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十年美國積累的“脆弱”

不容樂觀的資本市場


聯合國秘書長古特雷斯3月19日的發言稱,受新冠肺炎疫情衝擊,全球經濟“幾乎肯定”會發生衰退,並“有可能達到創紀錄的規模”。古特雷斯在當天舉行的視頻記者會上說,我們正面臨聯合國75年曆史上前所未見的全球健康危機。這場危機與2008年的金融危機不同,這不是銀行業危機,也不是供求關係問題,而是一次“對整個人類社會的衝擊”。


過去十年美國積累的“脆弱”

聯合國秘書長古特雷斯


COVID-19不僅是人類社會公共危機的影射,也帶來了全球性金融市場危機。3月18日,美國三大股指再次全線收跌,道指跌6.30%,收於19898.92點,失守2萬點大關;標普500指數跌5.18%,盤中再次觸發熔斷;納斯達克指數跌4.70%。衡量市場恐慌情緒的VIX指數報76.45點,位於歷史高位。此前,美股在3月16日出現了災難性的暴跌。當日道指收盤狂瀉2997.10點,創史上最大單日下跌紀錄,跌幅達12.93%。美股三大股指3月12日之後連續多個交易日內漲跌幅超過9%,為1929年金融危機以來罕見。美國總統特朗普承認,疫情可能使美國經濟陷入衰退。


根據國際勞工組織在3月18日發佈最新報告,由新冠肺炎大流行造成的經濟和勞工危機可能會使全球失業人數增加近2500萬,數以百萬計的人將陷入失業、就業不足和工作貧困之中;如果世界像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期間那樣,採取國際協調應對政策,那麼大流行對全球失業的影響可能會大大降低。這將會使得全球貧困人口在2020年出現大幅增加,將會有更多的人生活舉步維艱,全球消費力都會出現明顯的下降,全球經濟受到明顯衝擊。


過去十年美國積累的“脆弱”


從下跌的速度和幅度來看,此次美國股市大跌在某些方面已經比2008年金融危機更加嚴重。從2007年10月12日至2009年3月6日,道指經歷了17個月時間,下跌了53%。而從2月12日道指最高點29,568.57點算起到3月18日收盤,道指僅花了35天、24個交易日跌去了1萬點,下跌32.7%,抹去過去三年漲幅!從下跌速度來看,此輪金融危機顯然遠超2008年時的下跌。尤為突出的是,美股自1987年引入熔斷機制以來只出現了五次觸及熔斷,最近的四次熔斷全部發生在今年3月份。


從現在世界金融系統的狀況來看,問題還在繼續,破壞勢能還在積聚,那麼這一切都是如何產生的呢?人類社會真的那麼脆弱得不堪一擊嗎?


產生金融危機的原因


過去十年美國積累的“脆弱”


在安邦智庫(ANBOUND)首席研究員陳功看來,現在病毒傳染導致的全球疫情並未顯示出結束的跡象,而且人類歷史上也未曾有過戰勝病毒的成功紀錄,病毒不斷的變異,衝擊並且深刻影響著人類社會,產生製造了種種的問題,甚至創造了出人意料的時代變革,而現在這一切還遠未結束。此外,全球金融市場本身也面臨著種種結構性問題,這一切由病毒傳染觸發引起,交織在一起,共同形成了現在複雜的金融危機形勢。


面對這樣的複雜局面,各種觀點和分析令人焦慮。中國金融界人士在現階段有代表性的分析認為,這次引發金融海嘯的主要還是疫情在全球的蔓延,如果最終能夠控制住疫情,那麼它對經濟的衝擊相對還是短期的,這與08年金融危機之前金融體系所積累的系統性的、長期性的失衡還是有所不同。當然,這次疫情為什麼會成為壓倒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其實也跟過去十年美國積累的脆弱性有關。


從觀點的分類來看,一類是供給和需求分析,認為供給端受病毒疫情的影響大,但需求不足是長期的問題,也是更大的問題,這會導致實體經濟的衰退,需要擴張性財政刺激政策的支持。還有一類更為普遍,是動因和結果分析,以歸納的方式,甚至是後此推論,嘗試通過溯源來看原因,來做未來的判斷。應該說,這些現階段的分析和判斷都尚不能令人滿意,無法解答人們“為什麼會發生這種危機局面”的問題。


過去十年美國積累的“脆弱”

世界經濟大危機 1929年-1933年


事實上,陳功認為,如果從結構上看,這一次的金融危機具有以往不一樣的一些特點,但這些區別和差異的存在,並不等於這就不是一次危機。我們要承認的是,危機肯定是危機,市場上的資產,普遍價格在短時間內出現了大幅度的暴跌:資產價值都沒了,錢都沒了,怎麼不是危機?情況無非是在經濟危機和金融危機之間做出選擇,而且這兩種危機實際是一回事,可以互相轉化。即便現在沒有表現在機構、貨幣和收支等金融常見方面,但這並不意味著以後這樣的情況不會發生,所以在這種問題上,咬文嚼字沒有意義,危機肯定是危機,只不過是一場不認識的危機!一場過去經典理論缺乏解釋,或者是沒有解釋的危機!


