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暗時刻—出版業即將迎來的疫後生存危機

之前寫過兩篇文章,一篇是疫情之後的轉折,另一篇是出版不會有報復性消費,只有轉型圖存。第一篇是從行業發展趨勢的角度,從非典的經驗中尋找行業發展的軌跡。另一篇則是從行業微觀的角度,闡述一下個人所認識到的風險。還有很多話沒有說完,所以繼續寫一篇從社會大環境的角度,看出版行業所面臨的巨大危機。相對於很多行業遭受的可恢復性的重創,出版行業所面臨的損失是不可逆的,其在社會宏觀環境下所受的衝擊,對眾多出版機構、從業者將會是致命性的。

首先從需求的角度來看出版所面臨的需求衰退危機。出版物作為特殊消費品,在絕大多數情況下並不是剛需產品,更多的是休閒、娛樂、學習性可選擇的軟需求。並且這種滿足需求的產品和途徑大多數還不具備獨一性。娛樂休閒自不必提,就拿學習來說,現在各種APP端口其便利性,延展性,實用性也遠比大部分圖書為強。實際紙質圖書在新媒體不斷髮展下,很多功能是被替代並逐步邊緣化的。這種非剛需的產品,在富足的生活環境下,在平時穩定的生活方式中,在較廣泛的人群中尚有一定的軟需求,但一旦生活方式改變,生存環境惡化,那被取代和消減的一定是這種可有可無的需求。

此次瘟疫讓經濟損失之重是大部分人所沒有預料到的。本來我國經濟就在深層結構調整與國際貿易戰中有很強的下行壓力,經此一疫,更是雪上加霜。全國兩個月的社會休克,讓經濟付出了沉重的代價。企業停工,消費停滯,很多企業和個人的財富一下歸零。一些人為了還貸款,甚至借錢度日。在飯都沒得吃的情況下,期盼大家去消費圖書,肯定是不現實的。況且圖書的絕大部分需求與功能,都可以在互聯網上找到廉價、方便的替代途徑與產品。出版從業者哪裡來的自信,覺得圖書還會有廣泛的需求?真不顧吃飯去買書?真為了看書,不顧家庭負債,不管老婆孩子?瘋了心嘛。

這種經濟的衰退與波動不是幾個月就可以緩解和渡過的,短則需要數年的時間去恢復,長了甚至需要上十年的時間恢復,試問有幾個出版機構可以虧本熬幾年?就算你能熬,問題是經濟復甦後,紙質圖書的需求就會恢復嘛?更大可能是不會。

其次,行業本身的人力資源枯竭危機。不要認為經濟危機中,大家為了餬口什麼工作都可以做。越是經濟危機,大家越會去收入相對較高,來錢相對較快的行業。以出版的收入結構,怎麼養活等米下鍋的家庭?怎麼去償還催逼的債務?大部分出版行業從業者的年薪不過一二十萬,就算到了出版社社長、總編級別,大部分也不過年薪三十到五十萬。這些收入還是包含了以往的績效,在經濟困難,市場萎縮情況下,績效如何保障?且績效大部分還都是一兩年以後才能兌現。在經濟下行的環境中,這點錢遠衝抵不了通脹與生存的壓力,必然導致人力資源的流失。而且人力資源的流失總是從精英骨幹開始,因為他們更容易獲得更好的發展機會,贏得收入更高的工作。

在經濟的動盪中,能力越差的人反而越容易留下,在動盪中這種衰退行業反而成為某種意義上的避風港。人力資源的惡性循環,必然導致行業最終空心化。沒有優秀的人力資源,你做什麼?從圖書生產到產品銷售,從企業管理到企業人力階梯培養,你怎麼實現?沒人還能成事的沒聽說過。

再次,人力資源的枯竭,必然導致產品策劃、生產能力的下滑危機。現在圖書從策劃、生產、理念、思想到產品物質形態的製造,早已和讀者的需求產生了距離,這種差距是不斷加大的,在此情況下,差距必然加速拉大,那你更難贏得有限的市場購買力。

你的思想還不如讀者有深度、有見識,那你策劃的書人家為什麼要看?你的製作設計陳舊老套,怎麼提起消費者的購買慾望。你的產品水平在退步中,讀者本已勒緊的錢包,更不會去購書。在經濟緊張的時候,就是消費也是購買剛需的精品,但是你用什麼生產精品?

最次,經濟大環境的低迷,必然導致產品

銷售市場的危機。兩個多月的社會休克,已經讓一些書店撐不住下去,而未來的需求衰退,必然讓更多的書店銷售下滑,甚至倒閉。在如此環境下,對於上游生產環節的出版機構必然是雪上加霜。

書店銷售下滑,你的圖書銷售也就減少。銷售減少,那印刷量就下降,退貨損耗增加,單品單冊的成本必然會增加。在經濟尚可的時期,你可以通過漲價的手段來衝抵這種成本增加,在經濟下行環境中,你漲價就意味著失去更多的需求,那你只能降價。問題是你有什麼操作空間可以降價?

書店的銷售下滑,也意味著銷售回款減少,賬期延長。作為上游的出版機構,你有足夠的流動資金支撐嘛?況且大量書店的倒閉,則意味著對應的應收款成為死賬、呆賬,讓你玩財務遊戲,賬面盈利的機會都沒有了,融資都別想(而且經濟危機中,誰會投資盈利能力薄弱的行業?)。

在大量書店倒閉的趨勢下,活下來的書店、銷售渠道,意味著市場佔比加大,話語權、議價權加強,那作為上游的出版機構的利潤空間將要進一步損失。問題是絕大部分出版機構並沒有多少自營銷售渠道,或者沒有什麼銷售渠道可以替代現有銷售渠道。那你只能讓利以維持目前的市場佈局,最後必然加重利潤損失,財務惡化。

在各種市場環境惡化,並和消費需求、行業自身的各種危機疊加後,試問有多少出版機構可以倖存下來?在這場優勝劣汰的生存空間競爭過程中,還會出現資源、人力、需求向強者聚集的馬太效應。中小出版機構的危機會更加嚴重,死亡步伐會更快。在這場生存遊戲中,怎麼可以活下去?自我感覺良好的眾多出版從業者、出版機構是否想都沒有想過自己會突然死亡?不過不用擔心,沒有了紙質圖書,閱讀一樣會存在。沒有了出版機構,出版從業者,一樣會有內容提供者、提供機構,讀者的需求仍會滿足,這個世界一樣美好。

說了那麼多沮喪的分析,說一個樂觀一些的機會吧。二手書市場會有一個相對長期的穩定、高速發展期,類似多抓魚這類的平臺將會壯大發展。終究在經濟危機下,實惠廉價的產品還是有人要的。


至暗時刻—出版業即將迎來的疫後生存危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