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毒為什麼不像細菌那樣容易被殺死?

自立124


大家好,我是醫療工作者張,是一名執業醫師,可以為大家普及一下健康知識,若想了解更多,請關注我!

由於新冠肺炎疫情的入侵,大家都開始多多少少關注了一些關於健康、醫學方面的小知識。新冠疫情雖然在我國已經得到了一定的控制,但是又在國外掀起了一番熱潮。我們都知道新冠肺炎是由新冠病毒引起的,許多人不禁想問為什麼病毒比起細菌厲害的多,這麼難被殺死,而且大部分都傳染流行病都是病毒導致的,究竟為什麼呢?

我們先看簡單瞭解一下病毒和細菌

病毒 病毒是一種非細胞生命形態,換句話說就是病毒都不算個完整意義上的生物。它由一個核酸(DNA或者RNA)長鏈和蛋白質外殼構成,病毒不能獨立生存,必須生活在其他生物的細胞內,一旦離開活細胞殼就不表現任何生命活動跡象。當它進入宿主細胞後,它就可以利用細胞中的物質和能量完成生命活動,按照它自己的核酸所包含的遺傳信息產生和它一樣的新一代病毒。

細菌的結構分為基本結構和特殊結構。基本結構是各種細菌都具有的結構,包括細菌的細胞壁、細胞膜、細胞質、核質。某些細菌特有的結構稱為特殊結構,包括細菌的莢膜、鞭毛、菌毛、芽胞。細菌主要以無性二分裂方式繁殖(裂殖),即細菌生長到一定時期,在細胞中間逐漸形成橫隔,由一個母細胞分裂為兩個大小相等的子細胞。根據它們對氧氣的反應,大部分細菌可以被分為以下三類:一些只能在氧氣存在的情況下生長,稱為需氧菌;另一些只能在沒有氧氣存在的情況下生長,稱為厭氧菌;還有一些無論有氧無氧都能生長,稱為兼性厭氧菌。

病毒和細菌的消滅究竟有什麼差異?

病毒就是個蛋白質殼子加上遺傳物質(DNA或RNA),病毒想要存活必須依賴細胞,也就是當病毒入侵我們人體中,它要拼命快速的吸附於正常的細胞,將身上的殼子脫掉,然後只有遺傳物質進入宿主細胞,利用宿主細胞的能量以及加工場所來生產自己的同類,等待成熟再釋放出體外。病毒存在細胞中也就以核酸的形式存在,抗病毒藥物找到含有病毒核酸的宿主細胞,並不會選擇性的只消滅病毒那一段核酸,會連同細胞一起解決,所以抗病毒藥物對於人體也會造成損傷。如果能識別病毒並能區分哪些是被感染細胞,哪些是健康細胞,把病毒和被感染細胞殺死就能把病治好。可惜的是,到目前為止,現有的合成藥物和治療方法還不具備這種識別和區分功能,又不能把人體所有細胞都殺死。而且病毒極強的變異性也是醫學手段對待病毒感染的一大難題。以新冠病毒為例,短短几個月已經發展了好幾代了,並且國外的新冠病毒和國內的又並不一樣。世界衛生組織每年都要根據全球監測情況推薦代表性病毒毒株,但是生產的疫苗只能針對一種病毒發揮作用,因此即使接種了疫苗,也無法抵禦其他類型的病毒。

細菌就不一樣了,細菌有自己獨特的結構和人體的細胞並不相同,但也屬於生物中的一種,不需要進入人體細胞,便能存活。也就是說它有自己獨特的生存體系,我們只要破壞了細菌的生存體系,就可以消滅細菌或者抑制細菌的生長。抗菌藥物的出現就是對細菌的致命打擊。抗菌藥物可以通過特異性干擾細菌的生化代謝過程,影響其結構和功能,使其失去正常繁殖能力,達到抑制或殺滅細菌的作用,也就是說在不影響人體細胞正常生存的情況下,抗菌藥物可以專門找細菌的麻煩。

