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志平:我的成長得益於一路學習


宋志平:我的成長得益於一路學習

“講中國故事是時代命題,講好中國故事是時代使命。”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市場活力來自於人,特別是來自於企業家,來自於企業家精神。“企業家是經濟活動的重要主體,要深度挖掘優秀企業家精神特質和典型案例,弘揚企業家精神,發揮企業家示範作用,造就優秀企業家隊伍。”

宋志平會長目前是中國企業改革與發展研究會、中國上市公司協會的“雙料會長”。在40年傳奇企業歷程中,他從技術員到央企掌門人,數次將身陷絕境的困難企業改造成全球領軍者,先後推動8家央企重組,整合上千家民營企業,成功帶出中國建材集團和國藥集團兩家世界500強,是當之無愧的中國企業界的“稻盛和夫”。

2020年初,疫情來襲,許多企業身陷困境,很多企業家和讀者希望學習宋志平帶領企業走出困境的成功經驗和發展密碼。為此,宋志平寫了這篇回顧性文章,親自講述了中國的企業家故事,講述了他人生和做企業的三個基點——學習、創新、責任。文章敘述得很平白,但其中的體會和觀點十分重要也彌足珍貴。全文共約35000字,將分十次予以連載,敬請讀者關注。

《企業回眸——學習 創新 責任》連載之一

宋志平:我的成長得益於一路學習

我在企業做了整整40年,說起來企業經歷並不複雜,大學畢業後被分配到北京新型建材總廠,這家企業當時被劃分為國家特大型企業。我在那裡工作了23年。其間做過技術員、銷售員,幾乎企業裡每個層級的管理職務都做過。從1987年到1993年做了7年大型企業副廠長,從1993年到2002年做了10年廠長,從2002年到2019底在中國建材集團做了18年央企負責人,也就是在國有大型企業的高管位置做了35年。這中間,從2009年至2014年的5年間,我曾同時出任中國建材集團和國藥集團兩家央企的董事長,並把這兩家企業帶入世界500強。

大家知道,建材和醫藥這兩個行業都是充分競爭行業。我每次出任企業領導職務時都是困難重重。當初在工廠做銷售是因為工廠在從計劃向市場轉型的過程中產品賣不出去;在工廠當廠長是因為工廠幾乎“彈盡糧絕”,幾千名員工“嗷嗷待哺”;去中國建材是因為企業債主臨門,幾盡破產;去國藥集團則是因為國家希望這家弱小的企業成為國家的醫藥健康平臺。

多年來,我帶領大家迎難而上、努力拼搏,所在企業都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如今北京新型建材廠發展成為一家聞名遐邇的上市公司——北新建材,從當初收入不到1億,發展到2018年收入135億、淨利潤24億;中國建材集團從當初收入20億、債主臨門,發展到2019年收入3850億、利潤200多億;而國藥集團則從2008年收入360億、利潤很少,發展到2014年我離開時收入2500億、利潤超100億,2019年收入達4900億,利潤也超200億。

因在企業的時間比較長、積累了些經驗,我經常被高校邀請去給EMBA學員講課,也被邀請去不少央企、地方國企和民企交流經驗,大家對我個人的成長經歷、企業的經營之道,甚至我的人生觀都非常感興趣,常要求我為大家系統講講我的企業故事。為此我先後寫過《篤行致遠》和《改革心路》兩本書,講述了我的企業經歷和改革的心路歷程。

宋志平:我的成長得益於一路學習

宋志平:我的成長得益於一路學習

今年的疫情期間,《中國企業報》的吳社長希望我為大家講講做企業的成功秘訣。其實,我做企業沒什麼秘訣,如果一定要再講講的話,我就想講講我這些年做企業的三個基點:學習、創新、責任。正是這三個人生基點讓我一直堅守企業並做成了點事情。

關於學習

我是個學習和思考型的人。其實這麼多年我是一直學習過來的。我喜歡向書本學習,也在實踐中學習,更注重在實踐中向大家學習。我從一個文青、一個技術員成長為一名企業經營者、一位央企領導人,得益於我一路的學習。

酷愛讀書和解難題

我出生在一個幹部家庭。上小學時起初很貪玩,有時因調皮被老師罰站,但到五年級時突然開了竅,畢業時居然排在全班第一名。中學時代在同年級四個班也排在第一名。大學時我就讀的是河北大學,是全國的二類學校,畢業時我在全年級三個專業班裡仍排在第一名,整個化學系唯一的進京指標給了我。大學畢業後被分配進京工作時,我拿的行李箱很重,裡面除了衣物全是書。

