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歷史上走近諾貝爾獎的第一人,“國士無雙”武連德


中國歷史上走近諾貝爾獎的第一人,“國士無雙”武連德

現代醫學

隨著現代醫學的誕生以及逐步專業化、科學化,人類的生存條件也隨之改善。歷經200多年的發展,如今的醫療水平早已今非昔比,。許多曾經令人聞風喪膽的傳染病已經得到有效控制,有些已經在地球上絕跡。但在此之前的千百年間,世界各國都曾被瘟疫的陰影深深籠罩著。


中國歷史上走近諾貝爾獎的第一人,“國士無雙”武連德

中世紀黑死病

鼠疫,就曾是人類歷史上讓人聞風喪膽的傳染病之一,在人類史書的記載中,鼠疫曾多次大規模爆發。其中規模最大的一次就是中世紀時歐洲的黑死病,1347年至1353年間,造成歐洲三分之一的人口死亡,總人數高達兩千五百萬。中國古代也曾多次出現鼠疫大流行,其中明末的鼠疫大流行,甚至對明朝滅亡也有脫不開的影響。

中國歷史上走近諾貝爾獎的第一人,“國士無雙”武連德

武連德

近代時期,發生了一場規模龐大的鼠疫。在這場無硝煙的戰爭中,有這麼一個人,他在疫情上發揮的作用是無法被人遺忘的,他就是武連德。武連德字星聯,祖籍廣東新寧,父親是在馬來西亞開設金店的僑商。所以武連德在1879年3月10日出生於馬來西亞。雖然出生成長都在外國,但卻無法改變它身上流著的是中華熱血。事實上,少年時期的武連德就是我們常說的別人家的孩子:聰明好學,成績優異。

1896年,他考取了英國女皇獎學金,在劍橋大學伊曼紐學院學醫,開始了懸壺濟世的人生旅途。

1899年,勤奮刻苦的武連德順利畢業,獲得劍橋大學醫學學士學位,並考取聖瑪麗醫學獎學金,得以入院實習三年,成為聖瑪麗醫院的第一個中國人。

1902年,武連德得到母校資助的研究獎金,先後在英國利物浦熱帶病學院、德國哈勒大學衛生學院及法國巴斯德研究所進修與研究。

1903年,他通過劍橋大學博士考試,取得醫學博士學位後,在吉隆坡醫學研究院從事熱帶病研究。

1904年底,他回到檳榔嶼開設私人診所,並積極參加華僑社會服務。他的領導才能與愛國熱情在這時開始展現。

1907年,當時的中國還處在腐朽的清政府統治時期,武連德接受直隸總督袁世凱的邀請,回國擔任天津陸軍軍醫學堂副監督。他平時梁啟超、辜鴻銘、嚴復、胡適等人交往頻繁,和這些人的交往,讓他對中國古典文化有了深刻的瞭解,祖國曆史和中醫學深深吸引著他,為日後和王吉民合作撰寫《中國醫史》埋下了伏筆(該書於1932年出版,並再版多次,成為早期介紹中國傳統醫學的英文著作,深受國外醫學家的重視。)


中國歷史上走近諾貝爾獎的第一人,“國士無雙”武連德

東北鼠疫

1910年12月,東北爆發了大規模鼠疫,疫情蔓延迅速,數日間,吉林、黑龍江兩省死亡人數達三萬人,一時間人心惶惶。當時清政府已經搖搖欲墜,無專設的防疫機構,也沒有這方面的經驗。沙俄、日本以保護僑民為由,要求獨攬防疫工作,趁機牟利,並派兵要挾。

在此情形下,武連德臨危受命,成為東三省防疫全權總醫官。與以往世界鼠疫發生的情況不同,這是一種可以通過人與人之間飛沫傳播的新型鼠疫,就連德國醫學家都對此束手無策。此時,武連德的進入宛如一個救世主降臨。


