轴心时代的不同“审美”——聊聊老庄的“道”和柏拉图的“理念”

在人类文明的发展史中,存在一个无比璀璨但又与现今相距甚远的时代,即

“轴心时代”。这个时代的说法源自于德国思想家卡尔·雅斯贝尔斯的《历史的起源与目标》,所指的是公元前800至公元前200年之间。这个群星闪耀的时代在世界各地出现了许多人类文化的突破,是古代中西方文明发展的一个关键时刻,对于后世的影响也是十分深远。

轴心时代的不同“审美”——聊聊老庄的“道”和柏拉图的“理念”

轴心时代的中国正是百家争鸣的春秋战国时期,其他国度亦是“百花齐放”,古希腊、古印度等文明发展蒸蒸日上。佛教、犹太教以及中国的道儒两家的思想雏形皆是形成于轴心时代,虽然不同水土不同人,但是哲学思想在发展的道路上除却不同,亦会出现共性之处。在春秋战国时期的老庄哲学与古希腊的柏拉图,便是相隔万水千山,然彼此却展示了人类思维的相似性。

一、轴心时代的“审美”

1、“道”之于老庄

老庄即老子与庄子,老子是道家思想之源,庄子亦是道家思想的奠基人之一,二者的思想便被尊为“老庄哲学”。“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这一概念可以说是贯穿了老庄二人的一生,这是一个土生土长的中国哲学思想。老庄的“道”不仅是人类对于宇宙本质的认知,更是对于美的认识。

“道”无法捉摸,却也无处不在。它是世间万物的最高本体,人能感知到具体的事物,却难以直接感知“道”的存在。“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在老庄哲学中,美是一种表现,审美就是人对于天地万物感官上的认知。而道是最高实体的存在,它所表现的自是最高形式的美。因而

“道”是万物之根本,也同样是“美”的化身。

轴心时代的不同“审美”——聊聊老庄的“道”和柏拉图的“理念”

道意画作

2、柏拉图的“理念”

遥远的古希腊是西方文明的开端,其中柏拉图、苏格拉底和亚里士多德被并称为希腊三贤。在柏拉图的哲学思想中,“理念”是其基础,亦是核心所在,也是代表着柏拉图的美学思想。在他看来,世界的创造是依据“理念”,即世界是“造物主模仿理念世界的原型而创造出来的”。这个“理念”不是现实生活中可以感知到的事物,相反现实靠“理念“的存在才能诞生的。便是万物与“理念”的关系是“分有”与“模仿”,“理念”是无法用寻常方式便可感知的。

而柏拉图对于美的认知自然也是如“理念”般,在他看来,一个事物之所以称之为“美”,并非是这个事物本身,正如他在《柏拉图文艺对话集》中所道的:“如果有人告诉我,一个东西之所以是美的,乃是因为它有关的色彩或形式等等,我将置之不理。”“美是理念。个别事物之所以为美,是因为它‘分有’或‘模仿’了美的理念”,先有了“美”,事物“分有”了美的型相才称为“美”。

轴心时代的不同“审美”——聊聊老庄的“道”和柏拉图的“理念”

二、不同文化下成就出的思想“异同”

1、老庄与柏拉图二者差异

在老庄哲学与柏拉图的思想中,美的本体一个是“道”、一个是“理念”。这两种思想产自于不同的大陆、不同的国度,自然多少也是存在着些许差异的。“道”与“理念”皆是超现实的认知,然对于“道”,《庄子》中是这样形容的:“芴漠无形,变化无常”、“可以贵,可以贱,可以约,可以散……”即庄子强调的所谓“道”乃无处不在。而柏拉图则不同,在其认知中,世界是被分为三种的,即理念世界、现实世界与艺术世界。

因而“理念”它与万物并非同一空间,而是完全超越在现实之外的有形体。

“理念”与“道”,一个“一切美的事物都以它为泉源”,万物与它在于“分有”和“模仿”;一个则“可以为天下母”,即万物生自于道。因而在老庄哲学中的“道”与万物一般,非静止,是在不断地运动和变化。就如万物生长自有其规律,“道”也是有着自身的运动规律,不以人类的意志转移,“反者道之动”。然“理念”则不同,柏拉图的“理念”多少牵扯到神学,有神秘主义的色彩。神创造了“理念”,从而“理念”是静止不变的,“不生不灭、不增不减”。

轴心时代的不同“审美”——聊聊老庄的“道”和柏拉图的“理念”

