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卡林加科普獎迎來了首位來自中國的得主...

今天,卡林加科普獎迎來了首位來自中國的得主...

2020 年 3 月 21日

今天,卡林加科普獎迎來了首位來自中國的得主...

巴西城市裡約熱內盧在葡萄牙語中的意思是“一月的河”;按照中國人的習慣,只取“里約”兩字以示親切,就只剩下“河”的含義了。作為世界上第一個同時擁有世界文化遺產和自然遺產“封號”的城市,這裡有巨型的基督像、葡萄牙王室創建的植物園以及山海交融的科帕卡巴納海灘。來自歷史長河不同時代的人文與自然景觀在這裡彙集,呈現著令人驚歎的“非凡的融合”。


2013年11月,南半球的仲春之際,也是里約在一年裡最漂亮的季節,到處綠樹成蔭,鮮花怒放。這個以熱帶雨林、足球、桑巴舞蹈著名的城市,到處洋溢著獨特的風情。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破例讓兩年一度的世界科學大會離開創始地布達佩斯,跨過半個地球移師於此。在這裡,世界各國政要、科技界的領軍人物將匯聚一起,共同探討如何運用科技的手段解決人類面臨的一系列問題,以及進行前瞻性的決策,從而更好地面對未來的全球性機遇和挑戰。


11月24日,當地時間17時,在里約國際會議中心的金色大廳裡,第六屆世界科學大會開幕了。時任巴西總統迪爾瑪・羅塞夫與來自70多個國家的政府政要、科技界領軍人物共聚一堂。開幕儀式上,特別增加了一項重要議程,頒發2013年度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卡林加科普獎”(UNESCO Kalinga Prize for the Popularization of Science)。


這位獲獎者就是來自中國的李象益。


“卡林加科普獎”是科學傳播或者說科普領域的世界最高獎項,被譽為“科普界諾貝爾獎”。它是印度卡林加基金會創始人和主席比朱・帕特奈克1951年捐贈設立,由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每年頒發。這個獎項得名於約公元前2世紀達到鼎盛的印度古國卡林加(即印度東部奧里薩邦)及名字讀音相近的國王,用來紀念他反對戰爭,熱心於科學、文化和教育事業的品德,同時也代表了這一獎勵所推崇的一種精神。


“卡林加科普獎”頒發給那些在傳播科學技術方面有突出貢獻的人,包括科學家及作家、編輯、演說家、科技類博物館界人士、廣播和電視節目導演、電影製片人等,以表彰他們推動國際化的科學傳播,以及他們的科學傳播工作對改善公共福利、豐富國家文化遺產、解決人類面臨問題所做的貢獻。它標誌著獲獎者在科學普及領域的成就得到業界的充分肯定,專注科普的精神品質得到了社會的普遍認同。

今天,卡林加科普獎迎來了首位來自中國的得主...

1952年,卡林加科普獎首次頒出,獲獎者為法國著名物理學家、1929年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路易・維克多・德布羅意(Louis Victor de Broglie)。從那時直到今天,絕大多數“卡林加科普獎”得主均是在某一領域中做出重大開創性貢獻,而且同時致力於推動科學普及的科學家。截至2016年,包括德・布羅意在內,共有6名諾貝爾獎自然科學類獎項的得主,以及曾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伯特蘭・羅素,也獲得了卡林加科普獎。除此之外,往屆獲獎者中還有世界自然基金會(WWF)的主要創始人、英國著名動物學家朱利安・赫胥黎(“達爾文的鬥犬”托馬斯・赫胥黎之孫),以及英國著名科幻作家阿瑟・克拉克等蜚聲世界的科技界名人。


從2009年起,這一獎項在奇數年份頒發給非印度籍的候選人,偶數年則作為“國內獎”頒發給印度籍候選人。這樣的規則調整,使非印度籍人士獲得卡林加科普獎更為不易。


今天,卡林加科普獎迎來了首位來自中國的得主,一項新的紀錄將被大家銘記。


本文選自《科普年華》


《科普年華:聯合國“卡林加科普獎”獲獎者李象益》


今天,卡林加科普獎迎來了首位來自中國的得主...

出版社: 科學普及出版社

出版時間: 2018年9月


全書採用近100幅珍貴歷史圖片和新VR技術加入12段視頻,立體展示了李象益的科普年華,使這一部科普傳記更加真實與生動。


季良綱

浙江省龍泉人,1966 年11 月生,經濟學研究生。曾任科普部副部長等職務,全面負責浙江省《科學素質綱要》實施工作。現任科學24 小時雜誌社社長兼總編,系中國科普作協會員、浙江省科普作協常務理事、浙江圖書館首屆理事會理事。


專注科普政策理論與實踐研究,曾赴俄羅斯、新加坡專題考察。主持完成中國科協多項課題研究,牽頭制定《浙江省科學素質行動計劃實施方案》《浙江省科普事業發展規劃》等;在《科協論壇》《科協研究》等期刊上發表理論文章70 多篇,多次獲得一等獎。出版專著《問道科普》,主編出版《科學會客廳》《科協便覽》《科學24 小時叢書》等。

內容簡介


本書共分十一章,介紹了李象益從青少年學習科學知識、青年時期從事科研工作、中年後從事科普的歷程,重點介紹了他參與建設中國科技館、擔任科普部部長、建設中國科技館二期,以及擔任中國自然科技博物館協會理事長、國際博協執委、北京市政府科普顧問等不同領域的科普工作與科普人生,並穿插了他參加呂梁支教、科普理論研究、科普人才培養等內容,全面介紹他由科研到科普的人生轉變,科普理論創新與探索,活躍於國內國外科普舞臺的一些重要事蹟。

名家推薦


李象益先生在長期從事科研、教學和科技館建設管理的諸項工作中,在深入工廠、農村、學校和社會的實踐中,始終把科學普及作為自己義不容辭的義務和責任,積極投身於科普,熱心地引導、推動科普,為我國科普事業做出了傑出的貢獻,是我國科普界的傑出代表和學習榜樣。

劉嘉麒

中國科學院院士


開創科普新天地 ,永不停息科普人。

祝賀李象益教授《科普年華》一書出版。

歐陽自遠

中國科學院院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