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與“痛”有什麼聯繫?最多見的疼痛帶給我們的提示

十病九痛源出宋·朱熹《朱文公文集·答呂伯恭》:“交歲以來,十病九痛,甚不堪此勞頓。” 本意是說身體虛弱多病的,後世也有“九病八痛”“八病七痛”等用法,意與此同。


在古本文學作品中此典運用頗廣,老百姓中也頗流行。如明•蘭陵笑笑生《金瓶梅詞話》的第三回中王婆說:“便是因老身十病九痛,怕一時有些山高水低。”清•曹雪芹《紅樓夢》的第一百零二回中賈母說:“如今我的身子十病九痛的,你二嫂子也是三日好兩日不好”的等。


古人把“病”與“痛”聯繫在一起,巧妙反映出二者間的關係;用接近的數字表示,曲折表現出“痛”在各種疾病中出現的頻率之高。足以說明古人對疼痛現象體察的細緻、認真,對疼痛為害認識之深刻、準確。


現代研究證實,在所有疾病中,疼痛的存在是比較普遍的,有時甚至是患者感覺最痛苦的症狀。在很多情況下,直接影響著患者的生存質量和疾病的治療效果。因此,止痛被認為是保護患者、治療疾病的關鍵環節之一。


疼痛是一種神經刺激,感知疼痛的最高中樞是大腦皮層,關係最密切的是頂上葉皮層,視丘是疼痛刺激進入皮層時通過的中轉站。根據疼痛的部位和性質,醫學上把它分為

中樞性疼痛外周性疼痛兩大類。


疼痛與內外環境及人的情緒有密切關係,具有明顯的個體差異,可以形成條件反射。在一天24小時之中,人對疼痛的耐受能力是不盡相同的,總的規律是:凌晨3時,機體對疼痛的感覺最敏感;中午至下午2點,相對比較遲鈍。


同一種疼痛,在不同人身上的反映差別很大;即便在同一個人身上,因時間、地點、心情的不同,疼痛表現出的程度也是不同的。有的人一生氣就感到胸痛,一著急就覺得腹痛,但又始終查不出病因來,實際上是情緒因素在作怪,人們把它稱為“精神性疼痛”。 


運用心理療法,對某些疼痛的治療有效,而絕大多數疼痛是需要用藥物治療的。中藥、西藥中都有許多行之有效的方藥,可以在醫生的指導下使用。


西藥止痛藥物的出現有100多年的歷史,因它的作用途徑是通過大腦皮層的,故在治療疼痛的同時也會帶來一定的副作用,對大腦造成損傷。長期服用,還有產生依賴性的危險。


歐洲一些國家正在聯合攻關,希望研究出一種不經過中樞神經,而只通過對疼痛部位感受神經的作用使疼痛消失的止痛藥。據悉,奧地利的因斯布魯克大學捷足先登,已經研製出了這種副作用非常小的理想藥品,而且沒有鎮靜作用,不會使患者使用後昏昏沉沉,不久就有普及的希望。 


臨床中最多見的疼痛

臨床中最多見的疼痛有頭痛、牙痛、關節痛、肌肉痛、神經痛和女性的痛經,涉及的病種達百種以上。


頭痛

如頭痛,可以因感冒而發,也可以是某些頭顱疾病的表現:青光眼、鼻竇炎、中耳炎、高血壓、神經衰弱、腦內血腫、腦卒中、腦腫瘤等,都有可能在疾病的某個階段、某個時刻表現出疼痛來。


牙痛

牙痛也有多種,最常見的是牙質過敏、齲齒、牙齦炎、牙周病、牙槽膿腫等。


關節痛

關節痛的患者更普遍,除感冒引起的以外,痛風、風溼性關節炎、類風溼性關節炎、退行性骨關節病變等,都是以疼痛明顯為特點的。國內有一項對上海、深圳、無錫等城市的1197位中老年人發病情況的調查說,表現出頸、肩、腰、腿痛的人數就佔62%之多,僅次於多夢、失眠、不易入睡等現象。


