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衡1800年前就發明地動儀,真能測地震嗎?為何被教科書刪了?

Ta丶黃天瑤


張衡發明的候風地動儀,不能預測地震!

候風地動儀外面有八條龍,用來指示八個方位。龍口之內有銅丸,哪個方位的龍口吐出了銅丸,就代表著哪個方位發生了地震。

根據漢書的記載,有一條龍吐出了銅丸,但是沒有人感覺到地震。過了好幾天驛卒傳來消息,隴西一帶發生了地震。這時候大家都覺得候風地動儀很神奇!

從這段記載來看,這其實根本就不是預測,只是能感知到地震而已。只有發生了地震之後,候風地動儀才能知道是哪個方位發生了地震。

候風地動儀不是預測地震,而是感知地震。只是由於地震的信息傳來的比較晚,所以就顯出了候風地動儀能夠預測一樣。

現在教科書上刪沒刪不太清楚,真得被刪掉了也沒有什麼稀奇。

韓非在兩千多年前,就把很多事情看得很透徹。《韓非子》記載過這麼一個故事,可以用來印證一下。

燕王非常喜歡微雕,有個人就前來給他做微雕。這個人的微雕技術非常高超,可以在荊棘尖上雕出一隻獼猴來。

燕王的御用鐵匠就找到燕王,先是說他也做不出這麼個作品來,然後用理論也解釋不通。由此證明了那個搞微雕的人是個騙子,燕王於是就把那個人給殺了!

韓非子在最後說道:現在很多撰家噱者都和這件事兒差不多。

不久前有個噱者,複製了一個候風地動儀,但是達不到史書記載的效果。該噱者又研究了候風地動儀的原理,用理論也沒有解釋通。

所以該噱者就認為,既然自己都複製不了,理論上也沒法解釋,那麼就只有一種可能,那東西肯定就是不存在的!



【我喜歡以連續的眼光看待歷史上的節點。】


寄暇學宮


2010年的時候,有位網友在網絡上發佈了一條讓世人目瞪口呆的消息:他說在歷史教科書中,東漢科學家張衡所製造的“地動儀”模型其實是假的,是上世紀50年代的仿製品。消息剛發佈時,人們對此並不相信,但隨後官方站出來承認了這一點,歷史書上的“地動儀”確實是現代考古學家王振鐸按照古書記載的寥寥數語仿製而成。


20世紀的仿製“地動儀”

這個消息一經發出後,在網絡和現實中引起了軒然大波,很多人都不敢相信,這麼多年來堅信不疑的“地動儀”竟然是假的。隨後學術界開始對“張衡是否真的研究出了地動儀”這一命題展開了討論。

首先張衡的“地動儀”除了《後漢書》中有關於地震監測的記載案例以外,後世著作中並未有提及。這不禁讓人心生疑問,在科技發展比較落後的古代,地震等自然災害對人們的影響非常大,原因就在於當時沒有完善的監測設施以及完備的周詳的救災方式。而張衡的“地動儀”如果真能有監測地震的良好效果,歷朝歷代為什麼不將其投入使用,甚至改革創新?

“地動儀”是否真的可以監測地震?

根據目前掌握的歷史資料來說,張衡“地動儀”在歷史上成功監測到地震災害發生的記載只有一次,就是歷史教科書上所提到的東漢隴西地震,除此之外,再也沒有關於“地動儀”的實驗案例。這樣一來,人們對於“地動儀”的實際效果產生了懷疑,也許“地動儀”根本不具有監測地震的效果。。

後來經過調查研究,上世紀50年代的仿製“地動儀”經過實驗後,也僅僅只能預測人類模仿的地震環境,對於真正的自然地震目前還沒有預測成功過。所以到今天為止,張衡“地動儀”的監測真實性仍然是個謎團,或許在不久的將來,科學技術的發展會告訴我們答案。


與狼共舞的歷史和旅行


上小學時,老師教我們,1900多年前,有個叫張衡的天文學家發明了地動儀,只要哪個地方發生地震,龍嘴裡的珠子就會掉落下來。

當時,年幼無知的我們聽了之後,一股發自內心的自豪感油然而生,呼之欲出,哇,古人真的好厲害,國人好厲害,有了地動儀,咱們再也不怕地震了!


