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塊廣告牌》:矛盾衝突的背後,是一場與命運對抗的和解

一個憤怒會激發另個一憤怒 —— 奧斯卡•王爾德

《三塊廣告牌》:矛盾衝突的背後,是一場與命運對抗的和解

影片《三塊廣告牌》是由愛爾蘭導演馬丁·麥克唐納自編自導的一部犯罪劇情片,這部電影於2017年12月在美國上映,上映不久就收穫了一眾好評,並一舉包攬了奧斯卡四項大獎——最佳劇情片、最佳劇情類女主角、最佳男配角、最佳劇本。該片在此之前已經橫掃30多個國際獎項,豆瓣評分8.7分。

影片講述了一個為女兒伸張正義的母親,在小鎮的公路上樹立了三塊血淋淋的廣告牌,在這小鎮掀起了巨大的波瀾,矛盾和衝突由此展開。在這一過程中,電影主角不斷受到人性的拷問和反思,最終,愛和寬容化解了一切仇恨,主角完成了個人與周圍世界的和解。

導演馬丁·麥克唐納是一名出色的作者型導演,《三塊廣告牌》便是他自編自導的作品。這位被譽為“愛爾蘭版昆汀·塔倫迪諾”之稱的鬼才導演,習慣將暴力、黑色幽默和悲劇元素雜糅並進,以及對混亂不清的邊緣人物和事物進行戲劇性反轉,用黑色幽默的風格向觀眾們呈現客觀生活的荒誕與真實,在以往的作品《殺手沒有假期》、《六發子彈的手槍》和《七個神經病》都保持著這種濃重的個人風格。


影片製造接二連三的衝突和矛盾,講述了一個孤立無援的母親與冷漠無情世界的較量,影片通過獨特的敘事構架,以及劇情的一次次反轉,並運用了多種隱喻符號,不僅帶給觀眾一場感官上的盛宴,更揭示了人性的善與惡、人與人之間理解的意義,耐人尋味。

《三塊廣告牌》:矛盾衝突的背後,是一場與命運對抗的和解

01 衝突和反轉交替使用,通過對人物內外矛盾的展示,凸顯人與人之間的理解障礙,導演風格化的敘事手法,無限放大個體矛盾

導演馬丁.麥克唐納被譽為昆汀的接班人,暴力美學是他作品裡的常用電影元素,但相較於昆汀,馬丁.麥克唐納更擅長製造戲劇化的衝突和劇情的反轉,《三塊廣告牌》也承襲了他的這一個人電影風格。

在《三塊廣告牌》中,戲劇性衝突和各種反轉幾乎貫穿了整部電影。這些反轉不是為了製造大起大落的劇情爽感,而是通過人物外部行為和內在衝突,一層一層剝開電影主題內核。

影片中的衝突和反轉主要體現在以下幾處:

1 警長威洛比人物形象的反轉,激化了女主與小鎮周圍的矛盾,為影片的主題做鋪設。

米爾德雷德的女兒在一次外出被害,警察局的調查遲遲沒有進展,曾經轟動小鎮的案件似乎就要被大家遺忘。為了給女兒伸張正義,米爾德雷德幾乎花了自己所有的積蓄租來三塊大廣告牌,廣告牌上寫著:

“強姦致死”

“兇手依然逍遙法外?”

“怎麼回事,威洛比警長?”

血紅的廣告牌,將矛盾直指警察局警長。

當警長的名字被貼在廣告牌上時,我和大多數人一樣,以為這不過就是一個不作為的壞警察形象,但是當鏡頭切回威洛比警長後,不難發現發現他是個不折不扣的好人,工作上恪盡職守、生活中呵護妻子和孩子。

在我看來,警長人物形象的反轉,給觀眾的心靈上帶來了猝不及防的一擊,也為後期不斷出現的矛盾做了很好的鋪墊,整個故事的敘述得以連貫完整。有了這一人物形象上戲劇化的反轉,將米爾德雷德從被人同情的位置推向了眾人唾棄、攻擊的對立面,激化女主與小鎮周圍的矛盾。

