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紛亂,我只想做自己的主人

今天的主題是做自己的主人。

我們從小就以為,人生最重要的是未來。

父母教孩子養成好習慣,為的是長大後對他們有益;老師向學生保證,無聊的課程日後有助於他們謀職;公司主管告訴新員工,要有耐心,努力工作,因為有朝一日他們會成為晉升為主管。

然而在漫長的晉升之路的盡頭,退休的時刻也同時會到來。

愛默生曾說:“我們對生活有種種期許,卻從未真正生活過。”一個窮困的小女孩也從童話故事中學到:果醬和麵包永遠是明天的事,今天就是吃不到。 然而,對於“享受在未來”這種行為想法動作,是能避免得了的嗎?

弗洛伊德及其他心理學家指出,文明就是建立在壓抑個人慾望基礎上的。社會中的我們,無論樂意與否,都被迫接收既定的習慣與技能,否則就不可能維持社會秩序和複雜的社會制度。

以前的世界叫做江湖、廟堂,有許多的身不由己。現在的世界叫做“社會”。其實都是各種關係的別稱:人和人、人和物、物和物。 我也調侃自己是個“社畜”,但我也知道,個人社會化是必然的。每個人都向基因屈服,是相當危險的,這會導致我們彷徨無助,這會讓這個社會很沒有安全感。

雖然個人社會化不能避免,但對於那些已經陷於社會不知不覺加諸於他們的焦慮與沮喪,難道沒有好的辦法嗎?

有的。

我們必須先從社會環境中獨立出來。不是指拋開一切的社會關係,而是不再孜孜以求,只以社會賦予的賞罰為念,試著以自己所能控制的獎賞取而代之,學會做自己的主人,找到自己的快樂和目標。

“社會說”:要有好工作,好工作的標籤就是事少錢多離家近;而我們自己可以說:儘管這份工作事多錢少離家遠,但我認識了兩三個有趣的夥伴,我覺得也很值得。當社會質問你,沒錢怎麼生活。我用自己的標準回應:有趣是自己創造的,錢從來不是唯一的答案。

到了這個年齡,難免被催著找對象。家人親戚總說,現在你挑別人,再過兩三年,別人挑你。 社會有那麼一種聲音,我明白它存在的價值,因為這是許許多多人經歷過後的感悟與建議。我也明白它的苦心,是想讓我這種無才無錢的女孩子趁著年輕做好一筆人生中極重要的投資。

所有的苦心我都明白,但是我並不想是因為這個原因去順從。 在這套社會規訓裡,我要脫離出來,有我自己的價值觀念。就算最後好像被社會其他的聲音壓的有些狼狽,但在我自己的思想王國裡,我還是自由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