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禧真如歷史說的那麼不堪,為何還能統治晚清半個世紀?

卩籊


慈禧那些不堪無有她自己的一方面,也有別人強加她的一方面,康有為這傢伙不是天天在國外拿"衣帶詔"說事,搞得光緒帝很無奈,這個事是有,但是二真八假,90分誇大。加上人云亦云,現在思想比較開放,人們也開闊了眼界。就好比現在的自己回想以前的自己,感覺那時候自己特別傻,就像沒有智能手機以前,我畢業之後打工就想買一個諾基亞520那時候的價格是1000–1500,等畢業諾基亞不行了,再看價格150,屬於老年機系列。

慈禧首先是清朝,愛新覺羅的頭頭,要維護清朝的穩定,內憂外患從乾隆朝後期內憂貪汙腐敗使白蓮起義,還有太平天國,外患是一鴉,二鴉。

就像梁啟超說的中國正處在千年為有之變局,有識之士都在探索如何救國,前期孫中山先生宣揚革命理念根本沒有人搭理他,最後還不是清朝玩"皇族內閣"給玩砸了,才使民眾發現清朝還是換湯不換藥,只顧自己利益,孫的革命事業才算真正開始上的了"檯面"。

慈禧啟先不反對戊戌變法,可是光緒帝的步子太大了,有沒有什麼根基,要不是慈禧威望太大,清朝就是第二個王莽。

等到八國聯軍進北京,慈禧逃亡回來知道不變法不行了,可是已經太晚了,為什麼她自己的身體也不行了。

說白了慈禧太后一個封建時代下的一個產物,一代人有一代人要做的事,林則徐不是被譽為"睜眼看世界的第一人"可是他也相信洋人的腿不能打彎。

只能說非亡國之君,造亡國之運。要結合背景,如果我要是拿一個諾基亞520說他以前是1500的價格,很多人都說對,那一百年以後呢?估計很多人都應該笑了吧!


小楓綜合說


慈禧太后能夠掌握大清朝政半個世紀而屹立不倒,得益於清朝皇室內部的爭鬥和外國侵華勢力的影響。我們結合史實逐條分析一下。

慈禧太后能夠掌權,首先得益於咸豐皇帝自作聰明留下八位顧命大臣的同時又將“御賞”“同道堂”兩枚印章交給慈安皇后和慈禧皇后,作為頒佈詔令的符信。這意味著兩位皇后對八位顧命大臣所做出的軍政大事,具有一票否決權,也使慈禧太后在政體運作上佔得先機。

同時,慈禧太后本身就是一個權力慾望非常強的女人,咸豐皇帝在世時,她就常常伴隨皇帝左右,甚至代替皇帝批閱奏章。咸豐皇帝駕崩後,繼位的皇帝載淳年紀尚小。而慈禧太后自然相宜,皇帝生母的身份,獨攬大權。她先通過遊說的方法說服了東宮的慈安太后,之後再著手對付八位顧命大臣。

為了奪取大權,慈禧太后又找到了一位強力的盟友,那就是咸豐皇帝的弟弟恭親王奕訢。在恭親王的幫助下,慈禧太后獲得了當時刑部尚書,戶部尚書等多位朝廷大員的支持。之後公親王奕訢又積極運作,收買了手握重兵的兵部侍郎勝寶,將重兵佈置在密雲隨時待命,只等八位顧命大臣自投羅網。

當然慈禧太后奪取權勢,並維持自己長達半個世紀的統治,離不開外國侵華勢力的幫助與扶持。由於八位顧命大臣屬於主戰派,對西方列強侵略中國,製造了十分巨大的阻礙。列強們也希望推翻顧命大臣,扶植一個能夠為馬首是瞻的傀儡政權,經過考量,他們發現了支持慈禧太后和恭親王奪權是最好的選擇。

最終經過精心的準備,在1861年10月26日,兩宮太后及顧命大臣攜咸豐皇帝靈柩回京後。慈禧太后秘密召見恭親王商議次日清晨早朝時發動政變,擒拿八位顧命大臣。慈禧太后假借載淳發佈上諭,宣佈八位顧命大臣的罪狀,將其趕盡殺絕。歷史上稱這次宮廷政變為“辛酉政變”。

