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幾年一直聽相聲,其實我最喜歡小品,你們期待小品好作品嗎,為什麼?

陌兮210464728


看看陳佩斯朱時茂的,個個經典,多少年沒有這樣的精品了,每次看都會開心的笑,現在的小品,再過幾年再看,還能像當初那樣開懷嗎


山重水複AA


第一篇:看春晚

我每年的除夕夜都會觀看春節聯歡晚會,當然今年也不例外!吃過團圓飯,我們馬上坐到電視機前收看今年的春節聯歡晚會!

其實我就是想看下劉謙的魔術和趙本山的小品。當然,其它節目我也看得很認真,感覺今年春晚的亮點還是很多的。王菲空靈的歌聲讓人陶醉。舞蹈《荷塘月色》如夢似幻。小品《一句話的事兒》裡面那善意的謊言讓人會心一笑。小虎隊的同臺演唱給人一種時光倒流的感覺。而那個可愛的小女孩面對在場眾多觀眾和鏡頭時居然能非常鎮定的說出對應的百家姓則是更讓人覺得不簡單,果真是長江後浪推前浪啊!

劉謙給了我一個不小的驚喜,在360度“監視”觀眾和桌面透明的情況下還能從容的和主持人調侃著完成了讓人歎服的魔術,不能不說劉謙的牛了。

為了看本山大叔和沈小陽的小品我足足等了幾小時,但看了以後我卻不得不說,太讓人失望了,起碼我很失望。不知道是本山大叔江郎才盡還是我的期望值太高,只知道整個小品從頭到尾都沒什麼笑點。讓人看了以後都不知道這個小品主要想表達的重點,感覺大部分的戲都是兩個大男人為了30000塊捐款鬧彆扭,而小瀋陽演的記者給人感覺這次連配角都算不上了,整個小品除了服裝自然其他的好象都很不自然,到最後拿著麥克風坐在炕上都搞不清楚到底要“採”誰,跟去年春晚上的表現退步了太多,沒有一點讓人驚喜的感覺。甚至於到最後結束都是不清不楚的,就這樣結束了?這到底在演什麼?太讓人失望了!

今年的春節聯歡晚會實在難說,可以說精彩,但也可以說是糟糕,希望明年不要再讓我們失望!

第二篇:看春晚

春晚陪伴我們度過了30年,每一年都在我心中留下深刻的印象。今年的春晚更是讓我大飽眼福,那充滿視覺效果的舞臺背景使人流連中無不驚歎科技給人滿帶來的一切,更讓人難忘的是春晚中的演員,犧牲自己與家人團聚的機會為我們表演,為我們演繹了一年又一年的精彩。

回顧春晚的30年,每一年都讓我們在快樂中度過,在希望中渡過新的開始。這些不僅僅說明春晚的歷史,更說明春晚使我們中國的代表,是我們的驕傲。它有豐富的文化底蘊,有成千上萬的愛好者,更難得的是它記錄了幾代人的成長,他給我們帶來的實在太多太多……

還記得小時候看春晚,那時的我們就已經體會到春晚的樂趣。大家吃完年夜飯後都擠在一起盯著電視,好像全天下的人都坐在電視前,不為什麼,就為了享受每一年必須做的事情——看春晚,每一年的結尾亦是每一年開始,大家心裡都有一種同樣的感受春晚已經融入了我們整個國家整個民族,是我們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春晚不僅僅是我們生活的一部分,它還是每個潮流的領導者。一首《我的中國心》在春晚的舞臺唱響後,使所有的中國人都激起愛過的心。從《冬天裡的一把火》這把火照亮了整個華夏大地,當時幾乎所有人都記住了這把火,正因為這把火才讓上一代的社會流行起來。再往後一首經久不衰的《難忘今宵》又在春晚的舞臺上唱響,所有人又開始回顧經典。“接下來就是見證奇蹟的時刻”這句話亦成為所有人都聽曉的話,從此,魔術又在我們之間風靡全襲。

現在回想起來這些曾經陪伴過我們的這些年頭的春晚,你又想起了什麼?讓我們都銘記這些經典,這些經久不衰的回憶。

第三篇:看春晚

除夕的晚上,我和爸爸媽媽一起在家觀看了春節聯歡晚會。

今年開場的央視主持人大連唱,連新聞聯播主持人都一改嚴肅的形象出來唱歌,為的就是給大家一個歡樂喜慶的開場。而且這段集體的歌曲聯唱也不僅僅是紅歌,也加入了流行元素,讓大家看上去活潑喜慶。

最值得稱道的幾個完美舞美影像是幾個演唱類節目,一個是那英的《春暖花開》 及孫儷、李健的合唱歌曲等。另外,央視春晚在電視呈現上也大量運用了虛擬植入技術。該技術可以把晚會現場實體舞臺無法傳達的空間變化和意象環境等呈現在電視屏幕上。例如在王力宏演唱《十二生肖》時,就運用了該技術。實在讓人感嘆!我們國家的科技真發達呀!