然而,等長大了之後,才慢慢了解,原來這個地動儀不能預測地震,只能在地震發生之後,才能探測出來,是震後探測,而不是震前預測,差了一個字,作用差了千里,心中不免有些遺憾。

到了2010年,隨著網友的一波質疑,更為驚訝地發現,教科書上的地動儀居然是復原模型,它是上世紀50年代,一個叫王振鐸的考古學家搗鼓出來的模型,是憑空製造出來的。

PS:不久之後,歷史教科書上刪除了該圖片。

真正的地動儀,到底長啥樣,誰也說不清楚,因為正史上,對於地動儀的描述只有區區196個字,可謂惜字如金。


《後漢書》關於地動儀內部構造記載:

中有都柱,傍行八道,施關發機。

並且,張衡發明了地動儀之後,貌似就驗證了一次地震,之後再也沒有記載了,這難道是趕巧了嗎?

要知道,張衡所處的東漢時代,地震十分頻繁,三年一大震,兩年一小震,就算沒有張衡的地動儀,該地震還是要地震的,會不會地動儀搗鼓出來了之後,恰好就發生地震了呢?

地動儀到底能不能探測地震呢?千百年來,質疑聲不斷,不僅老外質疑,咱們國人也質疑。

按照地震波原理,地震發生時,先是產生縱波,之後產生橫波,縱波速度比較快,地動儀最先探測到的,應該就是縱波。


可是,倘若千里之外的地動儀真的探測到了縱波,並且讓龍嘴裡的珠子掉了下來,那麼,在它附近跺一跺腳,會不會同樣讓珠子掉下來呢?要知道,千里之外地震所引起的震動,不一定比附近跺腳更厲害。

並且,地震幾乎每天都發生,只是有些地震實在太小,微乎其微,常人感覺不到而已,假如地動儀真的厲害,那龍嘴裡的珠子豈不是天天掉下來嗎?

另外,還有一件事情值得玩味,張衡當了20多年的太史令,一直未能升遷,但當他搗鼓出了地動儀之後,獲得了火箭般的飛速提拔,成了從一品的侍中。

一個整天無所事事,看個星星,搞搞八卦,驗驗風水的老幹部,突然一夜之間,成了皇帝身邊的大紅人,這中間會不會有啥事呢?


古代有許多玄而又玄的發明,如諸葛亮不吃不喝還能跑的木牛流馬,如魯班飛了三天三夜的木鳥,事實證明,這些都是缺乏科學只存在於想象中的假髮明。

地動儀又如何呢?期望咱們的科學家們,有一天能洞悉奧秘,造出真正的地動儀。

拭目以待吧!


一半秋色


張衡1800年就已經發明瞭地震儀,真的能測地震嗎?答案:不能。

小的時候拜讀歷史,也知道張衡發明了地震儀,八個方位如八卦圖裝八條龍,地下放八個青蛙張大口,哪個方位地震了,龍嘴含的一顆珠就從哪個方位掉下來。

這個道理好像地震儀與地球連接一樣,地震過後才知道的,而地震儀與地震的方位都比較遠,在救援的方法也是比較渺茫了。

從古代開始,地震對人類的傷害,大家都知道了,張衡發明了地震儀,無非也是想從救援立下汗馬功勞,張衡的發心是慈悲。

我們可知道,古代是封建社會思想,有了那麼大的發明,肯定驚動世界,為什麼後來地震儀又會失傳呢?可能與當時的救人方法不是很實用。

地震對人類造成的傷害,一直到現在人類都還在研究探索,下面是自己經歷過地震的心得,發出來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地震過後必有雨,那個是很實在的東西,天氣預報現在都能知道兩天後,哪個地方下雨了。反過來觀察天氣預報,哪個地方下雨就會有地震嗎?不一定。

