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級下冊第4課《孫權勸學》該怎麼學?來看看這份課文批註吧!

關於《資治通鑑》

《資治通鑑》是北宋司馬光主持編纂的一部編年體通史。歷時十九年完成,記載了從戰國到五代共1362年間的史事。內容以政治、軍事和民族關係為主,長於描寫戰爭。宋神宗認為此書“鑑於往事,有資於治道”,即以歷史的得失作為鑑誡來加強統治,所以定名為《資治通鑑》。


人物背景

孫權(181-252),字仲謀,三國時吳國的創建者。他從兄長孫策遇害身亡之日起,在五十多年的時間內佔據江東。其最大功績就是開發了東南地區,促進了東南地區經濟的繁榮發展。

呂蒙(178-219) ,東吳國大將。字子明,汝南富陡(今安徽阜陽)人。少年時不讀書,以膽氣稱,後接受孫權勸告,讀了許多兵書、史書,智勇雙全。備受孫權、魯肅的信賴。魯肅死後,掌管東吳軍事,率軍暗襲荊州,擒殺關羽父子,名揚三國。殺關羽後不久病死。

魯肅(172-217),字子敬,臨淮東城(今安徽定遠縣)人。三國時吳王的得意謀臣,備受賞識。他少有大志,輕財好施,喜歡習武騎射。他一生的最大功績是倡導、促成並終身不易地竭力維護孫劉聯盟,使三足鼎立之勢能夠形成。


文體知識

編年體——指以年代為線索編排有關歷史事件的體例。編年體是以時間為經,以史事為緯,按年、月、日順序記述史事,比較容易反映出同一時期各個歷史事件的聯繫。以編年體記錄歷史的方式最早起源於中國,代表作有《春秋》《左傳》《資治通鑑》等。


課文及詳細批註


七年級下冊第4課《孫權勸學》該怎麼學?來看看這份課文批註吧!


七年級下冊第4課《孫權勸學》該怎麼學?來看看這份課文批註吧!


七年級下冊第4課《孫權勸學》該怎麼學?來看看這份課文批註吧!


七年級下冊第4課《孫權勸學》該怎麼學?來看看這份課文批註吧!


七年級下冊第4課《孫權勸學》該怎麼學?來看看這份課文批註吧!


七年級下冊第4課《孫權勸學》該怎麼學?來看看這份課文批註吧!

重難點分析

一、全文共寫了哪兩個片段?

1、孫權勸學,呂蒙“乃始就學”;

2、與蒙論議,結友而別。


二、本文的人物對話寫得十分精妙。請反覆品讀,細細揣摩三位人物各自說話時的口吻、神態和心理,體會本文對話描寫的特色。

孫權:先一語破的,向呂蒙指出“學”的必要性;繼而現身說法,指出“學”的可能性,使呂蒙無可推辭。從孫權的話中,既可以看出他的善勸,又可以感到他對呂蒙的親近、關心、期望,又不失主人身份。

魯肅:情不自禁地讚歎,可見魯肅十分驚奇的神態,在他眼中呂蒙變化之大簡直判若兩人,表現呂蒙因“學”而使才略有了令人難以置信的驚人長進,魯肅不僅地位高於呂蒙,而且很有學識,由他說出此番話,更可表明呂蒙的長進非同一般。

呂蒙:“士別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見事之晚乎!”是呂蒙對魯肅讚歎的巧妙接應。“三日”形容時間很短,“刮目”是擦拭眼睛,表示十分驚奇、難以置信的樣子。從呂蒙的答語中可見他頗為自得的神態。他以當之無愧的坦然態度,表明自己才略長進之快之大。

孫權的話是認真相勸,魯肅、呂蒙的話則有調侃的意味,二者的情調是不同的。


三、魯肅為什麼與呂蒙“結友”?

魯肅之所以願意主動與呂蒙結交,是因為魯肅折服於呂蒙的才華,這表明魯肅敬才、愛才,二人志趣相投。這最後一筆,是魯肅“與蒙論議”的餘韻,進一步從側面表現了呂蒙才略的巨大長進。


四、孫權勸呂蒙,使之“就學”,“勸”的本領可謂高矣。試分析一下他勸說技巧的高明之處。

他面對以“軍中多務"為藉口的呂蒙,曉之以大義,講明之所以讀書的道理,可謂以理服人,語重心長。“孤常讀書,自以為大有所益”,從自己的切身體會來談,現身說法,以事服人。

他以"孤豈欲卿治經為博士邪"來反問呂蒙,有責備惱怒之意,隨後又說"但當涉獵,見往事耳",言懇切,以情動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