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答卷 ——安塞區脫貧攻堅工作綜述

“幸福”答卷 ——安塞區脫貧攻堅工作綜述

乾淨整潔的村莊

“幸福”答卷 ——安塞區脫貧攻堅工作綜述

南溝村新型公寓式酒店

“幸福”答卷 ——安塞區脫貧攻堅工作綜述

文化扶貧走進群眾身邊

“幸福”答卷 ——安塞區脫貧攻堅工作綜述

農戶在花棚內為顧客摘花

“幸福”答卷 ——安塞區脫貧攻堅工作綜述

  通訊員 郝莉萍 本報記者 朱佳雨
  今年以來,安塞區堅持以脫貧攻堅統攬經濟社會發展全局,聚焦“57”標準和“六個精準”要求,緊緊圍繞“村村過硬、戶戶過硬”這一目標,持續用力抓整改、強基礎、補短板、促提升,舉全區之力、集全民之智,精準施策、盡銳出戰,全力推進“三年行動”計劃,脫貧攻堅成果得到全面鞏固,整體質量得到進一步提升,取得了決定性成效。目前,安塞區55個貧困村整體退出,4132戶12668人脫貧,綜合貧困發生率由9.2%降為0.67%,實現整體脫貧目標。


  這是一份高原的“幸福”答卷。一組組數據的背後,演繹著安塞區從貧困到脫貧的華麗蝶變,凝結著各級幫扶幹部和廣大群眾傾力投入、奮力拼搏的辛勤汗水。
  “三變”改革促脫貧   現代化的生態農業園區,漂亮精緻的木屋酒店,趣味十足的花樣迷宮、夢幻多彩的兒童樂園……
  如今的南溝村已經成為安塞區文化旅遊的一張靚麗名片,成為延安市廣大群眾體驗鄉村旅遊和休閒度假的首選之地。很難想象它曾經是一個出行難、娶媳婦難、村幹部幹事難的“三難”貧困村。
  2015年,安塞區高橋鎮外出創業成功的企業家張維斌回鄉創業,他在南溝村建造了集現代農業、生態觀光、鄉村旅遊為一體的南溝生態農業示範園區。
  通過高橋鎮政府與南溝村黨支部的大膽嘗試創新,以“企業+合作社+農戶”的創新模式,將南溝全村2.25萬畝撂荒地、溝窪地、灘塗地和山林地折股量化,投入到村黨支部領辦的南溝生態旅遊經濟專業合作社。再由合作社將土地資源以及政府投資項目形成的資產折股量化,入股到公司。2015年,南溝村村民以土地入股,建成了1060畝矮化密植蘋果示範園。利益分配比為村民佔49%、公司佔51%。

  今年61歲的村民邵愛虎腿腳不便,妻子視力不好,他們二人都是殘疾人,光景過得很艱難。可是邵愛虎卻經常笑容滿面,他不僅有蘋果產業,還有固定分紅。他和妻子進入扶貧務工隊成為工作人員,做保潔、種樹苗,工作時間自由靈活,一個月能收入4000元。“以前種地一年最多能掙2萬元,現在分紅的錢加上我們倆的務工錢,一年下來能收入5萬多元,日子比以前好多了。”邵愛虎說道。
  如今的南溝村,每家每戶都有長短產業,人人身兼多職,每人每戶至少入股一個合作社,無論男女老少人人都是園區工人,他們依靠自己的勞務能力在園區務工,在家門口就業,形成了多元、穩定、持續的增收渠道。
  隨著南溝生態農業園區的建設,南溝的旅遊項目越來越豐富,越來越多的人來到南溝旅遊。南溝村村民搭乘“生態遊”“鄉村遊”的全域旅遊快車,村集體有了穩定的收入,村民收入有了較大的提高。
  “園區從正式開園以來,已累計接待遊客70萬人次,實現產值4000餘萬元,南溝村被延安市旅發委授予‘延安市鄉村旅遊示範村’榮譽稱號。”南溝村主任科員張光宏說道。
  南溝村堅持“支部引領,村企共建,群眾參與,合作共贏”的工作思路,走出了一條“資源變資產、資金變股金、農民變股東”的產權改革的新路子。從“三難”到“三變”,從偏僻落後的窮苦山溝到延安市鄉村旅遊的示範村,從人均可支配收入2375元的貧困村到人均可支配收入超過萬元的新農村,南溝村真正實現了從貧窮到富裕的轉變。

