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財和不理財有多大區別?

易享貸理財


俗話說,你不理財,財不理你,是非常有道理的,所有理財與不理財差距是很大的,不僅僅是收益上的差距,更是做事心態,自身成長的差距,作為一個銀行從業人員,從我自身接觸理財的變化和身邊人的變化,共同分享下差距具體在哪裡?

首先,理財與不理財收益上的差距和財富的積累也是不同。就以我來說,之前工資發了就花光了,月月光,而且還不知道花哪了,後來由於工作的緣故,加上身邊的一些影響,最初做銀行理財,收益雖然不太高,但是相比定期存款收益還可以,起碼錢不亂花了,後來做基金定投,做長期定投,每月存300,起碼這一部分錢一直存哪,加上最近基金行情還可以,本金加收益也很客觀,起碼理財後自己多了分保障。這就體現出來,理財的優勢和好處,不僅資金有了收益,而且對資金的處理意識,資金的把握更詳細,現在每筆花銷都有記錄,清清楚楚的。

另外一方面,理財的人與不理財的人,本身的心態和精神狀態也是不一樣的。經常理財的人,對自己的要求各方面比較看重,自己的工作,生活都是井井有條的,因為理財是需要一定專業性,還需要有耐心才能做好的,理財的過程本身即是學習的過程也是提高自身素質的過程。

而且最重要的理財的人與不理財的人資金分配和生活安排會有很大差距,經常不理財的人,總是做無謂的花銷,對自己的資金不能有很合理的分配,不僅提升不了自身素質,也會給自己帶來負擔,有許多月入過萬的人,不注重理財,花銷遠大於收入,犯罪作案就從這個時候開始,還有許多信用卡奴,過度消費,最後償還不起被起訴,列為失信人群,不僅影響自己也會影響子女。而對於善於理財會理財的人,對資金的收入花銷有很好的把握,會把資金用到最恰到的地方,什麼錢用在生活,什麼錢用在投資都是有計劃的,帶來的結果就是生活工作都是最好的。

由此可以看出理財與不理財差距是很大的,時間越長效果越明顯,希望每個人都嘗試去學會理財,找到適合自己的,讓生活更美好!

謝謝採納!


一個財經小人物


分享兩個朋友的故事,在這裡簡稱為小A和小B吧。

他們在小城市分別從事公務員、老師,工資都差不多,3000左右。現在快兩年過去,他們的生活卻截然不同。

小A,月光一枚

基本每月工資發下來,先是去大吃頓,然後就是買買買,還信用卡,再交交房租水電費什麼的所剩無幾,每個月工資剛好夠花,所以沒存下什麼錢。

但是這樣有條不紊的溫飽生活狀態也一直沒被打破過,只是房子一直是租來的,單身生活養活自己剛剛好!

小B,25000+存錢小王子

小B在上學時就是一個理財愛好者,畢業後雖月薪3000多,但剋制的他每月除去房租水電費等日常花銷外,還能節省下差不多1000元,所以他就用每月的存款都是500元買寶寶型的貨幣基金理財,500元買基金定投。

他說按現在的節奏,將年化收益控制在8%-10%就很滿意啦,這樣畢業5年差不多可以攢下7萬塊錢。

另外,他還說打算工資外賺些兼職收入,爭取過兩年可以靠自己攢下首付錢。

再往後的故事我們也能想到啦,小B會有自己的小窩,雖然有還貸壓力但是有了自己的資產,小A卻還要交房租給別人。小A開始羨慕小B,也明白了這赤裸的現實,意識到理財的必要性。

同樣的收入,理財與不理財的差距那麼大,那麼怎麼理財呢?首先聲明,理財≠投資,不要說起理財就覺得是有錢人的遊戲。

那麼要理財應該怎麼做呢?

