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兒子認錯背後,是多少成年人在“假裝”孝順

一個兒子認錯背後,是多少成年人在“假裝”孝順

一個兒子認錯背後,是多少成年人在“假裝”孝順

有哪些長大後才明白的事情?


成年後,才發現回家變成了一種奢望。


前不久,在微博上看到這樣一則新聞“快遞救命藥,人亡藥未到”,引起了社會輿論的關注。


12月2日,鄭州的殷先生為母親買了四盒抗癌藥,因無法脫身,通過快遞寄回商丘柘城老家,直到12月6日晚母親去世,藥還沒有寄到。

一個兒子認錯背後,是多少成年人在“假裝”孝順

初看到這則新聞之時,真的感到十分氣憤,這種事情怎能出錯,而後查看了網友對此事的評價,我卻發現並不是“一邊倒”。


對此,有網友認為,殷先生找快遞賠付有“碰瓷”的意味,因為殷先生並未告知是“加急、重要”物品,而且最終的去世也不僅僅是因為這幾盒藥物


其實,先不論是否是快遞公司中間出了什麼差錯,病人搶救無效存在著多方面的原因,藥品未能及時送達並不是單一因素,“人沒了”與“藥未到”也不是直接因果關係。


小鑰也有去了解過,鄭州-商丘,一小時左右的車程,而這位母親直到去世,也沒見到自己兒子的“救命藥”歸來。


知是救命藥,家人通知藥未到時,第一時間是繼續去找快遞公司催送,卻不是花費一個小時的車程回去處理,或許也是因為有要事而無法脫身吧,而後理直氣壯地找快遞公司理賠。


你看起來真的很孝順。


一個兒子認錯背後,是多少成年人在“假裝”孝順


子女在的地方,父母卻無家可歸


看過一個採訪,撒貝寧回憶自己剛來北京的經歷。


因為太忙,無法照顧家人,於是把父母從老家武漢接了過來。


“既然有這個能力,把父母接過來才能踏實一點。”


既方便照顧父母,也可以讓他們來大城市逛逛,看上去兩全其美。


但事與願違。


平日裡,撒貝寧忙於工作,和父母相處的時間並不多。


父母離開了熟悉的生活環境,在陌生的大城市中,有些無所適從 。


北京實在太大,他們除了兒子沒有認識的人,不知道去哪裡玩,大多數時候,是老兩口在家裡待著,四目相對。


想回家,又想留下來多看看孩子。


住得不習慣、感到孤獨,又小心翼翼,不敢打擾孩子。


一個兒子認錯背後,是多少成年人在“假裝”孝順


撒貝寧說,他很後悔把父母接來北京。


那種離開家、又沒有孩子陪在身邊的孤獨、不適,他當時沒法體會。


這種窘境,不止發生在他一個人身上。


山田洋次的電影《東京家族》,也講述了一對年近70歲的老夫妻踏上前往東京、看望遠在異鄉兒女的故事。


大城市的壓力、遠在家鄉父母的羈絆……


雖然是一個6年前的外國電影,卻真切地好像就發生在自己身邊,戳中了無數在外打拼的人內心的柔軟。


年近七十的平山周吉和老伴富子來到東京,看望自己的三個兒女:


大兒子幸一,自幼學習勤勤懇懇,一路唸到醫學博士,是全家人的驕傲。


他在東京郊區開了一傢俬人診所,每日忙碌。


一個兒子認錯背後,是多少成年人在“假裝”孝順


二女兒滋子,和丈夫經營著一家美髮店,熱情好客、風風火火地打理著店裡的生意。


雖然是小本經營,也算是在東京有立足之地。


一個兒子認錯背後,是多少成年人在“假裝”孝順


只有小兒子昌次,兼職做舞臺美術師,工作不穩定,最不讓人放心。


老人們一路風塵僕僕,趕到東京,心心念念家人團聚。


可現實是,子女們留給父母的時間並不寬裕。


第二天,大兒子計劃帶著父母遊覽東京。


父親特地穿好筆挺的西裝、繫上領帶,母親拿出了壓箱底的和服,對著鏡子反覆打量自己。


一個兒子認錯背後,是多少成年人在“假裝”孝順


正準備出門之時,大兒子突然接到電話——一個患者高燒不退,情況緊急。


無奈之下,他只得臨時出診,把精心打扮的父母丟在家裡 。


一個兒子認錯背後,是多少成年人在“假裝”孝順


老人們去二女兒的家中,恰逢下雨天,他們就窩在狹小的房間裡看電視待了一天。


二女兒想讓丈夫晴天時帶父母到東京遊玩,丈夫覺得帶兩個老人太過麻煩,只是帶岳父泡了溫泉,敷衍了事。


一個兒子認錯背後,是多少成年人在“假裝”孝順


無奈之下,二女兒只得拜託弟弟陪父母看看東京。


這一次,兩位老人終於實現了東京遊。


坐在遊覽車上的父母好奇地聽導遊介紹著東京的發展變化,旁邊的小兒子呢,因為前一天通宵工作,睏意襲來,忍不住在車上瞌睡起來。


一個兒子認錯背後,是多少成年人在“假裝”孝順


遊玩幾天後,大兒子和女兒商量把老人們送到高級賓館——


他們實在很忙,沒辦法在工作之餘兼顧父母的飲食起居。


賓館的房間中,窗外陽光明媚、視野遼闊,熱鬧繁華的東京城一覽無餘,高大的摩天輪正在旋轉著。


房間裡的兩位老人,卻倍感落寞。


熱鬧是東京城的,與他們無關。


一個兒子認錯背後,是多少成年人在“假裝”孝順


他們打量著這裡,孩子不在,似乎一切都變得沒有意義。


在陌生的環境裡,不知所措。


“那邊有睡衣,要換嗎?”


“不能穿睡衣去吃飯吧。”


“天黑之前我們幹些什麼呢?”

“只能在這看看天唄。”


畢竟,父母從來不會真的和孩子生氣,但得罪了後者,生活會讓你狠狠地吃苦頭。


“無家可歸”的老人們只得各尋出路,父親約了認識多年的老友敘舊聊天。


老友羨慕地對他說:“帶著糟糠之妻,兒女家輪流住,一邊參觀東京。不是蜜月旅行,是滿月旅行啊!你是最幸福的。”


老人只是苦笑,他自己知道:


三個兒女在東京,自己卻無家可歸。


一個兒子認錯背後,是多少成年人在“假裝”孝順


只要父母在,孩子就永遠是孩子。


尤其是性情不穩、年紀最小的那個,父母往往會擔心。


昨天在電梯裡,聽到一對母子對話,讓我百感交集。

母親:“為了給你報這個補習班,這麼熱的天我和爸爸還要出去擺攤,你可千萬千萬要好好學,不然我們的錢就白花了”。

孩子:“媽媽,對不起,我一定會好好學習的,你們放心”。

母親:“爸爸媽媽之所以這麼辛苦的早出晚歸都是為了你,我們掙這點錢太不容易了,你一定要爭氣”。

孩子:“媽媽,我知道了,你放心吧”。

回答母親的時候,孩子全程低著頭,紅著眼眶,雙手攥成拳頭,手背青筋暴起。

這些不經意的小動作,說明母親的這番話讓他覺得緊張又有壓力。

其次,從孩子不斷的給母親道歉和安撫母親的話語中,可以聽出來,孩子很羞愧、自責、甚至有一種負罪感。

大家有沒有覺得,這個畫面很熟悉?像極了小時候的你和你爸媽?

