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列艦和巡洋艦都淡出了海軍史的舞臺,除去航母和保障性艦船,直接作戰的軍艦會越來越小嗎?

DearJackal


未必,如題主所說,戰列艦是徹底淘汰了,巡洋艦其實還是很有必要的一種艦艇,只不過這東西太費錢,一般國家玩不轉,給人感覺是巡洋艦淡出海軍了,其實你看看咱們國家那055大驅,活脫一艘巡洋艦,很低調,叫了個驅逐艦,在外國都是將其看作巡洋艦的。



除去航母,直接作戰的艦艇裡,其實就三個,巡洋艦、驅逐艦、護衛艦,至於瀕海戰鬥艦一類的,根本就不是為了打海戰互毆用的。按照噸位,巡洋艦>驅逐艦>護衛艦,這就是功能不同所導致的。


先捋一下,戰列艦的淘汰,其實算是飛機導彈的應用淘汰了大炮,戰列艦的主要武器就是他的主炮,而炮永遠是炮,和飛機導彈相比,就是手短。即便是二戰時期,航母艦載機的攻擊距離最起碼都是戰列艦的十倍以上。大和號的460mm口徑的九四式艦炮,射程42公里,九七式轟炸機作戰半徑865公里,將近二十倍的差距。戰列艦的淘汰,其實是大口徑艦炮的淘汰。戰列艦的標誌,就是大口徑艦炮,換別的東西當主武器,就不叫戰列艦了。再看題主所說的這個電磁炮的應用和自動化的問題,電磁炮這東西,歸根結底,還是個炮,只要是炮,就有個問題,手短。現在巡洋艦、驅逐艦、護衛艦,哪一個都加了導彈,隨便一個導彈射程就比電磁炮長,伯克艦上的戰斧式巡航導彈,隨隨便便打個1000多公里。

戰列艦被淘汰,巡洋艦越來越少,給題主的感覺是戰艦越來越小了,而實際上是,戰列艦的地位相當於現代的航母,航母取代了戰列艦,而巡洋艦呢,其實就是很多國家都養不起。

戰列艦被航母淘汰,意味著飛機導彈淘汰了大炮,二戰以後,海上作戰主要就是飛機、導彈、飛機上掛導彈。

軍艦噸位小,根本不夠用

再看軍艦大小的這個問題,以驅逐艦為例,它不是越來越小了,是越來越大了。提到驅逐艦,最有名的莫過於美軍現在服役的阿利伯克級驅逐艦了,伯克艦上有個東西叫宙斯盾系統。最早呢,這個宙斯盾系統並不是安裝在伯克艦上的,是裝在提康德羅加級巡洋艦上的,原因就是,同時期的驅逐艦太小,壓根就裝不上。伯克艦噸位大,體型大,才能裝上宙斯盾系統。從這點看,驅逐艦其實是越來越大了。

軍艦隻有體積更大了,才能裝更大、功率更強的雷達,探測距離才能夠用。不光雷達,武器系統也一樣,現在軍艦的主要武器就是導彈,而這些導彈要用到的是那一排排的垂直髮射單元,不夠大的話,根本就不夠用。伯克艦上有96個垂直髮射單元,體積小了,能擺下麼?比如伊朗那個1400噸的賈馬蘭驅逐艦,能放下這麼多導彈麼?只有你軍艦更大了,才能放下更多的導彈。其實以現在海軍的發展來看,都在弄大艦,要的是遠洋打擊能力,只有綜合作戰能力更強的軍艦,遠洋打擊能力才能更強。只要有錢,可以弄出個全能艦,以前的前輩們提出過,未來的核動力巡洋艦,上面搭載電磁炮、激光炮、各類雷達、直升機、無人機、巡航導彈、反艦導彈、防空導彈等,向上能打衛星,向下能反潛,近距離打敵方水面目標,遠距離攻擊敵方陸地目標。這樣做的代價就是,噸位更大,但是效果應該是非常出色,同時也很費錢。

