斧聲燭影是真的嗎?

李煜說史


這個問題的主要目的應該是問趙光義有沒有弒兄。

我們先從“斧聲”說起。宋開寶九年(公元976年)十月壬午夜,太祖趙匡胤大病,召晉王趙光義議事,左右不得聞。

席間有人遙見燭光下光義時而離席,有遜避之狀,又聽見太祖引柱斧戳地,並大聲說:“好為之”。當夜,匡胤去逝。光義繼位。

後人多把“斧”理解為兵器斧頭,認為光義以斧頭砍殺親兄。這是很荒謬的。

但凡將帥要朝見皇帝,得在宮外就解下兵器,空手面聖。別說刀劍,斧頭這樣的兵器也是不允許帶進宮的。何況光義當晚是以晉王的身份進宮,身上是不應該有兵器的。

皇宮內,尤其是皇帝的書房、寢殿內,會常備一把斧頭?你說太祖匡胤是在御廚房召見光義的還差不多,那個地方為了整治食材,說不定有斧頭。

既然都沒有斧頭,也不可能帶斧頭進宮,那麼《宋史》記錄的“燭影斧聲”,“斧”從何來?

比較理智的解釋之一可能是玉斧。玉斧是上古時代的一種兵器,隨著時代的發展,它逐漸由兵器演變為一種禮器,代表著皇權。

且不說匡胤和光義之間是否發生了爭執,匡胤老人家動了手,就算動手,也就是朝對方扔玉斧。玉斧作為一種裝飾品,短則幾釐米,長則十幾釐米,個頭不大,拿來砸人都嫌累。

還有種解釋是,“柱斧”乃是“柱拂子”(拂塵)的誤稱,拂塵是有一根長杆子的,病重的匡胤難以起身,杵著拂塵戳地,費勁力氣囑咐光義“好為之”,這就說得通了。

把“斧聲燭影”認為是謀殺案的說法,最早出現在明朝末年,此時距離匡胤去世已經過去600多年了。

弒兄,而且弒的是皇兄,這種波瀾起伏的情節符合文人編故事的需要。加上皇位向來傳子不傳弟,這不符常理的皇權傳遞,給了後人極大的想象空間。

最後說一說,匡胤黃袍加身的時候,光義是在那一群臣子中間的。也就是說,此前他們共同作為周世宗的臣子時是經常同上戰場的,是有很深厚的感情的。後來宋朝皇權初建,光義輔助皇兄穩定政局,是起了很大作用的。

“金匱之盟”有一定的合理性,兩兄弟的母親杜太后擔心繼任皇帝的年紀太輕,被臣子奪權,讓匡胤傳位給光義,從一定程度上說得通,只是不太符合皇位傳子不傳弟的傳統罷了。

結論:斧聲有可能是假的,即使真是斧子,那也是個玉斧。如果不是玉斧,那就是柱拂子拂塵。光義弒兄的故事只能是傳說。


居山書屋


斧聲燭影又稱作燭影斧聲,是用來形容宋太祖趙匡胤去世當晚宮中發生的一些奇怪的現象,再結合當時由弟弟趙光義繼皇帝位這種不合常規的現象,後世的史學家對此表示疑惑的一種修辭,其與“瓜田李下”意思差不多,因為從最終受益的情況來看,即使不是趙光義做的也與他逃不了關係。

為什麼這麼說呢?我們來看一下事件發生的背景,當時是宋開寶九年十一月,趙匡胤已經當了十六年皇帝,今年剛好五十歲,雖然對於皇帝這一平均壽命才四十歲的職業來說趙匡胤不算年輕,但是年青時習武打下底子的趙匡胤身體一直不錯,首先趙匡胤一夜之間突然暴斃就讓大臣們十分懷疑。

其次就是趙二繼承皇位的合理性,歷史上不是沒有兄終弟及的規矩,但那種情況一般是國家不穩而沒有成年子嗣繼位,所謂“國無長君恐生憂患”,但是當時趙匡胤最大的兒子趙德昭已經成年,趙二兄終弟及的說法實在不能讓人信服,雖然他與趙普合謀編織了“金匱之盟”的謊言,但是實在是經不起推敲,因為事實勝於雄辯,趙二並沒有按照盟約將皇位傳給弟弟趙光美,反而是將他全家趕到了房縣。

最後則是趙光義登基之後的一系列作為,他先後逼死了趙匡胤的兩個兒子,然後又放逐了老三趙光美全家,而且他登基時已經是年底了,他楞是廢掉了趙匡胤的開寶年號,改元太平興國,一般歷史上這種新君登基就改元的是非常少見的,由此也可以看到趙二渴望證明自己,雖然他不是趙匡胤選定的繼承人,但是一樣會做得出色,然後悍然發動了雍熙北伐,然後就被啪啪打臉,屁股上都中了一箭趴在驢車上才逃回來。