結語:簡單說病毒躲在人體細胞內,還沒有藥物可以明確分辨出正常的細胞和被病毒感染的細胞,如果要殺滅,就一同解決,而把正常細胞全部解決不符合實際,所以現在最好的辦法只能是提高自身免疫力,以預防病毒的入侵,一旦感染,儘可能選擇合理的抗病毒藥物進行輔助治療。


醫療工作者張


詳細的理論我沒有,我只能粗略的說說細菌跟病毒的差異。

細菌比病毒大,在病毒沒有被發現之前,有人做過實驗。我不記得是誰了,是一個外國人,他看到菸草葉子老是長的不正常,他就把菸草葉子搞到水裡侵泡,然後過濾掉細菌,再把這些水灑在好的菸草葉子上,結果好的菸草也患了同樣的病。這引起了他的注意,沒有細菌怎麼也能致病?因為這個時候還沒有病毒這個概念。

想不出來怎麼回事,就進行猜測。是不是細菌的排洩物導致菸草業得病的呢?於是就有細菌排洩物是病毒的說法,病毒從此出現,而且當時認為病毒可能是細菌的代謝產物。

後來有人使用電子顯微鏡,發現病毒不是細菌的代謝產物,是獨立的一個物種,比細菌還要小上百倍,幾百倍。

我們知道在抗生素使用之前,細菌感染能輕易的奪走生命,因為細菌太過於微小,那時候不知道它的存在,或者知道了也沒辦法對付,直到青黴素的運用,才知道怎麼對付細菌。

病毒也是一樣,它比細菌還要小,目前還不知道用什麼對付它。


乙丙丁6


病毒和細菌相比比較,難處理主要是指在體內環境下,在體外環境病毒還是很容易被殺滅的。病毒之所以在人體內難以殺滅,這和病毒的特點以及感染方式有關係。

各種各樣的細菌病毒

病毒和細菌基本生物特點對比

病毒和細菌最大的不同就是,病毒不具有細胞結構,而細菌具有一定的細胞結構,具有細胞結構也就意味著能夠獨立的進行生命活動。從這一點來說,病毒雖然是人類發現的最小的微生物,但是病毒到底屬不屬於生命體,目前尚有爭議。

一、病毒的結構和特點

病毒最簡單的結構,就是其內部有一小段遺傳物質,外面再包繞蛋白質衣殼。病毒的體積非常小,主要以納米為單位,大的病毒也就幾百納米,小的病毒幾十納米。病毒的種類非常繁多,目前人類發現的病毒,已接近萬種。

病毒的結構特點

病毒的結構簡單,其自身並沒有一些細胞器能夠為自己提供生命活動,因此病毒只能靠寄生,而且只能寄生於活細胞。當病毒感染活細胞以後,病毒的遺傳物質會利用被寄生的細胞的細胞器為自己複製遺傳物質,指揮宿主細胞內的細胞器為自己生產蛋白質外殼,重新組裝成新的子代病毒,最後從細胞內釋放出去,完成病毒的複製和增殖。

二、細菌的結構和特點

細菌的發現要比病毒早很多,因為細菌的體積相對來說較大,可以用一般的光學顯微鏡就能夠發現,病毒的體積以微米為單位,1微米等於1000納米。

細菌結構特點

細菌的體積雖然也比較小,但是它具有一定的細胞結構和功能,細菌擁有細胞膜、細胞壁、細胞質和核質,這一類屬於細菌的基本結構,有些細菌還具有夾饃、鞭毛、菌毛等結構,這一類屬於細菌的特殊結構。這些細菌的基本結構就可以讓細菌完成一些基本的生命功能,這一點是和病毒大不相同的。

病毒和細菌的致病的機制不同

病毒和細菌的致病機制有相似的地方,也有不同的地方,最大的不同就是,病毒是寄生到人體細胞內進行致病,而細菌則不會侵犯到人體的細胞內。當然並不是所有的病毒和細菌都會致病。