金融危機的地緣經濟學危機模型


那麼,我們究竟應該如何定性這場危機?這會存在不同的角度,有的人會從幾個非全面的重點來看危機,有的人則試圖構建一個框架和輪廓來看危機,安邦智庫是從地緣經濟學的視角,以國際關係為基礎,以信息分析的研究手法來構建一個模型框架來認識危機和解構這場危機發生的原因。


過去十年美國積累的“脆弱”

危機模型由五個部分的動力性結構來構成


首先,資本與環境的衝突,地中海以及環境枯竭的現實表現,現在主要表現在地中海危機以及生物病毒危機。地中海危機實際就是難民危機,地中海的資源枯竭以及戰爭,成為世界難民以及右翼勢力得以崛起的動因,衝擊著各國政府組合和政治傾向,這個主要影響的是各國政治;而這次COVID19病毒大爆發,又向世界證明了生物病毒危機的嚴重性,資本無視環境,必然遭受懲罰,過去的環境理論這次徹底顯性化了。


其次,過度生產與全球化的衝突,全球化加劇了過度生產,而過度生產又抑制了資本回報,結果就是大量的產品競爭,誰的價格也上不去,今天的世界同時存在太小的市場空間消化過度生產的產能以及有太多的資本投入導致的全球化和嚴重過度生產。石油產品的價格表現,就在一定程度表明了這種衝突的存在,拖累大宗商品都面臨大幅減槓桿的需要。


第三,低利率與美元利益的衝突,低利率提供了更大的流動性,避免市場交易崩潰的風險,但低利率和負利率也使得資本氾濫,推動商業銀行偏離傳統性質,僅僅是負利率可能性這一條,就能嚇壞不少美國商業銀行,而且低利率和負利率還從根本上降低了美元的價值,損及美元的長期回報和利益。


此外,美國的美元還與美國的利益產生矛盾,美國需要美元,但氾濫的美元卻並不僅僅需要美國,還需要世界市場,低利率則擴大了這種矛盾。在這方面,華爾街對於低利率的擔憂,就是一例。很顯然的是,現金都不值錢了,那還有什麼值錢?第四,資本與福利化的衝突,一個國家通過資本投入,增加生產,創造商業機會推動增加居民收入的可能性,遠低於一個國家福利化所能帶來的收入提高的可能性,所以世界各國的福利化不可阻擋,左翼以及民主社會主義思潮再起,而且世界各國福利化水平的差異已經導致了衝突和競爭,英國“脫歐”就是一例,誰也不能佔別人的福利便宜。


第五,社會制度和組織的衝突,新的社會發展條件正在崛起,衝擊並且代替原有的社會秩序,在互聯網普及的條件下,管制失效,社會動盪,阿拉伯之春、宗教活動、黃背心運動等公民運動,對各國社會日益產生巨大的擾動。同時,國際組織的官僚化傾向,與逆全球化的趨勢疊加,導致各種類型國際組織的效力崩解。


這個模型所預示的前景相當悲觀,展示的是一種單一政治力量或傳統政治體系不可戰勝的發展趨勢,甚至在某種程度上是不可逆的發展和變化。冷戰時期的世界是簡單的,鐵幕兩邊的意識形態將世界分成壁壘分明的兩大群體。現在的世界則是複雜的,成為各種衝突和競爭的角鬥場。五大沖突模型是一種聚合反映,是一種全面的認識框架,世界金融動盪的根源性問題不是單一的,整合之後的模型代表並且反映的極有可能是新的歷史時期掀開帷幕之前的社會表現和信號跡象。


過去十年美國積累的“脆弱”


具體到資本市場和金融交易,這一模型的結果預示著,完全以資本為核心的世界金融體系,實際已經無法維持原有的資本循環體系以及模式。五大沖突模型所展示的前景是大減值、大縮表、大清債、大破產,尤其是對沖基金,壓力大到難以避免,讓資本市場長期處於低水平的沸騰狀態。


無論如何,從原理上看,低利率或負利率的世界,是一個必須貶值的世界!現金可以視為一種風險指標,現金的負利率,實際表明其他資產價格也要趨於大貶值。而貶值的形式有兩種,一種是金融危機的爆發性大減值,另一種是資產價格長期趨於貶值,而且維持高壓,風險很大。前者的實現條件是金融體系尤其是組織管控的失效,後者的實現條件則是金融組織管控有效,市場干預工具有效。不過無論哪一種結果,世界金融市場都處於一種“壓力鍋”的狀態模式,而且壓力很大,處於一種緩慢的、低增長、低迴報而危險的平衡態。這種危險的平衡態一旦被觸發,隨時都會轉向爆發性的資產大減值。


現在的金融世界,顯然需要尋找新的出口,但這一任務的實現困難重重,宏觀風險敞口日益擴大,被各種因素觸發引爆,形成重大經濟危機和金融危機的機會日益大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