央視春晚不僅是明星大腕的舞臺,更是“ 平民” 的。蛇年春晚堪稱史上最多草根登上舞臺的春晚。開場小品《我要上春晚》除了周煒外,演出成員全部來自於《我要上春晚》節目,還有《星光大道》,他們和我們一樣全部是普通人。

另外,最值得稱道的一個舞蹈節目《剪花花》也是來自於民間的節目。據稱,在春晚導演組初期尋找挑選節目時,一條題為“ 看傻眼了,這群妹紙太厲害了!” 的視頻微博被網友廣泛轉載,經過網友的推薦,進入到了導演組的視線。於是,便有了春晚舞臺的這個節目。這樣的演員陣容,更讓我們有親近之感。

宋祖英和席琳迪翁的合作也真是讓人眼前一亮。兩位天后共同演唱了一曲《茉莉花》 ,席琳迪翁還特別學習了中文,另外,席琳迪翁還演唱了一首代表作《我心永恆》,為了配合這支名曲,一號演播大廳的LED 變幻各種圖案,恍若深海,此時傾天水幕降下,整個舞美令人叫絕。

我覺得今年的春節聯歡晚會真是太棒了!


萬科地產


當然非常期待啦。像以前趙麗蓉老師、鞏漢林老師、趙本山老師和宋丹丹老師等人的作品,哪個不是經典。

現在小品的演員不只是專注於小品這一個領域了,他們拍電影,上綜藝。所以顧此肯定失彼是有一定道理的。還有一個我比較不喜歡的是,我們看小品真的是為了圖一樂呵,強行昇華主題,變喜為悲是沒有必要的。這只是代表我個人的觀點。


子非魚也非我


應該說是順應時代發展吧。七十年代末到八十年代初,沒幾家有電視的,收音機成了普遍的娛樂方式,在那個年代相聲和評書成為大家喜聞樂見的節目。到了八十年代後期和九十年代初,普通家庭也開始有了電視,春晚也開始盛行,忽然發現以前只聽音不見人的相聲,可以看見真人了,又出現了一種新的形式:小品。讓你在笑聲中更多的感悟!短小精煉,包袱不斷,這種新的娛樂方式一下子得到人們的喜愛,小品,也開始自己的輝煌!

二十世紀最後這十年,正是改革開放之年,普通百姓的生活品質在提高,酒足飯飽,一家人看電視成了那個年代最美的風景線!所以那時候,相聲和小品也達到了黃金時代。

慢慢著隨著生活的提高,人們需求也不再滿足現狀。

兩千年,正式進入互聯網時代,相聲小品也進入一個瓶頸,網上,各種段子鋪天蓋地,人們的笑點越來越高,普通的表演已經無法滿足觀眾的要求;新老交替出現微斷層,更沒有好的作品,以前為了一部作品四處奔跑找題材,不如上網查詢。質量的下降,導致本來源於話劇的小品,越來越演變成話劇了。

而這個時候,相聲卻越來越被大眾喜愛,一個段子,一個故事,說學逗唱間帶給人們一個新的聽覺盛宴。


姻緣的宿命


現在的小品主要是沒有好的小品演員和編劇,你比如之前那些我們耳熟能詳的黃宏,潘長江,趙本山,句號等等,他們不是轉戰影視行業就是已經退居幕後;好的編劇像尤二群,高秀敏的丈夫,這些人也不再為小品創作,這也就導致了整個小品市場的萎縮。


風雨飄搖一山草


作為一個喜劇迷,當然期待小品好作品的出現。

小品與相聲都是喜劇的一種形式,但是小品更難創作

相聲,簡單兩個人,就兩張嘴,用語言的藝術,給我們說包袱,逗我們哈哈一笑。

小品則比相聲麻煩的多。劇本、演員、道具、舞美。每一樣都要配合好,才能呈現出最好的效果,才能稱之為一個好小品。

相聲容易出好作品,為什麼?

因為相聲不需要把那個逗你笑的場景重現出來。比如郭德綱說于謙的父親吃大腸刺身,你一聽,你就笑了,大腸刺身,不就是生吃豬大腸嗎?老郭說 “老爺子就愛嘬著吃 呲溜 這麼一吸……”他雖然沒給你演,但你已經想象到了那個噁心的畫面。

可是小品就不一樣了,小品要是想表現“老爺子吃大腸刺身”就不得不用實景演出來。說吃,那就得吃。小品你要是用無實物演出,觀眾肯定罵死你。

陳佩斯的《吃麵》為什麼那麼經典?就是因為他是真吃。那短短十幾分鍾一個小品,陳佩斯足足吃了十多碗麵。

一個好相聲,需要在相聲園子裡經過無數次的演繹,打磨,最終才能定型。

小品能這樣嗎?演過一次,觀眾就失去了興趣,不想再重複的看了。

所以,

演員真下功夫,編劇認真寫本子,小品才能有好作品。

這幾年其實小品也有不少好作品。《歡樂喜劇人》前兩季作品都不錯,開心麻花團隊的作品,有煽情但是煽情的那麼真摯。遼寧民間藝術團就是不摻雜任何感情的單純的搞笑。第三季之後,好小品逐漸就變少了。大家開始“歡樂悲劇人”,開始強行煽情。