他的所作所為連兒子趙元佐都看不過去了,後來直接被他逼瘋了,不得不改立趙恆為太子,結果太子受到民眾愛戴的歡呼聲趙二也吃醋,更不用說鳩殺李煜、錢俶等降臣了,反正從趙二的所作所為來看,他不是幹不了“燭影斧聲”這種事情的人。


飛凡看歷史


公元976年的十月十九夜,宋太祖趙匡胤病重召晉王趙光義議事。當時趙家兄弟二人身邊左右陪侍人員都被支開了,但在宮殿外邊有人看見宮內燭影搖動,彷彿看到趙光義離開座席避讓的動作,片刻後便聽到有斧子重重戳地的聲音。

也有記載說,當時趙匡胤是召自己的兒子趙德芳進宮議事,趙光義未被召見。趙匡胤病重,宋皇后派親信王繼恩去宣趙德芳。但是宋皇后這位親信王繼恩卻被趙光義收買了,當夜王繼恩並沒有去宣趙德芳而是直接去向趙光義透漏了消息。


趙光義得到消息後便徑直去了皇宮,沒等到通報趙光義就直接闖入了趙匡胤寢宮,之後便有了斧聲燭影事件。宋皇后當時見了趙光義,知道事情無法挽回,只得以對皇帝的稱呼之一官家乞求道:我們母子的性命都攥在官家手裡了。趙光義回答,放心,我們共享富貴。

那天晚上趙匡胤便因病去世了,第二天趙光義登上了宋朝皇帝的大位,是為宋太宗,並改元太平興國。這便是歷史上的斧聲燭影事件,根據這個事件,趙光義成了殺兄篡位之徒。不過這件事是存有爭議的。這便有了與之相對的金匱之盟。


所謂金匱之盟就是趙匡胤病重時,臨終前召趙普進宮記錄遺言。趙普勸趙匡胤傳位於其弟趙光義,因為這份遺書被藏在金匱中故而得名。

宋史對斧聲燭影的記載諱莫如深,只淡淡的記了句“癸丑夕,帝崩於萬歲殿,年五十,殯於殿西階。”不過《宋史紀事本末》就有了詳細的記載。

斧聲燭影藏在歷史的深處,恐怕除了當事人我們每個人都無法知道真相了。隔著一千多年歲月,我們今天只能猜測了。


不過根據後世的記載和推斷,趙光義篡位的可能性很大。畢竟這位親王跟著趙匡胤徵南闖北,無論是政治還是軍事都積累了不菲的財富,即使趙匡胤臨終時已經有了成年的兒子,但那時候趙光義卻尾大不掉成了趙匡胤傳位給自己兒子的最大阻礙,最終北宋皇權旁落趙光義。


貓爺歷史觀


斧聲燭影事件其實早在清代就已經有了明確的解讀,清代著名大學者紀曉嵐就曾經對斧聲燭影事件發表過自己的觀點和看法,紀曉嵐認為斧聲燭影事件純粹是後人曲解了原文的意思,而冤枉了趙光義。

先來說一下斧聲燭影事件不見於正史,在正史中沒有任何關於斧聲燭影事件的記錄,而且在明朝中期之前沒有任何官方記載或者學者認為趙光義有弒兄篡位的嫌疑。

在這我們要知道《宋史》是有蒙古人所撰寫,由當時的蒙古宰相脫脫主持編撰,如果在元朝時期哪怕野史有傳聞趙光義有弒兄嫌疑,那麼我相信蒙古人都不會放過這個抹黑北宋皇室的機會。

這就說明在元朝時期包括民間根本就沒有人質疑過趙光義即位的合法性和趙光義是否有弒兄篡位的問題。如果歷史上真有這件事或者哪怕在當時有這些傳聞,那麼蒙古人沒有必要為北宋皇室遮羞,他們甚至可以藉機大肆抨擊抹黑北宋皇室,穩固蒙元政權。

但是通過閱讀蒙古人編撰的《宋史》,我們發現在史書中關於趙匡胤之死記載很簡潔:

《宋史·太祖本紀》:癸丑夕,帝崩於萬歲殿,年五十,殯於殿西階。

而最早記錄斧聲燭影事件的書籍其實是一部民間學者編撰的野史,是明中期學者陳邦瞻所編撰的《宋史紀事本末》,在這部書中陳邦瞻詳細記錄了趙匡胤臨死前和死後的一些事蹟。

《宋史紀事本末》:冬十月,帝有疾。壬午夜,大雪,帝王召晉王光義,囑以後事。左右皆不得聞,但遙燭影下晉王時或離席,若有遜避之狀。既而上引柱斧戳地大聲謂晉王曰:好為之,俄爾帝崩時漏下四鼓矣,宋皇后見晉王愕然。連呼曰:“吾母子之命,皆託於官家。”晉王泣曰:“共保富貴,無憂也。”甲寅,晉王光義既皇帝位,改名炅。