一、病毒的致病機制

當病毒感染人體細胞以後,病毒會將病毒的遺傳物質輸入到人體細胞內,病毒的遺傳物質在細胞內利用細胞器進行自我複製,在這個過程當中,會干擾到正細胞的正常生命活動,造成細胞內的功能紊亂,有可能會導致細胞的裂解死亡。有一些病毒,雖然不會很快的導致細胞死亡,但是它會讓感染的細胞表達病毒的抗原,人體的免疫細胞識別到這些抗原以後,會進行攻擊,這些被感染的細胞,依然會被人體的免疫細胞殺滅。

病毒感染的致病機制

二、細菌的致病機制

細菌的致病作用機制主要是,一方面細菌自身有一定的侵襲力,另一方面細菌感染人體以後會釋放毒素。細菌的侵襲力是指細菌突破皮膚、粘膜等生理屏障,進入機體內定值、繁殖以及擴散的能力,這個過程對人體正常就有一定的損傷。

有些細胞感染以後會釋放出細菌毒素,主要分為外毒素和內毒素兩種。大部分外毒素是在細菌細胞內合成,然後釋放,被釋放的外毒素會對人體的正常細胞產生毒副作用。大多數外毒素,其化學本質都是蛋白質,而且毒性很強,比如說,肉毒梭菌的外毒素毒性比氰化鉀強1萬倍,1毫克毒素純品能夠殺死2億隻小鼠。內毒素則是細菌死亡裂解以後所釋放出來的,其主要成分是指多糖。內毒素的毒性相對較弱,其直接毒素作用很輕,但是它在人體內大量存在的時候,會引起人體自身免疫系統釋放出大量的免疫細胞,可導致人體的微循環衰竭,出現內毒素休克,嚴重的可導致人體死亡。

細菌致病機制

為什麼大家覺得病毒不容易被殺死?

病毒體積非常微小,而且致病的方式前文已經提及,主要是通過寄生人體正常細胞的方式感染。所以要想將體內的病毒徹底清除,就要殺死那些已經被感染的人體細胞,而且還要抑制已經合成的子代病毒繼續感染其他的正常細胞。想要做到這兩點其實還是非常有難度的,比如艾滋病病毒,各個國家已經對艾滋病病毒投入了大量的研究,但是現在依然無法徹底的將艾滋病病毒殺死,只能夠最大限度的抑制艾滋病病毒在體內的複製。還有很多其他病毒的感染,其實並不是依靠抗病毒藥物和治療達到治癒,基本上都是靠人體自身的免疫力來對抗病毒,而醫生能做的就是為患者提供支持治療以及併發症的治療。

病毒之所以這麼狡猾,其主要原因有以下幾點:

一、病毒能夠免疫逃逸

免疫逃逸就是指,病毒能夠通過各種方式讓人體的免疫系統發現不了它,免疫系統發現不了病毒的存在,就不能啟動免疫反應,對病毒和被感染的細胞進行殺傷。病毒能夠發生免疫逃逸的機制有很多種,常見機制有:

  • ①病毒是細胞內寄生,如果病毒進入到細胞內,沒有在細胞表面留下抗原的話,那麼人體的免疫系統就發現不了病毒;
  • ②病毒的抗原是由病毒的遺傳物質指導所產生的,而病毒的遺傳物質很容易發生變異,這就導致病毒的抗原也會跟著變異,而人體的免疫應答就會顯得比較滯後;
  • ③有些病毒直接寄生在人體的免疫細胞內,或者間接的損傷免疫細胞,這類細胞常見有艾滋病病毒、EB病毒、麻疹病毒等;
  • ④有些病毒的抗原結構複雜,讓人體的免疫系統不能準確的識別,不利於免疫應答。

