奮勇擔當,他為生命“守門”

他是位年僅27歲的共產黨員,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小區封閉管理的日子裡,衝鋒在前,奮勇擔當,一個多月來,與領導和同事們一起堅守在鳳池社鳳林路疫情防控卡點,不怕苦不怕累,任勞任怨。在他們守護的區域內,沒發生一起疑似或確診病例。他就是通山縣委宣傳部下沉到通羊鎮鳳池社區的疫情防控員徐凱敏。

小區封閉管理39天,他就堅持值班了29個白天和27個夜晚,最長時連續48小時工作在卡點。

疫情是面鏡子,災難是個考場。

徐凱敏深知,疫魔猖獗,病毒橫行,正是需要自己衝到一線的時候。

縣委宣傳部人手少,包含借調的總共13人,除去駐村的、新聞宣傳的、輿情監控的、縣指揮部抽調的,就沒剩幾人,往往一個人頂幾個人用,排員值班相當困難。通常白班從早上8時到晚上19時,晚班從19時到次日早上8時,一個班往往是24小時。小區實行封閉管理39天,徐凱敏就堅持值班了29個白天和27個黑夜。測溫登記,入戶排查,上門包保,發放口罩,分送援助物資,張貼宣傳單……一天到晚累個不停。

卡點帳篷就設在鳳林路的公路邊,正扼守著出入路口。這是個不太安全的位置,每當防控車呼嘯而過,整個篷子就像河道中的一葉小舟,顛簸搖晃起來。前後左右確實找不到安營紮寨的地方。“雖然害怕,但絕不能打退堂鼓。”徐凱敏和一個同事搬來大石塊,將帳篷綁定。沒有警示牌,便將紅紙糊在撿來的木板上,豎在帳篷的外側。在帳篷裡,他一直提心吊膽,幾乎沒睡過一兩個小時的安穩覺。“最怕的是萬一車子撞過來,自己就成了烈士。”徐凱敏後來半調侃地說。

奮勇擔當,他為生命“守門”

頭兩天夜裡,卡點沒接上電,他就買來三個手電筒,掛在帳篷門口,輪番作夜間工作用燈。正是下著毛毛雨的陰冷天氣,到了晚上十點後,氣溫直逼零下,坐守在帳篷門口的徐凱敏面對刺骨寒風,凍得簌簌發抖。沒有取暖器,他就將棉被裹在身上,堅持著。有位好心的居民勸他:“晚上進出沒幾個人,就回家暖暖吧,免得把人凍壞了!”徐凱敏笑笑:“現在是特殊時期,沒有命令,不能離崗。”

2月15日晚上,雨雪交加,帳篷兜著水,有些漏,被子淋溼了;腳下也淌著水,鞋浸泡著。幸虧事先用石頭和木板將取暖器墊高了,徐凱敏一邊烤著被子,一邊哼著堅強的歌。下半夜,狂風大作,帳篷連同捆綁的石塊被推移出幾米開外,他嚇得連忙跑出帳篷,足足呆了十幾分鍾才吁了口氣。年紀輕輕的他,肯定沒見過這般困境和艱苦。一同值班的領導叫他先回家休息,他有些猶豫,但最後還是咬緊牙關:“領導不走,我更不能走。”

隨著零新增病例的天數增多,小區封閉管理的難度增大。一些長時間宅居的市民,總想出門轉轉,而且心情也比較煩躁。徐凱敏幾乎每天要好言好語地勸返一二十人,這其中當然少不了捱罵,有的甚至會粗暴威脅他。

2月25日,通山已連續8天零新增病例。晚上十一點多,一個男子急匆匆的想走出卡點,徐凱敏連忙喊住:“同志,有急事嗎?請出示通行證!”男子聲稱家裡沒煙了,已經好幾天沒吸菸了,去買包煙。“街上沒有店開門。”徐凱敏知道對方說謊,笑著勸他,“再說,你又沒通行證,我是不能放你的。”男子要徐凱敏通融下,徐凱敏不同意:“請支持我的工作!”男子突然翻臉,強行要過卡,徐凱敏和他的同事將他攔住。那人兇狠狠的:“明天我要來看看,要是有一個人出去,我就跟你沒完”。

作為一名防控員,徐凱敏理解他們的情緒,但更深知自己肩上的重任和使命,始終認真細緻、嚴格把控著小區每個人的出入關。

每次入戶排查,他要的任務最多,有時一天要上門近兩百戶,還要對69名武漢返鄉人員進行每天兩次體溫測量和登記。

“招之即來,來之能戰!”徐凱敏用實際的行動兌現了入黨時的承諾。

2月27日,社區又組織了一次大排查,要求對社區的所有人都進行信息登記。這已經是第四次了。

整個疫情防控期間,社區前後組織了五次大規模的入戶排查,每次排查對象有6個小區700餘戶,而且許多樓房依山而建。每次他要的任務最多,有時一天要上門近兩百戶,要爬200多層樓。