中國歷史上走近諾貝爾獎的第一人,“國士無雙”武連德

鼠疫防疫會

1911年1月,武連德在哈爾濱建立了第一個鼠疫研究所,並出任所長。他冒著被感染的風險深入疫區調查研究,追蹤流行經絡,逐漸找到了這次鼠疫的特點。他將這一次的鼠疫命名為“肺鼠疫”,並針對疫情特點採取一系列措施。如:加強鐵路控制、交通隔離、火化鼠疫患者屍體、建立醫院收容等等。值得一提的是,為阻斷飛沫傳播,他還發明瞭一種雙層紗布的口罩,用兩層紗布內置一塊吸水藥。他用了不到四個月的時間,便將這一次震驚中外的“肺鼠疫”疫情徹底消滅,武連德一時間被國內外譽為防疫科學的權威。他也因此次傑出成就,被提名為1935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候選人,成為了中國第一個被提名諾貝爾獎的人。

1911年4月,憂國憂民的武連德主持召開了萬國鼠疫研究會議,與會國包括中國、日本、英國、美國、俄國等十一個國家。

辛亥革命後,南京臨時政府在哈爾濱設立東三省防疫事務總管理處,武連德任處長。他奔走海關,遊說當局籌集資金充實設備、招聘專家、銳意經營。使東三省防疫事務總管理處,成為當時頗具規模與實力的防疫機構。

到1918年,北洋政府在北京設中央防疫處,武連德任處長。一向被忽略的防禦工作,被作為國家的一項事業而重視起來,形成了中國防疫事業的雛形。

然而,武連德與疾病戰鬥的腳步並沒有因這些豐功偉績而停歇。他於1915年組建成立了中華醫學會。於1918年創建北京中央醫院,今北京醫科大學人民醫院分院擔任首任院長。1922年,受奉天督軍張作霖委託,他在瀋陽創建東北陸軍總醫院。中國人民解放軍202醫院,醫院也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所大型社區醫院。


中國歷史上走近諾貝爾獎的第一人,“國士無雙”武連德

哈爾濱醫科大學

1926年,為培養更多的醫學人才,補充東三省醫療人員缺口,他多方籌措組織創辦的哈爾濱醫學專門學校——哈爾濱醫科大學前身,並任第一任校長。他不斷的在為中國醫學事業而奮鬥著。他就是一座燈塔,指引著中國現代醫學的前進步伐。

1931年918事變之後,擁有一腔愛國熱血的武連德,堅決反對與日本合作,憤然出走,甚至被日軍屋為間諜居留,在瀋陽多方輾轉才得以脫身去往上海。在上海期間,武連德也沒有停止防疫檢疫,報效祖國的工作。

直到1937年,七七事變,抗日戰爭全面展開,武連德才被迫離開上海,前去馬來西亞。當地顯貴多次勸說他出任政府職務。他都以年邁為由,謝絕了。

1960年1月21日,武連德在馬來西亞的檳榔嶼逝世,享年82歲。

武連德雖然在國外出生瘦小,但他有著炎黃子孫強烈的民族自尊心和赤誠的愛國之心。從1907年到1937年的三十年間,他為中國現代醫學的建設做出了無與倫比的貢獻,是他強烈的愛國情懷和組織才能,才使得我國的現代醫學事業在那樣艱苦卓絕的環境下頑強發展。

中國歷史上走近諾貝爾獎的第一人,“國士無雙”武連德

梁啟超

梁啟超在回顧晚清到民國50年曆史時,曾發出這樣的感慨:“科學輸入垂五十年,國中能以學者資格與世界相見者,伍星聯(伍連德字)博土一人而已”。而武連德自己也在自傳中寫道:““我曾將大半生奉獻給古老的中國,從清朝末年到民國建立,直到國民黨統治崩潰,往事在我腦海裡記憶猶新。新中國政府的成立,使這個偉大的國家永遠幸福繁榮……””


中國歷史上走近諾貝爾獎的第一人,“國士無雙”武連德

加油,中國

如今,新型冠狀病毒肺炎來勢洶洶,無數的醫護工作者們奮戰在抗擊疫情的最前沿,用他們的血肉之軀為億萬百姓築起了一道堅實的醫學長城。正如武連德當年抗擊鼠疫一樣,一代的中國醫學人薪火相傳,將一腔愛國熱情全部投入到阻擊疫情的戰鬥中。相信,在所有人的努力之下,一定會雨過天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