這樣一來,不是造成了很多障礙混亂的假象嗎?而且又造成很多誤判,再連接到地球的板塊這裡來觀察,哪個地方是地震帶危險的,可以使用這個方法,減少了觀察的範圍,如四川:河北:雲南:日本:臺灣:菲律賓:印尼等地方。

第二的方法,大地震大搖擺前十秒鐘左右,發生隆隆的響聲,好像超重的大貨車從自己身邊開過一樣,響了十秒鐘左右,開始大搖擺是最危險的時候了,發生了大地震,眾生也不要慌亂,能逃則逃,不能逃就跑到安全的地方逃避。

特別注意:大地震來之前的二天,所謂的地震雲:如條雲:排骨雲,棉花雲等都是瞎貓碰上死耗子,又如怎麼動物忐忑不安,亂叫亂跑亂竄都是假的東西,自己都觀察十年了,又親自經歷過地震了,不要亂髮這些信息上來誤人子弟,這個是害人害命的信息。發心需好,但是自己沒有經驗,不要在這裡亂髮假信息為妙,害了人終害自己。

真實信息:地震過後下雨,大搖擺前十秒鐘左右發生隆隆的響聲。

歡迎大家閱讀:



A百姓心聲共鳴A


如果真能夠預測的話,那麼唐山大地震和汶川大地震等,就不會給我國人民造成那麼大的人員傷亡了。


有關刪除之說是這樣的:

2017年秋天投入使用的統編本初中歷史教科書七年級上冊中,刪除了張衡和候風地動儀的有關內容。那個被印在教材上影響了幾代中國人,由王振鐸復原、以“直立杆”為理論基礎製作的地動儀模型,開始淡出當代青少年的視野。張衡發明了地動儀是確定無疑的史實,這在史書上有記載。據統計,自東漢末年到南北朝時范曄完成《後漢書》,撰寫東漢史書的共有13家,這些史料中關於地動儀器型的記載大體相同。其中范曄的歷史著作《後漢書·張衡列傳》只用了196字記載了候風地動儀。


由於張衡發明的地動儀原件早已丟失,近現代以來有多人根據史書記載嘗試過復原地動儀,其中包括日本人服部一三,和英國地震學家米倫。1936年我國考古學家王振鐸也對地動儀進行了復原,到1951年王振鐸重新設計了地動儀復原製作品,該作品後來被收入到歷史教科書中,成為了大多數人記憶中地動儀的樣子。 由於王振鐸所復原的地動儀,是採用“直立杆原理”,但是,中國科學院教授和專業地震工作者馮銳翻閱對比了歷史資料後,發現了王振鐸所採用的“直立杆原理”無法成立。為了讓地動儀模型原理更科學、和更接近於史料記載,馮銳教授也著手設計了一款地動儀,並於2009年9月20日,由中國科技館新館開展,與觀眾見面。


但是,新出版的教材裡,在講到張衡和候風地動儀時仍舊採用王振鐸的“直立杆原理”模型圖 ,而沒有采用馮銳設計的、更為符合科學邏輯的地動儀圖樣。馮銳本人多次與人民教育出版社溝通,希望能夠糾正教科書上的這一錯誤。2010年1月24日,馮銳接到袁貴仁部長的電話,表示仔細閱讀馮銳修改教科書的建議和相關資料後,原則同意修改張衡地動儀這一章節。在2017年秋天投入使用的統編本初中歷史教科書七年級上冊中,原本關於張衡和候風地動儀的內容,已被完全刪除。


馮銳教授表示,迄今為止,我們雖然復原出了更科學邏輯、更符合史料記載的地動儀模型,這也僅是“我們在當前這個時代對張衡的理解”,至於近2000年的候風地動儀到底是什麼樣,後人又會不會製造出更加接近原貌的張衡地動儀,現在還無法輕易下結論。

應該說,教科書刪除的只是王振鐸復原的地動儀模型圖,是進一步掃清我們探索的障礙,刪除的是對歷史的不尊重,進一步還原了歷史的真相。

歷史時刻錄,每日一歷史,分享歷史時刻,品味歷史時光,感謝您的觀看,歡迎您的評論,動動手指點個贊呦!