1.每月強制儲蓄

每月在發工資時,拿出15%—25%的收入進行強制儲蓄。

很多人對存錢的概念是:工資發下來先花,剩多少存多少,但其實真正科學的儲蓄應該是:工資-儲蓄=支出。

所以,各位寶貝們,賺了錢一定要先存後花,存下來的最好不要打通,這樣久而久之,你就會有一筆不菲的收入。

2.每天都記賬

記賬的好處大家都知道,但單記賬也是一件很麻煩的事,很多人覺得浪費時間,容易半途而廢。

開始記賬不需要選擇太專業的記賬app,有魚記賬簡單快捷的記賬體驗,可以幫我們養成記賬習慣。

做好個人的收支管理,記下每天的開銷,有助於對個人收入和開支情況做到了如指掌,並減少不必要的支出。

3.買點兒貴的,更省錢

大家平時的衣服鞋子包包生活用用品最好買貴點兒的東西,不要捨不得。

普遍情況下,越貴的東西質量也會越好,使用壽命也比那些山寨版的長多了,長期下來買貴點兒的反而更划算。

省錢的同時又能享受好東西帶來的品質生活,何樂而不為呢?

4.身邊只留一張信用卡

信用卡雖然給我們帶來了便捷,但是持有多張信用卡,也不見得是件好事。

信用卡越多,我們花錢的機會和慾望也就更大了,有時候甚至因為信用卡太多而不能及時還款,負債也會增多。

所以要學會控制盲目購物,衝動消費。

5.學會科學投資

要用發展的眼光看待理財這件事。並不是所有的投資都像炒股、期貨這樣聽起來高深莫測,只要留心觀察 ,生活中還有很多其他的投資理財方式。


有魚記賬


可以很明確的說:區別還是挺大的。

一個理財的人和不會理財的人短期內看不出差別,但是這種差距會隨著時間的推移逐漸凸顯出來。

大家都明白積少成多的道理,理財不僅僅是財富積少成多,還是資產增值的過程。

在銀行工作的緣故,經常遇見很多儲戶,見得客戶多了,逐漸使我明白一個道理:不要以貌取人!這可不是書面上說的客套話,真的是親身感受得出的結論。

我要是說我們銀行存款前20大戶中,有一個存款百萬的60歲左右的老頭是賣燒餅的你信麼?要是我沒在銀行工作過我也不信,但是這是千真萬確的。

一對老兩口,每天4點起床和麵、生爐子,將醬料、各種餡料調好,6點準時出攤,早晚各出兩次攤,一次三個小時左右。

他們賣的是比較大的油酥燒餅:裡面摻上餡料,烤爐鐵板底上抹上油,撒上芝麻,出爐後配上辣椒醬、甜辣醬客戶自己隨意添減。一個燒餅2塊錢,一爐8個,兩個爐箱接力烤,五分鐘左右一爐,一次出攤賣200個左右,一天兩次攤就是400個,一天營業額800元左右,淨利潤500元。無論春夏秋冬,除去春節三天,風雨無阻的出攤,近20年的時間兒子已經成家,老兩口在我們銀行存款超過100萬元。

這件事是我們銀行老員工告訴我的,他親眼見證了老兩口吃苦耐勞,勤儉持家的發家史。每個月老兩口都會固定的往銀行存一個萬元左右的定期存單,算好存單到期日後,會將相近的幾個存單聚在一起存一個大金額的存單。老兩口不偏好理財產品,怕資金有所損失,存的大多是三年期性價比高的定期存單。

敬佩一個人不需要他多偉大,只是他將一件事在默默無聞中堅持十幾二十多年並做到極致。

理財,同樣如此。理財不是馬雲、王健林這類擁有億萬財富的富豪才需要重視的財富管理和增值行為;作為普通人,更需要通過理財改變我們的消費觀、財富觀。只有理財才能讓我們有財富增值的觀念,才可以讓我們在漫長的財富積累的道路上豐衣足食。


財經札記


我是一個理科男,沒學過金融和財務,作為一個算是實現了半財務自由的全職奶爸、前IT公司普通中層管理人員,普通工人家庭子弟,沒中過彩票,對於我這十幾年來在家庭財務方面所做的一些理財的努力,分享一下我的經驗和看法。


