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學風潮下的博物館如何謀求發展?

2019年年末,“全國博物館研學旅行培訓暨優秀課程與優秀線路交流會”在河南平頂山舉行,此次會議上來自全國各類高校、博物館的教育專家與全國25個省份不用類型博物館、相關機構的170多位代表圍繞研學課程的開發、優秀路線的分享、研學中現存問題的探討等話題進行了深入交流。


未來博物館研學工作究竟呈現出怎樣的態勢?面對學校和家長日趨多樣的教育需求,博物館能夠為社會提供怎樣的教育產品?面對社會研學機構的湧入、研學市場的亂象,博物館在這之中又該如何發揮積極作用?對此,弘博網對過往優秀的實踐進行分享,希望能啟發後續博物館研學旅行相關工作的開展。


內容為王 關注研學課程研發


從2015年《關於加強文教結合、完善博物館青少年教育功能的指導意見》印發至今,與博物館研學旅行相關的話題被關注、討論、實踐已經長達4年之久。在這期間,全國各級各類博物館紛紛開設相關課程,社會各類旅行社、研學機構先後涉足博物館教育這一領域,越來越多的學生團體、家庭觀眾以極高的熱情參與到不同形式的研學活動之中。到博物館上課,成為了許多學生的課內實踐和課外選擇。


然而,在研學工作如火如荼開展的當下,我們不難發現,優質的課程內容依舊匱乏,而學校、家長、學生對優質課程的需求旺盛而迫切。如何開發出設計新穎、內容優質的研學課程及路線,始終是博物館研學工作的關鍵。


啟發式教育理念的融入


為什麼要去博物館上課,到博物館上課和學習能有怎樣不同的收穫?這個問題是萬千家長乃至學校老師在面對博物館研學時所關注的,也同樣應當成為博物館課程研發者應當回答的。


有別於傳統的學校教育,學生在博物館展廳中參觀學習的自由程度相對較高,空間環境對學生的束縛也相對較少。而標本、化石、文物等實物內容的展示展現,互動空間的設計等都決定了博物館教育並不是單向的知識輸出和簡單的內容說教,啟迪參觀者探究當下、思考未來是博物館教育的重要意義。


對此,如何將啟發式、探究式、參與式的教育理念融入到博物館社教課程的開發中,應當成為博物館社教工作者積極探索和實踐的問題,也是保障課程內容差異化、優質化的重要前提。如首都博物館品牌社教課程“讀城”就將學生們從普通參觀者,實際轉化成內容的參與者,參與活動的學生在探究、研討的同時實際參與展覽的設計。調查策展的過程也是探究式學習的過程,有別傳統課堂教學的方式,在知識學習的同時也多向度的提升了能力。不僅獲得了認可與好評,而且提升了課程品質、增強了內容的生命力。


研學風潮下的博物館如何謀求發展?

參與首都博物院讀城活動的學生

品牌化商業概念的借用


打造教育品牌這一概念對博物館從業者們來說並不陌生,河南博物院的“歷史教室”、首都博物館的“讀城”系列活動等都是近些年起步較早、推廣較好的社教品牌課程。課程品牌的樹立極好擴大了優質內容的影響力,同時也提高了其市場辨識度。而伴隨著先進經驗的推廣,越來越多的博物館都開始了相關嘗試。


與單純簡單的開發一堂社教課程不同,品牌概念的引入代表博物館要充分借鑑商業運作的模式,更為全面、系統的關注課程研發。在受眾群體定位、宣傳推廣方式、產品核心競爭力、乃至後續的產品更新等等方面都要有所考慮,甚至應當靈活的應用商業調查模式、商業運營模式。如河南博物院推出的品牌社教活動“歷史教室”,就積極引入了商業連鎖概念。將河南博物院已經成熟的課程運營模式積極引入到本省其他地市,進行復制推廣,在進一步擴大影響力的同時也實現了行業內的優質資源共享。


研學風潮下的博物館如何謀求發展?

河南博物院歷史教室在平頂山博物館開課

依託館藏優勢、深入研究館藏特點,打造具有核心競爭力的課程產品;分層分眾設計開發不同類型、不同內容的研學課程;全面系統的開發導覽手冊、教育類圖書、周邊文創產品,進一步擴大課程影響力等等這些問題,都值得課程設計者在工作過程中深入思考。而系統化的思考與運用也同樣能夠保障博物館開發出更多高品質、富有競爭力的優秀課程。


整合資源 協同多方共同發展


對許多省市級大型博物館來說,其藏品規模和可利用的文化資源都十分豐富。面對數以萬計的標本、文物,大量的研究成果,博物館工作者究竟該從何入手進行研學課程、路線的設計開發?面對巨大的工作量和有限的人力,博物館方面如何才能開展好相關工作?這些都是博物館教育工作者在日常工作中面臨的實際問題。


