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界之戰士——魯迅筆下的“烏鴉”,其實是自我的寫照

魯迅短暫的一生中,創作生涯不過區區二十幾年,然而卻留下了四百餘萬字的原創作品。二十世紀中,

他的著述成為燭照中華民族追求獨立、自由、民主前行重要的精神資源與思想寶庫。魯迅以其作品構築了一個繽紛的虛擬世界。這個世界中有,斑斕多彩的種種景緻,參差榮衰的離離草木,行走歌哭的各色人物,除此而外,還有著形形色色野生的、馴良的動物。尤其是這些動物,數量之大令人咋舌,不完全統計大概有近九十多種。如此之多的動物成為魯迅敘事、抒情、言理的工具,本文以魯迅筆下的烏鴉意象為例,瞭解動物意象背後作者的豐富感情與深刻認知。

精神界之戰士——魯迅筆下的“烏鴉”,其實是自我的寫照

一、魯迅動物意象的寫作意圖

1. “意象”在文學作品中的含義

動物意象是魯迅極具特色的寫作手法,在瞭解烏鴉意象之前,首先需要了解動物意象在魯迅的作品中言說著什麼,表達著怎樣的意蘊。《易傳》有言:“聖人立言以盡象,立象以盡意。”人與人的交流需要藉助語言與文字,可是客觀的事物與主觀的情感、意志的複雜、多樣,難以使用文字完全、詳盡、真實地揭示,於是造“象”成為語言確切表述、信息準確傳達的手段。總之“意象”簡單來說就是,以可視可見的具象表述不可感觸的抽象性的思理情感等,也可以指比喻語言,如暗喻和明喻的媒介物。

2.魯迅作品中的動物意象

魯迅作品中出現的動物意象不單純是一種簡單的事實陳述,並非要告知讀者某種動物的外觀特徵或生活習性,而是以之為承載,反映著作者對社會、人生的理性認識與好惡情感,就是說其中投射、反映著魯迅的價值判斷。

通過這意象的營造,魯迅讓深刻複雜的理性認識變得淺白、直觀。這意象是魯迅棒擊社會的工具,它比空洞的議論更有效果。魯迅作品中的動物意象大致發揮著三種功能,抒寫情感,表達認識,營造氛圍。動物意象是魯迅抒情、言理的工具,是他準確表達與表述思想、情感的手段。

精神界之戰士——魯迅筆下的“烏鴉”,其實是自我的寫照

二、象徵精神界之戰士的烏鴉意象

1.精神界之戰士——舊世界的“放火者”

烏鴉外形難看,叫聲難聽,與喜鵲相反,報喪不報喜,遭人厭惡,在眾多民族文化中歷來都是不吉利的象徵。而魯迅偏偏非常喜歡它,竟拿它來自比自稱,顯示出反傳統的決絕姿態。魯迅在給朋友的信中正是以“火老鴉”自比的:“不知怎地我這幾年忽然變成火老鴉,到一處燒一處,真是無法。此去不知如何,能停得多少日”。(《魯迅回憶錄》)。這裡的“火老鴉”指的是一種傳說中能銜火的烏鴉,常常將口中銜著的火置於屋頂,高聲鳴叫,翅膀煽動,使火引燃並蔓延。

魯迅這樣特別將自己比為“火老鴉”,而不是一般的烏鴉,不僅僅是要求自己要像貓頭鷹那樣對黑暗的世界發出報喪的聲音,對麻木的人們發出震顫心靈的戰叫,而且還要求自己能夠充當焚燒舊世界的“放火者”。其實,魯迅心目中的精神界戰士就是一位

“放火者”。他在“五四”之初,就曾宣稱:“新主義宣傳者是放火人”。(《魯迅全集》第2卷)。由此可見,烏鴉這一意象,也是魯迅所心儀的精神界戰士的象徵,是魯迅自我精神的寫照。

2.烏鴉在《藥》中的革命者象徵

魯迅喜愛烏鴉,並且一直將烏鴉用以自比或比作革命者,《藥》中的烏鴉作為一種動物意象也不例外,正是革命者的象徵。小說是在結尾處描寫夏大媽與華大媽祭子時在墳地相遇,特別寫到了烏鴉,文中烏鴉的出現,連同“有如銅絲”的“枯草”、“沒有葉”的“樹枝”,共同渲染出一種悲涼的氛圍,有力地表現出“革命者的悲哀”。但是,作為一種文學意象,烏鴉的藝術功能並非僅限於此。我們看到,在這一藝術場景中,烏鴉始終處於中心位置,它緊緊牽動著兩位老媽媽的心,這樣烏鴉就不單是一種自然環境中的動物了,而在她們的心目中已經轉化為一個象徵物,是她們的希望之所寄

精神界之戰士——魯迅筆下的“烏鴉”,其實是自我的寫照

從《藥》中,我們不難發現,烏鴉的形象並不令人厭惡,其中傾注著魯迅的讚美之情。在魯迅筆下,它“縮著頭,鐵鑄一般站著”,給人以遒勁有力的感覺;它那“啞”的一聲大叫,打破了荒野墓地死一般的沉寂,令人不禁悚然回首;它“張開兩翅,一挫身,直向著遠處的天空,箭也似的飛去了”,又顯現出一副多麼孤傲雄健的英姿。顯然,

魯迅在這裡是充滿了敬意將它作為革命者的象徵來刻畫的。

3.精神的自我寫照——魯迅的“白日夢”