反正我不管別的,我就是要煽情讓你哭!——這可能是大多數喜劇人的心聲

不知道為什麼,大家開始把喜劇節目最後變成悲劇結尾當成了獲得高票數的重要手段。可能是類似的喜劇競技類節目太多了,所有選手都靠煽情掙票數,編劇也習慣了寫煽情的本子,但是觀眾逐漸不再買賬了。

一味地煽情,只會讓本身劇情還不錯的小品變得一文不值。再加之現在的喜劇編劇似乎都江郎才盡了,總喜歡抄襲微博、抖音搞笑段子,要不就是一些老的不能再老的套路包袱,長久以往,大家就對小品越來越失望。

一個好小品,也需要有好演員。

白鴿努不努力?她總說自己特別努力,但我覺得她其實一點兒都不。從《笑傲江湖》火起來以後,這麼多年過去了,她還是那個靠說“誰啊咋的了 ”才能逗笑觀眾的白鴿。可是這麼多年過去了,大家早就對這句話膩歪了。第五季《歡樂喜劇人》,白鴿的作品讓我尷尬的根本笑不出來。

馮鞏,春晚十多年,年年靠一句“我想死你們了”活著,除了這句經典臺詞,小品演的一年不如一年。沒有演技,就算你的臺詞再經典,又能怎麼樣呢?

不能把觀眾代入劇情,這樣的喜劇演員,能有什麼好小品呢?

我也喜歡相聲,但我更喜歡好的小品,為什麼?因為

小品比相聲擁有更豐富的情感

小品,是基於一個故事,在這個故事裡,會有各種各樣的人,發生了各種各樣的事兒。在這一個小品中,各種情感都有可能出現。有哭有笑,有愛有恨…小品就像是別人的人生故事,只不過這個故事,更多的是喜劇的感覺,即便是悲傷,也帶著搞笑的意味。因為它本身,就是為了讓你笑:-D

看小品,我有的時候會因為劇中人的悲傷而悲傷,因為劇中人的某些行為憤怒、歡笑。這是相聲很難帶給我們的。你看過有幾個人聽相聲聽哭了?這幾乎是不可能的。

郭德綱曾經說“您買了票,我們就得讓您笑”

所以聽相聲,我們就是聽個樂。

看小品,我們可以感受不一樣的情感,感受不一樣的人生,獲得某種思考,而不僅僅是聽個樂。

我希望喜劇屆能有更多好的小品出現。當然,那種煽情尷尬臺詞尷尬的作品,還是算了吧


萌萌噠的板藍根


您好,很高興回答您的問題!

我是非常期待小品好作品的,因為我覺得小品比相聲能帶給我們更多的歡樂!小品沒有固定的形式,沒有固定的框架,可以新穎出眾!但是相聲就是比較死板,只能一捧一逗,形式上面沒有小品靈活!

另一方面來講,我們老一輩的藝術家,還是演小品的名氣比較大!像趙本山,宋丹丹這種小品演員,你們不期待他們再出新作品嗎?答案是肯定的,希望!

當然,並不是說小品要比相聲精彩的多,只是小品更加大眾化,適合的人群比較多,通俗易懂!相聲有的需要我們去品一下後味才能理解!所以我覺得小品還是比較適合大眾的!

以上就是我對本問題的回答,純屬個人意見!


綜藝影與視


應該把相聲和小品從電視和網絡媒體上清除出去才是正道。因為小品先幹掉了話劇最後自己黔驢技窮。再想突破肯定得胡來了。相聲和二人轉本來就是現場互動性非常強的街頭草根藝術。價值取向就是靠批判現實討飯吃。把它放在主流媒體上,如果能站住腳就得搞成四不像,否則就是垃圾。


天津衛老城廂


很高興回答你的問題

大部分的小品都是以喜劇幽默的表達方式展現給觀眾,同時再反映一些社會問題,夾雜一些能引發人們共鳴的元素在內。這種都是優秀的小品應該具備的。

這些年包括宋小寶、沈騰、賈玲等優秀的小品演員。給觀眾帶來歡樂的同時,確實也側面表達一些社會現象。

當然會一直期待優秀的小品,這也是全國人民都希望的,不然每年春晚的重頭戲裡,春晚是不可或缺的內容。



包子娛樂鋪


一直聽相聲,卻喜歡小品。這話說的,哈哈,這種矛盾的指東打西的語言,標準的相聲語言。

我沒有特別的偏向,只要作品好,相聲小品我都愛看。早些年,小品壓過了相聲,是因為有很多好的作品,而相聲日漸衰落。這幾年,相聲復興,小品走弱勢。說明,不管是小品還是相聲,沒有好的作品,觀眾就不買賬。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