洋女婿拒隔离还要“贴心”照顾?规则面前岂有“超国民待遇”!

去过德国、法国、瑞士,经台北转机回到上海,这是一位洋女婿的行程记录。尽管家中有丈母娘、妻子及两个月大的孩子,可这位洋女婿就是不愿去集中隔离。在百般劝说均告失败之后,当地居委会想出一个“两全其美”的办法:家人先去亲戚家住,洋女婿则按其心愿在家隔离。

乍一听,这是个关爱国际友人、体现工作温度的故事,仔细一想却不是那么回事。

眼下,“外防输入”压力山大,本着“一视同仁、中外一致”的原则,各个城市都把外籍人士纳入健康管理中。这不仅是一种科学的防疫方法,更是人人都必须遵守的规则。虽然上述居委会在大费周章后,依靠家庭内部妥协“解决”了问题,但本质上还是原则之外的“变通”。


尊重善待外籍人士无可厚非,但因为一个洋身份就搞起“超国民待遇”,不仅是对他人安全的不负责任,更传递了一个不好的信号,似乎强制手段还会“看人下菜碟”。


洋女婿拒隔离还要“贴心”照顾?规则面前岂有“超国民待遇”!


我国防疫取得明显成效,关键就在于“防”。


疫情初期,不乏国人觉得戴口罩很烦、居家隔离很闷,但随着对疫情认识的加深,出于对人对己的负责,绝大多数人都在积极配合工作,个别任性者也都受到了法律严惩、舆论声讨。


如今,即便是当事人从中国人变成了外国人,但只要还在中国这片土地上,就应当无条件履行中国的法律法规。以更大视野来看,近些年,关于优待外籍人士的事件不止一次掀起舆论波澜。


人们愤怒的背后,其实是一种心态的转变:法律法规面前何来高人一等?外籍身份从来不是肆意妄为的护身符。当下,国际疫情迅速蔓延,境外输入病例时刻牵动着公众神经。我们承认中外文化差异,也理解让外籍人士立刻接受中国的防控方式可能有一定难度。


这个时候,需要相关工作者秉承以人为本的理念,做好沟通与服务。但这种温度是有原则有底线的,一旦碰上不依不饶的主儿,必须拒绝“法外开恩”,拒绝“灵活变通”,更不能“随其心意”。期待这记警钟能够提醒各大城市,让相关工作有温度更有力度,一起捍卫中国“战疫”来之不易的成果。


北京日报客户端记者 关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