  農旅融合振鄉村
  3月20日,在安塞區沿河灣鎮賈家窪村花卉種植園區裡,花農汪寶揮汗如雨地採摘非洲菊。“我現在採摘好,要送到採購商那裡,他們訂購了200扎(1扎10枝)。今年的花比去年長得好,銷路也比去年多,我雖然每天在蒸籠一樣的花棚裡待著,可我心裡也像這花棚一樣溫暖。”汪寶笑著說道。
  “因為我們園區的鮮花品質優良,價位適中,現有的幾個品種除滿足周邊市場及遊客採摘外,還與西安的瑞禾園、延安的齊齊花卉等5大花卉銷售企業簽訂了長期訂單。從銷售價格來看,以玫瑰為例,每座溫室可種植玫瑰12000株,每株玫瑰年產花15枝,每枝市場平均售價1元,棚均年收入18萬元,淨利潤13萬元。實現了產品從‘種得好’到‘賣得好’的成功轉變。”沿河灣鎮副鎮長魏飛介紹道。
  據瞭解,賈家窪花卉種植園區總佔地面積460畝,有日光溫室89座,新型日光溫室16座。主要種植品種有玫瑰、非洲菊、百合、草莓、火龍果、葡萄、香蕉、鳳梨。新型溫室都是採用全鋼架結構建設,棚內溫溼度可自動調控。建設一個大棚的成本在30萬元左右,種植花卉一年的收入將近20萬元,一年半左右就可收回成本。
  不僅如此,該村黨支部積極發揮黨員“領頭羊”的作用,將產業發展相對薄弱的邊牆、賈家窪、碟子溝三個村的33戶貧困戶全部以產業扶持資金1萬元入股公司,連續三年每年保底分紅2000元,3年後,可自主選擇資金去留。此外,園區常年可提供就業崗位20個,年臨時用工量在800個左右,優先聘用本村和周邊村有勞動能力的貧困人口。

  近年來,由鎮上成立的集體經濟組織眾康農產品經銷公司投資2000餘萬元興建的綜合性示範園區,採取“鎮集體經濟+村集體經濟+公司+專業合作社+農戶+貧困戶”的運營模式,與安塞惠農惠民專業聯合社、劉黨益生農民專業合作社等3個專業合作社、2個村集體經濟組織簽訂了長期合作協議,與馬家溝、白家溝等9個村的110戶產業大戶簽訂了長期供貨協議,解決了農戶無渠道銷售難、無品牌增值難等問題,變農民“單兵作戰”為“抱團取暖”,形成了“利益共享、風險共擔、互信互利”的利益共同體,實現了農企雙贏。
  特色大棚保增收   陝北大地春色漸濃,在高橋鎮宋莊村的果蔬大棚裡,呈現出一派豐收的喜人景象。
  村民劉紅正在草莓大棚裡忙碌著,鮮紅的小草莓散發出誘人香味。他笑著說:“這棚草莓是奶油味的,味道香甜,吃一口能感覺到奶油的香味,特別受年輕人的喜愛,每天來大棚採摘的人絡繹不絕。”
  劉紅可是種植草莓的專業大戶,從2013年開始,他將兩座蔬菜大棚改種成草莓,多年的種植經驗加之細心管護,他的兩棚草莓不僅色澤誘人,更是收入可觀。
  “草莓的採摘期很長,從當年11月中旬開始一直能採摘到第二年8月份,去年的草莓苗子不好,早早就下架了,我去年收入了8萬餘元。今年的草莓苗子好,草莓口味酸甜剛好,按照一斤50元的價錢算,收入肯定比去年多。”提起一年的收成,劉紅笑開了花。

