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家驹:指引曾经迷失的我,走过最难捱的青春岁月

在茫茫人海里,一定也有人和我一样,听歌时,酷爱单曲循环。

一遍又一遍地重复,说不出的感觉。


我一直觉得,听音乐是个解释不清的事。


耳朵通过各种途径接收到各类歌曲,但这些歌的命运却不尽相同。


有的听完就丢掉了,像一件件不太合身的衣服,穿个一两次就懒得再穿。


有的听过就粘在生活里了,像一颗颗神奇的魔力糖果,好看好吃还好玩。


迷上一个人的声音和作品,既是个人偏好,也是天意使然。


黄家驹:指引曾经迷失的我,走过最难捱的青春岁月


怎么才叫真的迷上?


耳朵主动去长期追逐的声音,就是你心中的好声音。


那声音里,要么有动人的力量,要么有温暖的质感。


总之,不是偶然。


2000年,17岁时一个普通的日子,我遇到了黄家驹的歌。


后来我努力试着回想当天的情景,但几乎一无所获。


当时在哪儿,在做什么,都想不起来了。


唯独对这位歌者浑厚的嗓音记忆犹新。


我知道,这就是我想要的好声音。


黄家驹:指引曾经迷失的我,走过最难捱的青春岁月


你猜在那之前我接触的是些什么歌?


都是卡拉OK常放的酒廊情歌。


我不说歌名,只说MTV的画风,你就能猜个八九成了。


故作文艺的慢镜头里,清一色的比基尼“美女”,百无聊赖地集体秀着身材。


想起来了吧?


作为一个女生,对这些怪诞的画面,有点反胃。


关键是,那些歌曲……也很油腻。


所以,你一定能想象到,当我第一次听到黄家驹的歌声时,是怎样的震撼和狂喜。


沿着一条暗路低头走了很久,在漫长的跋涉后,终于抬头见到了一缕天光。


那感觉太强烈了,是从懵懂无知到豁然开朗的骤变。


当时,我并不知道唱歌的人是谁,也不知道他唱的是什么,还以为是一种外语。


但这并不妨碍他猛烈撞击我的心弦,尽管有些猝不及防。


黄家驹:指引曾经迷失的我,走过最难捱的青春岁月


不久之后,我知道了这位歌者名叫黄家驹,已经去世很多年了,他所在的乐队叫BEYOND。


那首歌,叫光辉岁月。


从那起,我开始疯狂地听Beyond的歌,一发不可收拾。


正像开头说的那样,主动长期地追逐。


盗版磁带上的大地、真的爱你、Amani等作品,我都能唱个差不多。


通过这些歌我明白到,原来音乐并不单调,更不只有痴男怨女和虚情假意。


在摇滚乐的世界里,家国、母爱、现实、理想、和平、批判等题材,应有尽有。


光辉岁月是那把打开另一道门的钥匙,门后的世界,崭新且庞大。


于是,追逐的念头日益强烈,无法控制。


就像大河决堤。


只要磁带上有一首歌没听过,便毫不犹豫地整盒买下。


千方百计地淘换Beyond的海报,将印刷品当艺术品珍藏。


哪怕报纸杂志上只有一把吉他的图案,我也会剪下来。


地摊上各种款式的十字架都要买一遍,仿佛中了魔。


如果在外面听到家驹的歌,一定会站住,直到彻底听完再走。


黄家驹:指引曾经迷失的我,走过最难捱的青春岁月


看着我“走火入魔”,身边的朋友表示不解。


“为什么喜欢一个死人的歌呢?”


“他只是个唱歌的,而且歌太躁了,一点也不流行!”


对这些疑问,最初我感到很愤怒,经常会跟他们辩论一番。


时间久了,再听到这些话,我只是笑笑,然后沉默。


人和人的悲喜,并不相通。


真正的感同身受并不存在,就算换位思考,也很难感受一致。


于是我屏蔽掉杂音,沉醉在音乐的世界里,边听边思考。


在遭遇不理解、不认可和不被待见时,我没有争辩,而是心无旁骛地默默坚持。


这也是一种抗争吧?


黄家驹:指引曾经迷失的我,走过最难捱的青春岁月


因为频繁转校,我经常被同学欺负。


父母从来不问缘由,每次都说是我的错。


父亲擅长冷漠和棍棒教育,一言不合抬手就怒打。


被逼着当众下跪时,我的自尊被踩碎了,他却一脸得意。


母亲惯用各种侮辱语言咒骂我,毫不顾忌女生的敏感和脆弱。


她的话是一把剐心的刀,把最亲近的人扎得遍体鳞伤。


我试着沟通,没有一丝的效果。


我试着反抗,换回更严的惩罚。


除了音乐,没人听我倾诉。


黄家驹,成了我精神世界的拯救者。


他的声音,传达出强烈的抗争意识,似一柄利剑。


他的歌词,分明就是在跟生活对峙,与命运较劲。


整个学生时代,曾好几次想破罐子破摔,但又都咬牙挺了过来。


我经常在心底问自己:还有希望的,对吗?


如果家驹跟我有相同的经历,他会怎么处理呢?


听Beyond的作品,总能得到一些指引或教诲,家驹很像一位兄长,一位导师。


黄家驹:指引曾经迷失的我,走过最难捱的青春岁月


在追逐音乐的过程中,我也逐渐接触到了国外的乐队。


金属、枪花、夜愿、平克、ACDC、蝎子……


当听过很多乐队后,回头再听家驹,能或多或少发现一些小关联。


这是很惊喜的。


黄家驹从不是故步自封的人,我在寻找他,他却一直在我身边,就隐身于音乐里。


音乐,既是出发点,也是归属处。


如果20年前,我错过了家驹的声音,不敢想象我的人生是什么样子。


黯淡无光和了无生趣是肯定的。


很可能早就彻底放弃妥协了,不敢再言希望。


也可能用更激烈的方式抗争,最后离经叛道。


幸好,上面这些都没发生。


家驹以声音做导航,带迷失的我走过了那段难捱的青春岁月。


而今,虽泯然众生,却时常心怀小美好。


这是被生活修理过的我,最大的不妥协。


2018年,我去看了一场冲动效应演唱会。


没有与周围的歌迷做任何交流,只是一首首地跟唱。


台上没有家驹,只有黄贯中和叶世荣。


黄家驹:指引曾经迷失的我,走过最难捱的青春岁月


我看到,很多人眼里泛着泪花。


这泪花,更多的是感动。只要他的歌还在,他就在。


演唱会结束后,返程的路上,心中的情绪依然沸腾翻滚。


我将这些情绪悄悄折叠,一直折叠到肉眼难以察觉。


平复之后,莫名地感到一阵充实。


多年前曾在脑海中反复出现过的两个词,此刻又重新清晰了起来。


无畏,希望。


这不正是黄家驹先生的精神馈赠么?


文 / 波波儿

编 / 成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