關於病毒逃脫免疫的機制,仍然有一些其他的學說,在這裡就不一一贅述。

雖然細菌感染也很可怕,但是人類已經有很成熟的無菌術,對於以感染的人來說,抗生素也能夠對絕大多數患者起到良好的治療效果,而且抗生素的種類十分繁多,但是現在抗生素也面臨著耐藥的問題。反觀人們對病毒感染的治療,顯得手段很匱乏,並沒有找到像抗生素那樣非常有效的藥物。其難點主要體現在以下兩點:

  • 病毒是嚴格的細胞內寄生的微生物,病毒致病的前提也是先在細胞內寄生,因此抗病毒藥物必須進入細胞內才能作用於病毒,想做到這一點就已經有一定的難度。

  • 即便藥物能夠進入細胞內,對病毒的複製起到抑制作用,但是需要注意的是,這一過程不能對正常的細胞有傷害,而病毒在細胞內的複製與正常細胞內的生物合成過程是非常類似的,二者難以區分,因此要想找到只對病毒的複製起到抑制作用,而對正常細胞沒有影響的藥物也是非常困難的。

目前人類已經研製出的一些抗病毒藥物,仍然具有很大的侷限性,因為這些藥物的靶點均是病毒複製週期中的某一個環節,那麼對於那些不進行復制的潛伏的病毒感染,這些藥物就沒有任何的效果。還有就是對於複製突變率比較高的病毒,容易產生耐藥,這一點很好理解,某一種藥物的作用機制是固定的,而病毒是活的,可以隨時發生變化。

病毒的複製過程

總結

從以上可以看出,無論是從理論上研製抗病毒藥物,還是從實際人們已經生產出來的抗病毒藥物來看,都很難在短期內出現非常有效的抗病毒藥。這主要和病毒本身的特點以及其感染方式有關係,但是我們應該有信心在未來能夠找到很有效的抗病毒藥。


嶽文昌醫生


1、細菌是微米級,病毒是納米級,也就是說病毒普遍比細菌小1000倍左右。

2、細菌具有完整的細胞結構,而病毒只有核酸、核衣殼和包膜,有的病毒(朊病毒)甚至只是一個肽鏈。

3、細菌絕大多數存在於機體細胞外,可以用抗生素直接殺死細菌而不損傷機體細胞,病毒繁殖需要用細胞內的核酸和蛋白,所以只能細胞內繁殖(複製),要滅殺病毒,先要滅殺自身細胞。


飛舞的思緒010


病毒為什麼不像細菌那樣容易被殺死?要弄清這個問題,必須先弄清病毒與細菌的共同點與不同處!(一),病毒與細菌(病菌)同屬於微生物群體,這是兩者之間的相同之處。它們的不同處是:①細菌屬於一種沒有莖葉和葉綠素的一類低等生物,如大腸桿菌,肺炎球菌,葡萄球菌,沙門桿菌等等。這些病菌(細菌)可寄生於人體各器官之中,進行繁殖,進而使人生病。細菌是有細胞的微生物。②病毒只是核酸包著蛋白質外殼的一種最微小的簡單的生命體。病毒本身沒有細胞,它的生存是藉助動物或人體的細胞進行復制繁衍。(三),人得病屬於細菌感染的,確診後只要用各類抗菌藥就能控制或殺死細菌(摧毀細菌的細胞)!抗菌藥有人們常用的青黴素,鏈黴素,氯黴素,金黴素,合黴素,阿奇黴素等很多種。△△病毒在空氣中或著附於物體的表面時,我們用消毒液或酒精就能殺死它。但若病毒侵入人體臟腑中,它就會鑽進人體的細胞之中,進行大量的快速的複製,進而給人體器官造成危害,若用藥物殺死病毒,首先就得先破壞或損傷人體的細胞,這就給我們殺死病毒帶來很大的困難!弄不好,病毒沒殺死,人體的器官先遭到破壞。或者是病毒殺死了但人體器官也被破壞了,由此產生不良後果!由此可知,要殺滅病毒又不傷害器官是有一定難度的!這就是在人體內,病毒比細菌難以殺滅的原因。


張永科38


病毒為什麼不像細菌那樣容易被殺死?

