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常茹法”的前世今生,原来英国才是“茹法”的鼻祖

不知何时开始,网络上开始流行一种模因(meme)——拿法国开玩笑。这最早的起源或可追溯到1995年的美国动画片《辛普森一家》,该片无理地称法国人在战场上表现的像“投降猴”,之后传入中国军迷圈,网友们纷纷打开调侃模式,例如 “法式军礼梗”、“白旗梗”、“拿破仑六日进军巴黎”梗等等如雨后春笋般冒出来……“日常茹法”、“每日茹法”已成为网友们的娱乐节目,甚至逐渐发展成一种次文化。

“日常茹法”的前世今生,原来英国才是“茹法”的鼻祖

“法式军礼梗”

“日常茹法”的前世今生,原来英国才是“茹法”的鼻祖

“白旗梗”

“日常茹法”的前世今生,原来英国才是“茹法”的鼻祖

又是白旗。

这场网络上的“茹法”狂欢让很多人费解,毕竟中国和法国的交集并不那么多,甚至身边不少人把火烧圆明园的英法联军都记错成八国联军。那么“茹法”的起源是哪里?法国真的这么弱吗?今天我们聊一聊这个话题。

英式“茹法”

追根溯源,“茹法”的历史源于和法国人“相爱相杀”数百年的英国人,他们才是嘲讽法国的先锋。法国的法语写法是République française,英语是French Republic或France,咱们小时候读书学英文,很多人会奇怪“薯条”为啥叫做“French fries”,“French Disease”是“性病”,“French pox”是“梅毒”,“French marbles”是另一种“梅毒”,“French postcard”是“春宫图”,“French novel”是“色情小说”……更绝的是“French Letter(法国信件,这个老司机们不妨猜猜是啥意思)”。单从这些词汇就可以看出,英法这对老冤家的孽缘有多深。

其实在我们日常生活中,一不小心就“茹法” 了。比如“V”字剪刀手,在丘吉尔的带领下风靡世界,很多人将其解释为“胜利Victory”,但稍有历史常识的英国人都知道,“反V”是妥妥的“茹法”。

“日常茹法”的前世今生,原来英国才是“茹法”的鼻祖

丘先生,请问你这一会正、一会反到底啥意思?

历史上英法阿金库尔战役乃至百年战争时期,法国人被英国长弓手射得极惨,于是叫嚣要砍下英国人的食指和中指,让他们拉不了弓,英国人自然不甘示弱,每次交战就伸出食指和中指,笔画出一个“反V”,大概意思就是“老子手指还在呢,你们有本事来砍呀”。从此,“茹法”在英国形成一种文化,二战后传遍全世界,而英式调侃自然也是“茹法”的灵魂。

1980年代政治神剧《是,大臣(Yes, minister)》就经常调侃法国。

“日常茹法”的前世今生,原来英国才是“茹法”的鼻祖

《是,大臣(Yes, minister)》截图

“日常茹法”的前世今生,原来英国才是“茹法”的鼻祖

《是,大臣(Yes, minister)》截图

“日常茹法”的前世今生,原来英国才是“茹法”的鼻祖

《是,大臣(Yes, minister)》截图

到了新世纪,由于网络的普及, “茹法”主要集中在法国近现代战争中的“辣眼”表现,在网游《钢铁雄心》(Hearts of Iron)里,玩家自创了“在法国投降前占领巴黎”的“史诗级”难度玩法——因为游戏中法国的凝聚值太低,玩家根本不需要到达巴黎,只要占领足够的胜利点法国就投降,能完成这个高难度任务的几乎没有,甚至有玩家戏称“在法国推进的速度比在国内调兵的速度都快”。

“日常茹法”的前世今生,原来英国才是“茹法”的鼻祖

《钢铁雄心》截图,完美见证在法国推进的速度比在国内调兵的速度都快。

但法国在二战的表现为何被如此诟病?恐怕和他们的国家地理以及国策有很大的关系。欧洲的老黄历咱不太熟悉,遥远的东方倒是有一个诸侯国与法国有诸多相似之处,那就是战国七雄之一的魏国。

风水不佳

战国时魏国身处四战之地,东齐、南楚、西秦、北赵这四个国大国紧紧地把魏国挤在中间。因此,魏国想要往外扩张,难度很大。同样的,法国在亨利四世登基前,周边也是为欧洲列强所环绕,西边隔海相望的是世仇英格兰,北面是比利时、丹麦,南边统治伊比利亚半岛的哈布斯堡家族,基本没有一个善茬。

“日常茹法”的前世今生,原来英国才是“茹法”的鼻祖

公元1700年的法国与公元前350年的魏国。

法国和魏国的所处地缘战略环境都不理想,法国两侧分别是大西洋和地中海,从大西洋出海的通道被强大的英国人所封锁。地中海是个内海,只有直布罗陀一个出口且狭隘易被封锁。往南有比利牛斯山、往东有阿尔卑斯山,而自己领土的北面又基本是平原,称得上是易攻难守。所以历史上法军一旦在北方吃了败仗,巴黎必然会被敌人占领。而魏国也差不多地处中原腹地,四周可守的天险不多,可以说法国和魏国都是风水都不太好,而且强敌环顾窥伺。