歷史時刻錄


先搞清楚一點,史書上記載張衡的地動儀雖然是能測地震,《後漢書》裡講了永和3年,也就是公元138年,地動儀蟾蜍對著西方吐了銅球,幾天後陝西飛馬來報,說發生了地震,問題是,某一地方發生地震後,根據震波地動儀才有反應,蟾蜍吐銅球,有刺激的響聲等,它不是在地震發生之前測出地震,是在地震發生之後才有反應,所以它是個“馬後炮”式的設備,在古代通訊不發達時期,地動儀有其利用價值。

由於張衡身為太史令,整天搗鼓些旁人看不懂的玩意兒,被認為是不務正業,地動儀發明後沒得到朝廷認可,可以說壓根就沒推廣和使用,很快地動儀就失傳了,史書上對地動儀的構造和原理介紹的極其簡單,僅有“中有都柱,傍行八道,施關發機”廖廖幾句,後人根本弄不清是怎麼一回事,北齊的天文學家信都芳、隋朝的數學家臨孝恭等人都曾對張衡的地動儀研究,留下《地動銅儀經》等著作,但僅為機械原理說明,並沒有實物,這些著作還失傳了。

所以直到今天,地動儀只存在於1800多年前的史書中,所有的一切都失傳了,1875年意大利人發明了第一臺真正意義上的地震儀,當時的日本學者指出,中國早在東漢時期就有測地震的地動儀,引起了國際地震學界的重視,國內外學者參照僅有的古資料,經過探索,反覆實驗張衡的地動儀,卻無一例外地失敗了,所以地震界有了張衡地震儀未驗證成功而被否定的說法,甚至說根本就沒有地動儀這東西。

我們建國後,也提出了復原張衡地動儀的方案,終於在1959年復原了地動儀模型,毫不客氣的說,這不是模型,因為沒有圖紙,只是想象圖罷了,地震也根本測不準,只能充當擺設。在當時為了在國際上充面子,對外宣稱地動儀是真實可靠的,還將此模型納入歷史教科書,但國內一直有質疑之聲,平心而論,教科書上的地動儀確定只是個無用的想象模型,為免誤導,近幾年教科書就給刪除了,有消息稱在2011年成功復原了可測地震的地動儀,並得到了專家的鑑定通過,能否為先賢張衡正名,咱們拭目以待吧。


圖文繪歷史


在古代大災很容易引發朝廷大難,如果地動儀能夠預測地震,又怎麼會在後來的朝代中失傳呢?地動儀更多的作用在於能夠在災後判斷哪裡發生了地震,但是也會誤報。

地動儀是漢代張衡發明的,在那個時代想到用測量地震的方式減少災害帶來的危害,是非常先進的想法。但是現代科學家根據古書中的隻言片語的敘述基本搞明白了地動儀的原理,內部的構造也相對簡單,利用懸垂、槓桿一步步將震動放大,然後推動機械將珠子吐在蛤蟆嘴裡,一次可以判斷哪裡已經發生了地震。在古代地震波的傳遞速度可比騎馬傳遞信息快多了,用這種方式確實有些作用,但是由於其比較靈敏,也會受到周圍震動的影響,所以其可用性可能會大打折扣,歷史上記載用到地動儀的時候好像也不多。

而以前的課本中不少文章是一些不理解科學原理的人寫的故事,從故事中得到一些啟發是可以的,但是卻有點無限拔高了古人的智慧,科技或者人類掌握的自然知識是隨著時間而增長的,現代人都無法預測地震,指望連地震原理都不知道的古人解決地震預測的難題,實在是不怎麼靠譜。而現代復原的候風地動儀模型根本就沒作用。