政變之後,八大臣的黨羽盡數被貶。朝廷中再也沒有能與慈禧太后叫板的勢力。作為皇帝的親生母親,慈禧太后在朝中藉助著恭親王的支持,在朝外有著外國侵華勢力的扶持,穩穩的坐著皇太后的位置,垂簾聽政,掌握大清政局。





趙公


首先,慈禧的評價並不都是不堪,也有值得肯定的,第二,慈禧能統治晚清半個世紀有她自身的手腕因素,也是當時政治鬥爭的無奈,時勢造了這位女性晚清實際統治者。

慈禧的不堪主要是如下幾點:

1. 假公濟私:挪用海軍軍費修頤和園,導致中日家務戰爭失敗,簽訂《馬關條約》,割讓臺灣和澎湖列島,喪權辱國。

2. 荒淫無度:慈禧活著和死後窮奢極欲,令人瞠目結舌。慈禧陵隨葬品珍,令人瞠目結舌。

慈禧棺內底部鋪金絲織寶珠錦褥,厚七寸,下面綴大小珍珠一萬多粒,紅光寶石八十五塊,白玉二百多塊,錦褥上有一層繡滿荷花的絲褥,上鋪五分重的珍珠二千四百粒。慈禧屍體上蓋一條織金的陀尼經被,明黃緞底,捻金織成,織有漢字陀羅尼經文二萬五千字,綴有八百多粒珍珠。頭上的鳳冠由無數珍珠寶石嵌成,其中僅一顆珍珠就價值白銀約一千萬兩。

3. 心狠手辣:慈禧有著宇宙級的政治手腕,為了權利她手段極其卑鄙殘忍。1861年,咸豐帝駕崩,慈禧聯合恭親王奕訢等發動政變,清除了肅順為核心的八位顧命大臣,為建立其獨裁政權,她即使對自己的親生兒子統治皇帝,以及即位皇帝光緒都相當高壓。

但這不證明慈禧是個廢物,心狠手辣的她政績方面也可圈可點。

慈禧值得肯定的幾點:

1、實行“新政”,對兵、商、學、官、法進行改革:1908年,慈禧太后在中國歷史上首次推出君主立憲制;廢科舉,辦學堂(清華學堂就是慈禧利用美國的部分庚子款修建的),派留學,禁鴉片;1906年,慈禧太后下禁纏足令,開中國解放婦女之先河!

2、審時度勢:慈禧改變了中國封建社會重農抑商的政策,晚清慈禧採用了適合生產力的君主立憲制,慈禧太后新政,奠定了中國現代化的基礎,辛亥革命後的各種新氣象,某種意義上鬥不過是慈禧太后新政的延續。

3、重用漢臣,興辦女學:慈禧太后知人善用,重用漢人,是有口皆碑的,她手下載入史冊的名臣能人無數:曾國藩、左宗棠、李鴻章、袁世凱、張之洞等。她開辦女子學校,教授女子新學,可以說慈禧是中國女學興辦先行者!

4、國際化先鋒:定國旗、國徽、國花等,是最早學習西方的國際化先鋒。在1840年鴉片戰爭以前,新中國一直閉關鎖國,慈禧在列強侵入後,深感有失“天朝威儀”,慈禧就命李鴻章負責設計國旗、國歌等。

時勢造就了備受爭議的“慈禧太后”:

慈禧是中國歷史上的帝制時代中,少數長期當政的女性,其政治手腕幹練,尤其擅長操弄親貴朝臣之間的權利平衡,以維繫自身的絕對權威,清朝因為她的能而續命數十年。另外,慈禧當權時期,歐美列強入侵,她重用漢臣,在地方開辦洋務運動,開啟中國發展近代化工業,造就“同治中興”。

但是,個人人格方面,慈禧宮廷鬥爭的奪取政權不平等條約,的手段又極其殘忍。並且她貪圖享樂,為此不惜犧牲國家領土和主權,簽訂了一系列喪權辱國的不平等條約:1895年中日馬關條約、1901年辛丑合約等。

慈禧作為晚清時期的真正掌權人,其一生犯下了許多滔天罪行,為自己的享樂她出賣國家,向西方列強卑躬屈膝,還說什麼“量中華之物力,結與國之歡心。”而八國聯軍侵華,也是因為慈禧的一時衝動,西方強盜先進攻洋人的大使館,最後八國聯軍侵略北京,燒殺搶掠,成為中國近現代史的恥辱,而慈禧卻不顧老百姓的死活自己逃跑了!