  因宋莊村依國道而建,“馬路經濟”成了村民增收致富的方式。針對群眾在馬路邊銷售不安全、銷售價格不統一的現狀,高橋鎮籌資120萬元,建起了宋莊農產品銷售市場,並拿出專項資金為沿線村莊設置了環境衛生保潔崗、市場秩序管理崗、產品質量監督崗、產業技術指導崗等21個公益性崗位,在農產品交易市場為貧困群眾免費劃撥6個銷售攤位,可供12戶貧困群眾同時銷售農產品,實現長效盈利。
  按照“短期能脫貧、中期能鞏固、長期能致富”的思路,該鎮積極推行“一村發展、多村聯動”扶貧開發模式,以宋莊村為核心,帶動了沿線閆橋、郭砭等4個村的棚栽業快速發展,實現了貧困群眾戶戶有產業、人人能致富,有效解決了該村農產品銷售難問題的同時,也為沿線5個村的水果銷售搭建了平臺,實現了讓好產品賣出好價格的目標。
  截至目前,高橋鎮共發展溫室大棚596座,其中草莓、小瓜等特色水果種植面積常年穩定在80棚以上。35戶貧困戶群眾種植大棚,棚均收入達10萬元,特色果蔬種植成為了群眾增收致富的支柱產業。
  文旅富民助脫貧   安塞歷史悠久,底蘊深厚,既有豐厚的紅色歷史文化資源,又有多彩的民間文化和魅力的旅遊文化資源,是陝西唯一擁有“腰鼓之鄉”“民歌之鄉”“剪紙之鄉”“繪畫之鄉”和“曲藝之鄉”五張文化名片的縣區,是黃土文化的聚集地。

  渾厚悠遠的陝北民歌,激昂歡快的嗩吶演奏,詼諧有趣的小戲表演,在安塞區金明街道辦西營村的陝北信天游大舞臺上,一場場精彩絕倫獨具陝北黃土風情的表演贏得了遠道而來的客人們的陣陣掌聲。
  “我們依託陝北信天游大舞臺將文旅產業和脫貧攻堅有機結合,著力把西營村打造成一個極具陝北特色的曲藝演出基地,在增加村民收入的同時,實現了文化產業和旅遊的深度融合。通過文旅產業輻射帶動群眾實現持續增收,把產業園區這個‘聚寶盆’變成群眾手中的‘金飯碗’。”金明街道辦工作人員說道。
  據統計,西營陝北信天游大舞臺建成以來,共計演出128場(演出內容為安塞腰鼓、陝北說書、民俗舞蹈等黃土文化劇目)。日接待遊客量平均達4500餘人,年接待遊客60萬餘人。2018年9月23日成功舉辦了延安市首屆中國農民豐收節。除了日常表演,陝北信天游大舞臺還舉辦了民間文化藝術培訓、志願者培訓、新時代文明實踐教育宣傳培訓等活動,充分發揮基地培訓優勢,傳承弘揚傳統民俗文化。
  “陝北信天游大舞臺建成以後,我們在家門口就能看演出,不僅能聽咱們陝北的民歌,看腰鼓表演,有時候還能見到外地來的演員給我們演出,我還在這聽過大型音樂會的演奏呢!”當地村民說道。

  此外,通過產業園的輻射效應,直接帶動了23戶貧困戶28人實現了就業增收,並引導鼓勵群眾改造民居發展農家樂、電子商務、手工藝品店以及陝北雜糧小吃和小作坊20多家,間接帶動當地群眾增收致富。
  近年來,安塞區依託生態、區位、文化特色優勢,重點打造的西營“陝北信天游”演唱村、馮家營“千人腰鼓”表演村、魏塔“東方畢加索”寫生基地和南溝生態農業示範園“三村一園”,著力展示安塞區的腰鼓、剪紙、繪畫、曲藝、民歌五張文化名片,吸引了許多外地遊客前來感受鼓鄉的文化魅力,同時也帶動了群眾脫貧致富,走出了一條文農旅融合促發展促脫貧的新路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