對於地震,現代更多的也是預警,而無法預報。所謂的預報是在地震發生前準確地說出哪裡哪個時間會發生地震,可以使人們提前疏散避免災害,而預警是利用現代技術,在地震發生後極短的時間內將預警消息傳佈出去,地震的不同波傳播速度不同,而且要低於光速傳播的信號,尤其是P波,所以僅僅是預警信息就已經可以幫助人們很好地避免地震災害。這種方式需要設置大量的地震儀,採集地震波信息,利用傳播的時間差救人。所以這兩種關於地怎消息的傳遞是有時間上的先後關係,一個是震前、一個是震中或者震後。有關地動儀的古文敘述中,也沒有講到其可以預測地震,只是降到曾經利用地動儀判斷出哪裡發生了地震。地震對於現代人類來說仍是不可預測的,不管是基於歷史地震規律或者是動物異常行為,都無法準確預測,如果誤報依然會帶來一定的損失,所以很少採取這種不靠譜的方式,而且人總不能為了防備地震一直住在野地裡吧。

(悲壯的兩小時 主人公 前蘇聯宇航員 科馬洛夫)

張衡地動儀的文章從課本中刪除也和我國現在更重視科教教育有關,不能誤導人。青少年時期固然要形成堅韌的品格,但是也容易受到錯誤信息的干擾,而且難以區分文學和現實。現在小學課本已經和80後、90後有相當的區別了,還有一篇《悲壯的兩小時》,講的是前蘇聯宇航員返回地球時事故喪生的故事,通篇也缺乏科學依據,如今也早就不見了。


來看世界呀


歡迎打開歷史寶藏。


地震是一種對人類危害極大的自然地質災害。到目前為止,準確有效預測地震的技術還是沒有的。但是兩千年前的一個人物,卻發明了地動儀,讓今人不禁心動。

這個人就是東漢的張衡。在今天的河南省南陽市,也是東漢時期張衡的故鄉,張衡連同范蠡、諸葛亮、張仲景,被稱為“四聖”之一的“科聖”。

張衡之所以被稱為“科聖”,他的地動儀就是一個眾所周知的神奇發明。

《後漢書》記載了張衡發明的地動儀:

東漢的陽嘉元年,也就是公元132年,張衡發明了候風地動儀,這個儀器用精銅鑄造,外表看起來是個像圓酒缸的形狀,裡面有一根柱子,連著八個方向的機關,這個圓桶外面有八條龍,龍嘴裡銜著銅球,龍嘴下面是八個對應的張著大嘴的蛤蟆。如果哪裡發生了地震,這個地動儀就會將中間的柱子倒想對應的八個方向之一,這個方向的龍就會凸出嘴裡的銅球,落入下面張著嘴的蛤蟆口中,發出清亮的金屬相撞聲音,人們聽到後,就知道哪個方向發生了地震。

更奇妙的是,史料記載,這個機器還真的有作用。有一天,這個候風地動儀西邊的龍嘴吐出了銅球,當時沒有電話,也不知道哪裡發生了地震,人們還以為是這個地動儀不準確,但是過了幾天,洛陽西邊的隴西快馬來報,當地發生了地震,人們這才相信地動儀的準確性。

可惜的是,張衡的地動儀經過兩千年的時光,早已不復存在,而史書中簡單的“中有都柱,傍行八道,施關發機”幾個字,也很難推測其具體的做法及原理。所以後人就各種根據自己的理解去復原這個像酒桶一樣的地動儀。不僅中國人對這個感興趣,日本人、英國人也都曾嘗試過復原地動儀。我們經常見到的地動儀圖片,就是下圖所示的這個,其實也是上世紀中前期考古學者王振鐸復原的作品。

所以大家都知道了,圖片中的地動儀,並不是張衡的作品,而是後人想象出來的,所以和真正張衡兩千年前的還是不一樣的。而中學歷史教材有很多版本,不能因為一個版本沒有介紹張衡的地動儀,就說中學歷史教材刪除了這個發明。


更多歷史類原創內容,歡迎關注@歷史寶藏。

歷史寶藏


張衡在1800多年前發明的這個地動儀,不是用來預測地震的,而是用來監測地震的,這個地震儀名字叫候風地動儀。當時生產力水平比較低下,交通十分不便,一個地方發生的自然災害等事情,要報到中央政府需要很長時間,特別是邊遠地區更是如此。