正因如此,慈禧也被永遠的刻在了歷史的恥辱柱上。


人物檔案


人都有優缺點,慈禧也一樣,慈禧的不堪是政治眼光,其實她的政治手腕是相當高明的,統治大清長達48年恰恰證明了她統治能力之強。



慈禧的不堪我舉三個例子。

第一個例子,1900年慈禧因為不堪忍受列強的欺負,竟然同時向十一國宣戰。大清打過兩次鴉片戰爭都敗了,一個國家都打不過卻要同時打十一個國家,這不是腦子進水了嗎?結果是可想而知的,失敗了割地賠款是少不了的。世界上沒有第二個國家同時向多個國家宣戰,慈禧獨一無二,她處理世界關係也就是幼兒園大班水平。



第二個例子,慈禧宣佈與十一國開戰之前,派人專門瞭解了義和團,派出去的人回來彙報,說義和團非常厲害,口中默唸咒語,個個刀槍不入,慈禧竟然相信了。如果是一個人有特異功能還可以懷疑懷疑,個個都有特異功能怎麼可能!慈禧的自然常識也就小學水平。



第三個例子,清法戰爭中,法軍佔領臺灣的意圖無法實現,老將馮子材取得鎮南關大捷給法軍以沉重打擊,法國主帥尼格里受重傷,法軍在中國失利直接導致茹費裡內閣集體倒臺。在這種情況下,清朝應該擴大戰果,展示一下威風,讓列強看看,中國不是好欺負的。但此時慈禧卻提出和談並簽訂了《中法條約》。慈禧把控戰局的能力初中沒畢業。



慈禧是政治鬥爭的高手也可以舉三個例子。

第一個例子,咸豐駕崩,把行政權託孤給了八大臣,分別給慈安和慈禧一枚印章,讓她們制約八大臣。慈禧聯合奕訢發動辛酉政變奪取了最高權力。八大臣都是久經沙場的政治老手,卻被26歲的官場小白慈禧幹掉了。慈禧的水平相當於名牌大學畢業。



第二個例子,恭親王奕訢號稱鬼子六,辛酉政變後擔任議政王,他洋務運動搞得風聲水起,聲望蓋過了慈禧。慈禧感覺自己的地位受到威脅,於是借中法戰爭前期失利,把責任全部推給奕訢,免除了他一切職務,讓奕訢回家帶孩子去了。面對慈禧的故意打擊,恭親王奕訢竟然絲毫沒有還手之力。這水平至少相當於博士畢業。



第三個例子,晚清四大名臣曾國藩、李鴻章、左宗棠、張之洞個個都不是好對付的主,但這些人都乖乖聽慈禧的話。特別是曾國藩,他平定了太平天國運動,也因此做大了湘軍,有了取代大清的能力,曾國藩沒反而是主動解散了湘軍,以此向慈禧表忠心。這水平至少也相當於博士生導師。



兩方面的例子舉完相信你對問題答案有了大致輪廓。下面我用一個比喻來概括一下,慈禧就像一個駕駛技術高超但沒有方向感的女司機,駕馭大清這輛車沒問題,但駕車往哪裡去她不知道。

我是豫有得,歡迎加關注互動討論!


有得觀史


我是放牛娃。我來和大家說說我的看法。



我的觀點是:第一,慈禧沒有那麼不堪。第二,慈禧的成功,是內外利益集團認真考慮後的共同選擇。

1.慈禧真的有那麼不堪麼?

中國歷史上,女人實際執政,也就呂雉、武則天、慈禧等寥寥數人。在一個男權社會,能和這些老爺們勾心鬥角並穩坐釣魚臺,歷經咸豐、同治、光緒三朝,怎麼能說"不堪"呢?