《三塊廣告牌》:矛盾衝突的背後,是一場與命運對抗的和解

2 迪克森從只會用暴力執法到學會冷靜思考,用寬容的態度包容一切,電影主題得以昇華

迪克森整日酗酒,性情暴戾,本身是個同性戀卻恐同,單親家庭長大。在這個小鎮,他並不受人尊敬。因此他只能通過對無辜者兇狠的言語,不由分說的霸道,去展現自己的存在感。

迪克森的轉變是來自警長的信任和期待,從小缺失父愛的他甚至都不知道以什麼方式和這個世界相處。警長的信告訴他,好警察其實是不需要恐嚇的,甚至不需要槍;好警察需要的是愛,因為有愛才會讓人冷靜,冷靜才能思考,思考才能破案。

警長的信任和期待喚起了迪克森內心的善良,才會有他在熊熊大火之中因搶救被害女兒的宗卷而被燒燬半邊臉、遇到被自己打傷的廣告商能真誠地說抱歉、心思縝密的弄到嫌疑犯的DNA。

如果說迪克森的前後轉變是他個人的成長,我個人則認為這是他為彌補自己之前魯莽的行為所犯下的錯誤。影片通過現實向觀眾發問——如果錯誤已然發生,痛苦已然降臨,我們應該如何面對,如何繼續生活下去?迪克森的選擇給出了導演的答案,同時電影的主題得以昇華。

一個矛盾引發一連串的社會矛盾,就好像潘多拉的磨合被打開,連鎖反應將一切暗藏在生活周圍的矛盾一一展露。在極端衝突後,警長的三封信迎來了劇情的反轉,每一次反轉帶來了不同程度的理解,處在人物內心的傷口也慢慢癒合。

馬丁·麥克唐納作為一名在戲劇創作上有豐富經驗的導演,擅長在作品中設置戲劇化的反轉和衝突。在《三塊廣告牌》中,這種技巧被他運用的爐火純青。裡面的戲劇衝突和各種隱性反轉幾乎貫穿了整部電影,二者完美結合,將人物個體矛盾以及人與人之間的矛盾無限放大,凸顯人與人之間的理解障礙。

《三塊廣告牌》:矛盾衝突的背後,是一場與命運對抗的和解

02 廣告牌、三封信都極具象徵意義,導演借用事物的“隱喻和象徵”,探索事物背後的深層意蘊

影像符號的隱喻和象徵,是一個從具象到抽象的表意過程。具有“多樣性”的特徵。通過對影像符號超越具象含義的闡釋,可以探尋到由具體意象抽象出來的深層意蘊。

隱喻和象徵意義作為現代電影的常用修辭手法,幾乎所有導演都會涉足這一領域,作為“鬼才”導演的馬丁·麥克唐納自然不會錯過。於是,選擇三塊廣告牌作為象徵載體,這也和電影的名稱相得益彰。

在我看來,除了廣告牌之外,比如警長的三封信、廣告商讀的《好人難尋》、影片最後“憤怒會招致另一個憤怒”臺詞等貫穿影片的細節也是耐人品味之處。這些細節並不是隨意之舉,而是暗含導演的特殊用意。下面就分別來講解:

1 三塊廣告牌從被樹立起來到被燒燬,經歷了三個階段,這三個階段剛好也是女主米爾德雷德從憤怒的“刺蝟”到和解的三個階段,三個階段層層遞進深入。

首先,廣告牌被豎起,表示米爾德雷德正式向權威發起挑戰,矛頭直指警長;

面對女兒被強姦後用汽油燒死的案件,歷時6個月,警察局仍然沒有絲毫進展,母親米爾德里德認為這是警察局無作為導致的,於是在一次開車回家的路上發現了三塊空著的廣告位,於是幾乎花了所有的積蓄向廣告商租下了三塊廣告牌。