斧聲燭影事件由此而誕生,其實我們仔細閱讀這段話可以發現,陳邦瞻也只是客觀陳述了趙匡胤臨死前和死後的一些事情,他並沒有明確指出趙光義有弒兄篡位的問題。

所以清代大學者紀曉嵐就這個問題曾經在《四庫全書》中詳細解讀了後世如何誤解了陳邦瞻的本意,而有了趙光義弒兄篡位的烏龍。

紀曉嵐主要認為斧聲燭影中的利器斧子完全是後世人的臆想,在明代以前書中所記述的柱斧並不是我們後人所理解的利器,它是一個寓意吉祥如意的小掛飾,是一種裝飾品,也可以用來鎮紙,它不具備任何殺傷力,趙匡胤不可能拿著這玩意去追砍趙光義。

所以斧聲燭影之中的利器都不存在,何談趙光義弒兄篡位。後人對趙光義有弒兄篡位嫌疑無非就是三點,一,趙匡胤長子趙德昭在趙匡胤死時已成年,趙匡胤為何不傳位給兒子;二,趙匡胤死後趙光義對寡嫂宋皇后非常刻薄不好;三,既然是兄終弟及,為什麼趙光義沒有傳位給弟弟趙廷美。

就這三點我們逐一來分析一下,就明白趙光義為什麼不存在弒兄的可能。

趙匡胤的長子趙德昭

趙匡胤是歷史上比較有作為的君主,他一生不好女色,後宮佳麗並不多,所以他的兒子也並不多。

趙匡胤有四個兒子,但是其中兩個夭折,長大成人的只有長子趙德昭和幼子趙德芳,在趙匡胤死的時候趙德昭已年滿二十五週歲,趙德芳年滿十七週歲,在那個時代都算是已經成人。這也是後人為什麼都在質疑趙光義繼位的合法性。

其實歷史上都在流傳趙光義即位合法性主要源於趙匡胤母親杜太后的金匱之盟,這裡面杜太后在臨死時和趙匡胤約定,趙匡胤如果大行,不要讓幼子繼承皇位,要傳位給弟弟趙光義,而趙光義再把位置傳給趙光美也就是趙廷美,最終趙廷美再傳位給趙德昭,避免幼子繼位,像後周柴榮傳位幼子柴宗訓被趙匡胤鑽了空子篡了皇位,所以杜太后是吸取了後周柴榮的教訓,怕趙氏江山丟在幼子手裡。

關於金匱之盟的真偽不在咱們這個話題討論範圍內,但是從趙匡胤後來做法看,他確實認可母親杜太后的說法,在這要先說明一點,杜太后死於北宋建國第二年,當時趙匡胤長子趙德昭不過七八歲,要知道趙匡胤所處的時代是五代十國末期,天下並未大定。

在五代十國時期,皇帝就跟不要錢似的一波換一波,五代十國的皇帝平均壽命不過三十六歲,在之前後周世宗柴榮在三十九歲的壯年就去世了,而趙匡胤本是柴榮的愛將,追隨柴榮多年,年紀沒比柴榮小太多,杜太后臨死時趙匡胤已經三十五週歲,杜太后也怕兒子趙匡胤步柴榮後塵,如果趙匡胤早逝,那麼幼子繼位勢必江山會淪落到別人手裡,所以杜太后希望如果趙匡胤真要大行的話,把位置先讓給弟弟,再由弟弟傳回給他兒子,這樣做也是為了孫子趙德昭好,畢竟當時處在亂世,當皇帝其實反是一個高危職業。

不管金匱之盟的真假,但是從史書記載來看,後來趙匡胤確實是按照兄終弟及的說法去做的,因為趙匡胤生前沒有給他的兩個兒子封王,也就是趙德昭和趙德芳在趙匡胤活著的時候並沒有封王,連幼弟趙廷美都沒有封王,宋朝皇室之中只有趙光義一人被封為晉王。

在這裡要說一下五代十國由於處於亂世之中,所以很多的皇帝都沒有明確立太子,五代十國時期的皇位繼承人標配一般都是王爵+首都府尹,如果皇帝的哪個親戚有了這兩樣官爵就說明這個人就是皇位繼承人了。

趙匡胤之前的後周就是如此,後周太祖郭威沒有子嗣,所以他把位置傳給了外甥後周世宗柴榮,而柴榮接位前郭威就是先封柴榮為晉王+開封府尹的官爵,而北宋承襲自後周,所以基本制度都是沿襲了後周的做法。