我想,大家之所以評論慈禧不堪,主要有這麼幾個原因:

第一種說法,說慈禧時期,不是割地,就是賠款,讓人太憋屈,覺得國家太弱了。為啥這麼弱呢?很明顯啊,因為執政的不是陽剛、霸氣十足的男皇帝,而是牝雞司晨,一個"老孃們"(無貶義)在臺上瞎指揮。你想,一堆大老爺們,都只能乖乖聽一個女人指揮,能不氣麼?指揮的好,還則罷了。指揮不好,那就口水滿天了。所以,對慈禧的評價不好,其實夾雜了很多男人誇大的心理。

可問題是,慈禧統治時期,正是世界形勢大變,資本主義興起並鼎盛,國際勢力重新調整並形成新的均衡的時期。中國,因為自清朝建國以來的落後和保守,早就落後於時代。在這樣的大背景下,別說慈禧,換誰都一樣。實力決定了結果。

第二種說法,說慈禧固執保守,對光緒的君主立憲改革,百般阻撓,是拉歷史前進後腿的人。

這句話也不科學。

首先,光緒的君主立憲制度改革,即戊戌變法,本來成功概率就很小,幾乎只是幾個人的表演。光緒政治經驗匱乏,對群臣的想法幾乎不瞭解,對改革又盲目樂觀,措施又很激進,期望一步到位。這說明,作為改革領導者,光緒這個領導本身就是不合格的。至於康有為、梁啟超幾個人,書生而已,沒有任何從政經歷,異想天開。所以,改革根本沒有基礎,完全是依賴所謂的皇權。皇權一倒,便立即失敗。


其次,慈禧並不是從頭到尾的阻撓改革。她曾放手讓光緒去折騰,去嘗試。但有一點,官員不能亂。老謀深算的慈禧,深知官員才是王朝的核心。任何改革,觸動了大多數官員利益,都是找死。而光緒就不懂的,所以慈禧不得不及時制止,免得官心不穩,官場動盪。

2.慈禧其實很有政治謀略。她的成功,是內外利益集團的共同選擇結果。

就內部而言,咸豐去世後,由於同治皇帝位時間不長,慈禧長期實際執政。她堅持抓直隸總督、兩廣總督、湖廣總督等關鍵位置,妥善處理洋務派與保守派間的矛盾,一方面鼓勵曾國藩、李鴻章、左宗棠、張之洞等洋務派搞洋務,一方面安撫朝中保守派。對雙方來講,利益都得到了保護,所以都可以接受慈禧的統治。如果要換新人,一來沒人可選,二來新人不如舊人,誰敢保證,新人上臺自己利益能繼續保證?

就外部而言,他們侵略中國,獲得鉅額利益,迫切需要一個相對穩定的政權,以保障南京條約等如期履行。而光緒的改革,雖然他們表面上支持,可一看光緒統治力不夠,就立刻改弦易轍。畢竟,自己的國家利益才是最主要的。

綜上所述,慈禧是一個瞭解官員心理,熟練掌握統治藝術的成熟的政治家。她的出現,是內外綜合作用的結果。她一定程度上推動了清朝的向前發展,說不堪,有點不合適。


執著的放牛娃


這個問題問得好,這也是一些一提到慈禧就咬牙切齒的人,一直都不明白的事。慈禧的能力非常非常的厲害。如果不是在中外的差距如此巨大的情況下,她的成就很可能超越孝莊,成為中國歷史上僅次於武則天的女人。

首先他是在太平天國最瘋狂的時候,而且是第二次鴉片戰爭剛剛結束。可以說是內憂外患的情況下,咸豐死了,同治才6歲。她以垂簾聽政的名義與慈安共同掌管這個國家。在這個過程裡,充分顯示了她的雷霆手段,和她對時局的理解。在第二次鴉片戰爭的時候她是強硬派,也是在這個問題上與後來的以肅順為首顧命八大臣有了矛盾。她竟然在承德回京之前就解決掉顧命大臣。說明這個女人就是比一般人高明的不是一星半點。

其次在平定太平天國這個活生生把咸豐愁死的事情上,她大膽變革祖訓,大膽任用漢臣使一大批如曾國藩、李鴻章、左宗棠、彭玉麟、胡林翼、及後來的張之洞等等大批漢臣。這些都是能臣,也都有共同的特點:能幹事、不好管。可見她的掌控能力。等太平軍和捻軍都消滅後還能把權利都收回來,來罵慈禧的人有誰能做到?所謂的【中興四將】這個中興指的是什麼,不是在慈禧掌權的時代的發生的事情嗎?