此外,在感受“道”与“理念”的方式亦不尽相同。在柏拉图的认知中,认识美主要是通过迷狂,这是一种从尘世的美延伸至理念世界的美而产生的“欣喜若狂”,就如一个神明的狂热信徒般的精神状态。简而言之,理念世界就如神明的世界,如何去企求神明的怜惜,这便是人们追寻理念的过程,方式自然也是相同的需狂热的“信仰”。而老庄哲学的“道”则完全不同,老子曾言:“致虚极,守静笃”,如何去接近“道”,便是需要回归人类最原始的一个“虚静”的状态,“无知、无欲、无为、无事、无我。”摒除一切杂念的心灵状态与狂热的精神状态,两种方式可谓是截然不同。

轴心时代的不同“审美”——聊聊老庄的“道”和柏拉图的“理念”

2、“道”与“理念”之“异曲同工”

事实上,人类思维是具有相似性的,老庄哲学与柏拉图思想便有很好的体现。他们生活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道”与“理念”也存在着不同之处,然二者之间的共性亦是存在、不可忽视的。“道”与“理念”乃一动一静,而老子言:“独立不改,周行而不殆”,道是运动的,但它的存在是永不衰竭的,即与寻常易消逝的事物不同,它是永恒存在的;“理念”亦如是,“这种美是永恒的,无始无终”,在柏拉图的思想中,“理念”的存在不同于现实世界里的个体那般短暂,而是绝对永恒的存在。

虽然“道”与“理念”二者和万物的关系并不相同,但有一点在老庄与柏拉图的思想中却是一致的,即何为万物的根源。“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这是老庄对于道的认知,“道者万物之奥”,道是万物的本质,万物皆源自于道、生于道。而“理念”对于柏拉图来说,就相当于是上帝的位置,有了上帝才有了世界,有了理念,万物才能依据理念的存在去摹仿产生的。如同艺术是对于现实的摹仿再现,现实是对于理念的摹仿再现。

虽然不同于道与万物之间的生成和结果的关系,但二者在本质上都为万物之源。

轴心时代的不同“审美”——聊聊老庄的“道”和柏拉图的“理念”

3、天各一方、同中有异

思考是会让人们的认知不局限于所生存的环境之中,正如老庄与柏拉图,他们所生存的时代是何等落后愚昧,然他们依然能经过思考,将自己的认知提高到当时前所未有的高度。“道”与“理念”不仅是对于生存的世界的本质认知,更上升到了宇宙层面上的认识。

他们的思想高于现实,但也同时被现实影响。

柏拉图生活在战争年代,当时的雅典政局亦是相当混乱的,老庄同样处于混乱的春秋战国时期。混乱年代下的二者的思想,其出发点并不相同。对于“道”而言,最终所回到的思想落脚点是在人间,这是老庄哲学中的所谓“心怀苍生”。“理念”不同,它本身就是偏神学的思想,最终所到达的是一种神秘主义。而维护统治阶层的存在,神学可谓功不可没,古时便有一个理论为君权神授,因而柏拉图的“理念”本质上并非意在苍生,而是贵族阶级的统治。

不同的种族,老庄和柏拉图的思想有同有异。他们思想的政治性皆是存在的,这是上层阶级必会接触到的问题。然而即便都存在政治性,二者的态度天差地别。“道”要更接近于平民,对于人间疾苦的存在要更为重视,《老子》中就有“治大国如烹小鲜”的言论;“理念”则是“维护贵族统治的基本政治立场”,神秘主义色彩的“理念”蕴含着维护神权的意义,从而维护贵族的统治,正如他在《理想国》中对诗人的驱逐正是站在贵族视角上的言论不自由。

因而“道”与“理念”其出发点皆是政治意图,然二者所维护的阶层并不相同。

轴心时代的不同“审美”——聊聊老庄的“道”和柏拉图的“理念”

老子骑牛图

三、结语

哲学思想是人类对于世界及人生的思考,是人们对于事物的不同认识。柏拉图与老庄哲学的思想带着中西方不同的文化特点,同样也是代表着中西方不同的美学思想。

“道”与“理念”是二者的审美观点,既有差异性也存在共性,这是人类思维的相似性原则。

轴心时代的“哲学突破”是文明的一大“跃迁”,是文化发展的一大创新。“道”与“理念”,一方是中国传统文化道家思想的创始与基础,另一方是西方文化客观唯心主义的创始。一动一静、一虚静一迷狂,二者又皆为万物之根本、绝对永恒的存在。即使带着不同的政治色彩,都对精神文明的建设有着十分积极的作用,使古时的人们对于世界有了更为超前的认识,同样也影响着后世的思想。


参考文献:

1、《老子》

2、《庄子》

3、《柏拉图文艺对话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