先簡單說一下自己的情況。

元寶爸1999年畢業,一直從事IT行業,作為年輕人,收入還算適中,平時在消費方面也沒有什麼節儉和注意的概念,所以常常是“發多少、花多少”,沒有多少儲備,但日子也能過下去,自然沒有多少壓力。
改變源於2002年的買房,當時廣州一套87平30W的房子,在現在看來已經便宜的不能再便宜了,但是當時手頭只有2W的存款,遠遠無法解決8W多的首付和稅費相關的需求,只好從父母、女朋友(現在的老婆)多方籌措部分資金,同時採用一年期分四筆支付費用的方式,解決了這個問題。從此,也走上了被經濟壓力所驅動變革個人財務習慣之路。
當時的情況下,每個月收入4K多,月供1900,還要存1500用於接下來的分期支付的首付費用之需,能夠用於生活支出的餘額不足1500元,這1500要用於自己一個人的租房、水電煤氣、交通、通訊、吃飯、日常生活支出等一切開支(當時和女朋友還是異地戀),為了保證財務計劃不會打亂,也為了讓自己瞭解日常生活的基本支出情況,開始了扣扣搜搜過日子、記賬的生活。
當年還沒有智能手機,也沒有可以幫助記賬的任何軟件工具,只能通過EXCEL表格的方式來進行,這種方式簡單、實用,也非常靈活,因此,一直到今天,我所有的財務管理體系都是通過EXCEL自定義報表的方式來完成的。
最初的記賬是沒有任何分類的,只有日期、科目、金額、彙總,讓我能夠以現在看來非常模糊的方式逐步掌握到自己日常的支出總體需求情況,在當時的狀態下,只想著能省就好了,沒有回顧、沒有反思、沒有分析,也因此在追求極致節儉的情況下,曾近有過一個月只花了800多的極限記錄,這裡面還包括租房和水電煤氣的將近400,現在想想當時也是對自己夠狠的了。😂
這種極限狀態持續了大約1年半的時間,最緊張的時候,連續幾個月都是負現金流狀態,採用網上平臺A信用卡還B信用卡的方式彌補資金漏洞(當時的金融體系還沒有修補這個信用卡使用漏洞),同時以最低還款額進行還款,直到2004年初,現金流才終於由負轉正,開始好轉了。
記賬的習慣一直延續著,但因為沒有更多的壓力和動力,或許僅僅是出於對儲備崩潰的恐懼心,所以一直採用最簡單的記賬方式記錄著日常的支出。
這種狀態大致持續到2007年女兒的出生,新的生命,給我帶來新的動力、新的壓力,也讓我繼續尋求變革。從此開啟了不斷完善家庭財務管理體系的進程,陸續建立了收支管理、預算管理、風險控制管理等體系(EXCEL管理表格),這些方面,以後會慢慢分享。
從這時候開始,日常的記賬表開始逐步演進到按科目分類的模式,包括:交通費、通訊費、伙食費、房屋相關、生活用品、女兒、服裝、傢俱電器、醫療、娛樂、其他交通與餐飲。(房貸已還清,沒有這個科目)
之後,換房、買車、換車,變更居住的城市,老人一起共同居住,二胎元寶弟弟降臨,經歷了很多的變化,同樣,記賬表也不斷演進,體現出最新的家庭支出結構的組成,以下是現在我的主要記賬科目:
一、基本支出
(1)日常交通費:公共交通、打車、小車車位(小區、單位)、日常通勤的汽油和過路費等;
(2)通訊費:手機、固話、寬帶;
(3)伙食費:一家人平時在家吃吃喝喝,超市、市場買菜買米買油買鹽買醋打醬油;
(4)房屋相關:水、電、煤氣、物業管理費;
(5)生活用品:洗衣粉、肥皂、洗手液、衛生紙、保鮮袋等各種居家消耗品,只有想不到,沒有用不到;
(6)樂樂姐姐:養這隻小豬的各種開支,興趣班、學雜費、衣服、零食,就醫的費用等,只有不夠花,沒有花不出;
(7)元寶弟弟:養這隻猴子的各種費用,目前主要是奶粉、輔食、衣服啥的,就醫的費用,黃金碎鈔機啊啊啊;
(8)不知道怎麼歸類的小項支出:純屬極偶然突發的非常小額的支出,又不知道怎麼歸類,又強迫症,就只能放這裡了;
二、非基本支出
(1)額外交通費:自駕旅行、探親訪友等非日常通勤類的公共交通、自駕所產生的各項費用;
(2)餐飲:懶得做飯出去吃大餐、外出旅行期間的餐飲等;
(3)服裝:好像歸入“非基”也不太妥哈,習慣了,就是辣麼任性,反正衣服買的少;
(4)固定資產:傢俱、電器等的維修更新的費用支出,財產險等支出,因為歷史的習慣,沒有包括私家車的購置、養護、保險的支出部分;
(5)奢侈品:幾乎沒有,像元寶爸這麼摳門的人,會捨得?雖然今年被元寶麻麻忽悠,讓麻麻成功買了一個潘多拉的手鐲作為生日禮物以外;
(6)醫療:兩口子的醫療支出,不含小朋友;
(7)娛樂:出去HIGI的費用,旅行費用、門票等各種覺得屬於這個類別的,統統裝進來;
(8)贍養:兩邊老人的醫療、支持、孝順性支出,節日紅包等;
(9)又是不知道怎麼歸類的小項支出:強迫症、被嫌棄的費用項;
(10)其他突發:春節禮金紅包、朋友婚嫁生育禮金、應酬等支出;
以上這些,足夠涵蓋日常的所有支出科目(還是不包括房貸、車貸、車輛保險保養),也足以掌握日常的支出組成結構的情況了。
對於一些一次性繳費、使用多個月的大額支出項,比如姐姐興趣班的半年、一年的學費,元寶早教課程的一次性100節課的費用等,元寶爸是採用分月攤銷的模式,體現出實際的支出情況,而不會一次性的計入當月的支出,這樣的好處是能夠幫助自己建立更符合實際的支出預期心理模型和底線。
這種分類方式,和常規的企業日常運營的支出歸類開始有點異曲同工的地方了,企業運營支出包括成本、研發費用、管理費用、銷售費用、攤銷計提等科目,而我的記賬表也涵蓋了家庭日常支出的幾乎所有方面,通過這種方式每日不輟的記錄,長達十幾年的數據積累,能夠讓自己充分的瞭解日常家庭運轉的需求情況,對基本支出瞭然於胸,同時對非常規的支出如應酬、旅行、贍養等方面能夠知道自己的承受能力到什麼水平,靈活的進行把控。