其實資金夠用的話,弄幾艘巡洋艦這種大艦擺在那,也是非常有誘惑力的,當然了,也得有遠洋作戰的野心,這東西畢竟也不是擺在自己家門口用的。


軍武文齋


史上曾經衡量強國海軍的標誌就是大炮鉅艦,戰艦發展的巔峰之一就是出現了曾經的強國海軍主要艦種——巡洋艦和戰列艦。在沒有航母之前,擁有重炮重甲的、噸位巨大的戰列艦是海上霸王,比戰列艦噸位相對弱一級的巡洋艦也不小,主力戰艦的噸位不斷增大。在19世紀末,一般都在數千噸至近萬噸以上,在一戰時期的海軍核心無畏艦(當時最強戰列艦)噸位普遍達到兩三萬噸位,到了二戰時期幾型知名的戰列艦普遍達到四萬噸左右水平,其中創造了世界紀錄大和級戰列艦滿載排水量超過6萬噸,論大小重量戰列艦比當時的航母也不處下風,而重型巡洋艦也至少萬噸左右。隨著航空母艦在二戰中的地位之崛起,猶如恐龍的戰列艦逐步消失,而到了90年代以後,甚至巡洋艦也逐步淡出歷史舞臺,航母除外的水面戰艦(以下簡稱“戰艦”)的噸位上限的不斷降低。

為什麼戰艦發展歷史是一個從小到大,然後又似逐步減小的曲線呢?衡量戰艦的性能或構成主要看三個方面,一是火力,二是防護,三是速度。決定戰艦戰鬥力的首先就是艦載武器,在過去,火炮是唯一武器,需要大尺寸大重量的利炮,隨之也帶來的戰艦必然是加大尺寸和重量,以承載更多火炮和更強火炮,而歷史進步使得火炮被各類導彈所替,導彈的尺寸標準相對統一化,而且因為精度較高和威力較大,一艘戰艦並不需要太多的導彈數量,這樣戰艦的尺寸重量就得到了有效的控制。

在看戰艦的防護,以前,戰列艦和巡洋艦都是靠後種的莊稼來實現全面的防護,但隨著反艦武器的威力增強,厚重的裝甲在新型武器的攻擊下並無太大意義,戰艦普遍改為依靠更好的水密結構和損管系統來保障不沉性和人員存活,以及只對部分重要艙室加強凱服拉等輕型防護,如此一來,大量的防護重量被省下。三要素中的速度這一方面,與對重量的影響並沒有直接正比關係。

現在各國海軍的主力戰艦是驅逐艦和護衛艦,多為一般在幾千噸至一萬噸,上萬噸的驅逐艦在世界上是絕對排得上數一數二的位置,而上萬噸的巡洋艦已經沒有新的發展,但這並不能就此得出戰艦將趨向小型化的簡單的結論。從現實看,主力建築之一的五虎尾間,有大型化的趨勢,原先護衛艦一般不超過4千噸,而現在護衛艦達到4000甚至6000噸以上也常見,而群主家的華二戰時期的驅逐艦普遍也就二三千噸,而如今驅逐艦大多6000噸起步,標杆性的宙斯盾驅逐艦普遍在近萬噸或以上,相應的中華神盾艦也不再滿足於六七千噸的噸位,而最新發展出了055型萬噸大驅,現代化驅逐艦的尺寸及噸位達到了巡洋艦的水平。

因為現在雖然導彈武器仍然尺寸相對標準化,但是,戰艦核心能力信息化這帶來了對雷達等的要求,站得高看得遠,雷達最好安裝更高的位置,而現代的相控證雷達性能與尺寸有一定正比關係,要把更好的雷達安裝在更高的位置,這就帶來了戰艦的重心上升,一旦重心上升就要求相應的噸位和尺寸必須相應增大,才能保證戰艦的總體結構平衡;而且現代化的戰艦要求執行任務更多樣化,其攜帶的導彈數量已經很難減少,各類新型導彈也要求艦體有一定的承載空間。這一系列的技術要素變量,此消彼長,所以就目前而言,主力戰艦的尺寸及噸位不可能持續的變小,而更多的可能是保持在一個穩定的狀態,未來,隨著電磁炮的成熟及列裝再見的尺寸都會重新變大,也是極有可能的。


史海雜談


除了航母和保障艦船,別的艦隻也絕對不是越來越小,相反是越造越大!具體如何呢?


