靖会渠——黄土高原上的生命线


靖会渠——黄土高原上的生命线

水是生命之源,我国黄土高原拥有着世界上最厚的黄土层,但因为缺水,发挥不了其自身潜在的价值,肥沃的土地资源得不到充分利用。以前,生活在这里的人们只能靠天吃饭。有了水人民的生活生产才有保障,水在干旱的黄土高原上尤为重要。为了改善当地人们的生活生产水平,政府在1971年出台了相关政策,“靖会电力提灌工程”应运而生。

靖会渠——黄土高原上的生命线


靖会电力提灌工程俗称靖会渠,是通过电力将黄河水从低处运往高处的水利工程。靖会渠北起靖远城西黄河右岸(在城西4km黄河右岸设总干一泵站提水),南至会宁县城,东至靖远县三场塬和会宁县白草塬,西抵会宁县头寨镇。靖会渠自1971年开建以来,已发展灌溉面积26万余亩,对全省粮食增产的效果显著,对沿线经济增长起到了绝对性作用。靖远到会宁境内虽有祖厉河贯穿其中,但其水质盐分高,碱性大,人畜不能饮,不适合农田灌溉,靖会渠就成了境内唯一饮用水资源。

靖会渠——黄土高原上的生命线


靖会渠的海拔是一层一层逐级升高的,最大提水高度529米。靖远县城西黄河右岸设第一水泵站,我所在的乡镇距靖远县城三十公里左右,属于六泵站。听父辈们说,当年他们也参与了靖会渠的建设,大伯还清晰地记得当时干活时的口号:“手牵黄河水,胜利回家乡,不见黄河水,死不下战场。”大伯回忆说当时是记工分的,夯土回填等整个工程大部分靠人力完成,当时虽然条件苦,但大家的积极性和吃苦精神极高。靖会渠全程由混凝土板拼接而成,我们当地方言叫做洋灰板,应该和洋柿子、洋火一个道理。有些落差大的地方还会用到渡槽。靖会渠总长178.85公里,可想而知沿线人民付出了多大的努力。

靖会渠——黄土高原上的生命线


靖会渠经过的村庄都会设几个分支口用来灌溉田地。以前没有靖会渠的时候农民们生活生产用水极度缺乏,当地有地下水源的还好,没有水源的全靠自然降水,而黄土高原又属于干旱半干旱气候,降水量又极其少,可想而知当地农民是如何在夹缝中生存。有了靖会渠调水,农民们不仅有了生活用水,还有了生产用水,灌溉面积迅速增加,粮食产量飞跃式增长。靖会渠基本解决了周边极度干旱地区10.8万群众的吃水难问题,靖会渠是实实在在的民生工程。以前因为水资源缺乏,当地的农民们发明了独有的储水方式——水窖,现在虽然有了自来水,可水窖仍是农民用水的后备保障。通常一家至少有一座水窖,里面的储水量可以满足一户人家一整年的生活用水。每年冬灌的时候是靖会渠水最清的时候,这时农民们都要在水窖里储水,准备来年的生活用水。

靖会渠——黄土高原上的生命线


靖会渠也有些许弊端,因为渠不像管道,管道是密封的,而渠是敞开的。这就导致安全性有待加强,以前人们的安全意识不高,不时就会有溺水人员。还有就是渠没有封闭,蒸发量大,黄土高原蒸发量是降水量的6倍,若是用管道可以节约很多用水。再就是因为靖会渠是一块一块的板儿拼接成的,受树根或是鼠洞的影响容易溃堤。

靖会渠——黄土高原上的生命线


目前,靖会渠流经区域内各项事业蓬勃发展,人民安居乐业。靖会渠为当地经济增长起到了绝对性积极作用,是农民致富奔小康的有力保障,是实实在在的民生工程。靖会电力提灌工程功在当代,利在千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