前面花了很大的篇幅講了我在記錄家庭賬務方面所做的事情,看似和理財沒有什麼直接的關係,實際上在我看來卻是做好個人和家庭理財的基礎。


在形成記賬的習慣之後,做的第二件事情就是強制儲蓄。

從04年開始,我就養成了每個月強制從工資中提取一定資金存入個人理財賬戶(單獨開的一張銀行卡,自己定義的虛擬的理財賬戶的概念,從來沒有買過理財產品,只是用來綁定股票賬戶、銀行外匯基金等理財賬戶等)。

從每個月存入500、600、700,到後來慢慢增長到一個月2000、3000,到最近幾年基本上每年能夠存入15-20W,十幾年的時間,每個月都會定時去做,形成了一種習慣,日積月累,確實為自己存下來一筆數額不低的儲備資本。

可能很多人會覺得,這些錢不如拿去買房,這些年的房市行情都不知道翻了多少倍了,可惜,我沒法先知先覺,只能從傳統的做法來入手了。

對於強制儲蓄的資金,我自己用EXCEL記賬的方式分類了幾個大的資金用途類別:

1、車輛折舊和更新購置儲備金,因為我喜歡車,這些年家裡兩口子換了4臺車了,為了避免到換車的時候臨時拿一大筆資金出來,便採用了每月定額存入的方式,類似於計提折舊的概念。

2、房屋設施的維修更新專用準備金,傢俱、電器這些大額支出的資產,都有自己的生命週期,同樣每月定存一定額度的方式計提折舊準備。

3、兩個孩子的教育準備金,基本上從孩子出生開始就每個月每人存入500,逐步提升到每個月1000,用於孩子中學開始的教育投入,這麼日積月累,我女兒現在11歲,已經為她存了20多W的準備金了,後續還會有投資收益增值,應該足夠應對國內讀書到大學畢業的資金需求了。