在趙匡胤還是壯年之時,也就是杜太后剛死不久,趙匡胤就封趙光義為晉王+開封府尹,這就是說趙匡胤明確選擇了弟弟趙光義為繼承人,這是朝廷上下文武百官都明白的事情。

趙光義繼位之初也是嚴格執行哥哥的兄終弟及的規則,趙光義即位後第一件事就是封幼弟趙廷美為齊王+開封府尹,封侄子趙德昭為武功郡王兼太尉,可以說趙德昭在叔叔即位後才正式有了郡王爵位,在趙光義時代,趙德昭是兩位叔叔之下,萬人之上的地位,比在父親趙匡胤在位時掛虛職強多了。

趙德昭後來跟隨趙光義北伐幽州,在這期間發生了一件不太愉快的事情,北伐期間某夜趙光義的御營與大軍分開了,不知所蹤,群臣都很慌亂,認為趙光義遭遇不測,但是軍中又不能無主,所以群臣建議趙德昭在軍中繼位,繼續率軍北伐。結果第二天天亮,趙光義有驚無險的平安歸來,知道這件事以後非常生氣。

後來北伐幽州失利,趙光義抑鬱而歸,趙光義心裡不高興就沒有封賞之前太原大捷的將士,趙德昭為了這件事就進宮去與趙光義爭論,趙光義在盛怒之下說出了“等將來你做皇帝再封賞他們不遲。”這一句話就把膽小的趙德昭嚇到了,趙德昭從皇宮出來以後,回家就自盡了。

趙光義萬沒想到一句話送了侄子的姓名,懊惱萬分,後來趙光義抱著趙德昭的屍身哭了一天一夜,後悔自己口不擇言害死了侄子。

所以從這些史料記載來看,趙匡胤的兒子在趙匡胤活著時根本沒有繼承權,趙匡胤在世時指定繼承人就是趙光義。至於趙德昭之死是不是趙光義故意為之,那就沒人能說的準了。

刻薄對待寡嫂

趙光義在歷史上是出了名對待寡嫂宋皇后非常不好的,所以很多人也根據這些猜測趙光義是否存在弒兄嫌疑,跟刻薄對待嫂子宋皇后有關係。

其實這個問題在史書上有明確解答,宋皇后是趙匡胤第三位妻子,之前趙匡胤的兩位妻子都早已病逝,所以新納了宋皇后為妻。

這位宋皇后沒有和趙匡胤生下兒女,但是趙匡胤的幼子趙德芳卻是自幼由送皇后撫養長大,宋皇后在得知趙匡胤去世的消息後,她第一時間沒有召趙光義進宮,也沒有召長子趙德昭進宮,而是假傳趙匡胤旨意派太監王繼恩召幼子趙德芳進宮,這說明了宋皇后想跳過小叔子趙光義和與自己感情淡薄的長子趙德昭,想讓自己撫養長大的幼子趙德芳繼位。

幸虧王繼恩忠於趙匡胤,及時召趙光義入宮穩定了局勢,同時王繼恩和太醫程德玄力證趙匡胤遺旨就是召晉王趙光義入宮傳承大位,所以趙光義才能順利繼位,否則宋皇后硬要從中插一腳,篡改趙匡胤的遺旨,那麼趙光義繼位會比較麻煩了。

因此《宋史紀事本末》中宋皇后才會在見到趙光義入宮後說出

“吾母子之命,皆託於官家。”在那個時代官家一般指皇帝,宋皇后當時的意思就是認栽了,希望趙光義不要追究她的問題,她和幼子趙德芳的性命全交在趙光義手裡了。

宋皇后這種只顧私利置國家大業於不顧的行為讓趙光義很生氣,她不想小叔子繼位可以理解,但是她居然還要跳過長子立幼子繼位,這是讓趙光義最不能諒解的地方,廢長立幼的行為一旦做出來勢必會引起政局動盪不安,置北宋基業於不顧,所以趙光義對嫂子宋皇后怨氣很大,因此即位後對宋皇后很是不好,刻薄對待宋皇后。

再說一下趙匡胤的幼子趙德芳,他就是民間戲曲中傳說的八賢王,但是趙德芳生前沒有封王,趙德芳是英年早逝,在二十歲的時候就因病去世了,這個在歷史上是沒有可質疑的,趙德芳之死純粹是短命因病去世,趙德芳死在趙德昭之後,本來趙德昭去世趙光義就很傷心,他想把趙德芳培養成繼承人,結果還沒來及培養,趙德芳就因病去世了,趙光義為了侄子去世罷朝五日,為趙德芳舉行了風光大葬,追封為秦王。

北宋歷史上的皇帝都是趙光義一脈,但是到了南宋,由於宋高宗趙構沒有子嗣,所以除了宋高宗趙構以外,南宋的歷代皇帝都是趙匡胤幼子趙德芳的後代,至南宋時皇位才又傳回了趙匡胤後人手中。

兄終弟及那麼趙廷美為什麼沒當皇帝

既然趙匡胤傳下了兄終弟及的說法,那麼幼弟趙廷美為何沒有當皇帝,趙光義為什麼把皇位傳給了自己的兒子宋真宗趙德昌也就是趙恆。

其實趙廷美也死在了趙光義前面,所以即不成位了。歷史上都傳言趙廷美是被趙光義迫害致死,至於真相如何咱們就不去探討了,關於趙廷美的事件,在史書上來看,他屬於咎由自取。

趙廷美和哥哥趙光義鬧翻的導火索在於南唐後主李煜,趙廷美與投降之後李煜結為知己好友,每天推杯換盞探討詩詞歌賦,但是趙光義卻容不下這個投降之君李煜,可是有什麼理由能讓李煜快點死掉呢?