而學校和社會力量的存在,則為這些問題的解決提供了很好的支持。如何整合資源、利用各方優勢協同發展、實現共贏,成為未來博物館研學能否做大做強的重要支撐。


瞭解學校課程需求


即2015年《關於加強文教結合、完善博物館青少年教育功能的指導意見》之後,2016年教育部、國家發改委等11部門聯合印發《關於推進中小學生研學旅行的意見》,正式拉開了中小學生博物館研學旅行的大幕。此後在2017年,教育部出臺的《中小學德育工作指南》中又明確提及,中小學可以充分利用文物展覽館、歷史博物館、非物質文化遺產地等積極有效開展傳統文化教育。


伴隨著相關意見的出臺,到博物館參觀學習、利用博物館資源開展教育成為許多學校的需求。而這些實際需求也為博物館課程開發、內容升級提供了更好的切入點。因此,在館校合作過程中,積極瞭解學校需求對博物館課程開發、自我完善同樣具有重要意義。


以湖南省博物館《長沙馬王堆漢墓陳列歷史課程》為例,課程設計上不只侷限於現場授課、展廳導賞、互動體驗等項目,還特別針對學校教學大綱推出了《長沙馬王堆漢墓陳列歷史課程.初中卷》、《長沙馬王堆漢墓陳列歷史課程指導用書.初中卷》、《長沙馬王堆漢墓陳列歷史課程.高中卷》、《長沙馬王堆漢墓陳列歷史課程指導用書.高中卷》,切實考慮滿足不同類型學校的教學需求,完善課程體系。符合教學大綱的課程用書和指導用書使得博物館學習更加體系化,內容更有針對性。在分眾教學的同時,也為學校老師提供了教學指導,使其即使在面對非正規教學時也不會出現無從下手的情況,更好的聯絡起了博物館展廳與學校課堂。受到業界關注的同時,也得到了學校師生的認可。在充分了解需求的基礎上有針對性的開發課程,不僅能使博物館課程開發有的放矢,還能夠進一步豐富、完善課程內容。


研學風潮下的博物館如何謀求發展?

因此,積極爭取與學校合作,主動了解校方需求,結合課程大綱要求開發相關課程,不僅能夠更好滿足學校教學需求,還能夠以此為抓手精進完善已有課程、設計推出新的課程,以便真正在館校合作過程中實現雙贏。


積極與社會機構開展合作


中國博物館協會社會教育專業委員會主任委員黃琛在此次會議的發言中指出:“近年來(博物館)教育活動的覆蓋面任然顯得頗為狹窄,博物館自身課程供應量不足所造成的供給空白迅速被社會教育機構關注、並涉足開展相關業務。”而在此過程中,各類教育機構、旅行社作為社會力量紛紛進入到博物館研學市場當中。


對此,2018年8月1日,國家文物局曾在官網發佈的《社會機構組織博物館研學旅行應規範管理提升質量》一文中表示“對於部分社會機構、個人以‘博物館遊學’之名,開展粗放的、只遊不學、走馬觀花、名不副實的‘研學旅行’活動,損害中小學生利益的行為,表示堅決反對。另外,國家文物局將會同有關部門,制訂博物館研學旅行相關標準,豐富研學旅行課程體系,不斷提升研學旅行質量。”以南京博物院、廣東省博物館為代表的博物館,也都積極響應,在能力範圍內進行一定程度的監督。


研學風潮下的博物館如何謀求發展?


而在監督之外,社會教育機構、旅行社為博物館研學帶來的機會也同樣值得關注。一方面,一些正規的研學機構和旅行社,在人力出行安排、食宿管理、應對突發事件方面擁有更多經驗,能夠在研學旅行過程中起到更好的保障作用。另一方面,市場上一些優質的研學機構老師,也同樣具備帶領參觀、開設課程、獨立教學的能力,並且受到固定觀眾群體的喜愛。


因此,在未來,博物館在監督的同時也要積極考慮同社會機構開展合作,合理利用社會資源。一方面博物館可以更多公開館藏資源與社會機構合作開發課程,另一方面也可以利用社會機構的人員、影響力和統籌協調專長。這樣不僅能在一定程度上緩解博物館人力資源緊張的問題,還能將博物館教育研究人員從不擅長的工作中解放出來,能使其更好的將精力專注於優質課程的研發。


研學風潮下的博物館如何謀求發展?

參與山西博物館“魅力古建”研學課程的學生

結語


啟發式教學理念的融入、品牌化課程的探究與研發、與多方力量開展合作,等等這些都是近年來博物館研學工作開展過程中的優秀實踐,也值得更多博物館人在未來進一步深入探索和研究。作為多年來與行業共同成長的重要力量,弘博網也在積極搭建博物館研學平臺,力求為未來研學的發展提供更多可能。面對更為多元的社會需求,面對尚需完善的研學市場在全新的一年,我們期待在研學旅行的路上,有更多精彩的思考與分享。


部分來自會議現場錄音整理

作者/編輯:oneman#oneman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