二戰以後,戰列艦、火炮巡洋艦、火炮-魚雷驅逐艦……這些火炮艦隻,逐步停止發展,被各種導彈艦隻替代。因為火炮雖然比較可靠,但射程有限,作戰效率太低,難以與飛機,以及之後出現的導彈相提並論。隨著科技發展,水面艦和潛艇上的武器系統,和各種通訊設備、電子戰系統、傳感器等,在數量和質量上不斷提升,需要更多的空間、更大的排水量承載!除此以外,再考慮艦隻在遠洋上的適航性、自持力,則軍艦隻能越來越大。




另外,巡洋艦等古老艦種,內涵發生劇變!作為先鋒和機動兵力,巡洋艦擅長單艦或小群在海上持續活動,擔負前沿存在、偵察監視任務,但是在二戰後,水面上的巡洋艦無法生存了,只能由水下的巡洋艦——核潛艇,接過"巡洋艦"的接力棒!蘇聯海軍更是乾脆,把飛航導彈核潛艇,叫做“飛航導彈潛水巡洋艦”(Ракетный подводный крейсер с крылатыми ракетами)!只有核潛艇才能單艦或小群,在前沿持續活動。許多新型艦隻,需要撐起前輩的任務,這也需要越來越大!




這些的都對軍艦的大小,產生各種重要影響。所有新發展的艦隻,不斷加大排水量,以下為滿載排水量,或潛艇水下排水量的增加過程——

(1)近海護衛艦,從冷戰開始後的蘇軍50型1186噸,增大到冷戰結束時蘇軍1154型3800噸。

(2)遠洋護衛艦,從二戰末期美軍"迪雷"級1892噸,增大到冷戰結束時的"佩裡"4100噸。

(3)驅逐艦,從冷戰開始的美國"基林"級3460噸,以及蘇聯"30比斯"型的3066噸,到冷戰結束時美國"伯克"基本型8135噸,以及蘇聯956"現代"級7940噸。

(4)攻擊核潛艇,從第一代蘇聯627型魚雷核潛艇4750噸,到971型Щука基本型多用途核潛艇的9100噸。





水面巡洋艦其實也一樣。冷戰開始時,替代傳統巡洋艦的是美國驅逐領艦,以及蘇聯導彈巡洋艦,典型如美國"萊西"級滿載排水量5670噸,蘇聯58型的5380噸,到冷戰結束時,也是美國弗吉尼亞級11300噸,以及蘇聯1144型基洛夫級24400噸。如果冷戰不結束,美國20000噸級巡洋艦也會出現!而冷戰後的,雖然軍備競賽熱潮長期減退,但今天又有復燃之勢!歐洲許多護衛艦,都超過6000噸排水量,而英國的26型,滿載排水量竟已經超過8000噸!至於驅逐艦,美、中、韓等國型號排水量,已超過10000噸,尤其美DDG-1000"朱姆沃爾特"級,滿載排水量竟已達14564噸!



所以,沒有越來越小,只有越來越大!


軍事作家陳曦


事實上,現在的水面作戰艦艇的噸位都是越來越大,只不過現在軍艦的命名都是比較低調,用的名稱都是過去噸位小的軍艦名稱。

現在,由於大體的環境是和平與發展,而且沒有冷戰的陰影,所以各個國家的軍費都是在縮減,這種情況下,軍艦的數量都在減少,而對於軍艦的要求卻是在提高了,尤其是水面艦艇要求多用途,比如防空反潛都是要求一艘軍艦就都能幹了,像原來蘇聯海軍的現代級驅逐艦是防空型驅逐艦,而無畏級驅逐艦是反潛型驅逐艦,兩種驅逐艦通常是編隊使用,但是現在的驅逐艦都是要求反潛防空這兩個差事一條艦最好都能幹了。