4、旅遊準備金,這些年喜歡帶老婆孩子出去旅行,出去玩是要花錢的,所以也一樣採取每月定存的方式。

5、保險、醫療與養老準備金,這個最好理解,為我們兩口子退休之後的生活做儲備。


接下來做的第三件事情就是對強制儲蓄的資金進行理財和增值的操作。

我從05年左右開始涉足理財投資的領域,包括股票、記賬式國債、基金(開放式和封閉式)、貴金屬、外匯等,到目前為止,因為我遵循分散式理財投資的方式,都會有一定的資金投入在裡面。

在這個過程中,我會自己買很多金融、理財方面的書籍自己學習、實踐,慢慢的形成了我自己的投資理財知識體系,這麼些年來,基本上能保證每年8-10%左右的複合收益率的水平。


說了這麼多,來看一下理財和不理財的對比。

通過這麼些年的積累、學習和持續的理財行為,我覺得給我帶來了至少以下一些收益:

1、養成了好的習慣,不會大手大腳亂花錢,支出的目標性更強,自律性更高,我有一些朋友的收入水平比我高,但是因為沒有這些習慣,這麼多年沒存下什麼錢,一旦遇到需要大額支出的時候就會很被動;

2、由於有專項儲備,在需要支出的時候,我只需要看對應的儲備是否足夠,即可做出判斷和決定,不需要過多考慮這種大額支出會不會對家庭的財務、日常支出需求帶來大的衝擊。

3、心態上面確實能夠讓自己更從容,有很多朋友拿著高薪,卻總是抱怨錢不夠花、存不下來,對未來的擔心溢於言表,我覺得我現在真的不會太擔心這些;

4、讓自己在做某些重大決定的時候更從容,以我為例,對於生二胎這件事情,很多人覺得太花錢,但在我看來,拋開情感、喜歡孩子的因素,養育一個孩子已經有了前面的經驗和支出數據支持,在家庭儲備、兩口子收入經過核算確定可行的情況下,我們真的是沒有半點猶豫的,然後,現在元寶爸辭去工作在家全職帶娃,也會有這方面的信心支持,我想,這是很多人所不敢想、不敢幹的吧。

我是元寶爸爸,家庭教育家,多平臺原創作者,分享專業的育兒、家庭教育知識和經驗!歡迎關注我,留言討論和交流溝通。一起關注孩子成長和家庭環境建設的話題!

元寶爸爸聊育兒


理財不理財有多大的區別,我們來做一個簡答的對比就知道了。

假設小王與小李,工資相同,我們不計算通貨膨脹與二人的工資增長。只按照當前的資金與收益進行計算。

當二人都是工資10000元,按照每個月存款5000元計算,存款時間為30年,假設小王不理財,小李理財的話,二人的財產會有什麼樣的變化呢。

小王每個月存5000元,每年存款6萬元,30年不計算利息可以存180萬元。

而小李每個月存5000元,每年存款6萬元,按照風險極低的貨幣基金收益進行計算,年化收益目前維持在4%左右,很多人覺得,那麼收益是不是7.2萬元呢?

但其實這種收益的計算是錯誤的。

“複利”:理財中的重要概念

因為小李理財的錢,並非是在一年內產生收益。而是每年都會產生收益,而第二年的收益,是在第一年的本利與第二年的本金上產生的。

舉一個簡單的例子,小李第一年存款6萬元,年化收益為4%,那麼第一年所得的收益應為,6萬元×4%=2400元。這2400元的收益將和兩年的本金一起,計入第二年的本金之中,再次產生收益,也就是說,第二年的本金包括:①第二年的存款6萬元,②第一年的存款6萬元,③第一年的收益2400元。

所以第二年產生的收益為(60000+60000+2400)*4%=4896元,而這一年的本利仍然會計入第三年的理財本金之中……

這種利上得利的模式,就是投資理財領域非常神奇的“複利”效應。


所以,所以按照複利公式來進行計算,30年之後,小李的收益大約應為2019058元,比不理財的小王要多了21萬元。

這僅僅為年化收益為4%的收益率,如果將年化收益率增加至6%,30年過後,小李的收益應為2846095元,比小王多了近30萬元。

當年化收益率可以提高至10%的時候,30年過後,小李的收益就提高為5921785元,其收益差距一下子就顯現出來。

除了貨幣基金外,還有什麼樣的理財方式

① 銀行理財產品:低風險的銀行理財產品風險不高,年化收益率大致在4%-5%之間,收益較為穩定,資管新規細則出臺之後,銀行理財產品的門檻將由5萬元降至1萬,大大降低了投資門檻。投資者在購買時要看清期限以及風險等級。

