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四家之一的倪瓚稱其筆力能扛鼎,五百年來無此君,他是誰?

王蒙(1298

1385)元代傑出畫家。字叔明(一作叔銘)晚年居黃鶴山,自號黃鶴山樵。又自稱香光居士。浙江湖州(今吳興)人。

元四家之一的倪瓚稱其筆力能扛鼎,五百年來無此君,他是誰?

元 王蒙《雞西高逸圖》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他的父親叫王國器,母親是趙孟頫的女兒。因此他是南宋畫家趙孟頫的外孫,他的舅父趙雍、表弟趙彥徵,都是元代著名畫家。

元四家之一的倪瓚稱其筆力能扛鼎,五百年來無此君,他是誰?

元 王蒙《東山草堂圖》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十分擅長寫文章,他工書法,不拘一格,畫畫時,多是畫山水畫,而且擅長於刻畫人物。王蒙不像其他山水畫家一樣,對於仕途十分單薄,他想要踏入官場,王蒙曾希望以畫藝獲得舉薦超拔。但由於元代的選舉制度,他始終不能如願。

元四家之一的倪瓚稱其筆力能扛鼎,五百年來無此君,他是誰?

元 王蒙《青卞隱居圖》

但作為一個畫家來說,他的成就是十分之大的。後人將他與黃公望、吳鎮、倪瓚合稱為“元四家”。他的畫畫技巧十分高超,他的傳世代表作《青卞隱居圖》、《春山讀書圖》、《葛稚川移居圖》、《秋山草堂圖》。其中《青卞隱居圖》被書畫家董其昌譽為天下第一

元四家之一的倪瓚稱其筆力能扛鼎,五百年來無此君,他是誰?

元 王蒙《春山讀書圖》上海博物館藏

他創造的“水暈墨章”,豐富了民族繪畫的表現技法。他的獨特風格,表現在“元氣磅礴”、用筆熟練、“縱橫離奇,莫辨端倪”。《畫史繪要》中說:“王蒙山水師巨然,甚得用墨法”。而惲南田更說他“遠宗摩詰(王維)”。常用皴法,有解索皴和牛毛皴兩種,其特徵,一是好用蜷曲如蚯蚓的皴筆,以用筆撳變和“繁”著稱;另一是用“淡墨鉤石骨,純以焦墨皴擦,使石中絕無餘地,再加以破點,望之鬱然深秀”。

元四家之一的倪瓚稱其筆力能扛鼎,五百年來無此君,他是誰?

元 王蒙《素庵圖》大都會藝術館

倪雲林(倪瓚)曾在他的作品中題道:“叔明筆力能扛鼎,五百年來無此君”。

他的作品有什麼特點?

一:用墨奇特,創造了水暈墨章,用淡墨鉤石骨,純以焦墨皴擦,使石中絕無餘地,再加以破點,望之鬱然深秀。


二:王蒙的畫多表現隱居生活,運筆和寫景富有層次變化,構圖喜歡滿滿當當,撐足紙面,色彩對比強烈,用筆老辣樸實。他善畫江南林木豐茂的景色,溼潤華滋,意境幽遠。


三:發明了牛毛皴的畫法,好用蜷曲如蚯蚓的皴筆,以用筆撳變和“繁”著稱。

元四家之一的倪瓚稱其筆力能扛鼎,五百年來無此君,他是誰?

元 王蒙《銅官山》

王蒙喜歡畫山、畫水,畫山融合了董源、巨然、郭熙和趙孟等前代大師的技法。筆法上以披麻皴、捲雲皴、解索皴、牛毛皴相參合用,表現出了物象的不同質感。先以淡墨勾皴,而後施濃墨,先用溼筆而後用焦墨,使得層次分明,增添了山石樹木的潤溼之感。山頭打點,變化尤多,表現出山上樹木的茂密蒼鬱。讓人一看,畫面具有很強的空間感和景物溢出感。

元四家之一的倪瓚稱其筆力能扛鼎,五百年來無此君,他是誰?

元 王蒙《秋山草堂圖》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歡迎更多喜愛國畫藝術的朋友一同交流學習。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