发轫之始

由于地缘位置不理想,魏国和法国崛起的机会不多,即在其他诸侯国尚未强大起来之前,通过制度的革新强化了中央集权,建立了强大的军队,从而迅速改变自己地理位置的天然缺陷。

战国初期的时候,魏文侯在七雄中首先实行变法,重用孔门子弟卜子夏、田子方、段干木等人,奉李悝、翟璜为相,乐羊、吴起等为将,开创了影响后世千年的尊儒、重法之路。从此压制赵国,灭掉中山,连败秦、齐、楚诸国,开拓大片疆土,使魏国一跃为中原的霸主。魏文侯死后,其子魏武侯即位,魏武侯在位25年期间,任用军事家吴起进行改革,国力继续上升,东征西讨,夺取楚国在中原的大部分土地,为后来政治中心的东移打下基础。等到魏武侯之子魏惠王在位的时候,魏国已经称霸中原长达百年。

“日常茹法”的前世今生,原来英国才是“茹法”的鼻祖

李悝(左)与西门豹(右)治邺。

法国的崛起之路和魏国也很像,从亨利四世开始励精图治、发起了宗教改革、集大权于一身一统法国。到路易十三和著名的太阳王路易十四时,通过三十年战争、法荷战争、西班牙王位争夺战、大同盟战争等一系列战争,带领法国波旁王朝打败了哈布斯堡王朝,彻底结束了其长达三个世纪的霸权,使得法国成为新的欧洲霸主,从而奠定了法国的地位。再到后来威震欧洲的拿破仑,可以说法、魏两国的崛起之路都是通过政治和军事的革新,让国家上下团结从而称霸一方。

灯下黑

但正所谓“花无百日红”,法国和魏国虽曾长期把持了一方霸主的地位,但都没能避免国运衰落。表面上来看,两国都是在输掉了一场战争后失去了霸主的地位,魏国是毁在了马陵之战,法国是毁在普法战争。但仔细分析,两国成为霸主后,都在战略定位和政策执行上出了问题,犯了“灯下黑”的错误,才使得各自头顶的王冠最终跌落尘埃。

“日常茹法”的前世今生,原来英国才是“茹法”的鼻祖

桂陵之战和马陵之战。

法魏两国在成为霸主后都采取有效的措施,力图改变自己四战之地的战略地位。魏国为了继续霸主的地位,先选择对齐开战,而后又对与自己一同拆分晋国的韩、赵两国连续作战,最终在我们熟悉的成语“围魏救赵”的桂陵之战和马陵之战中先后败北,元气大伤,丢掉霸主地位。在桂陵之战之前3年,卜子夏的弟子商鞅开始在秦国变法,利用魏国连年外战无暇西顾的机会,逐渐强大起来,并最终埋葬了魏国。

而在法国,虽说拿破仑因为莱比锡战役和滑铁卢战役国力受损,但至少国力依旧尤在(比较像桂陵之战后的魏国)。然而拿破仑三世在位后期作出了一系列致命操作,被俾斯麦玩得团团转,而且眼睁睁地看着普鲁士一步步走向强权。面对强大一统的普鲁士,虽然御驾亲征但已无力回天,最后自己也在色当城下做了普军的俘虏。随着强大的德意志崛起,法国失去了自己欧罗巴头号霸主的地位。很明显,法魏两国在强大后都选错了对手,忽视了身边强敌的坐大,两国在国家战略上出现了重大失误,并因此吞下了苦果。

“日常茹法”的前世今生,原来英国才是“茹法”的鼻祖

滑铁卢战役。

其实,法国从“阿维农之囚”起(从1305 到1378 年,连续七任教皇都是法国人,受法国国王的支配,上演欧洲版挟天子以令诸侯),历经百年战争,再到亨利四世、路易十三、路易十四和拿破仑几位强人领导,再到俄法同盟,都强大得一时无两。然而,随着普法战争的惨败,再到二战的敦刻尔克大撤退和六星期速亡,这让法国成为世人茶余饭后的调笑对象。

“日常茹法”的前世今生,原来英国才是“茹法”的鼻祖

民间统计,法军胜战排名。

不过法国再怎么弱也是当今联合国的五常之一,在非洲也有强大影响力,国家的硬实力还是有的。况且根据好事者的统计,历史上法国在对外的战争中的胜率还是挺高的。但法国在1940年投降这件事上做的确实太“窝囊”。一个数一数二的欧洲大国合法政府,如此迅速地全面投降,是全面战争中最为荒诞的事情,它代表着法国放弃了主导自身命运的权力,将整个法兰西放到谈判桌上,任由它人处置。在全面战争中,一个合法政府,可以被打垮、流亡、殉国,唯独不应该投降——因为这种战争一旦卷入,就不可能再把自己置身事外,付出再多代价也不行。

“日常茹法”的前世今生,原来英国才是“茹法”的鼻祖

戴高乐将军为法国挽尊。

不过,得益于现代社会不再单纯的追求领土的征服和占有,加上二战期间戴高乐将军的努力及法国国内游击势力的奋战,法国避免了步魏国后尘、走上彻底灭国消亡的路子,但却开启了网友“茹法”的新欢乐。

“日常茹法”的前世今生,原来英国才是“茹法”的鼻祖

网友心目中的“马书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