在我看來,大紅的廣告牌,直白的叩問,矛頭直指警察局長,廣告牌似乎成了所有矛盾和衝突的原罪,牽引出了一系列更復雜的衝突。

米爾德雷德是聰明的,這種簡單粗暴的方式確實足已能在看似平靜的小鎮掀起一股興風作浪。導演也通過了這種方式讓觀眾感受米爾德雷德失去女兒,內心的痛苦和無奈。

《三塊廣告牌》:矛盾衝突的背後,是一場與命運對抗的和解

其次, 在小鎮的人看來,廣告牌成了一切矛盾的原罪,就如同米爾德雷德成了警長自殺的元兇;

在觀影的過程中,看到女主不惜花掉自己所有的積蓄,租來三塊廣告牌,目的為了警醒不作為的警察早日抓住真兇,看到這的時候,觀眾都在猜測,這個警長肯定是一個酒囊飯袋,拿著納稅人的錢卻不幹好事的混蛋警察。

然後隨著劇情的推進,首次出現了反轉。警長並非大家所想象的那樣無用,反而是一個勤勤懇懇、受人愛戴的”人民公僕“,並且身患絕症。

米爾德雷德對這位“可憐“的好人步步緊逼、不死不休的狀態引起了整個小鎮人的反感,並且把警長的死因歸咎於她。兒子同學的嘲諷、牧師上門勸告、牙醫企圖謀害,朋友受到牽連,每個人都在試圖阻撓她的反抗和控訴。

在我看來,在這個思想封閉,經濟蕭條的小鎮,人們可以容忍種族歧視、司法霸權、神職人員孌童等問題,卻無法理解米爾德雷德對於身患癌症,命不久矣的警長的冷淡,強硬和刻薄。更加無法理解她作為一個母親面對女兒被害的憤怒,愧疚與無奈。

最後, 廣告牌被燒燬,也預示著女主慢慢走向和解

廣告牌被燒,米爾德雷德命兒子回家拿滅火器,自己則獨自一人徒手滅火,拼盡全力試圖挽救廣告牌,最終也沒有能保住。

意志消沉的米爾德雷德躺在女兒的床上,回憶將觀眾帶回了女兒出世的那天下午,為了不讓女兒出門,米爾德雷德對女兒惡言相向,甚至詛咒女兒被強姦。

回憶讓觀眾瞭解到米爾德雷德之所以表現的像一隻憤怒的刺蝟,實際只是將自己內心的愧疚和痛苦轉向了外界,試圖通過這種方式麻木自己。

米爾德雷德第一次直面自己的內心,接受了女兒被害的事實,在廣告牌下祭奠女兒時的那隻小鹿,就像是女兒在對她說:我已經原諒你了,放下吧,好好生活。

廣告牌被燒,小鎮又恢復了平靜,一切矛盾和衝突不復存在,這看似是女主和整個小鎮的一次和解。實則,米爾德雷德的內心也走向了寧靜,這對於她自身來說,更是一場與自己、與過去的和解。

《三塊廣告牌》:矛盾衝突的背後,是一場與命運對抗的和解

2 警長三封信,猶如癒合傷口的良藥,給處在絕望邊緣的小鎮帶來了希望

威洛比警長在預測到自己未來無力抵抗病魔之時,在與家人溫存了一整天之後,有計劃有準備的,在自家花園裡開槍自殺,並留下了意味深長的三封信,這三封信分別是寫給妻子(也是給自己的)、給迪克森警員和女主米爾德雷德的:

  • 給妻子的信:留美好與喜悅在生命中的每一天。在生命的最後幾個月,長期化療和噴血讓威洛比痛苦難看,為了減少自己和家人的痛苦,自殺實際上是對自己和家人的一種解脫,這是警長與病魔的一種和解。
  • 給迪克森的信:愛會讓人冷靜,冷靜才能思考,思考才有進步。迪克森酗酒,暴戾,同性戀,不受人尊重,所以一貫方式就是用暴力解決一切問題。這封信寄託了警長的期待和信任,在這種感召力下,迪克森與過去暴力的自己和解,學會冷靜的思考問題。
  • 給米爾德雷德的信:接受悲傷,但放自己一馬。這封信告訴了這位堅強卻又傷心絕望的母親另外一種看待死亡的思考:當我們悲傷痛苦卻又無能為力的時候,需要怎樣繼續面對自己,面對他人,面對生活。