② 指數基金定投:被動追蹤指數的基金,受人為因素影響較小,選擇定投的方式,定期買入定額產品,攤低投資成本與風險,可以將止盈點設置為年定存利率的5倍,觸碰止盈點後立即贖回,防止收益回吐。

俗話說,你不理財,財不理你,理財與不理財的財富增長相差很多,特別是當收益率高的時候,其差距更為明顯,但同時也要注意,當收益率上升的時候,投資風險也會相應增加,投資者應根據自身需要與風險承受能力來選擇投資理財產品。


度小滿金融


中國很多人或者家庭都是隻有一份收益來源,上班或者做點生意。有了閒錢就存進銀行,當然存錢也是理財的一種。但是由於改革開放,中國這些年都是有通貨膨脹存在的,而且膨脹率平均在7%左右,什麼意思呢?就是說我們有100元,大概每年會貶值成93元。而存進銀行最好收益也不過在3%。相信都應該看出來了,我們辛苦賺來的錢在減少。所以無論個人或者家庭都應該理財。怎麼理財呢,這個也不應該去盲目,要有個概念。

首先,我們應該把自己或者家庭的資產來分配下,大體分成四份吧。

1,日常消費。這個沒必要說,大家都明白

2,固定應急。應對一些意外或者別的急需用錢的事情上,這部分錢可以放在銀行。有事情的時候可以隨時取到。

3穩定投資,用來抵消通貨膨脹給自己的資產帶來的貶值。這部分錢可以長期投資。比如保險,國債,基金,實業等等。穩定而且收益率也不錯。

4投資一些收益高的理財。當然高收益高風險,所以這部分錢一定不要影響到自己或者家庭的正常生活。有什麼可以投資的呢?比如股票,期貨,等等。注意,高收益高風險,這塊投資可能會給你帶來想象不到的豐厚回報,也可能你會損失掉一部分錢,需要謹慎。

以上四部分具體怎麼來分,要看每個人或者家庭的具體資產來判斷了。

最後所有人都應該有自己的理財吧,給自己的未來增加一份收入來源。以上屬於個人觀點,朋友們有什麼想法加我共同探討,謝謝


竹杖芒鞋且徐行


理財與不理財的區別:

首先看下不理財,但是我們無時無刻都在遭受著通貨膨脹。

說起通貨膨脹,大家可能覺得有點陌生,但是說起物價上漲,應該是每個人都有切身感受的。 我們用真實的物價水平來計算,中國當前的實際物價相比1995年底上漲至5.44倍,這樣算下來每年上漲8%左右。 我們用這個數據來估算, 100萬資金10年後的購買力。2029年初中國的物價將上漲至目前的2.16倍,這樣算下來,今天的100萬元,到2029年初,大約相當於今天的46.3萬元,這就是不理財的結果。

我們再來說下理財的結果:假如在 2008 年 2 月 19 日的最高價 61 元買入 1000 股,耗資 6.1 萬元。到 2018 年的 7 月 13 日,經過分紅復投和送股,股價變為 46.46 元,持有 9547 股,市值 44.35 萬元。10 年增長了 7.27 倍,年複合收益約為 22%。如果以這個增長速度不變,100萬十年後增長7.27倍將成為727萬,再除以通貨膨脹率2.16。等於727÷2.16=336萬。

不理財十年後100萬的購買力為46.3萬,理財100萬十年後的購買力為336萬。



當然理財的結果會出現千變萬化,十年後的購買力比不理財的購買力不增反減,也有可能比不理財的購買力大增幾十倍。我這裡也只是舉個例子作為拋磚引玉,起碼如果你長期持有優質個股,如恆瑞醫藥,騰訊控股等等,相信怎麼也會比不理財的會好很多。