提康德羅加級巡洋艦,排水量9800噸。
伯克,金剛,055這三種排水量約10000噸的軍艦還叫驅逐艦,055的首艘艦為南昌號,按照國際上的慣例應該叫做南昌級。



光榮級巡洋艦,排水量1.2萬噸,按照網上的資料,南昌級驅逐艦的排水量和光榮級差不多都是1.2萬噸。

現在的軍艦命名也開始是比較低調,什麼巡洋艦,主力艦這種都是沒有了,但是軍艦的噸位可是越來越大了,象美國的阿里伯克級驅逐艦,中國的055,日本的金剛這些所謂的驅逐艦排水量都超過了一萬噸,但是名字還頂著一個驅逐艦,要知道,美國的提康德羅加級巡洋艦的排水量也就是9800噸,蘇聯的光榮級巡洋艦也是12000噸這個水平,金剛伯克055這種驅逐艦和巡洋艦已經差不多大了,可是還頂著一個驅逐艦,好像多小似的。


基洛夫巡洋艦,排水量2.5萬噸,這個比英國早期的獅級戰列巡洋艦都大,獅的排水量才不到20000噸。

軍艦的任務要求多了,軍艦上的設備自然就多了,雖然現在電子元器件的體積都已經很小了,但是由於設備的數量多了,所佔的體積還是多了,而且現在對於艦員的生活條件也有了很大的改善,這些都是要佔地方的,所以軍艦的噸位是更大了。

而未來的各種新概念武器,諸如激光武器,電磁炮什麼的,他們目前的體積都還很大,軍艦太小了放不下。當然這是目前遠洋軍艦的情況,象近海防禦力量的輕型護衛艦,其實體積也是比原來大了不少,象中國的056,越南的獵豹這些所謂的輕型護衛艦都是在1500噸上下,比原來的護衛艦大多了,這個噸位級別在過去應該算作驅逐艦了。

最後,找了一個華盛頓海軍條約對於各種軍艦級別的大小界定,這個可以做一個參考。主力艦就是戰列艦和戰列巡洋艦,排水量3.5萬噸以下,主炮口徑406毫米以下,重巡洋艦排水量1萬噸以下,主炮口徑155毫米到203毫米,輕巡洋艦排水量1850噸到10000噸,主炮口徑小於155毫米,驅逐艦排水量小於1850噸,主炮口徑小於130毫米。現在的驅逐艦,也就主炮口徑小於130毫米了,排水量已經是差了一個0了。


紅色手電筒


你想的恰恰相反。

未來一線作戰的艦艇會越來越大。

雖然自二戰結束以來戰列艦和巡洋艦相繼消失絕種,但是以前作為二流、三流作戰艦艇的驅逐艦正式上位成為一流主力戰艦。

現今的驅逐艦排水量多在6000—10000噸左右,實際上就相當於以前的輕巡洋艦,某些個別違規選手比如055和朱姆沃爾特排水量已經14000噸,逼近15000噸大關,未來隨著中美軍事對抗的加劇,中美主線艦艇的噸位會繼續增加(越大的艦體意味著更多的武備和更強的作戰能力)。

那些冷戰末日美帝海軍規劃中的2萬噸甚至3萬噸的超級防空巡洋艦將在不久的將來成為現實。

以現在來看,一個海軍艦艇編隊要想有足夠的防空能力,防空艦上的相控陣雷達陣面要足夠大、功率要足夠高。要想實現這兩個要求唯一的可行辦法就是造超級防空巡洋艦。

現階段藍星第一055驅逐艦按照美帝冷戰時期規劃的防空艦艇等級劃分只能算第三檔次艦艇。而當時規劃中的一等防空艦其排水量達到45000噸的核動力防空巡洋艦。

055的下一階段改進型噸位還有可能增加(極有可能畢竟20000噸),這還僅僅是開始。

隨著中導條約的廢除,美帝的中程導彈如雨後春筍冒出來,這對我國本土和艦艇編隊造成了巨大威脅,而現階段055那4米孔徑的小相控陣根本無法達成海里中段反導的重任,850㎜的垂髮也不夠大。