於是趙光義把主意打到了弟弟趙廷美身上,他知道趙廷美與李煜交情深厚,經常一起喝酒暢談文學,所以他利用弟弟趙廷美和李煜深厚的友誼,騙趙廷美把牽機藥帶給李煜服食下去,之後趙廷美和李煜喝酒暢談,牽機藥在酒精作用下揮發,李煜當著趙廷美的面就這麼被毒死了。

本來趙廷美雖然是一人之下萬人之上,但是實際趙光義控制慾很強,其實趙廷美一直處在哥哥趙光義控制之下,所以趙廷美雖然是趙光義名義上的繼承人,但是無時無刻不被哥哥趙光義控制著。

外加哥哥利用自己毒死了知己好友李煜,讓趙廷美徹底爆發了,他想擺脫哥哥的控制,那就只有提前繼位,真正當了皇帝才不被趙光義所控制,因此趙廷美陰謀勾結兵部尚書盧多遜準備篡位。

結果就是事情還沒成形就已敗露,趙廷美被廢除王位,流放房州,從皇位繼承人變成了流放偏遠地區的庶人,可以想象趙廷美落差有多大,所以流放房州沒多久趙廷美就抑鬱而亡,根本沒等哥哥派人整死他,他自己就先抑鬱死了。

所以到最後趙德昭死了,趙德芳死了,趙廷美也死了,那趙光義不把皇位傳給趙恆傳給誰?

寫在最後

因此紀曉嵐在《四庫全書》中就明確發表了自己的觀點,他認為趙光義的斧聲燭影弒兄篡位之說純屬後人臆想,紀曉嵐同時期的清代學者戴震等人也都非常贊同紀曉嵐的說法,認為斧聲燭影事件純粹為後人誤會所致。

紀曉嵐評論斧聲燭影事件:“《續錄》中‘太宗即位’一條,李燾引入 《長編》,啟千古之論端,程敏政《宋紀受終考》,詆之尤力。然觀其始末,並無指斥逆節之事,特後人誤會其詞,致生疑竇,是非作者本意,未可以為是書病也。”

斧聲燭影確實是後人臆測,但是趙光義繼位後的所作所為,確實不得不讓大家猜測他是否有弒兄嫌疑,而他是不是故意想打亂兄終弟及的規則,那就不是誰能說的清楚得了。

但是可以肯定斧聲燭影的弒兄篡位之說是子虛烏有,至於趙光義想不想繼續執行兄終弟及的規則,那就不好說了,畢竟趙德昭的死和趙廷美失位太過於巧合,不過也能理解趙光義,畢竟人不為己天誅地滅,面對皇權的誘惑,誰都想讓自己的子孫富貴綿長。


小島知風


斧聲燭影描述的是宋太祖趙匡胤和弟弟趙光義夜晚飲酒談話毒害趙匡胤引出來的一段歷史,我認為這段歷史不能用真與假來判定,因為我們今天瞭解到的歷史已經是第二視角或者是第三視角了,而歷史的真相隨著時間的推移和事情本身發生時就具有隱秘性已經不可能完全真實了,根據史料描述,我認為斧聲燭影這個歷史事件可能性是非常大的。那晚只有趙匡胤和趙光義二人在房中飲酒敘話,而趙匡胤恰恰就死於那晚,而史料記載他唯一說的話是‘好為之’,為什麼只有這句話被史料記載下來呢,說明這句話發出的聲音是高於其他談話聲音的,與此同時,史料記載從窗戶影能夠看到趙光義有起身退卻推讓的舉動,這段歷史場景我大膽判斷趙匡胤早知道趙光義意圖,所以那一晚召見趙光義,表面看是飲酒敘話,實際就是要質問他一些事情,而趙光義也非常清楚,這一次對話是九死一生的,而談話結果都如趙匡胤所料屬實,所以百感交集的趙匡胤拿著柱斧,起身用力地敲著雪地憤怒的說出了‘好為之’,一個帝王和自己的弟弟飲酒談話,如果不是有意想不到的事情發生,絕不可能大聲說好為之這句話,而趙匡胤沒有防備的飲下了毒酒,趙光義善用毒薨人在歷史上也是有名的,南唐後主李煜,孟昶,錢椒都是趙光義採用這種方式加害的。另一方面趙匡胤死後,皇后馬上派太監王繼恩去通知趙德芳回來主持大局,而這個王繼恩卻直接去稟告了趙光義,這也恰恰說明事情早有計劃,王繼恩早已被收買,這個奪權的陰謀不是一天兩天的事了,趙光義用慢性毒藥毒死趙匡胤可能性很大,斧聲燭影這段歷史基本是真實的。