最後很多人罵慈禧是因為她使我們的祖上受到了屈辱。但你要是想想滿人入關呢。當時的天下是人家的私產,在退一步說天下是滿人的。不是我們漢人的,你罵人家你罵不著。要是沒有慈禧,也許我們可以提前幾十年把天下奪回來。她倒是對得起滿人,把清朝又延續了幾十年,而且沒丟土地。左宗棠收復新疆這個事情,我想問問,當年收復臺灣的時候,康熙也是派別人去的,但結果怎麼就是康熙收復的臺灣呢。特別是慈禧對這幾個能人間的相互制衡,可以說是教科書般的作品。能讓能人爭先恐後的去做事。李鴻章和張之洞的南北洋務運動,對中國未來的非常影響,沒有慈禧的同意和支持能搞得起來嗎?在哪個看四書五經長大的年代,深受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社會里,大家說換誰能行。你本身就是在這樣的環境下長大的,就像我們廣義上對慈禧的理解,是在把那麼多恥辱的事都推到一個老女人的身上,在這樣的言傳身教下,我們得到的基本認識。我們才會去罵她,但歷史是要經得起推敲的。好了不寫了,在寫怕被罵。


理論第一


文化水平和政治能力沒有必然關係。慈禧之所以能夠統治晚清前前後後48年將近半個世紀,主要是因為她自身的政治能力和一些歷史契機。

無論是誰都必須承認慈禧是有很強的政治能力的。慈禧在太平天國運動之後,重用以曾國藩為首的漢臣,經過前後十多年的努力,終於將這場農民起義撲滅了下去。而後又利用楊乃武與小白菜案,天津教案等重要刑事案件削弱曾國藩的湘軍。李鴻章繼承曾國藩的勢力之後又利用翁同龢進行牽制。從慈禧的整個執政歷程來看,她是非常精通於權力制衡之術的。慈禧去世之後,僅三年清政府就滅亡了,也可以從一個側面反映出慈禧對於清政府的維護作用。慈禧的政治手腕是她得以長期執政的主要原因。

慈禧長期執政也與一些特殊的歷史契機有關。第一個歷史契機就是她成為了咸豐皇帝唯一的兒子的母親。就是憑藉著這個身份慈禧得以垂簾聽政。開啟了長達半個世紀的政治生涯。第二個歷史契機是以肅順為首的八位顧命大臣沒有看清楚當時的政治形勢,未能處理好與奕忻的關係。從而給了慈禧聯合奕忻發動政變的機會。第三個歷史契機是東宮太后慈安不喜歡處理政事,給了慈禧掌權的機會。第四個歷史契機是同治的早亡,這給了慈禧長期垂簾聽政的機會。當然在野史當中有慈禧刻意不給生病的同治治病促成其死亡的說法。

慈禧重視養生,對於生活起居的細節非常重視。她活了70多。在當時來看是很長壽的。長壽也是她能夠長期執政的重要原因。


用戶4325101516


說慈禧是一個沒有什麼真正的政治本事的女人,那肯定是大錯特錯了,慈禧是中國近代第一罪人,但罪人歸罪人,她在政治上的才能卻是實實在在的。慈禧憑什麼能統治清朝那麼久?一,政治才幹。慈禧的政治才幹在三件事中得到充分展現。一是辛酉政變,政變之前太后與肅順等八大臣的勢力是旗鼓相當、難分上下的,但慈禧卻通過周密計劃打了八大臣一個措手不及,最後得以“挾天子以令諸侯”,登上大清最高權力的寶座。二是在與恭親王奕訢的政治博弈中,她充分利用自身的政治優勢,硬是將奕訢,這個辛酉政變的同盟者,自恃有功的皇六子以欺君藐上的罪名罷革,後來的奕訢對慈祥禧那是恭恭敬敬,徹底臣服。三是戊戌變法中,剛開始的慈禧不顯山不露水,最後該出手時就出手,而且一出手就致帝黨於死地,使帝黨連東山再起的機會都沒有了。二,善於用人,並牢牢控制用人權。只要是對已有用之人,只要是實力派人物,慈禧都能為我所用,如辛酉政變中利用奕訢,在鎮壓發捻之亂時又重用手握重兵的漢族官僚,比如曾左李。在與帝黨的較量中,充分利用各方保守政治勢力對維新派進行反撲。三,慈禧憑什麼能統治清朝那麼久,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她捨得賣國。大家別忘了近代中國是個半殖民地國家,在兩次鴉片戰爭之後,誰要想在中國政權中立於不敗之地,必須取得帝國主義國家的支持,慈禧是這樣,袁世凱也是這樣。


社會我亮哥


慈禧之所以到今天還能引起我們的興趣,在很大程度上是因為慈禧是一個女人,一個在男權社會里面的“禍水”。

其實要我說慈禧並沒有那麼的不堪,甚至比起我們男人來不遑多讓,甚至比很多男人強太多太多,秦之子嬰、漢之劉協、蜀之諸葛孔明、明之朱由檢,雖意圖復興卻也無力迴天(這些人面臨的處境遠比慈禧所面對的好的太多)。然慈禧以鐵血手腕,環伺列強之間、保大清國祚不斷創造了中興局面(清朝最後一次中興“同光中興”),慈禧之業績又有哪個男人能比?