因此下一階段中國海軍必然會發現6✖️6乃至8✖️8尺寸的大型相控陣防空驅逐艦,與之相對應的垂髮尺寸可能會達到1500㎜(以此來容納海里中段攔截蛋,海里反高軌道衛星武器,海里超遠程彈道反艦導彈,海里洲際彈道導彈)

現階段10萬噸的航母也太小,其航空甲班難以有效運行最大起飛重量達到40噸級的重型戰鬥機(現階段美帝航母上起降的30噸級的超級蟲和肥電遇上中國這種區域性有隱身戰鬥機的大國完全就是在送人頭,唯一的解決辦法就是上重五,然而說好的NATF還被國會那幫老爺給砍了)面對正在崛起的中國,美國的解決辦法是新時代的軍事競賽,面對中國快速更新換代的武器裝備計劃,美帝也隨之加快新型武器的研發。美海軍規劃中的第六代艦載戰鬥機計劃2030年首飛,2032年上艦(這是航程高達3000海里的遠程重型打擊戰鬥機,最大起重不會低於40噸),而美國空軍規劃的中穿透型制空PAC戰鬥機可能是最大起重達到50-60噸的龐然大物(制空作戰半徑達到2000海里)。更大的戰鬥機將會催生更大的航空母艦(現階段11萬噸的福特級航母僅能有效運作40噸級以下艦載戰鬥機,面對美海軍下一代重型制空機可能會力不從心)。實際上對於中國海軍也是同樣,我們下一代戰鬥機也是40噸起步,這就要求我們的新型航母的排水量要達到15萬噸乃至20萬噸。

我們這一代人見證的將是人類有史以來規模最大、科技含量最高的軍備競賽(遠強於美蘇爭霸)請各位翹首以待。


是追夢的鴕鳥


綜合作戰艦艇不會越來越小,這不是濃縮就是精華的事,原因有以下幾點

軍艦作戰需要必要的防護裝甲,這決定了他的自身厚度,作戰系統,顧名思義作戰艦艇用來打仗那麼他的作戰性能不可單一,火炮,反潛,導彈,通信,,以及保障航行的動力系統這些東西都是需要空間的,

1艦炮作戰系統一座艦炮看著不大,甲板下面有著複雜的供電系統和供彈系統以及儲存彈藥的空間。

3反潛系統,軍艦必須注重反潛能力,除了專業的獵潛艇之外,幾乎每個軍艦都有自身的反潛機構,這些反潛深水炸彈都是消耗品,同樣儲存也需要大量的空間

4通信系統,軍艦很外界聯繫有這很多的通信機構,信號,航海,雷達。報務,這些部門都需要艙室和人員操作的空間自己沉重的設備

5動力系統,這個可以說是全船的最重的零件了,負責戰艦的動力,幾乎很多都是柴油動力,發動機相當的龐大以及傳送到螺旋槳的傳動軸和密閉空間!還要有儲存大量柴油的油櫃,油箱已經無法形容它的龐大了,我們船從江蘇到上海航行一次單程都要2要多快的柴油費用,

6水武系統,確切嚴格來說這個水武部門包含反潛系統,只是之一併不是唯一,因為還有魚雷以及一些特殊軍艦攜帶的其他水中武器作戰工具。

7以及一些其他部門艙室,雜物間,人員寢室,餐廳,淡水櫃,總而言之除去一些單一性能作戰艦艇之外,比如掃雷艦(他不具備作戰能力,只有單一的自衛能力)綜合作戰艦艇比如護衛艦,驅逐艦已經做到了利用一切可利用空間,有機會進去內部就一目瞭然了,內部系統缺一不可,做的再小几乎就放不下了。







兔八哥影視


未來軍艦的噸位未必會往小型方向發展,電磁炮的發展運用是為了替代對陸攻擊的巡航導彈,而非艦隊防空用的導彈。面對愈來愈多打擊航母的手段,航母編隊的防空壓力可以說是越來越重,而自動化、信息化幫助的是減少操作人員,而非防空導彈的體積,而搜索更遠的大型雷達只能依靠更大的水面載體,要加強艦隊防空能力,也只能依靠大型雷達以及大型的遠程防空彈來支撐,這一點自動化對軍艦小型化沒有一點實質性的幫助,頂多也就減少人員改善一下艦員的生活空間。