伍年蟬尋南走北


首先,很高興能回答你這個問題。

斧聲燭影在歷史上一直是一樁懸案。總的來說,就兩種說法。一是趙光義害了他哥篡位。二是趙光義合法繼承皇位。

我的答案呢,傾向趙光義沒有篡位。

下面我可以根據史實分析一下。

(1)金匱之盟

關於金匱之盟,歷史上是這麼描寫的,杜太后臨死之前,當著趙匡胤、趙光義、趙普的面,對趙匡胤說:“汝百年之後,當傳位於光義,光義傳於光美,光美傳於德昭。”其中德昭才是趙匡胤的兒子,光義、光美都是兄弟。

電視劇,趙匡胤形象

有的人,會說,這是趙光義和趙普後來為繼位做皇帝,篡改的歷史。

其實,仔細分析一下宋立國之前,五代十國皇位更迭快速的背景,某種意義上來說,在趙匡胤死後,由趙光義接班是最穩妥的。

宋立國,不正是“陳橋兵變,黃袍加身麼”?

萬一趙匡胤的兒子,上位了,被架空了。他老趙家的辛苦不就白費了?

(2)斧聲燭影之謎

在野史中,趙光義和趙匡胤是在宮中發生了衝突。有人遠遠地看見,他二人在殿內燭光的襯托下,一人躲避,一人拿著斧子砍。

在司馬光《資治通鑑》的記載下,不存在趙光義篡位的事實。我們

都知道司馬光這個人比較嚴謹。

可能有人會說,司馬光吃老宋家的,不敢寫。

其實,封建王朝都有一個制度,那就是皇宮內,除了皇帝和未長大的皇子,任何其他人不可留宿。

根據此,我們可以推測野史編的是不是有點假?難不成,真如他們所說,趙匡胤心裡鬱悶,叫開宮門的人,出去把弟弟喊來,二人聊聊天。聊著聊著,翻臉了,接著趙光義殺了他哥,然後跟個沒事人似的回家了。

電視劇,趙光義形象

(3)收買王繼恩一說

在陰謀論中,有人說宋皇后的親信王繼恩,被趙光義收買了。

理由是這樣的,宋皇后眼見趙匡胤病重,叫王繼恩去喊趙德芳來議事。沒想到卻把趙光義給叫來了。

這確實是個疑點。不過我們可以從史書上,留下的蛛絲馬跡去分析。

當時,王繼恩去趙光義府上時,趙光義聽到消息是大驚失措的,同時他也不敢輕信。

畢竟,大晚上,閒的沒事出入禁宮,是殺頭的大罪的。萬一趙光義以為有人要陰他呢?

至於宋皇后,見

趙光義來了,直接喊官家,那就太扯了。一個皇后,怎麼地也得有點氣勢,你可以說她見風使舵,可有誰敢說趙光義來了就能坐上皇位?

另外北宋滅亡後,南宋高宗選擇繼承人的時候,選了宋太祖趙匡胤的血脈。有人說,是趙構夢見趙匡胤託夢罵了他一頓,說只有皇位歸於他家血脈,宋朝才有救。

這件事,也刺激了,說趙光義篡位的說法。

電視劇,趙構形象

總結

宋立國之初,趙匡胤的暴斃,確實讓很多人措手不及。由於趙家害怕大權旁落,趙光義上了位。畢竟有五代十國血淋淋的歷史在眼前。

我們都知道,歷史都不全是真的。但如果趙光義真的篡位了。有些記載的蛛絲馬跡,是怎麼掩蓋都掩蓋不了的。

所以,綜上所述,我認為趙光義是沒有篡位的。斧聲燭影不是真的。


郭思秦


斧聲燭影 千古之謎

關於宋太祖趙匡胤的死,《宋史·太祖本紀》上只說了兩句話:一句是“帝崩於萬歲殿,年五十”;一句是“受命於杜太后,傳位於太宗。”杜太后是他的母親,光義是他的同母兄弟。兄死弟“及”(繼位),倒也不是沒有先例,然而私家著作卻繪聲繪色,議論紛紛。

司馬光《涑水紀聞》裡這樣說:太祖去世的時候,已經四鼓。宋皇后叫內侍都知王繼恩把皇子德芳叫來,王繼思考慮到太祖早就打算傳位於晉王光義。就直接去找光義,光義大驚,猶豫不決,王繼恩說:“再猶豫,皇位就是別人的了!”