母親是我成長道路上重要的啟蒙老師。她建國前畢業於一所師範學校,15歲就在學校入黨,十分酷愛文學。受到母親的影響,我從小就喜歡讀書,喜歡讀小說,喜歡背詩歌,尤其喜歡讀名人傳記。記得小時候,我在家裡都是看母親喜愛的文學書,如丁玲、老舍、趙樹理等作家寫的一些書。我姐姐也喜歡讀小說。她那時讀的《鋼鐵是怎樣煉成的》《紅巖》《烈火金剛》等等。我也跟著她讀這些書。書中的保爾和成崗是我崇拜的英雄。奧斯特洛夫斯基的那段人生名言和成崗的那段大義凜然的絕筆詩讓我終生難忘。

1973年至1976年插隊期間,反倒成了我讀書的好機會。“文革”那會我正在讀小學二年級,沒有很好地學習語文。插隊時,村上有個女孩,她父親在城裡教育局工作,家裡有很多書,尤其是有“文革”前完整的初中和高中語文書,讓我係統地補上了語文課。她家還有個唱片機,有些課文朗誦的唱片,我就跟著那些唱片學習朗讀,有《誰是最可愛的人》《憶江南》等等。那段時間,我還讀了大量五四時期的小說,也讀了魯迅、茅盾、郭沫若的書。那些三十年代的文學作品對我產生了一些影響。

後來我在公社工作一年,當農業技術員,又看了米丘林、摩爾根的一些書,還讀了一本翻譯的有關植物生長方面的書。從此對植物和農業產生了濃厚興趣。那時我分管育種,學習了有關玉米、高粱的雜交育種,還去果園學會了剪枝。沒想到若干年後,這些技術原理被我運用在企業混改和瘦身健體上。

插隊時,我還很喜歡讀上海出版的讀物《自然辯證法》。其主要是介紹西方科學和前沿思想的,每月出版一本。我月月都會從城裡書店買一本回去,算下來也有一二十本。這些書滿足了自己當時的好奇心,後來被我帶到大學,畢業後又帶到單位,我挺喜歡那套叢書的。在那個時代,其實這些書是打著《自然辯證法》的名義介紹一些西方科技思想的。我常想,那些出版社挺有智慧的。

在大學期間,除了讀專業書籍之外,我還喜歡解數學題和讀文學、歷史、心理學方面的書,像《安娜·卡列尼娜》《基督山伯爵》《拿破崙傳》《夢的解析》等等。那時學校理科學生有兩個理科借書證、一個文科借書證,我們班上大家的文科借書證都借給我。當時宿舍裡我的單人床靠牆的一面全是書,大家都笑我是和書在一起睡覺。我一直沒有午休的習慣,夏季每天中午都在學校操場看書,下午兩點再和同學們一起去上課。解數學難題也是我的愛好,化學系學生學的是樊映川的高等數學習題集,而我買了一套六本供數學系學生用的俄羅斯高等數學和習題集進行自學和練習。除此之外,我還經常去圖書館找題解,每個星期都要有道難題去解,總是樂此不疲。其實到今天,我也搞不懂自己為什麼那麼喜歡去解題。但我知道解題的過程實際上鍛鍊了自己邏輯分析的能力。

知識的邏輯是相通的

其實各種知識的邏輯是相通的。文學、藝術的大邏輯和經營也是相通的。像電視劇《大染坊》的陳六子自幼不識字,但他痴迷聽說書,其實正是那些故事裡做人處事的道理給了他心智的影響。德魯克認為,讀商科的人要學習短篇小說的寫作和詩歌的賞析,因為短篇小說寫作刻畫的是人,詩歌賞析關乎的是情感,而企業管理的核心恰恰是人和情感。廣泛的閱讀是有好處的,但畢竟人的時間和精力有限,只能讀好書,一般的書翻翻就行,如果有好的觀點再認真讀。另外,讀名著好處多。我在中學時代就認真讀過中國的四大名著,後來我做企業也經常聯想起來。像《三國演義》是講戰略的,話說天下大事那種;《水滸傳》是講聯合重組的,宋江沒有任何武功,就是靠“忠義”二字包容了各路英雄;《西遊記》是講創新的,書上全是各種寶貝,經常“變變變”;《紅樓夢》是講大企業病的,寧榮二府官僚主義和形式主義比比皆是,像王熙鳳說的“大有大的難處”。