美國MK-41型垂髮系統上的一坑四彈,主要是因為阿利伯克級除了遠程防空以外,還得負責中近程防空,所以得帶一點中程防空彈,而中國則有054A級負責中程防空,所以052D以及055大型驅逐艦隻負責遠程防空甚至反導

而電磁炮的應用對艦隊防空也基本沒有什麼幫助,因為它的射程頂天了也就40多公里,而艦隊遠程防空則是需要從100公里處開始防起,所以電磁炮根本不能勝任防空任務。畢竟它要做的是對陸攻擊而非遠程防空,而且就算它能防空,一艘軍艦要裝多少門炮?而電磁炮消耗的巨大電力能源由誰來提供?這麼多的能源得要多少臺發動機和電機來支持?而這麼多的發動機和電機體積能小?這一點恐怕連1.25萬噸級的055型都未必能撐得住多門電磁炮巨大的電力能耗,所以在電磁炮應用的方向上的水面載體至少噸位也不會小。


《變形金剛》
中的電磁炮形象,是裝在9500噸級的阿利伯克級身上的
而現實中美軍測試的電磁炮,看看這體積

從目前的海軍歷史發展看走向遠洋的編隊軍艦噸位都不會小,畢竟更大的軍艦能承受更高的海況,軍艦所攜帶的彈藥補給淡水補給以及糧食補給會更多,續航能力也就更強作戰能力也就更高。而且現在的軍艦講究的是綜合作戰能力,防空、反潛、反艦甚至反導都得會,而擁有這樣超強的綜合作戰能力的軍艦噸位肯定小不了,畢竟設備越大其性能也就越強,能容納那麼多大型設備的軍艦噸位至少也得萬噸左右,不過如果覺得1萬噸比戰巡和戰列艦甚至航母相比算小的話,那倒是真的挺小的了。


在十字路口等等你


二戰以後,戰列艦本來已經歇菜了,但閒得蛋痛的美國海軍,偏偏喜歡瞎折騰,將封存的依阿華級戰列艦,又拉出來進行所謂的現代化改裝。

海外戰爭時,密蘇里號和威斯康辛號喘著粗氣到中東地區,對著伊拉克的岸基目標,乒乒乓乓地亂射了一波406毫米高爆彈,以及50餘枚戰斧巡航導彈,是戰列艦命休前最後的迴光返照,然而才徹底退出了海戰舞臺。

至於巡洋艦,是實實在在的存在,美國的提康德羅加級、俄羅斯的光榮級和基洛夫級都是妥妥的巡洋艦,本身命名時就是巡洋艦,並未淡出什麼海軍史舞臺。

作為排水量上萬噸級、火力強大的巡洋艦,即便到現在依然是強國海軍的最愛,只不過當下的巡洋艦都被披上了一件驅逐艦的馬甲,給世人上了一抹眼藥,起到了混淆視聽的作用,但我等真正的軍迷卻不這麼看,認為這些所謂的驅逐艦骨子裡依然還是巡洋艦。

代表作為美國排水量1.45萬噸的朱姆沃爾特級、日本1萬噸級的愛宕級和超過1萬噸的摩耶級、韓國1.1萬噸的世宗大王級、中國1.25萬噸的055型,這些艦實際上都是巡洋艦,但卻都低調地被命名為驅逐艦。

可參考美國海軍1983年開始陸續裝備的提康德羅加級巡洋艦,排水量CG-47為9589噸、CG-48為9575 噸、CG-49-51為9407噸、CG-52-73為9480噸。

因此,上述以朱姆沃爾特級為代表的所謂驅逐艦,其戰鬥力都不在提康德羅加級巡洋艦之下,且由於具備後發優勢,其艦體佈局隱形性能包括戰鬥力基本上能現實反超。

除去航母和保障性艦船,直接作戰的軍艦有越來越大的趨勢,除了極個別國家的軍艦越造越小,有水面艦艇小型化發展趨勢,600噸的小型艦艇都被稱為護衛艦,且“小馬拉大車”,裝備有8-12聯裝艦載垂直髮射系統,具備對2500公里範圍內的目標進行巡航導彈打擊,其代表國家就是俄羅斯,國力下降所使然。

