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步回車巷


漫步回車巷

說起河北的邯鄲,人們馬上就想起邯鄲學步的傳說,其實,歷史上藺相如與廉頗的故事也發生在邯鄲,則更有文化氣息,這在司馬遷的《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中就有記載。《將相和》表現的就是在邯鄲發生的真實故事,這出戏的內容主要是:藺相如連續立戰功,趙王封之為相。廉頗自恃功高,不服,幾次出行侮辱相如,相如避而讓之。後廉頗得知相如之所以避讓,是為了將相和睦,以免秦國入侵,大受感動,乃負荊親至相府請罪,將相和好。


漫步回車巷

藺相如與廉頗的故事雖是戰國時期的故事,但經過幾代藝術家的演繹,分出《完璧歸趙》《澠池會》《廉頗負荊》等單折,傳播更為久遠,將相和的意義更為廣播。一個國家的官員不僅自己要勤政為民,官員之間也要和諧相處,於國於民都是有好處的。藺相如不畏強秦,敢於為趙國據理力爭,為趙國贏得了尊嚴,贏得了安寧。2018年在全國百名藝術家走進廣平採風活動之際,筆者實地走訪了邯鄲回車巷,彷彿走進了戰國時期,彷彿看到了藺相如避讓廉頗的“現場直播”。回車巷不僅展現了藺相如的人格魅力,也看到了廉頗為了國家的利益為了人民的利益親到相府負荊請罪將相和好的偉大精神,是官員就應該以國家和人民的利益為上,不能為了官帽你爭我奪。


漫步回車巷

回車巷位於河北省邯鄲市叢臺區邯鄲道南段, 俗稱串城街,全長只有75米寬1.8米。回車巷又被稱為藺相如回車巷。在巷東口的牆壁上,原來確實曾鑲嵌著一塊石碑,上刻“藺相如回車巷”六個大字。明代萬曆十二年(1584年)邯鄲知縣蕭察根據民眾“心碑”,在牆壁上鑲嵌“藺相如回車巷”六個石刻大字,1981年進行維修並建石碑亭,立石碑述其事,碑亭高4.4米,寬2.3米。碑文記載了藺相如以國家利益為重,多次為廉頗回車讓路,爭取將相和好的歷史故事。清代詩人竇克勤有一首詠回車巷詩,高度讚揚了“將相和”之舉的重大意義:“能叱秦王暴,方回趙相車。若非操勝算,社稷懼丘墟。一避國威壯,將軍亦負荊。強鄰雖虎視,不敢數加兵。”


漫步回車巷

邯鄲市政府在回車巷東口立有“邯鄲市文物保護單位‘藺相如回車巷紀念碑’”,巷內牆壁上鑲嵌“完璧歸趙”“澠池之會”“負荊請罪”三塊牌匾,記錄了將相和的整個故事。眾所周知,中學語文課本中就有“完璧歸趙”“澠池之會”“負荊請罪”的故事,其實,“將相和”廣泛傳頌在燕趙大地上,將相和的故事不僅具有歷史意義,同樣,也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周易 繫辭上》“二人同心,其利斷金”說的就是這個意思,比喻只要兄弟一條心,就能發揮很大的力量。更何況,我們的官員本來就是為人民服務的,就應該和睦相處,這樣的官員才能發揮出最大的服務效能。


漫步回車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