我們上大學那個年代流行出國,我也曾懷揣出國的夢想。因而大學畢業後,我在工作崗位上還認真學習英語和專業知識。但很快我的學習發生了變化,因為剛工作幾個月就被選為出國培訓團的成員。那時出國是件大事,是一件既新奇又驕傲的事。於是我開始每天研讀合同和相關技術資料,還要學習英文版的建材書籍。應該說,那段出國學習的經歷改變了我的學習方向,使我對企業裡的技術產生了濃厚興趣。

當時我讀國外的技術書喜歡去兩個地方。一個是北京王府井街上的一家外文書店,書店二樓有不少港臺書籍的影印書,我對相關技術尤其是質量控制方面的書很感興趣,買了不少臺灣翻譯的日本控制質量的書;另一個是專利局,喜歡去看介紹國外專利方面的書。我學的專業是高分子化學,而這個領域的專利尤其多。那段時間,我每月的工資只有四十多塊,除去吃飯之外,所掙的工資幾乎都用在買書上了。我的業餘時間大多是在讀書學習,如果哪天和同事們出去玩了,晚上躺在床上會覺得心裡空落落的,這一天什麼也沒學,甚至會很自責。

出國培訓的影響

我初次出國參加培訓學習時二十幾歲,在德國、瑞典等國家看到了西方的商業文明和工業文明,內心產生很大震撼。我在VOLVO公司看到每間辦公室都有臺大電腦,還看到配件的自動化立體庫。這些情景看得我們目瞪口呆。因為那時我們手上能有一個夏普計算器就己經算奢侈品了。國外培訓的這段時間,我主要學習了工藝技術,並對此產生了濃厚興趣,開始羨慕工程師,做起了工程師夢。於是出國留學的念想就煙消雲散了。

出國培訓回來後,我在車間做化驗室主任。那時化驗室主任一般是由中年的工程師擔任,而我一個剛出校門不久的學生擔任這個職務算是重用了。我的工作任務主要有三項,一是對樹脂生產的工藝和製造負責;二是對生產線岩棉製品的質量控制負責;三是對原料的化驗和工藝配方負責。那時我領導的大多是一些二十多歲的青工,女孩子為多。

但很快,我的命運又發生了改變。工廠生產的產品一直賣不出去,堆滿了庫房,每個月只能生產一個星期,平時大家都閒著。產品賣不出去有兩個原因,一是當時正值計劃經濟的尾聲,工廠都是新產品,沒有列入計劃;二是當時廠裡的推銷員都是青工,而產品又是那種專家才能指定購買的產品,銷售員講不清楚。這讓我想起了在瑞典實習去VOLVO參觀學習的情景。當時接待我們的年輕銷售人員遞出的名片上寫的都是碩士,這點給我印象很深,於是我提出要做推銷員。

我翻譯了一些國外的產品應用標準和圖集給設計院和施工單位。除此之外,每年還為設計施工的用戶上30多次技術課,平均每10天一次。有時去香港參加展覽會,我就把團裡發我的零花錢全買了市場和銷售方面的書。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國內也出版了松下、艾克卡、哈默等國外企業家的書,我也都買來學習。做銷售的十年,無論去哪兒出差,我包裡都裝滿了書。記得有次去一家小餐館吃飯,女服務員接過我的書包說:“媽呀,您的書包咋這麼重呢?”我和她開玩笑:“你覺得當頭容易呀,關公的偃月刀比我的書包重多了。”

做銷售十年間,我一邊工作,一邊讀書,讀了大量市場營銷和企業家傳記的書,而那些企業家傳記對我影響很大,打下了我一生做企業的思想基礎。其實,我做銷售員只做了一年多時間,而後是銷售科長、處長、副廠長,副廠長做了七年。我的銷售採用了全國佈局營銷網,進行專家推廣,重視品牌塑造,所有這些和我那些年讀的書有關。(待續)


宋志平是中國企業改革與發展研究會、中國上市公司協會的“雙料會長”。在40年傳奇企業歷程中,他從技術員到央企掌門人,數次將身陷絕境的困難企業改造成全球領軍者,先後推動8家央企重組,整合上千家民營企業,成功帶出中國建材集團和國藥集團兩家世界500強。他常年致力於企業經營管理和國企改革創新,出版十多部專著,為業界貢獻大量成功企業思想和經驗,被譽為中國“企業思想家”。

————END————


宋志平:我的成長得益於一路學習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