蘇聯時期,基洛夫級巡洋艦就建了4艘,滿載排水量2.7萬噸,因此西方海軍將其命名為戰列巡洋艦;自蘇聯解體將近二十年了,俄羅斯前後折騰了十多年,才建造了兩艘最大的水面作戰艦艇滿載排水量4500噸的22350型護衛艦,其中,一艘戈爾科什夫海軍元帥號已服役,參與了我海軍成立70週年國際閱艦式,一艘儘管未服役但卻提前在聖彼得堡俄羅斯海軍節公開露臉。

其他國力上升期的國家,水面作戰艦艇是越建越大,051型驅逐艦滿載排水量為3650噸,054A型護衛艦偏偏卻有4000噸,如何按照百科詞彙教條式的解釋,驅逐艦排水量包括火力大於護衛艦,所以讀者就會在風中凌亂。

因此,教科書式的東西,有時只能參考,不能當作依據,凡事得客觀分析,具體對待,才能得出結論;尤其是關於巡洋艦、驅逐艦、護衛艦的區別什麼的,都是坑一不小心就出洋相,世界上沒有一成不變的東西。

051型驅逐艦3650噸,052型驅逐艦4200噸,052B型驅逐艦5850噸,052C型驅逐艦6000噸,052D型驅逐艦將近7000噸,052D改型加長版超過7000噸,055型驅逐艦1.25萬噸,僅驅逐艦其實有越建越大的趨勢。

護衛艦的情況也一樣,65型1200噸,6601型1300噸,053H1型1600噸,053H2型1900噸,053H3型2400噸,054型3600噸,054A型4000噸等。

綜上,就全球海軍水面作戰艦艇發展態勢來看,除了俄羅斯海軍發力打造一支小型化的作戰艦艇以外,中等實力以上國家海軍的艦艇有越建越大,綜合作戰能力越來越強的跡象,上述關於護衛艦、驅逐艦的噸位,可以非常明顯地看出來。

不論是護衛艦還是驅逐艦,防空導彈、反潛導彈甚至反艦導彈等,都有垂直化發射態勢,先前大都是甲板傾斜發射方式,既佔據了甲板寶貴的空間,同時也不利艦艇的隱形。

由於艦艇攜彈量提高,有些中近程防空導彈具備了“1坑4彈”發射能力,戰時導彈的數量實際上將遠超艦載垂直髮射井的數量。


國平軍史


並不全是這樣,軍艦的噸位和類型要滿足不同的作戰需求和作戰環境,這就決定了作戰的軍艦既要有數千噸的也要有萬餘頓的,而整體的趨勢是大噸位的作戰軍艦還是比較受歡迎的。


這不僅是考慮到“巨獸”般的軍艦船體能夠給人以威武雄壯的視覺體驗,更考慮到大噸位軍艦上武器裝載的數量和儲備空間的大小,以及軍艦自身在近海以及遠海複雜海域環境中的作戰能力。

美國海軍的主力軍艦的噸位都將近萬噸,如阿利伯克級排水量為9558噸,提康德多加級也為9589頓。俄羅斯海軍還保留有光榮級巡洋艦,噸位更是多達11280頓。中國剛服役的055型驅逐艦也有一萬多多,而且垂髮系統也有112個單元。

海軍貌似特別講究暴力美學,軍艦也是崇尚“狂暴巨獸”,火力以及遠航能力,防護能力,機動性是軍艦考慮的重要因素。目前世界上的巨獸們除了擁有較強的火力,防護以及遠程能力,在機動性上也是不輸的。這也得益於軍事科技的發展,使得軍艦不似二戰時期,甚至更遠時期“重鐵甲”。