有時候,他也想永遠做孩子們的超人,但他知道,時間不允許。


看過一句話:父母啊,總是矛盾的。


他們總希望孩子快快長大,看到他們獨立又忙碌的樣子多驕傲啊;


他們也希望孩子不要這麼快長大,因為那就意味著,離開。


“這世上幾乎所有的愛都是為了相聚,唯獨父母之愛,最終指向別離。”


一個兒子認錯背後,是多少成年人在“假裝”孝順


過年了,有的人在興致高昂地編輯著節日的微信消息和朋友圈,有的人則是難言的沉默。


儘管微信消息框對面的他們,永遠是欣然接受我們各式各樣的祝福和慰問,沒有任何不滿或是抱怨。


但想必所有人心中都明白,微信寫的再長,禮物買的再貴,他們最想要的也並不是這些。


一個兒子認錯背後,是多少成年人在“假裝”孝順


龍應臺曾在文章裡寫到,“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著,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這大概是所有父母都必然會經歷的,接納和離開的過程。


孩子來的時候,猝不及防地入侵併佔據他們的生活。整日哭鬧,他得哄著;挑肥揀瘦,他得喂著;滿地淘氣,他得陪著,一切都是心甘情願的,是愉快的負擔。


孩子走的時候,漸漸從他們的生活中抽身而去。常住的那間屋子成了閒置,洗手檯上不再有TA漱口的牙刷和杯子,餐桌上不再有TA的碗筷和位置,最初總是寂寞的,慢慢地也就接受了。


馬薇薇說過一句話,“老人最懼怕的,就是不被需要了,所有的老年都是在不安中度過的。”


大概我們永遠不會知道,逢年過節接到消息的父母,或欣喜或平靜的表象下,到底有多想你。


一個兒子認錯背後,是多少成年人在“假裝”孝順


想起曾微博上看到一個熱門話題——什麼時候你發現父母真的老了?裡面每條回答都令人酸澀:


看電視的時候,老爸路過客廳回頭問我,電視聲音這麼小你怎麼聽得見?


媽媽生病了,我幫她吹頭髮,才發現她原來又黑又密的頭髮現在好少好少……


用美顏相機拍照,發現連美顏功能都消不了爸媽臉上的皺紋,我突然就流淚了


上次回家,發現160的我,終於比162的媽媽要高了……


看電視的時候,老爸路過客廳回頭問我,電視聲音這麼小你怎麼聽得見?


媽媽生病了,我幫她吹頭髮,才發現她原來又黑又密的頭髮現在好少好少……


用美顏相機拍照,發現連美顏功能都消不了爸媽臉上的皺紋,我突然就流淚了


上次回家,發現160的我,終於比162的媽媽要高了……


人生好像總是這樣,時間走得比我們想象中要快太多。猛然一回頭才驚覺,我們大了,父母老了。


父母老了,頭髮稀疏了,耳朵不靈光了,我們究竟還有多少時間陪伴?


又是一年父親節,趁時光還好,他還未老,快帶他來黃石摩爾城陪他一起吃喝玩樂購吧!


年輕人忙著逃離小城市,帶著夢想前往大城市,每天為了生活忙碌追趕著,距離故鄉的父母越來越遠。


《2019都市異鄉青年調查報告》中表明,生活在大城市的人,有近六成的年輕人陪伴父母的時間少於10天;而且,在外打拼時間越長,每年回鄉陪伴家人的時間越少。


長大後,父母只剩背影,故鄉只剩冬夏。


一則採訪裡,離家打拼的人們提到和父母記憶最深的一次通話。


“一個週末沒有打電話來,我沒有在意。到了週二還沒有打電話,我打過去才知道原來媽媽生病了。”


“媽媽打電話說她掉牙了,我才發現她已經到了因為衰老而掉牙的年紀了。”


……


遠離家鄉努力打拼的人們,可以給自己、給他們更好的生活,卻沒辦法給他們時時刻刻的陪伴與照顧。


於是,我們像電影裡的孩子讓父母住高級賓館一樣,用金錢和物質,不斷地填補那些難以彌補的陪伴。


但我們忘了,這些,並不是父母真正想要的。


有時候,我們只是在“假裝”孝順——讓自己安心。


獨立、夢想、奮鬥,這些閃閃發光的字眼,和“回家”“陪伴”這些看上去平庸的詞彙,其實並不是對抗的。


在力所能及的範圍內,給予他們關心,一通電話、幾句關心、一次打開心扉的長聊……


別讓父母的懂事,成為我們理所應當冷漠的理由。


不要因為走得太遠,就忘記了來時的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