奮勇擔當,他為生命“守門”

這次排查與前幾次不同,相當於人口普查,每個人的信息資料都要登記,前幾次主要是對武漢及其他外地返鄉人員進行登記。

從早上八點開始,一家家敲門,一個個詢問,一筆筆登記。嘴巴講幹了,腳跑斷了,手寫累了,一直連軸轉,滿滿填了三十多張信息表。回到家,已是晚上十點多,腿像灌了鉛似的,臌脹痠痛,一下子癱在沙發上。可第二天上午十二點要報電子信息表,錄入的工作還在等著他。來不及休息,他大吼一聲,猛地坐到電腦前。鍵盤的聲音響到天亮,響到第二天中午,不眠不休工作37個小時,錄入1013人,終於準時完成了任務。

一段時間,人們對疫情十分恐慌,面對基數不清,來路不明的居民,入戶排查存在很大風險性。沒有手套,沒有防護服,近距離登記、測溫,都有被感染的危險。徐凱敏沒有退縮,總是站在前面。有次發現一個發熱人員,他連忙叫同事離遠點,自己拿著體溫槍,對著他的耳根、額頭、手腕多部位反覆測量。有的武漢返鄉人員對居家隔離政策有誤解,害怕集中隔離,隱瞞不報。徐凱敏經常要跑兩三次,才能弄準真實信息。

排查次數多了,一些居民有些厭煩,吃閉門羹是常有的事,發牢騷不說,有的甚至謾罵。但這阻止不了徐凱敏防控的步伐,除了排查,他每天要給69名包保對象測量兩次體溫。通過耐心的跟蹤服務,所有外地返鄉人員都如期取得了社區和醫院開具的健康證明。

每次送健康證明,徐凱敏都特別開心,辛苦終有收穫!

母親50歲生日,就在附近小區值班的他沒有回家,卻通過堅守和服務與小區居民建立了另一種親情。

患難與共,忠孝難全。

2月21日,徐凱敏母親50歲生日。每年媽媽生日,他都會買好蛋糕和鮮花,陪著一起吃個飯。這次媽媽也像往常一樣做了一桌子飯菜,但是他在母親生日的這天缺席,這是個半百生辰值得紀念的日子。

而這天,徐凱敏在忙什麼呢?

部里人員又抽走了,卡點就剩下他和兩名副部長。夜以繼日的值守,他不忍心離開。

奮勇擔當,他為生命“守門”

那天,徐凱敏不知接了多少電話。“同志,家裡沒口罩了。”“同志,家裡沒有煤氣了。“我家孩子有些咳嗽。“小徐,這個健康碼怎麼弄啊?”……徐凱敏或給他們提供信息,或上門提供服務,有求必應。

有一位不會弄健康碼的趙爺爺,住在時代家園,從武漢回家,家裡年輕人都不在身邊。徐凱敏趕到他家,從下載軟件,註冊,到錄入信息,手把手的教他成功申請了健康碼。後來幾天,徐凱敏還幾次上門教他堅持打卡。老人十分感動,逢人就誇,這年輕人不錯!

徐凱敏中午正吃著盒飯,看見一位老人提著兩大袋菜走過卡點。這位老人他熟悉,姓朱,八十多歲,住在山坡上,到家有裡把路,百來個石階。他連忙放上飯碗:“爺爺,我來提。”老人雖然精神矍鑠,但有些力不從心,放下菜袋:“你都幫我幾次了,我能提得動。”“你老人家的孩子都在防控一線,我送送你也是應該的。”徐凱敏一手拎起一個菜袋,又一次將老人送到家。

堅守和服務,讓許多居民同他熟絡起來,他體味到了另一種親情。有的摘幾把青菜送他,有的把牛奶麵包留給他,一些年輕還跟他約好待疫情過後一起打籃球。

部裡每個人都是滿負荷工作。徐凱敏在防控期間,也一身雙責,只要接到網信工作任務,徐凱敏都會擠出時間進行輿情監控,跟帖評論,處置反饋。

奮勇擔當,他為生命“守門”

在一個多月的日日夜夜裡,徐凱敏不忘初心,搶挑重擔,和他的領導同事們奮鬥在抗疫一線,全力守住了鳳林路片區的安全線。(特約記者 徐世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