傻兒子把自己賣了,只為了給我買一條項鍊


1、

這幾天,因為要上班,我把大寶寄存在了我姐姐家,昨天下班後,我像往常一樣去姐姐家接孩子,又像往常一樣敲門,開門的是我兒子,本想像往常一樣給他一個大大的擁抱,誰知他開了門就背過身子跑開了,之後便一屁股坐在凳子上,自始至終都沒有面對我。

“他怎麼了?”我想問清緣由,得到的卻是姐姐和姐夫一陣大笑。我以為是孩子耍小性子,本想教訓他一頓,不料姐姐卻先開了口。姐姐說:“快叫人!”自從進門開始,孩子都沒叫過我,這很不禮貌。

“姨媽晚上好!”我不明白,他姨媽一直都在家裡,這孩子為什麼要叫姨媽?片刻後,我突然發現,孩子在叫姨媽時,看的是我——他的親媽。如果我的耳朵沒出毛病,那就是這孩子的腦子出了毛病。

傻兒子把自己賣了,只為了給我買一條項鍊


此時,姐姐和姐夫已經笑岔了氣兒,而孩子跑到了臥室裡,拿出一條水晶項鍊,塞到我手上。

“姨媽……這個送給你!”那條項鍊我見過,原本是送給孩子他姥姥的,可是他姥姥嫌棄那條鏈子又醜又土,戴在脖子上還那麼沉,就還了回來。

這時候,姐姐和姐夫又開口了。他們指著我問,“跟你姨媽說說,我們是誰?”“爸爸,媽媽。”他說完便哭了起來。我大概知道事情的原委了,傻兒子把自己賣了給我換了條項鍊。

兒子要把項鍊給我戴上,一邊戴一邊哭著說:“姨媽,我以後就不能叫你媽媽了,你不要想我,我以後會自己偷偷跑回去的。”然而最後那句話說的特別大聲,所有人都聽到了

傻兒子把自己賣了,只為了給我買一條項鍊


2

我我趕緊帶著孩子離開,在車裡我緊緊摟著他,跟他解釋,姨媽和你開玩笑呢,媽媽永遠不會不要你,可是孩子的眼裡依然含滿了淚水,回去的路上一直緊緊拉著我的手,我的心突然莫名地疼。

想起了我小的時候,家裡人也經常跟我開玩笑,說我的爸媽不要我了,老來奶奶家的那個大伯才是我的親生爸媽,他來就是要把我帶走的。我心裡極其恐懼,每次遠遠看見他往村裡走,就嚇得趕緊躲起來,引得村裡人都鬨堂大笑。

可是沒人顧及我心裡的感受,那種害怕、惶恐、緊張,直到後來,我已經知道了這只是個玩笑,

見了我的大伯,我還是會緊張的手心冒汗。

傻兒子把自己賣了,只為了給我買一條項鍊


對孩子來說,沒有“玩笑話”,他們會信以為真,會恐懼,會沒有安全感。

在孩子的世界裡,媽媽就是天,就是地,就是孩子的一切。“媽媽沒了”,或者“媽媽不愛我了”,其嚴重程度相當於天崩地裂。

不僅僅是難過,簡直就是絕望。

有時候,大人的一個不起眼的玩笑,對孩子來說就是天大的事。因為孩子是幼稚的,他們的世界很單純,對大人的話他們“言聽計從”,何況是他們最親近,最信賴的父母。

對孩子赤裸裸的傷害,總是來得猝不及防。朋友、親人、鄰居、陌生人都有可能無意間就傷害到了孩子。而有些傷害一旦發生了,就難以彌補,甚至會引發災難。

傻兒子把自己賣了,只為了給我買一條項鍊


3

去年曾看到過一個新聞,一個6歲女孩,在弟弟滿月酒上,有人開玩笑地跟她說:“以後媽媽就不要你咯!”。

結果小女孩信以為真,在大家吃飯期間,偷偷地將弟弟抱到陽臺,從6樓直接推下去,弟弟當場身亡。

前段時間又看到一個新聞,講述的同樣是一個6歲的女孩,本來在弟弟出生前特別期待弟弟早點出來。

結果弟弟出生後,鄰居總是這樣逗她:

“你爸爸媽媽給你生弟弟了,你爸爸媽媽不愛你了,你爸爸媽媽不要你了,你還是來我們家當女兒吧,你爸爸媽媽重男輕女, 他們喜歡弟弟!”

傻兒子把自己賣了,只為了給我買一條項鍊


同樣是滿月,親戚朋友又誇弟弟又送禮,更加深了她認為父母都不愛她的想法,因此她趁大家不注意,將熟睡的弟弟從10樓扔下去,造成弟弟當場死亡。

以上兩個悲劇,都是由無意地逗弄孩子引發的。

6歲的年紀,根本無法辨別真偽,當同樣的話語被重複強調時,孩子很自然的就會信以為真,隨之而來的是“爸爸媽媽不愛我”的巨大恐懼。

為了奪回父母的注意和愛,他們稚嫩地作出了不可挽回的舉動。

弟弟的去世帶來的傷痛和心理陰影或將伴隨小女孩和整個家庭一生。

看到這樣的慘劇,你還覺得如此逗弄孩子無所謂嗎?

傻兒子把自己賣了,只為了給我買一條項鍊


寫在最後:

心理學研究表明

,孩子在3歲左右就已經形成了獨立的人格,且對自我有了感知。他們懂的雖然少,但並不代表沒有感覺。

隨意逗弄孩子,會讓孩子產生恐慌、焦慮,甚至失去安全感;

隨意給孩子貼標籤,會讓孩子迷茫、膽怯,甚至失去自我。

為人父母,我們應該保護孩子,兵來將擋水來土掩。一旦發現這種語言暴力傷害到了孩子,一定要馬上制止,安撫孩子的情緒,帶孩子離開現場。

同時要為孩子創造一個健康的成長環境,讓他們能夠在其中感受到父母的愛,感受到被重視,被肯定,被期待。

只有這樣,當外界刺激和干擾不期而至時,孩子才能夠不輕易被外界迷惑,選擇相信自己,相信父母。



我是二胎媽媽,多平臺原創作者,專注研究兒童心理,

原創不易,點個”贊“吧,育兒路上我們一起前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