當然並不是所有的作戰軍艦都需要巨無霸般的身軀,為了應對區域作戰需求,或者在近海以及狹窄海域進行穿梭的需要。世界各國也都在發展噸位較小的作戰軍艦,如不足兩千頓瀕海戰鬥艦等。而一般國家的軍艦噸位一般都在5000頓上下,很少有上萬噸的,並非他們不重視,而是大型的作戰軍艦耗資大,技術難。


海軍軍艦總噸位曾經是衡量一個國家海軍實力的重要指標,即便是現在軍艦總噸位還是觀察一個國家海軍發展的重要參考因素。由於航空母艦的昂貴成本以及複雜技術,並沒有太多國家能夠扯開來發展,但是大型作戰軍艦還是可以作為補充海軍實力的重要平臺。而且是遠洋海軍能力建設的必備品。

當前我們國家正在打造藍水海軍,而大型作戰軍艦將是我們接下來發展的重點。2019年第一艘055大驅“南昌號”接受了國家和人民的檢閱,這是中國海軍實現彎道超車的重要標誌,但是我們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個人觀點,不喜勿噴


古今會


反艦導彈沒出現之前,海戰是以艦炮為主要武器,也就是說:誰的火炮口徑越大、射程越遠誰就能在海戰當中獲得較大優勢,但是火炮口徑增大之後戰艦的排水量也隨之增加,根據戰列艦和重型巡洋艦主炮口徑的大小,排水量普遍在2~7萬噸左右,因為重巡洋艦和戰列艦主炮口徑203~460毫米,還採用了雙聯甚至四聯裝主炮結構,整座炮塔重在50~165噸左右 火炮在旋轉過程中運動重量達到200~3000噸,這樣的重量和運動重力如果放在排水量不大的戰艦上,航行當中會出現重心不穩的,甚至主炮在射擊的過程中將自己震垮了!所以,主炮口徑越大的戰艦排水量也就越大,基本上是呈正比的。

中間“卡爾.文森號”航母,左側:日本“金剛級”宙斯盾驅逐艦和“高波級”多用途驅逐艦、右側:美軍“提康德羅加級巡洋艦”和“伯克級驅逐艦”。這四型戰艦都是目前世界上最先進的一線作戰艦艇。

隨著二戰期間航母和艦載航空兵的崛起和1950年代中期之後海軍進入到了導彈化時代,巨型艦炮已經退出了歷史舞臺,因為再大口徑炮彈的威力和射程也比不上導彈,戰列艦的航速再快也比不上飛機...鉅艦大炮成為“恐龍”是必然的!

戰列艦被淘汰、巡洋艦也淡出,但是它們的艦種空缺被以前視為“四等戰艦”和“五等戰艦”的驅逐艦和護衛艦所填補,現代化的驅護艦在排水量方面以上大大高於二戰期間的同名的驅護艦,大型防空型驅逐艦的排水量已經提高到了萬噸級別水平,與《華盛頓條約》規定的輕型巡洋艦相當,目前最大的護衛艦的排水量也提高到了6000噸級別,成為名副其實的一線主力艦。


現代驅護艦排水量增加的原因就是導彈化,由於垂直髮射裝置的普及,現代一線戰艦都要安裝60~120個垂直髮射器,並且在通用化和標準化的要求下,垂直髮射器的體積和長×寬的尺寸也增加不少,如果戰艦的體積太小也根本裝不下這麼多的垂直髮射器。

第二點:就是現代戰艦的雷達和電子裝置的體積和數量也限制增加,特別是大型相控陣雷達尺寸達到了30平方米的水平,如果戰艦前艦橋太小也根本安裝不上,所以就必須增加艦橋面積和體積,上層建築增加後整艘艦的體積也要增加。


實事求是的說153號“西安艦”安裝了這麼多的武器裝備和雷達,電子裝備顯得很緊湊,所以它後續建造的052D型和055型驅逐艦的排水量都在穩步增加。

隨著科技的進步,現代一線驅護艦的排水量還可能會適當的增加,有可能會達到15000噸級別的水平,已經與二戰期間的巡洋艦看齊了,只有增加排水量才能安裝更大的雷達和更多的導彈發射器,這也是現代戰艦發展的必然趨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