間的歌謠是一種親民化的文學,可能不能被端上高雅的殿堂,但是卻能在最大化的條件下,被民眾所接受,民間精神與啟蒙立場的相呼應,對於構建一個完美社會是有很大幫助的,所以胡適在這條文化改革的道路上才能一直堅持下。

也正是這種堅持,使得民間文學徹底有了大放異彩的機會,畢竟胡適一直都堅持著社會需要的不是"獨善的個人主義"而是一個"健全的個人主義",這樣社會才能更上一層樓。

結束語:白話文最終在文人學者們的努力下,終於成為了一種獨立於文言文的一種語言體系,這個語言方式和思維方式,都很有利於文化的發展,在思想發展上,這種白話文具有獨特的親和力,能夠很好的融入進民間的風格,而且白話套用在歌謠中,使得本來有些衰弱的歌謠也得到了長足的發展。

現代文學雖然不可能完全脫離傳統文學,但是卻也因為白話的發展,使得現代文學具有了古典文學所不具備的獨有特徵,使得文學傳播不在固有模式化,致此文學也變得豐富多彩起來。

參考文獻:

胡 適《白話文學史》

胡 適《文學改良芻議》

衛太爾《北京的歌謠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