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9.0分《傲慢與偏見》:橫貫了三個世紀的4種婚戀觀

圖/網絡

《傲慢與偏見》是19世紀著名的小說,這部小說的問世震驚了當時文學界,簡·奧斯汀就像一股橫空出世的清流,呈現出一種新的小說形式。

奧斯汀一生著作不多,但每一部都是經典,她出生於鄉鎮牧師家庭,所以她的小說中也常常透露著鄉村的生活景象。

豆瓣9.0分《傲慢與偏見》:橫貫了三個世紀的4種婚戀觀

《傲慢與偏見》中女主伊麗莎白的家庭也正是位於鄉鎮,其中對鄰里家庭生活的細節描繪得極其生動。奧斯汀極善於抓住人物的個性特徵,書中的角色仿若近在眼前,栩栩如生。

書中以“談婚論嫁”貫穿全文,引出了四對不同的婚戀關係,同時也傳遞出了四種迥然不同的婚戀觀,即使橫貫了三個世紀,這些觀念也絲毫不落於俗套,反而更加引人深思。

關於憧憬:愛情始於朦朧,也終於朦朧

初見愛情時,我們將它視若珍寶,滿懷憧憬,世上最美好的詞彙都不吝於用來形容它。

簡第一次見到賓利先生時,便是懷著這樣美好的心情,他英俊、健談、善解人意、風度翩翩,彷彿集世間所有女子所幻想另一半的形象。

第一次見到簡時,賓利也被她深深吸引著,她溫柔大方,美麗博識,是整場舞會上最亮眼的女子。

毫無意外地,他倆墜入了愛河,他們的愛情夢幻得彷彿不食人間煙火。

豆瓣9.0分《傲慢與偏見》:橫貫了三個世紀的4種婚戀觀

為了烘托這段戀情,書中還巧妙地運用了一些對比,如,簡大病初癒後,賓利先生在自己居住的莊園舉辦舞會,在舞會上,伊麗莎白看著家裡成員們爭相“出糗”,難過得無地自容,母親當著達西的面大放厥詞,說著自己的女兒即將嫁入豪門的願景,妹妹瑪麗不停賣弄自己糟糕的歌聲和琴藝,另外兩個妹妹則放蕩地和士兵們搭訕。

與此同時,鮮明的對比是,姐姐簡和賓利在一旁愉悅地聊天,其他汙穢的事物統統都被擋在他們的愛意之外,他們眼中只有彼此,全無其他。

在作者眼裡,愛情是純潔而神聖的,但同時又是脆弱的。

賓利在達西的勸說之下,誤以為簡對他全無愛意,從而壓制住了內心對簡的期盼,離開了那個小鎮。

一個僅僅只有憧憬的愛情就像一盤散沙,禁不起狂風的吹襲,輕輕一吹就散了。

但最終作者還是不忍摧殘這段美好的戀情,最後賓利回到了小鎮,在看到簡的瞬間,他潛藏的愛意又迸發出來,將他的理智擊得潰不成軍,最終他成功收穫了簡的愛。

豆瓣9.0分《傲慢與偏見》:橫貫了三個世紀的4種婚戀觀

席慕蓉在詩中寫道:

如果能在開滿了梔子花的山坡上與你相遇,如果能深深地愛過一次再別離,那麼再長久的一生不也就只是那短短的一瞬。

這首詩正是我們心中愛情最美好的模樣,我們都曾在心中渴望,願得一人心,白首不相離。可我們又常常在現實裡遺忘了愛情最初的樣子。

網絡上之前流行一句話,再也不相信愛情了。我們是不相信愛情,還是不相信自己能擁有獲得愛情的權利?

很多時候我們感覺丟失了愛情,不是因為愛情本身出了問題,而是我們在愛裡遺忘了最初墜入愛河的那份憧憬。

關於自由:相愛就像天平,任何一方的傾斜都會成為束縛

伊麗莎白是家中五姐妹裡最大膽,也最有才情的女子,他的父親也曾對她高度讚揚,“麗琪(伊麗莎白的愛稱)比她那幾個姐妹還有點伶俐勁兒。”

豆瓣9.0分《傲慢與偏見》:橫貫了三個世紀的4種婚戀觀

她嚮往的愛情是平等而又自由的。最初她愛慕的是那個虛有其表的魏肯,只因魏肯在她心中扮演了一個有趣的翩翩君子形象,魏肯是一個很好的傾訴者和傾聽者,他能夠迎合伊麗莎白的喜好,他滿足了伊對自由的幻想。