《格物論》寫到:“烏,長而反哺其母者,為慈鳥。”晉代《烏賦》,專門讚美烏鴉:“其性好德,反哺於親”。所以,在我國傳統文化中,烏鴉是孝的化身。在《藥》中,面對喪子之痛的兩位老母親,作為孝的化身的烏鴉絕對本應該體恤她們內心的孤苦,聽從她們的意願,飛落在夏瑜墳頭。然而它沉默了多時,依然違逆了她們的意願振翅高飛了。這種描寫滲透了魯迅痛苦的生命體驗。魯迅是有名的孝子,對母親從來都是惟命是從,即使是自己的婚姻大事。他因此而倍受心靈折磨,承受了糾纏一生的精神重負。

這種在現實生活中難以言說和舒解的精神痛苦,魯迅通過文學創作自覺或不自覺地加以排遣,以此獲得精神創傷的療救。《藥》當中烏鴉的描寫,就是典型一例。在現實生活中,魯迅嚴守孝道,恭恭敬敬,在母親面前自覺泯滅了自我意志。但是,在文學這片自由天地裡,他卻可以任個人意志自由馳騁,以此來彌補現實中的缺失。所以在他的設計安排下,那隻烏鴉違逆了孤苦無告的兩位老母親的意願。這樣,魯

迅在現實生活中想做而又不敢做、做不到的事情,卻藉助烏鴉這一意象完成了。從這個意義上說,烏鴉正是魯迅“白日夢”中的自我。

精神界之戰士——魯迅筆下的“烏鴉”,其實是自我的寫照

烏鴉確實最終違逆了兩位母親的意願,但這卻是在“許多的工夫”之後,而且是在她們離開“不到二三十步遠”,是在她們“背後”。可以想見,在這麼長的時間內,烏鴉在幹什麼?外表是“鐵鑄一般”紋絲不動,內心也許正相反。是給兩位可憐母親廉價的安慰,還是振翅遠行去尋找自己的一片天地。是盡孝?還是盡忠?

烏鴉,孝子魯迅,一定在進行著這樣矛盾的、痛苦的選擇。所以,他讓烏鴉靜靜地目送兩位母親離開“不到二三十步遠”,才在她們“背後”大叫一聲“啞——”。

這長長的一聲“啞——”中有眷戀,有告別,有歉疚,有無奈。但是畢竟是經過了長時間的矛盾而作出的選擇,所以才顯得那麼決絕、果敢、義無返顧:“只見那鳥鴉張開兩翅,一挫身,直向著遠處的天空,箭也似的飛去了。”革命者經過痛苦的抉擇,奮然孤往,去擁抱屬於自己的天空。魯迅也在文學世界裡掙脫了母愛的情感羈絆,贏得了精神的自由。在《藥》中烏鴉這一意象裡,魯迅滲透了自己許多痛苦的生命體驗。魯迅寫烏鴉,也是在寫自己。

精神界之戰士——魯迅筆下的“烏鴉”,其實是自我的寫照

三、魯迅作品中動物意象的價值所在

魯迅把自己一生的大部分精力都獻身於當時迫切的社會問題,充分表現了一個偉大的“民族英雄”、“社會鬥士”的風姿。他作品中動物意象,揭示了那個時代的民族劣根性,是象徵主義的戰鬥詩篇,是魯迅對黑暗時代的憤怒、仇恨、憎惡與反抗,是不妥協的現實主義鬥爭精神的記錄。通過凝練含蓄的抒情形象、意境和語言,抒發自己對黑暗社會的堅韌戰鬥與深刻批判。他在讀者面前扮演了一個吶喊者的形象,幾乎全部的藝術形象就是要將讀者大眾,從昏睡狀態中喚醒。煥發出本應有的人性,也煥發出人之所以為人的精神屬性。魯迅動物意象的深厚境界與悠遠韻味喚醒我們人性的自覺。魯迅動物小說的魅力與價值也正在於此。

總而言之:魯迅筆下精神界之戰士的象徵,除了烏鴉意象,同時還有,狼、蛇、貓頭鷹、牛、象。這些動物意象有共同共通之處,又有各自的個性特徵。正是通過這樣的描寫,魯迅各有側重地從不同方面表達了他對精神界戰士的熱烈呼喚

,表達了他對現代知識分子精神品格及道路命運的基本理解。這其實也是魯迅對自己素質和責任的要求與期許,是魯迅對自己處境和命運的體驗與思考。

精神界之戰士——魯迅筆下的“烏鴉”,其實是自我的寫照

精神界之戰士,是魯迅的自我選擇和自我定位,初出文壇,魯迅就急切地呼喚:“今索諸中國,為精神界之戰士者安在?”從此,他一生都在努力實踐,去爭當一位真正的精神界戰士。在以上動物意象中,魯迅融入了一己生命體驗、人生訴求和精神痛苦,從這一意義上說,

它們又是魯迅的自畫像。在不同程度上都是作為魯迅的自我精神寫照而存在的。

參考文獻:

【1】《魯迅全集》,人民文學出版社,1981。

【2】黃晉凱,《象徵主義與意象派》,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89。

【3】吳曉,《意象符號與情感空間》,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0。

【4】王佩瑋,魯迅小說與象徵主義文學,江西社會科學,2000。

【5】楊軍,魯迅小說的象徵主義特徵,商洛師專學報,2001。

【6】靳新來,解析魯迅筆下的羊意象,寧夏社會科學,2006。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