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訪防疫前線 31:康復驛站,照亮愈後患者回家路

新冠肺炎患者治癒出院後

仍需進行14天的

康復隔離和醫學觀察

“康復驛站”

就是他們歸家途中的最後一站

近日,記者探訪位於金銀湖的

“康復驛站”


截至3月18日,該驛站共收入出院病人91位,康復回家的有74位。來自金銀湖衛生院的8名醫護人員對他們24小時“守候”:每天早中晚三次查房,通過測量體溫、血壓和血氧飽和度等生命體徵數據,密切關注愈後患者的身體和心理狀態。

病人分住在6層樓,醫護人員查房一次需要三個小時。“我們對患者的情況爛熟於心,叫什麼名字,住哪個房間,現在什麼情況,可能出現什麼情況,必須即問即答。”

康復驛站醫療組組長、金銀湖街衛生院副院長周超雲表示,愈後患者在康復驛站出現血壓、胸悶等等情況,都必須及時解決。


探訪防疫前線 31:康復驛站,照亮愈後患者回家路

周超雲準備查房

“身體的不適,我們可以及時解決,吃藥或者給氧。但心理上的傷疤,需要我們付出更多耐心、細心和真心。”周超雲始終說著這樣一句話,“只有心,才能治癒心。”


從“軟肋”出發,病例本上寫滿筆記


“周院長,婆婆中午的飯又沒吃多少,血壓也不穩定。”3月21日下午三點左右,周超雲在常規查房時,護士向他報告了一個十分熟悉的情況。周超雲沒有遲疑,迅速前往患者所在的房間,第一時間進行心理疏導。

“這個婆婆可以說是一個縮影吧。”周超雲告訴記者,婆婆一家5口,兒子、媳婦、孫子和老伴,在這場疫情中,除了孫子,其餘四人全部“中招”,老伴已於3月初去世。婆婆和兒子、媳婦在方艙醫院經過半個月左右的治療後,轉入“康復驛站”進行最後的康復護理。


探訪防疫前線 31:康復驛站,照亮愈後患者回家路

周超雲在檢查康復驛站內急救設備


“她的心理問題其實非常典型:情緒不好、不吃飯、莫名煩躁和無知覺流淚。”周超雲介紹,老伴的離世,讓婆婆內心不安、焦慮和孤獨感幾乎爆發至頂峰,周超云為此很焦心,因此在心理治療上,他也格外上心,他的查房病例本上記滿了筆記:

第一,過度傷心會影響痊癒後的康復狀態;

第二,兒子、媳婦和小孫子在等她,他們已經失去了爺爺,不能再失去奶奶;

第三、向她反饋兒子、媳婦的康復進度,營造一家人依然同在的心理環境;

第四,醫護人員加強心理關愛,將自己代入其子女的角色,完善心理陪伴效應。

“目前來看,效果還是不錯的,婆婆情緒比剛來的時候穩定多了。但是症狀還沒有完全消失,我們的心理療愈也不能懈怠。”大約半個多小時後,周超雲離開房間,他的雙眼有些泛紅,情緒也明顯有些低落。“人心都是肉長的,看到一個老太太這麼哭,我心裡很難受。”


暗示療法,心理問題也要“對症下藥”


20日,周超雲接到了一個已康復回家患者的電話。電話中,70多歲的甘婆婆聲音洪亮、中氣十足,向周超雲反饋自己最近的狀態,同時也表達了感謝。

“甘婆婆剛進‘康復驛站’的時候跟現在完全不一樣。”周超雲介紹,經過半個多月的方艙醫院治療,甘婆婆轉入了“康復驛站”,但是她的心理依然還停留在“病中”焦慮和恐懼的狀態裡。

甘婆婆轉入“康復驛站”不久,一天深夜,周超雲接到了前臺的電話,“他們說甘婆婆打電話到前臺,說自己出現了血壓升高和無法呼吸的症狀。我當時很緊張,緊急準備了量血壓器和呼吸機,拖鞋都來不及換,直接穿了隔離服就進房間。”

可是經過檢查和測量,甘婆婆的血壓、血氧和呼吸都是正常的。周超雲當即意識到,這是心理症狀而非身體症狀,換句話說“她的心理還沒有意識到自己痊癒了”。

周超雲離開房間,拿了一顆維生素C回來,告訴甘婆婆,吃了這個藥就不難受了,而他會一直坐在旁邊陪她,直到她睡著。此後,甘婆婆依然會在深夜偶爾出現同樣的反應,周超雲每每都是第一時間趕到,等她睡著後,給她掖好了被子才離開。


探訪防疫前線 31:康復驛站,照亮愈後患者回家路

對愈後患者進行心理疏導

周超雲介紹,治癒出院來到“康復驛站”的患者多少都有一些心理上的壓力,無論是年輕人還是老年人。“年輕人會擔心自己以後還有沒有工作能力,社會會不會對他們產生歧視;老年人的焦慮更多則是在康復後會不會成為家庭的負擔?兒女會不會嫌棄他們等等?”周超雲認為,心理問題是全年齡段的,但具體的焦慮點就各有不同,需要醫務人員“對症下藥”。

“每送走一位回家,我的臉上肯定是笑的,他們只是生病了,病好後的生活依然會充滿陽光。讓他們看到陽光,是我最大的願望。”周超雲笑道。


來源 - 東西湖區融媒體中心

記者 - 安潔 但峰 肖梓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