柯林斯是第一個向她求婚的人,但他絲毫入不了她的眼,即使柯林斯擁有一棟不錯的莊園,以及優越的牧師崗位,可能還有光明的前途,但柯林斯話語間時不時的炫耀成為了伊麗莎白反感他的理由,犧牲自己的尊嚴嫁給他這是伊麗莎白絕對不願意的。

達西是第二個向她求婚的人,暫且不論她對達西的誤解,單是達西的傲慢就成為了橫亙在他們倆之間的柵欄,伊麗莎白的驕傲讓她容忍不了自己內心的秩序受到一點點侵犯。

豆瓣9.0分《傲慢與偏見》:橫貫了三個世紀的4種婚戀觀

達西在第一次求婚失敗後,他就明白了這個道理,在跟伊麗莎白把誤會解釋清楚後,他離開了。再一次相見是在彭貝利——達西的莊園裡,那時,達西已經清晰地明白傲慢是掐滅他們愛情火苗的罪魁禍首,於是他卸下了驕傲的偽裝,用最真實的態度與她相處,以及和她的家人相處。

真誠是通往自由愛情的橋樑,這便是作者想要借這對歡喜冤家告訴我們的道理。

卸下偽裝的達西迎來的是伊麗莎白對他的傾慕,達西的和善、才智和寬容都深深吸引著伊麗莎白,但他們倆之間還有一道比傲慢更深的桎梏,那便是階級的差異。

達西是真正意義上的上流階層,而伊麗莎白卻是在鄉鎮長大的中產階級,起初伊麗莎白並不畏懼這種階級差異,相反地,當有人企圖用階級觀念來羞辱她時,她狠狠地反擊了回去。

然而,愛情總是令人患得患失的,在發現自己對達西的心意後,她不免開始擔憂,但一件事情徹底化解了她的顧慮。

伊麗莎白的妹妹莉迪亞被魏肯蠱惑私奔了,然而魏肯其實只是為了逃債,根本就沒有想要與之結婚的想法,面對妹妹的聲譽被毀,幸福堪憂,伊麗莎白一籌莫展。

此時,他們家就好似撞了大運一般,這個難題突然被奇妙地化解了,她的舅舅幫魏肯把欠的債還上了,還為他謀了一份好職位,並且魏肯答應娶莉迪亞為妻,莉迪亞的聲譽被挽回,雖然魏肯不是什麼良人,但好歹下半輩子也總算衣食無憂。

就在他們一家人對這位神奇的舅舅感恩戴德時,伊麗莎白髮現,真正在背後幫助他們的人卻是達西,為了不讓伊麗莎白為難,達西選擇隱瞞,並讓伊的舅舅出面解決。

這件事真正化解了他們倆最後的障礙,達西將階層與驕傲踩在腳下,用最平等的姿態面對伊麗莎白,深深打動了她。

豆瓣9.0分《傲慢與偏見》:橫貫了三個世紀的4種婚戀觀

愛情裡的自由正是平等,從前我們常說門當戶對,這個詞放在今天有了更新的理解,叫作思想上的門當戶對。

達西和伊麗莎白縱使身份上無法被世俗定義為平等,但他們在思想上卻是對等的,伊麗莎白傾慕達西的和善與寬容,達西愛慕伊麗莎白的博識和詼諧,無關階級,無關家庭。

關於慾望:矇蔽愛情的雙眼,讓我們成為了瞎子

莉迪亞是伊麗莎白的妹妹,因家風開放,她很早就開始接觸社交,再因媽媽總是鼓勵她們多接觸年輕男子,她便越發肆無忌憚了。

她對愛情是盲目迷戀的,她單純,卻又愚蠢。

自從鎮上駐紮了一個兵團後,她便迷戀上了軍人,只因他們穿起軍裝來帥氣迷人。為此她常常去鎮上姨母家,只為能多多探聽到他們的消息。

豆瓣9.0分《傲慢與偏見》:橫貫了三個世紀的4種婚戀觀

起初,她並沒有固定地愛著哪一個人,在她眼裡,誰對她獻殷勤,她便可以愛慕誰,她的愛戀全憑本能慾望。

直到她遇到了魏肯,一個狡詐虛偽的男人,他是軍人,英俊健談,善於偽裝,初出茅廬的莉迪亞哪裡是他的對手,單是外貌,便足以讓她折服。

豆瓣9.0分《傲慢與偏見》:橫貫了三個世紀的4種婚戀觀

最初魏肯追求的是伊麗莎白,而後為了獲取更多錢財轉而追求他人,當希望落空時,伊麗莎白早已戳穿他的虛假面目。

本以為和魏肯的糾葛在他調離小鎮後便停止了,誰想莉迪亞受邀來到了魏肯軍團的新駐紮地,單純而又目光短淺的她根本察覺不到魏肯對她的虛情假意,還以為對方和她一樣,都陷入了不可自拔的熱戀中。