如果說三塊廣告牌引來一串衝突和矛盾,那麼警長的三封信作為影片的轉場,啟迪了迪克森和米爾德雷德的心靈,二人獲得了重新審視內心的機會。這三封信調和了人與人之間的衝突,也完成了和解的使命。

影片雖然整體給人一種粗獷、壓抑的感覺,但在粗獷的表徵下,導演將影片所要表達的內涵寄託在具體的事物上。

在我看來,從這些事物所隱含的意義,我們能感受到導演在暴力元素的外衣下,注重微小的細節把握,同時,從這些細節我們也能懂得導演的用心:每個人都不能對別人的遭遇感同身受,與其執著於別人的體諒,不如和自己和解。

《三塊廣告牌》:矛盾衝突的背後,是一場與命運對抗的和解

03 承受痛苦的受害者與麻木不仁的旁觀者碰撞出人性的善與惡,最終愛和寬容完成了最終的和解

電影一開始將矛頭指向了作為執法者的警察局局長,但是導演並沒有著眼於對執法者的批判,而是將目光聚焦在將矛盾和衝突置身事外的旁觀者身上,通過旁觀者的反應折射出人性的善與惡。

1“憤怒只會招致更多的憤怒”

女兒被害,時過大半年都沒有任何進展,小鎮的人似乎也已經忘記了這樁案件。為了伸張正義,女主在女兒遇害的地方樹立了三塊廣告牌,這三塊廣告牌讓小鎮所有的人重新參與到這件案件中來。

三塊廣告牌表明了米爾德雷德的態度,也將她變成了眾矢之的。只為正義得以伸張,將自己至於所有人的對立面,她所引發的仇恨與日俱增。

  • 為了阻止米爾德雷德繼續租用廣告位,迪克森以莫須有的罪名拘謹了她的好友、粗暴的將廣告商從二樓扔下去;
  • 為了報復米爾德雷德,牙醫試圖想給她點顏色瞧瞧;
  • 前夫為了阻止她的瘋狂行為,甚至放火燒燬了廣告牌;
  • 米爾德雷德在廣告牌被燒後,縱火燒了警察局。

就像劇中王爾德的那句臺詞一樣,憤怒只會招致更多的憤怒,憤怒的背後都是女主無人共情的痛苦,在這個允許暴力、恐同、孌童的封閉小鎮,沒有人能理解女主冷漠和強硬,更不會理解她內心對女兒遇害的憤怒和悲痛。

《三塊廣告牌》:矛盾衝突的背後,是一場與命運對抗的和解

2 “唯有愛和寬容才能救贖一切”

米爾德雷德為女兒伸張正義的過程中,儘管遭到威脅、壓迫,甚至被謀害,但同時也收穫了溫情和善意。

在為廣告費一籌莫展的時候,死去的威洛比警長留下一封信,鼓勵米爾德雷德從女兒的悲劇中走出來,鼓勵她不要停止追求正義的步伐,併為她支付了一個月的廣告費。

侏儒為幫助女主而做偽證、黑人小哥鼓勵的話語、朋友的支持、迪克森冒著生命危險在大火中搶救女兒的宗卷、警長的妻子在警長死後沒有將怨恨加註在女主身上等等。

憤怒並不能讓人獲得解脫,只會招致更多的憤怒。小鎮不只是有冷漠的旁觀者,更有釋放善意的朋友。

在這場風暴中,女主學會了審視自己的內心,不再沉溺過去的痛苦,開啟新的人生;迪克森學會了冷靜思考,用愛和寬容去包容周遭的一切,整個小鎮似乎迎來了風暴後的重生。


影片開放式的結局給觀眾留下了無限的想象。米爾德雷德和迪克森踏上了追兇的旅途,至於二人有沒有去裁決那個強姦犯已經變得不重要了。更重要的是,觀眾對於“痛苦已經降臨,我們應該如何面對,如何繼續生活下去?”有了一份自己的答案。

