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说:盥盘铭

与其溺于人也,宁溺于渊。

溺于渊犹可游也,溺于人不可救也。

诗说:

记得小学时,读完鲁迅在书桌上刻“早”字自儆的故事,一下课就满教室磨刀霍霍,于是乎十张桌子九张遭了殃。但早到的还是早到,迟到的也仍旧迟到。桌上那明晃晃如火焰般璀璨绽放的“早”字,似乎并没能起到自儆的作用。

刻字自儆追溯源头,有文载实目前当在商代成汤时期。而这《盥盘铭》,则是周时非常成熟完整的铭文诗。盥盘,简单理解为洗脸盆就好。盥盘铭是刻字盥盘上的铭文,古人以此来提醒自己谨言慎行。我们看这首诗意便知:

与其陷溺于人,不如沉溺于渊。因为沉溺于深渊还有机会游走逃脱,但陷溺于人就难以挽回自救。

诗的意思很明白,就是警惕自己不要沉溺于说好话奉承自己的人,因为这类人比那能吞没人的深渊还可怕。掉下去深渊还能游走得救,但被这类人淹没那就有死无生。

诗作者若不是个“过来人”,便是能“近取譬”的人,且能悬崖勒马自我警醒。但从古至今,虽有前车之鉴,溺于人者却源源不绝。历朝历代走向衰亡,几乎都是溺于人。

夏商周史书多归罪于女人,这个且不论。自秦以下,秦溺于赵高、李斯,汉没于十常侍,两晋南北多没于宗亲,唐周有张易之、张昌宗,李唐有李林甫,五代有伶人,宋有秦桧、高俅、蔡京,明有严嵩、魏忠贤,清有和珅等等。纵观数千年家天下史,几乎都是同一个模式走向灭亡。然历朝历代的帝王,都是受过良好教育的,难道他们不知以史为鉴,小心谨慎吗?他们当然知道,但就是免不了溺于人。

最典型的例子当数唐玄宗用李林甫。唐玄宗曾与给事中裴士淹评论宰相,道:“李林甫妒贤嫉能,无人能比。”裴士淹趁机道:“陛下既知,为何还要让他当这么久的宰相?”玄宗默然不语。

要说这李林甫也是个人才,精通音律、善权谋,口蜜腹剑说的就是他。口蜜故能上悦皇帝、后宫妃嫔,下和百官同僚。唐玄宗明知这样,逃亡都带着他。他也做了天宝时在位最久的宰相。

最荒唐的当数五代后唐庄宗李存勖。他前期兢兢业业打下一片江山,功成名就后放飞自我,宠信伶人(戏子),贪图安逸享乐,以至于“一夫夜呼,乱者四应”,仓惶逃遁时还不忘带上这些戏子,让他们救驾,而不思军队。一代开国立业英雄,最后被几个戏子砍掉脑袋。不死在战场上,而死在伶人手里,岂不惜哉!但不值得同情。

最可怜可恨的应当是宋徽宗,沉溺于书法故宠信蔡京、童贯,耽溺于蹴鞠故宠信高俅,好奢华喜逢迎故宠信杨戬,最后就有了靖康耻!自己作了金人的俘虏不说,连妻女都被脱了衣服拉着满街走,任由士兵观看肆意凌辱,求生不得求死不能。整个中国史,读之最让人想砸杯子的就是这靖康耻,其次才是慈禧卖国。至于五胡乱中华云云,反倒没那么直观惹人憎恨。但实际上战争从来都这样,败者受辱殃及妻女是必然的,不见于史籍罢了。

最后,引用孔子的一句话总结:

子曰:“法语之言,能无从乎?改之为贵。巽与之言,能无说乎?绎之为贵。说而不绎,从而不改,吾末如之何也已矣。”

简而言之,就是不管严肃端正,还是谦逊好听的话,要思考辨别,好者从之修持己身,不好者警惕改过。这样或能免于“溺于人”。我与诸君共勉。(版权所有,转载请标明出处)


诗说:盥盘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