於是她便像一頭脫韁的野馬,任憑慾望將她拉進愛慾的深淵裡。

在魏肯的哄騙之下,她盲目地和他私奔了,本以為這是上天的眷顧,她的愛情終於降臨了,誰曾想,私奔不過是魏肯為了躲避債務的託詞。

但莉迪亞終歸是幸運的,幸運的是她一直活在自己愛情的象牙塔裡,即使遭遇風雨也有人為她遮擋,她的保護傘便是家人,她不知道幸福的婚姻背後是家人不斷地周旋和妥協,還以此沾沾自喜。

豆瓣9.0分《傲慢與偏見》:橫貫了三個世紀的4種婚戀觀

莉迪亞和魏肯的愛情是慾望和衝動下的產物,那是人類本能對異性的慾望和吸引,並非真正的愛。

其實莉迪亞並不愛魏肯,她愛的不過是他虛有的外表以及呈現出的假象,她愛的是一個假想當中的人,好在魏肯也願意陪她演這出戏,讓她獲得了想象中的幸福。

慾望是人的本能,但人之所以為人,正是因為我們不像動物一樣照本能形式,我們有思考有判斷,作者借莉迪亞的愛情,正是要諷刺那些在愛裡受慾望驅使,盲目退化成動物的人。

關於穩定:婚姻變成了一場權衡利弊的交易

夏洛蒂和柯林斯可以說是全書最戲劇化的一對戀人,柯林斯在前一天還理直氣壯地和伊麗莎白求婚,遭拒絕後,隔了一天居然轉頭向夏洛蒂求婚,而夏洛蒂卻也欣然同意了。

他們的婚戀源於——合適,對夏洛蒂來說,柯林斯有穩定的職業的居所,對像她這樣的大齡單身女青年來說再合適不過了;於柯林斯而言同樣如此,他需要一個家世清白的妻子持家,夏洛蒂的出現正合時宜。

豆瓣9.0分《傲慢與偏見》:橫貫了三個世紀的4種婚戀觀

伊麗莎白從不看好他們的婚姻,面對夏洛蒂時,她也總是不自覺地流露出同情,她先入為主地覺得夏洛蒂婚後絕不會幸福。可她從未想過,婚姻這事,本就一個願打一個願挨。

夏洛蒂嫁給柯林斯後甘之如飴,她滿足於打理家務,飼養家禽,以及和柯林斯一起攜手出席凱瑟琳夫人的莊園。當然,有時她也會無法忍受柯林斯誇張的言語,但她早已練就出了過濾這些噪音的功力,只要不影響他們安穩的婚姻,其它事情在她眼裡皆可忽略。

書中的四對戀情中,夏洛蒂結婚最早,她的婚姻在兩天內就果斷定下,雖然一度不被看好,但她其實是他們中對待愛情最清醒的人。

她不如簡一般憧憬愛情,不如伊麗莎白追求愛情,甚至不如莉迪亞迷戀愛情,但她最是清楚自己想要的愛情是什麼樣的。

她把愛情完完整整地攤開在面前,得失利弊權衡得清清楚楚,當伊麗莎白向她抱怨柯林斯的為人時,她並非不清楚柯林斯的虛榮和無趣,她只是更清楚比起這些,她下半生的依靠更重要。

豆瓣9.0分《傲慢與偏見》:橫貫了三個世紀的4種婚戀觀

伊麗莎白說她為了結婚而貶低自己,這話確實是誤會她了,她並非貶低,只是從來都不願高看自己,這樣的人活得何其清醒。

寫在最後的話

《傲慢與偏見》雖是講愛情,但卻不是一本通俗意義上的愛情小說,它更像是借愛情談人性。

愛是人性碰撞下的產物,在愛裡會迸發出無私、奉獻,卻也會生出自私、索取,愛是光芒,也有可能是火焰。

我們對愛情的態度其實也是我們對待人生的態度,憧憬、自由、慾望、穩定,我們如何看愛情,我們也就如何看自己。

小說裡給予了每對戀人一個圓滿的結局,願生活中的我們歷經滄桑,也能尋到自己的圓滿。

-END-



兜兜先生:每週解讀一本書,和你一起向上生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