《三塊廣告牌》:矛盾衝突的背後,是一場與命運對抗的和解

04 小人物形象更貼近生活,揭露了處在社會底層邊緣人物生活的困苦,引導觀眾在觀影過程中進行理性思考

有人評價《三塊廣告牌》近兩年全球現實主義題材作品把文本和影像結合的最棒的電影之一,它既賦予人物文學級別的飽滿生動,又將豐富的電影文本技巧融入到故事中。

整部電影刻畫了處在社會邊緣的小人物形象,不斷展現人性的複雜,直麵人性的兩難困境,深入探討人與人之間理解的意義。

在人際溝通中,心理學家將相互理解概括為移情型理解接受型理解融合型理解等三種形態。

在人際交往中,為什麼會出現交流阻礙,往往是沒有做好相互理解的第一步——移情型理解。

移移情型理解實質上是一種愛的理解,它的心理基礎是同情,即把自己的感情移人對方的感情,“知已之身,及人之身”。從別人所處的情境中設身處地考慮對方的行為動機或者個性需要。

影片中,之所以出現如此多的矛盾和衝突,究其原因,是大家都做不到“知己之身,及人之身”:女主不瞭解辦案困難重重、牙醫和牧師不理解女主失去女兒的痛苦、迪克森不理解廣告商把廣告位租給女主等等,因為不能將自己的情感移到對方身上,設身處地的去考慮別人的感受。

那麼生活中,如果做到移情性理解呢?

1 學會傾訴和傾聽,獲取共情

《共情力》作者亞瑟·喬拉米開利的共情心理療法鼓勵人與人之間的共情互動:

對於聆聽者而言,他以善良的本性對待他人,通過了解他人的感受,瞭解內心的迷失,從而找到重新迴歸平衡的方法;對於傾訴者而言,在這樣平靜自由的表達氛圍中,能夠打開內心展現真我,是激發內心善良不可多得的體驗。

影片中的米爾德雷德和迪克森是典型的“刺蝟型人格”,從不向外傳遞自己內心的想法,面對別人的勸阻本能的抗拒,二人只能選擇用暴力的方式對外宣洩自己的情緒。

當我們在生活中,遇到困難的時候,只有學會傾訴,自己內心的苦悶才有釋放的機會;學會傾聽,才能在別人的遭遇中找到一些有跡可循的經驗,來應對未知的困難。

《三塊廣告牌》:矛盾衝突的背後,是一場與命運對抗的和解

2 對於不瞭解的事情保持沉默

為了讓女主知難而退,有孌童劣跡的牧師親自上門說教,批判女主是不顧警長死活的自私鬼。可是作為這件事的旁觀者,牧師是沒有發言的權利的,牧師不能體會女主內心的痛苦,只是從表面看到女主對將死之人對待刻薄。

洛桑陀美上師說過:

對不瞭解的人和事不要妄加評論。

人的天性就是喜歡窺探自己不知道的事情。生活中,不乏一些不明所以的鍵盤俠,每當一個新聞事件或者明星爆料出來之後,在沒有了解事情的原委僅憑自己的臆想來判斷事情的對錯,給當事人造成不必要的麻煩。

在這個信息爆炸的時代,你的一言一行都可能會牽動著別人的生活,對於不瞭解的事情,謹言慎行,是最大的善良。

總結一下:

很少人用衝突來詮釋和解,但《三塊廣告牌》導演巧妙的運用了戲劇化的衝突和反轉,將影片所要表達的主題寄託在事物的隱喻上,通過刻畫處在社會邊緣的小人物形象,將人性的兩面真實的展露出來,所有的人的選擇似乎都沒有“對錯”之分,人物的和解都在衝突和反轉中完成。

儘管導演有目的有意識的在影片中摻入了一些黑色幽默的成分,但過於悲傷的影片氛圍還是會讓觀眾在觀影過程中感受到情緒的壓抑感。儘管如此,這部影片依然是一部主題耐人尋味佳作,值得一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