肌肉痛

肌肉痛的原因比較複雜,或因於傷風感冒,或因於感寒受涼,或因於坐臥姿勢不當,或因於運動損傷,或因於過勞牽拉等。


神經痛

神經痛的病因和病種最複雜,因為人的全身都有神經纖維通過,凡在其走行方向上發生的病變,都有可能在相應的部位表現出不同程度的疼痛來,幾乎從頭至腳沒有它不存在的地方。


女性痛經

女性痛經在生活中比較多見,以小腹疼痛為主要特徵,常伴有腰痠、腹墜而脹、乏力、煩躁等全身不適的症狀,嚴重時還會引起頭暈、血壓降低、面色蒼白、出冷汗等,甚至發生休克。


有些患者會隨著年齡、婚姻狀況的變化自行緩解或消失,有些患者很難自愈,需要及時治療。


在接診病人中,有許多患者說不清疼痛的具體部位,也有些疾病的疼痛根本就不在發病的部位,非常容易造成患者的麻痺和醫生的誤診。


如在闌尾炎病人中,有60%~70%的人發病之始疼痛部位不在闌尾所在的右下腹,而出現在右上腹或肚臍周圍,甚至出現在左上腹、左下腹等,有可能被誤認為是相應部位臟器(肝、膽、脾、胰等)的病變,這就是醫生常說的“轉移痛”。


又如急性膽囊炎,可引起右肩胛、右背部疼痛;急性胰腺炎,可引起左肩背部疼痛;腎結石,可引起下腹部和會陰部疼痛等,這在醫學上叫“放射痛”。


再如少數膽道蛔蟲病人表現出的胸部正中痛,心肌梗死病人表現出的上腹痛等,屬於醫學上說的“變位痛”,也是需要仔細區別的。


在一些兒童和老人中出現的“生長痛”或“老年痛”,有時查不出疾病來,大多與人的生理特點有關。

  

中醫認識

痛則不通,不通則痛

中醫學認為 “痛則不通”,“不通則痛”,疼痛是機體氣血瘀滯的結果。


論其因,或由於風、寒、暑、溼、燥、火“六淫”侵襲,造成營衛凝澀;或由於喜、怒、憂、思、悲、恐、驚“七情”所傷,導致氣滯血瘀;或由於臟腑、經絡空虛,出現氣血凝滯不通等。


這些疼痛,有的是直接可感覺到的疾病,如骨、關節、肌肉損傷等,有的是內在疾病的反映,如心、肝、膽、腎等疾病產生的反射性疼痛。


按照疼痛的部位,中醫習慣上把其分為頭痛、胸脅痛、胃脘痛、腹痛、腰痛、肌肉關節痛等類型。有些與西醫的含義相應,有些比西醫的範疇廣泛,不能硬性對號入座。


對於疼痛的性質,中醫也有自己的認識,並總結出了一整套有效、實用的經驗:如疼痛以脹痛為特徵的,多與氣滯有染;表現出刺痛的,多與血瘀有關;表現出鈍痛的,多為慢性疾患;表現出突然疼痛的,多為急性疾病;痛而重濁者為溼,痛而走竄者為風,痛而拘急者為寒,痛而灼熱者為火(熱),痛勢綿綿者為虛,疼痛劇烈者為實等。


辨證時,要結合這些特點,綜合全面情況,制訂出相應的診治方案來。疏通氣血、經絡通路,是治療疼痛的基本方法,具體的治法要在辨髒、辨腑、辨經、辨絡、辨虛、辨實、辨寒、辨熱的基礎上確定。


“十病九痛”,痛既是多種疾病的表現,又是診察相關疾病的線索,正好可以從中找出病因,挖出病根。從某種意義上講,疼痛並不一定全是壞事,它作為疾病的一種症狀,向病人和醫生傳遞著一種信號,對患者求醫和醫生診病都有積極意義。同時,它還有助於機體相關防禦機制的建立。



“病”與“痛”有什麼聯繫?最多見的疼痛帶給我們的提示


國家中醫藥管理局 主管

中國中醫科學院中藥研究所 主辦

中醫藥知識 健康養生資訊

零售價:RMB16元

郵發代號:82-654

投稿郵箱:[email protected]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