清風自來58913


理財和不理財的人區別有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合理安排自己的日常開銷

理財的人,會把自己的收入除了用於開支之外,還有做其他理財投資,不會月月光。

第二,有一定的積蓄應對未來之需

理財的人會有一定的積蓄,應對未來一些突發事件所需要的應急只資金。比如,結婚,買房,買車,家裡有變故,生病,等等一些需要大筆資金的突發事件。而不理財的人,面對未來一些我險,就會手忙腳亂,沒有錢時會到處借,有時還錯不到,就算借得到也會欠一屁股債。

第三,養成良好的財商

通過理財,除了學會投資理財技巧之外,還會養成良好的財富,對以後人生家庭財富管理產生重要的作用。


雪之道理財


回答這個問題之前,我們首先要弄清楚理財和財富這兩個概念。

理財是指對財務(財產和債務)進行管理,以實現財務的保值、增值為目的。理財,通俗講,就是管理財富。

財富是指具有價值的東西。財富,包括自然財富、物質財富、精神財富等。在本題中,財富特指物質財富。

對於理財與不理財的差異,我個人認為主要體現在以下兩個方面:

一、理財思維的差異;

1.理財的人對自己各類支出都會記賬,會記總支出並統計日常消費、教育、醫療和旅遊等各類支出的比例並進行分析判斷,保證其中的必要支出,壓縮其中的不需要的支出,以達到“節流”的目的;

不理財的人對各種支出從不記賬,只知道花了好多錢,對各類支出根本沒有任何概念,以後還是一如既往地憑感覺花錢。

2.理財的人會理性消費,買的東西都是剛性的、必須的,都是物有所值的;

不理財的人消費不理性,特別是遇到諸如“雙11”等節日,會控制不住自己的雙手而瘋狂採購,事後才發現買的許多東西實際都用不上。

3.理財的人更自律,他們會為了實現財務目標而延遲滿足。

不理財的人一般都即時滿足,比如我想買衣服,馬上就去買,不會拖到以後再去買。

4.理財的人會更有規劃,會有自己的日常消費支出規劃,教育規劃、投資規劃、養老規劃和保險規劃等;

不理財的人一般沒有什麼規劃,手頭有錢,需要什麼買什麼?目前用不上就不買(例如保險等)。不理財的人只考慮眼前,不考慮以後。

二、理財效果的差異。

理財不是一夜暴富,也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而是長此以往的人生和財務計劃。時間越久,理財人與不理財人的財富差異將越明顯。

從長期來看:

1.理財的人比不理財的人會更有錢;

2.理財的人比不理財人的生活質量和幸福指數會更高;

3.理財的人將比不理財的人成為人生的贏家的概率更大。

你不理財,財不理你。只有你對它(財富)親近,它就會對你親近;只有你喜歡它,照顧它,與你朝夕相處,它才會離你越來越近,你才會更快地邁入“富人”的行列!


壹壹說理財


變革家,發現和投資高收益連鎖品牌

我認為理財更是一種生活方式,因為當你有了理財的習慣之後,你會約束自己的消費行為,並且我覺得理財對於你的生活來說是有正向的影響的,當你開始理財之後,你就會在自己的職業生涯有更好的追求,為追求升值,會追求有更好的發展,並且資產也會越來越多,如果沒有開始理財,那麼你每一個月賺多少錢花多少錢,對於你來說未來充滿了很多不確定的因素,你自己的抗風險承受能力也會非常低。

所以你才是非常重要的,但是很多人把理財和投資畫了等號,我並不這樣認為,因為我認為理財和投資完全是兩碼事,理財是對你自己的資產進行合理的規劃和配置,並且對於未來的資產也有不同的期待,那麼理財更像是一種生活方式,而不是投資行為,投資是理財的補充,理財不能夠包含在投資階段應該將投資包含。

所以在一開始理財的時候,有可能你沒有投資任何理財產品,但是你對你自己的收入和支出進行了一定範圍的規劃,這樣對於你來說也是非常合適的。

認真對待理財是非常重要的,只要你能夠合理地把自己的資產配置起來,然後有不同的投資區間,給你帶來源源不斷的回報。如果不理財,每年的通貨膨脹,你的資產雖然沒有減少,但是相對而言就在貶值,通過理財能夠合理地規避通貨膨脹,並且讓自己的資產不斷增值。

但是理財也要不斷的學習,配置自己的投資組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