所以,張衡當時為了解決這個問題,發明了候風地動儀,他的目的是為了及時、準確的掌握地震發生在國家的哪一個方位。

歷史上,就曾經記載過張衡的地動儀西邊的一顆銅珠掉下來,幾天以後,有陝西的地方政府報告說當地發生了地震,由此也證明地動儀的科學性。

因此,古人發明的這個地震儀,其實是用來監測地震發生情況的,而不是作為預測地震的一種手段。

漢朝的時候,交通十分不便,國家疆域又比較廣大,要統治這樣一個國家必須要採取一些有效的手段,正是基於這樣的原因,張衡發明了地動儀。

至於這個地動儀被移出教科書,這也是國家教育改革的一一個措施,畢竟這個地動儀,它的地震預報的作用比較小,而且那也是1800年前的一個科技產物。張衡之後並沒有地動儀傳世,地動儀的研究也沒有繼續下去。

現在教科書上的地動儀的圖片資料都是上世紀50年代,有關人員按照史書的記載通過想象製作出來的,這並不是嚴格的符合歷史事實,所以從教科書中刪除,也是有其合理性的。

漢朝的時候,張衡作為一個封建知識分子能考慮研究、監測地震,這是很不容易的,而且他還身體力行的去做,研究出來了這麼一個地動儀,這對於我國後世乃至世界研究地震、監測地震、預報地震都是有好處的,他是做了開先河的工作。

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地震的預報和監測水平越來越高,但是準確的臨震預報還是非常難的。在歷史上我國的遼寧盤錦地震,事實上是做到臨震預報,避免了大量的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這在世界地震預報史上是絕無僅有的奇蹟。

到目前為止,在世界範圍內,地震的預報還是一個尖端的科學難題,並沒有被人們很好的解決,所以地震的監測、預報,一直以來也是廣大的科學工作者,努力攻克的一個科學難題。

張衡在1800多年前就做出了大膽的嘗試和有益的探索,這種精神是值得我們學習的。除了是一個科學家,張衡還是一個文學家,張衡還寫過很多華麗的文章。張衡所處的時代,也是一個讖緯之學盛行的時代。

讖緯之學是一種神秘的玄學,這種神秘的玄學對科學的發展是不利的,所以,當時的張衡,他的處境並不是太好,他所從事的科學研究工作,也並不受到皇帝的重視和支持,還常常受到排擠和打擊。

這也是我們國家的古代的封建帝王對待科學的一般態度,他們希望用一套玄學來迷惑人,來愚弄人民而不希望用科學來解釋自然界的各種問題和人類社會的各種問題,以便他們能夠長期的統治下去。

古人認為,天人合一,自然災害和社會政治,都是相互聯繫的,地震的發生,也是上天在對當政者,特別是皇帝進行懲戒。所以張衡研究這個地動儀,監測地震活動,這是在當時很犯皇帝禁忌的,所以不受重視。

正因為在當時這是一種標新立異的行為,是不會受到皇帝的重視和支持的,所以,1800多年前,張衡製作的地震儀在歷史上只有語言不祥的記載,並沒有實物傳世。而歷史教科書中,東漢科學家張衡所製造的“地動儀”模型其實是假的,是上世紀50年代的仿製品。


小小嬴政


我覺得是真的。

從古至今,每個時代都留下了很多十分寶貴的財富,很多古人的智慧在人們當中流傳著。比如《黃帝內經》是中醫中十分經典的理論之一,也是現代醫學的基礎。不過這本書並不是單純的講究治病的方法,甚至還將宇宙運行和人類身體運行巧妙的聯繫在一起。

宇宙運行和人體運行相結合,只有上古真人才能到達這種境界。不只是地動儀,古代神話故事這些匪你所思的事情我都覺得是真的。只是我們現代人心智被矇蔽了所以看不見也達不到那種境界。

現在的地動儀是根據記載做出來的,根本和傳說中的地動儀是兩回事。

至於為什麼被教科書刪除了,那我就不清楚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