與抗病毒藥物相比較而言,能殺死致病菌的藥物則很多,從青黴素問世以來,抗生素的種類越來越多,抗菌譜越來越廣,除了在我們ICU有時會見到多重耐藥的細菌以外,大多數致病菌都能被抗生素殺死。但是抗病毒藥卻寥寥無幾。

之所以出現這種現狀,是因為細菌和病毒是完全不同的。細菌好歹有完整的細胞結構,而且與人體細胞不同的是細菌有細胞壁,所以我們就可以從細胞壁入手,抑制細菌細胞壁的合成,達到殺滅細菌但不傷害人體的目的。

病毒則不然。病毒沒有細胞結構,只有小片段的核酸鏈和蛋白質外殼,侵入人體以後,它的核酸鏈會以不同的方式整合到人體細胞內,利用人體細胞內的物質,完成自我複製等生命活動。也就是說,它和人體細胞合二為一,這給抗病毒藥物的研發帶來了極大的困難。

不但如此,由於病毒進入細胞內會合成異體蛋白,使宿主細胞被人體免疫系統識別為“異己”而發生炎症反應,往往會造成不同程度的宿主細胞損傷及器官功能障礙。比如乙肝,比如當下的新型冠狀病毒感染導致的肺炎。

在沒有對抗病毒的特效藥之前,全力維持人體器官功能,為人體免疫系統打贏這場硬仗,是我們應該且必須做的,但這並不是有些網友說的簡單的去用激素、用呼吸機云云!新型冠狀病毒的出現,再次給我們敲響了敬畏大自然的警鐘!希望,最近處於觀察期的人群結束醫學觀察後,疫情能得到全面控制!


關注重症行者-阿鋒,獲取更多健康資訊。


e醫路同行


稍微懂一點醫學常識的人都知,人是病死了的,病毒才60溫度才能抑制,要殺死要22O度,跟油燃燒溫度一樣才能真正殺死,低溫零下60度都凍不死,人出生自身上就帶六十種病毒,只不過有些不發作,真的人身沒有病毒,天底下就不會死人,或者每個至少都能活一百歲,。


風之雪23


你想想,如果沒有艾滋病毒懲罰人類的錯誤性行為,肯定會有越來越多的人出現背叛配偶的。如果沒有病毒對野生動物的保護,有些野生動物就滅絕了。病毒就應該比細菌強大。所以說不要幻想人類能研製出治療癌症與傳染病的藥物,那是徒勞。人類能夠左右的是不去招惹病毒,還有主動保健身心,提高身心防禦能力


李愚公笑不死你740


簡單地說。細菌是完整的生命體。是一個獨立的細胞。學過高中都知道,細胞有細胞壁或者細胞膜,遺傳物質,細胞核,細胞液等等。因為細菌比較完整,所以破壞其中一個部分就能破壞整個細菌。弱點比較多。而且細菌對於人體屬於異物,不能偽裝,容易被免疫系統攻擊。一般細菌感染都會導致白細胞升高。

而病毒不同。病毒只有遺傳物質和蛋白外殼,零件少,弱點少。在和人體細胞接觸前,活性低。所以不容易被免疫系統發覺。如果沒有抗體,連淋巴細胞也不會升高。只能在病毒氾濫的時候發燒。而病毒變異塊。所以大部分情況只能靠自身來自愈。


閒來無事提筆忘字


細菌和病毒是兩個不同概念。

細菌是有細胞結構,而且可以自我繁殖,比喻下就是細菌有生命,抗生素髮現之前,細菌也是沒有特效治療方法!

病毒只是核苷酸和包裹核苷酸的蛋白質,可以比喻沒有生命,只有病毒侵入細胞內

,細胞內轉運RNA把病毒的遺傳物質當成自己細胞的,從而開始複製病毒,,借用細胞幫他製造所需核苷酸和蛋白質!

所以說殺死一個有生命的肯定要比殺死一個連命都沒的物質強,

我最近發個幾個關於病毒的科普,可以在我的主頁看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