於是兩人一道踏著積雪步行到宮門,宋後問:

“是德芳來了嗎?”

王繼恩說:“晉王來了。”

宋後看見晉王,說不出的驚詫,後來突然醒悟過來,淚流滿面地對光義說:“官家,我母子的性命,都託付給你了。”

官家,是宋朝宮廷內對皇帝的稱呼。

晉王也流著眼淚說:“我們共保富貴,你不要擔心。”

真實性到底如何我們只能從史書中的隻言片語去細細品味了


靝埊0


宋太祖趙匡胤,這個膚色可以跟包公PK一下的男人,是中國歷史上最出名的幾個皇帝之一——按毛主席的排序,秦皇漢武,唐宗宋祖,宋太祖可以被列入中國古代最出名的四個皇帝之一。

關於他的故事,想必大家也都有一定的瞭解。宋太祖的功業相比於另外的三位,實在是差了一些。但宋太祖畢竟也是結束了五代十國時代的人,生前滅了南平、南唐、荊南、後蜀、南漢等諸多割據政權。按軍事才能和武功的話,宋太祖相比其他幾位並不遜色。如果宋太祖也可以活到另外三位皇帝的歲數(或者說當那麼多年皇帝,比如漢武帝就幹了將近五十年),大宋王朝的武功究竟要發展到什麼程度也很難說。

但這一切的前提是——如果沒有離奇的死亡的話。

我們這篇文章,不討論宋太祖趙匡胤的人生,只討論這場中國歷史上最有名的懸案,“燭影斧聲”之謎。

一:事件

關於宋太祖這樣一個重要歷史人物的死,《宋史》上的記錄只有一句:“癸丑夕,帝崩於萬歲殿,年五十,殯於殿西階。”,僅此一句。對於死亡原因,交代後事,政權交割,什麼都沒說。歷史在此之前一直很正常,宋太祖還在大展宏圖,準備下一步的軍事行動,然後突然駕崩。彷彿一首歌正唱到了高潮就被人切歌了。

宋太祖趙匡胤,駕崩於976年,享年

五十歲。

太詭異了。

關於趙匡胤這個人,總體而言,他是個相當不錯的人,人品尚佳,而且在皇帝裡面尤其是開國皇帝裡,趙匡胤算是相當善良的,他對於殺戮十分克制。由於臉黑,整個人是一種萌萌噠的形象。說來諷刺,相比於和尚出身的朱元璋和鄉鎮幹部出身的劉邦,出身行伍的職業軍官趙匡胤反倒是殺人最少的。

而對於他的死,也是最令人費解的。

趙匡胤享年五十歲,您可能覺得,古代人嘛,人均壽命短,劉備遺書裡說“人到五十不稱夭壽”,五十歲也不算啥。但其實對趙匡胤來說,這句話是絕對不靠譜的。因為趙匡胤的身份除了皇帝之外,還有別的身份——武術家,養生家。

在柴周政權裡,趙匡胤是一等一的猛將,是柴榮的股肱大將,趙匡胤出生于軍官世家,跟隨柴榮南征北討,身先士卒勇猛無比,因此得到柴榮的垂青,也就獲得了那個著名的官職——殿前都點檢。和趙匡胤同時代的人有各種各樣的描述,但都指出了一個共同的事實:趙匡胤體格健壯,武功高強(行為粗魯,動輒動手打人)。

除了武功高強之外,當了皇帝的趙匡胤也並沒有放鬆身體鍛鍊。歷史記載,趙匡胤一直注重養生,尤其是鍛鍊身體。他發明了一套馬路武功“太祖長拳”,類似於華佗的五戲,推廣到民間幫助大家鍛鍊身體,類似於廣播體操,人人會打。而趙匡胤本人多年來也是無病無災,聲若洪鐘,相比中國歷史上很多藥罐子皇帝,趙匡胤的身體好的不要不要的(臉黑的男孩運氣不會太差)。

而且在突然駕崩之前,趙匡胤也絲毫沒有生病的跡象,他上朝時依然談笑自若,依然在規劃著帝國的未來,,他甚至連太子都沒立,完全沒有要交代後事的樣子。

二:第一種解釋

關於宋太祖之死,正史死活就一部《宋史》,就僅僅只有一句話的記錄,無論如何沒有其他的說法了。不過好在對於這場離奇的駕崩,當時的人眾說紛紜,說法眾多,其中最值得采信的,有三種。

這三種說法,都將矛盾指向了一個人——晉王趙光義。
趙光義,也就是後來的宋太宗,雖然與趙匡胤是同父同母的親哥倆,但明顯臉要白了許多,這也許跟他不是武將有關。關於他的評論我們先不講,只要知道,晉王趙光義,是當時大宋權力最大的幾個人之一,是皇帝的親弟弟,開封府尹(首都的第一軍政長官)就得了。

