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湖戰疫“下半場”:保商貿、促消費

■記者觀察

3月22日,深圳市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指揮部發布通知,宣佈深圳各區(含新區、深汕特別合作區)均為低風險區。

這意味著,在做好疫情防控的同時,深圳的公共場所全面開放。被病毒摁下了“暫停鍵”的城市,又摁下了“進行鍵”。商店紛紛開門迎客、人們走上街頭、馬路上又有了滾滾車流,城市重新流動起來了。

生活迴歸正途,有人遇到紅燈堵車都會發個朋友圈“炫”一下,這份失而復得的景象,令人百感交集。就在當天中午,羅湖區區長劉智勇來到東門麥當勞,點了一份漢堡套餐。這是他在疫情發生之後第一次“下館子”。劉智勇想告訴人們,“困難會過去,疫情終會過去,我們得迴歸正常”。

這份“正常”,來之太不易。14億中國人,在過去的兩個月裡,同心協力、共戰病毒。醫護人員、一線的工作人員、各種特殊行業的勞動者、每一個配合宅在家裡的普通人,在空前的共識之下,精誠合作,用兩個月的時間,控制住了病毒在中國的傳播。我們付出了多大的努力,每個人都有切身體會。

深圳已經連續30天沒有本地新增病例,羅湖已經連續38天無本地新增病例。這是人們走出家門的核心原因。雖然口罩需要繼續戴、社交距離要保持、洗手消毒一樣也不能少,只要外防輸入的防線不鬆勁,我們的城市,基本是安全的。

如果說,共戰病毒、阻斷傳染、控制新增病例是中國戰疫的“上半場”;復工復產、讓社會經濟生活重新啟動,迴歸良性軌道,就是中國戰疫的“下半場”。

這個下半場,一直在人們的計劃中、行動中。二月初探訪筍崗街道時,社區裡,堅持營業的修鎖攤、涼茶店、睡衣鋪,給筆者留下了深刻印象。羅湖在深圳全市率先出臺引導“三小場所”復工的指引,正是為了幫助這樣的勞動者。

深圳市中小企業局曾在疫情最吃緊的階段做過一個調查,在元宵節有復工打算的企業佔到一半。彼時,抗疫形勢尚未明朗。這個答案讓人感慨:病毒威脅生命,但停工停產,同樣有生存危機。危機當頭,企業選擇的,不是等靠要,而是復工,生產自救。

疫情之下,百業受損,公認受衝擊最嚴重的行業,是商貿服務業。羅湖工業與信息局(商務局)局長周建軍透露,以批發、零售、酒店、餐飲、旅遊等行業為主體的商貿服務業,佔羅湖區的GDP比重約1/4,另一方面,這個行業的企業數佔羅湖全區的一半,個體工商戶佔八成以上,大量的勞動力在這個領域就業。

羅湖區保商貿、促消費,不僅是保經濟,也是保就業、保民生。

如何幫扶企業?筍崗街道一位幹部的說法,很有代表性。“三小門店,老闆往往就是打工仔,與其要求他們用手機填報上交各種防疫的表格,不如上門去,教會他們怎麼安全營業。口罩難買,想辦法送他幾隻口罩,可能才是解決他真正的問題。”

換位思考、精準服務、誠意幫扶。5個億的扶持資金,“大數據”算出受助企業,勿需申請,直接打到戶頭。酒店業、旅遊業有專項的幫扶補貼;針對羅湖產業特色,政府搭橋,金融行業推出戰疫“餐飲貸”,最高金額可到2000萬元;政府物業減免租金6000多萬元,在此帶動下,民營企業減免的租金近4億……

也是在這樣的思路指揮下,羅湖在深圳率先取消企業復工的審核。復工復產,分秒必爭。

一系列的政策“組合拳”有如“輸血續命”,力保企業不死。企業要恢復活力,尤其是商貿企業,還得要消費的輪子動起來。

前兩天,一個做企業的朋友相約見面。朋友建議到一家餐廳的露天座位,既可以防疫,又能支持餐廳。經營者最知道經營者的難處,“扶一把”,扶到最恰當的位置。

逛商場、吃美食,商貿企業有了現金流,才能及時發工資,保住從業者的飯碗。從業者有了工資,又會成為消費者,循環反覆,社會重新恢復現金流,扭轉困局。

前所未有的疫情,前所未有的挑戰。上半場,“宅”在家裡的每個人都是在戰鬥。下半場,動員大家走出家門、花錢消費,也是不可或缺的一環。整個城市、整個社會的命運共同體感覺如此真實。

羅湖在深圳率先推出5000萬元促消費資金,只是首期金額,即將公佈實施細則,5000萬元激勵屬於“真金白銀”,就是政府發錢鼓勵消費。這個“推一把”的效果,相信將很快顯現。

南方日報記者 呂冰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