在我國幾千年的男權社會中,沒有任何男人會給女人應有的地位和展示其能力的機會,慈禧垂簾聽政於亂世,拋棄滿漢之別,給予我漢族男兒報國之機會、給予我漢族漢族男兒出將入相之機會,這些又有哪些男人能比?

我讀大學的時候我的老師曾和我說過:評論慈禧我們應該結合當時晚清所面臨的處境出發,不能夠從道德的角度出發去評論慈禧,分清公與私,應考慮慈禧執政48年所處的環境和歷史條件再去評論其是否不堪,再去評論慈禧為什麼能統治晚清長達半個世紀。

  • 慈禧執政時我國正處於幾千年來最衰亂之時,西方列強環視中華,險象環生,其面臨的處境在這五千年的歷史長河裡無出其右。

其實要我說晚清的失敗不能說全是慈禧的責任,而是清朝自入關後兩百多來所積累的結果,並非慈禧一人之過。如果不是清朝閉關鎖國,也不至於落後西方列強如此之多;如果不是乾隆將火槍視為奇淫巧技,或許此時清軍不至於如此之差;如果不是道光誤立奕詝,或許就不會出現慈禧垂簾聽政的局面,不至於讓一個淺薄婦人執掌中華長達半個世紀;慈禧本人雖有才學但實際上毫無眼界,所以清朝才會在她手中沒落,最終亡國。

我們不應該習慣性的直接從結果去評論慈禧他的功過是非,我個人覺得慈禧在咸豐帝駕崩之後,處在一個極其惡劣的環境中,為了避免自己成為刀俎之下的魚肉,更多的是不得已而為之。

  • 並且慈禧在其彌留之際留下遺囑:“此後,女人不可預聞國政。此與本朝家法相違,必須嚴加限制。尤須嚴防,不得令太監擅權。明末之事,可為殷鑑!”可能慈禧最後也意識到一個淺薄婦人終究不適合做一個國家的掌舵者,誠如慈禧這班有智慧、豁達和心胸寬大的女人都無法挽救大清朝,何況其他女人?

所以慈禧真的沒有那麼的不堪

說完了慈禧沒有那麼的不堪,並且有智慧,下面我們來說說慈禧為何能夠執掌朝政長達半個世紀

慈禧之所以能夠三隱三出垂簾聽政長達半個世紀之久,道光之後的清朝皇帝壽命都過於短,卻繼位年齡過小,一個剛即位的小娃娃不具備任何的政治經驗和判斷是非的能力。

在這種情況下,小皇帝能仰仗的無非就是託孤大臣或親近的太監或自己的母妃,顯然自己的母妃更可靠,慈禧也正是抓住了這一點,最後我想說的是慈禧之所以能在長達半個世紀的時間裡成為清朝實際上的統治者,與清末三位皇帝繼位年齡太小、特別是其子同治繼位時年齡太小不無關係。


像素說


首先,慈禧對驕奢淫逸生治的喪心病狂的貪慾,是對至上權力的追逐和攫取的最主要動機。如果沒有至上無比的權力做支撐,慈禧臭名昭著的奢靡生活是難以想象和做到的。其次,手腕狡滑多變,機關算盡。咸豐帝對內憂外患的處置手段,慈禧無不借鑑並加以發揮。在初期,聯合慈安和恭親王挫敗八大臣。爾後,又踹開恭親王。在帝后之爭中,又利用袁世凱。在內憂中,利用漢臣曾、左、李,壓制安內;在外患中,又大肆賣國,以保至尊權力。還有,封建皇權的世襲制,同治帝的短命,光緒帝的年幼,內憂外患的時局等也客觀上給慈禧對至上權力的攫取製造了偶然或必然的機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