第一種說法的記錄者並非史學家,而是一個和尚:文瑩和尚。

文瑩和尚並不是太祖時期的人,而是宋仁宗時期的人,是荊州某寺的住持。不過這個文瑩和尚雖然是個和尚,卻一點不想出家,他像那些氣功大師一樣,交際極廣,黑白兩道什麼人都認識,三教九流什麼消息都在他這裡彙總,因此這個和尚懂的非常多。

懂的很多的文瑩和尚,記載了開寶九年十月十九日這天發生的事。

話說趙匡胤在當皇帝以前,與一個道士關係很好。這個道士有點水平,在趙匡胤當將軍的時候,對他說你將來是要當皇帝的人,等你當了皇帝以後不要忘了我。趙匡胤當時還是後周的臣子,嚇得趕緊和這個道士斷交了。

結果後來趙匡胤果然當了皇帝,碰巧又碰到了這個半仙,趙匡胤大喜過望,說你算的太準了,這個道士也很謙虛。趙匡胤把他請進宮裡,問了他一個關鍵的問題——我還能活多久?

這就說明趙匡胤同志是一個脫離了低級趣味的同志,他沒有追求長生不老藥之類的玩意,而是知道自己的壽命有終。

半仙聽了這個話,掐指一算,說到:“陛下,貧道剛才算了一下,如果今年(開寶九年)十月二十日夜裡天氣晴朗,您的壽命就還有一紀(十二年或者三十年),反之,如果天陰的看不到星星了,你就抓緊交代後事吧”。

這個回答讓趙匡胤不置可否,也沒法說是開心還是難過,他只能等到十月二十日見分曉了。等到十月二十日夜,趙匡胤登高望遠,他看到——

他看到萬里無雲,繁星點點。趙匡胤心裡十分高興,準備回宮。結果就在趙匡胤正準備返程的時候,瞬間陰風大作,暴雪驟起。

趙匡胤的內心是崩潰的,立刻傳旨,急召晉王趙光義入宮。他要和趙光義好好喝一頓酒,至於喝酒的目的是為了道別還是為了禪讓,我們不得而知。只知道趙匡胤驅趕了所有的侍衛宮女,太監們只能從遠處遙望,不得靠近。

後來,根據宮人的描述,人們看到宋太祖和趙光義推推搡搡,似乎讓弟弟接受什麼東西,但趙光義一直不幹,一直在避讓。

再後來,哥倆喝酒一直喝到了午夜,等到他們到殿外醒酒的時候,殿外的積雪已經好幾尺了。此時,趙匡胤對著這些積雪,用柱斧(這個是什麼東西我們後面說)戳著雪,回頭對趙光義說:“好做,好做”,然後哥倆就回屋睡覺了。

當晚趙匡胤命令晉王留宿宮中,蠟燭滅後,宮人們聽到趙匡胤鼾聲如雷,第二天凌晨,宋太祖駕崩。早上,趙光義登上朝堂,宣讀太祖遺詔,登基稱帝。

後來近臣收斂太祖遺體,發現太祖屍體晶瑩剔透,就像剛洗完澡一樣(玉色晶瑩如出湯沐)。

這就是“燭影斧聲”的最初版本,記載於文瑩和尚的筆記《湘山野錄續錄》裡。在這本書中,文瑩和尚記載了一大堆的宮闈秘史,將相家事。但由於這個和尚交際廣泛,跟很多高官關係都很鐵,所以這本書雖是野史,卻也可信,這段記載,就成為了之後太祖之死的原始版本。

在這個版本里,沒有衝突,沒有流血,貌似完全是太祖陽壽已盡,自然死亡。


燃先生


歷史之所以稱之為歷史,那是因為他已成為歷史。考究歷史向來就跟答辯一樣,始終都有正方和反方,你永遠成不了見證人,不必過細在意是否存在。不管他是否存在,終究改變不了大宋朝經濟繁榮的事實,也改變不了“大宋”的重文輕武、軍事薄弱的真相。只能這樣說,如果你堅持認為有斧聲燭影,那你可能計謀情節,不是壞事。如果你堅信那是子虛烏有,那我也相信你淳樸善良。


叄斤貳兩


我相信這是真的,在趙匡胤死前一晚趙光義被召進皇宮陪趙匡胤喝酒,第二天趙匡胤死後趙光義成為第一個進入皇宮的人,傳令的王繼恩並沒有去找趙德芳而是徑直去了趙光義的府上。趙光義即位。

後來趙德昭為將士請功時被懷疑,自殺,趙德芳因為吃肥肉而死,趙匡胤的皇后死後沒有按禮致下葬,趙匡胤死於開寶九年,趙光義即位後就在開寶九年改掉了年號,即位多年後更是出來了金匱之盟,闡述趙光義即位的合法性。種種跡象不得不讓人有所猜疑,為什麼會出現上述情況呢,個人淺見純屬做賊心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