麥克盧漢|理解媒介:論人的延伸

麥克盧漢|理解媒介:論人的延伸

麥克盧漢|理解媒介:論人的延伸

出版社: 譯林出版社

如何區分收音機之類的熱媒介和電話之類的冷媒介,電影之類的熱媒介和電視之類的冷媒介?這裡有一條基本的原理。熱媒介只延伸一種感覺,具有“高清晰度”。高清晰度是充滿數據的狀態。從視覺上看,照片具有高清晰度,卡通畫卻只有“低清晰度”。原因很簡單,因為它提供的信息非常之少。電話是一種冷媒介,或者叫低清晰度的媒介,因為它為耳朵提供的信息相當匱乏。言語是一種低清晰度的冷媒介,因為它提供的信息少得可憐,大量的信息還得由聽話人自己去填補。與此相反,熱媒介並不留下那麼多空白讓接受者去填補或完成。因此,熱媒介要求的參與度低;冷媒介要求的參與度高,要求接受者完成的信息多。自然,像收音機這種熱媒介對使用者的影響,與電話這種冷媒介對使用者的影響,是大不相同的。

象形文字或會意文字之類的冷媒介,與拼音文字之類的熱烈而爆炸性的媒介,也具有大不一樣的影響。拼音字母抽象的視覺程度被推向高峰時,就成為印刷術。帶有專一視覺強度的印刷文字,衝破了中世紀團體性行會和修道院的束縛,創造了極端個體性模式的企業和壟斷現象。

但是,極端的壟斷使集團組織捲土重來,它把沒有個性的大帝國強加在許多個體身上,於是情況就發生了逆轉。文字媒介逐漸升溫,熱到可以多次重印的強度時,就導致了16世紀的民族主義和宗教戰爭。笨重不便、大而無當的媒介比如石頭,把縱向的時間黏合起來。它們被用來書寫時是很冷的媒介,把許多個時代黏合成一個整體。另一方面,紙卻是熱媒介,它把橫向的空間連成一片,在政治帝國和娛樂帝國裡都是如此。

麦克卢汉|理解媒介:论人的延伸

任何熱媒介容許的參與度,比冷媒介容許的參與度都要少

,正如講座比研討要求較低的參與程度,書本比對談要求更少的參與度一樣。印刷術問世以後,昔日許多形式的媒介被排除在生活和藝術之外,許多新的形式又被賦予新的強度。不過,當代俯拾即是的例子說明了以下的原理:熱媒介有排斥性,冷媒介有包容性。一個世紀前芭蕾舞女星開始跳足尖舞時,人們覺得芭蕾舞藝術獲得了一種新的“靈氣”。由於它這種新的強度,男舞星被排除在外。隨著工業時代專業分工的來臨,由於家庭的功能爆炸分裂而成洗衣房、麵包店和醫院,並分佈在社區的邊緣,婦女的角色也被分割肢解了。高強度或高清晰度使生活產生專門化和分割性,這和娛樂業裡的情況一致。它說明任何高強度的經驗,為何要首先被“忘記”和“抑制”,為何要被壓縮到很冷的程度,然後才能被“學到手”或被人吸收。這種所謂“抑制”是弗洛伊德的無意識抑制,與其說它具有道德的功能,不如說它是一種不可或缺的學習條件。倘若我們完全而直接地接受作用於各種知覺結構的每一次神經衝動,我們很快就會成為神經質的人,就會隨時心驚肉跳、撳動警鈴。無意識抑制保護我們的核心價值系統,正如它藉助一種簡單的機制,大大緩解經驗的衝擊,從而保護我們的神經系統一樣。對許多人來說,這種冷處理系統導致終身的心理僵化(rigor mortis)或夢遊症。新技術問世的時期,這種情況尤為顯著。

熱技術緊隨冷技術出現所產生的破壞性影響,羅伯特·西奧博爾德在《富人與窮人》(The Rich and the Poor)裡提供了一個例子。澳大利亞土著從傳教士手裡得到鋼斧以後,他們建立在石斧之上的文化就土崩瓦解了。原有的石斧不但稀缺,而且是男子至上地位的基本象徵。傳教士提供大量的鋒利鋼斧,送給婦女和兒童以後,男人甚至不得不向婦女和兒童借鋼斧用,於是,大丈夫的尊嚴隨之土崩瓦解。傳統的部落和封建的等級制度和機械的、整齊劃一的、重複使用的任何一種熱媒介遭遇時,都會迅速分崩離析。貨幣、輪子和文字都會分割肢解部落的結構。任何其他形式的媒介,只要它專門從某一個方面加速信息交換或流通的過程,都會起到分割肢解的作用。與此相似,一種很快的加速現象比如隨電力發生的加速現象,又可能有助於恢復參與強度高的一種部落模式。收音機在歐洲推廣以後出現的情況就是一個例子。電視在美國的普及如今又傾向於產生這樣的結果。專門化的技術產生非部落化的影響(Specialist technologies detribalize),非專門化的技術又產生重新部落化的後果。技能重新佈局以後就會產生混亂,與其伴生的現象是文化遲滯。文化遲滯使人覺得必須用老眼光來看待新情況,彷彿新情況是原來就有的東西。於是在內爆的時代就有人提出“人口爆炸”(population explosion)的思想。

圖源丨網絡

[email protected]

麦克卢汉|理解媒介:论人的延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