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郟縣:夫妻共同戰“疫”

“媽媽,你什麼時候回來,我想你了!”

“爺爺和爸爸又好幾天沒回來了,奶奶不會用電腦,我的網課都沒法上了。”

“媽媽,晚上我不想一個人睡覺,我想跟你一起……”

微信視頻聊天中一個稚嫩的聲音一遍又一遍與武漢火神山醫院一位“全副武裝”的醫護人員對話,視頻中的兩人是母子,母親是989醫院神經外科主管護師、文職人員姜海貞,孩子是這位母親9歲的兒子王皓聰。

河南郟縣:夫妻共同戰“疫”

離別多、團聚少,是這個軍人家庭的常態生活。

時針回到2020年1月23日,春節期間不擔負值班任務的姜海貞高高興興的回到了郟縣菸草局家屬院,準備全家人一起過個團圓年。1月24日,接到醫院的電話,要安排一批人員赴武漢支援保障,目前各科室自行報名。考慮到科里老的老、小的小,姜海貞毅然寫下申請書,堅決要求赴一線支援保障。看到妻子吞吞吐吐、欲言又止的樣子,丈夫王志國說:“我知道你又要選擇離開,我曾經也是一名軍人,知道這身軍裝意味著什麼,你放心的去吧,咱家的四塊軍屬光榮牌子不是白掛的。”

王志國從記事起,就一直過著等待團圓的生活。父親王富有遠在北京某部服役,母親一個人撫養著兩兄弟。長大後自己和弟弟王志遠相繼入伍,天各一邊。退伍後回到郟縣工作,妻子是軍人,還是部隊醫院野戰醫療隊的骨幹,參演參訓、值班備勤是家常便飯,紅色的基因、光榮的傳統、無私的奉獻、部隊的教育始終貫穿於這個軍人大家庭。

河南郟縣:夫妻共同戰“疫”

若有戰、召必回。是這個軍人家庭的真實寫照。

1月25日,姜海貞隨隊赴武漢火神山醫院。

忠誠赴使命,初心為擔當。從進駐火神山醫院的那天起,50多天以來,姜海貞像對待自己的家人一樣守護者一個又一個瀕臨垂危的患者,長時間佩戴護目鏡和醫用口罩,姜海貞滿臉是壓痕、為了節約時間,避免反覆穿戴防護服,姜海貞上班時不敢喝水,紙尿褲成了標配、為避免交叉感染,姜海貞的秀髮變得更短了,她和戰友們一起,相互支持、相互配合,在忙碌的工作中治療患者、清理病區、檢測醫療設備、進行感染防護培訓,接收一批又一批確診患者入院……“看到患者有了好轉,向我們豎起大拇指,我覺得再苦再累也能堅持下去!”姜海貞如是說。

1月26日,王志國家所在社區東城街道辦事處武裝部組織成立民兵預備役服務隊。

一日著軍裝,終身為軍人。王家的這三位退伍軍人毫不猶豫的主動報名,加入到這支神聖的隊伍裡。面對疫情的發展,父子三人把在部隊和戰友們一起並肩作戰的作風帶到抗擊疫情戰中,在東城街道卡點值班執勤、社區衛生消殺、疫情防護宣傳、服務民眾生活等方面主動作為,為完成戰“疫”任務貢獻出自己的力量。

父親王富有動情地說:“雖然我們父子三人都退伍了,但軍人的職責不會變、為民服務的情懷不會變、迎難而上的膽魄不會變、危機關頭的奉獻意識不會變。”

河南郟縣:夫妻共同戰“疫”

虧父母、歉子女。是這個軍人家庭的難言之痛。

王富有和老伴都已經退休就在家,本可以安享天倫之樂,但由於兒媳在部隊、兒子工作忙,照顧小孫子王皓聰的任務就落在了他們肩上。作為兒女,王志國和姜海貞是不合格的,父親身體不好,血壓高,本就是醫護人員的兒媳卻沒膝前盡孝。母親眼睛老花,心臟不好,還得照顧孫子的衣食起居日常學習。作為父母,王志國和姜海貞是不稱職的。本該陪伴的年齡,小皓聰卻成了“留守兒童”,疫情期間,皓聰要上網課,奶奶總是看不清鼠標、連不上線。為了孫子的學習,奶奶戴上老花鏡,拿上小鼠標,硬是學會了上網連線,家中牆上貼的兩張獎狀見證了孩子的品學兼優,見證了老人付出的辛勤汗水。

抗疫期間,縣人武部、軍人退役事務局、東城街道辦事處武裝部先後到王志國家中看望,送去口罩、酒精、食物等慰問品,認真詢問家中的困難和需要,第一時間協調解決。人武部部長郭少平拉著小皓聰的手說:“你要好好學習,以軍人出身的爺爺、父母、叔叔為榜樣,長大後為國家多做貢獻。”

戰鼓催徵鳴,荊楚戰尤酣。在這場特殊的戰“疫”中,無數夫妻與父子,無數現役軍人與退役軍人,無數有名與無名的普通人都能夠把抗疫當打仗,用行動詮釋了使命擔當。我們相信,有了黨全面的領導、軍人使命的激勵、醫者仁心的鼓舞、每個家庭的支持,所有人都將在疫情防控阻擊戰中書寫自己的篇章。

審核:吳亞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