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地產市場持續降溫,王健林預言要被2020年樓市印證?

我們知道,在過去,很多富人都是房地產開發商,比如李嘉誠和王健林。這也讓很多人想知道為什麼開發商如此富有。獲得一塊土地需要數億元,更不用說一棟建築了,他們從哪裡獲得資金?其實,懂得一點房地產知識的人心裡都有答案。土地開發商沒有自己的錢來建造他們的大樓。它們嚴重依賴“合作伙伴”,這些夥伴為它們提供資金,使它們能夠獲得土地並進行建設。值得一提的是,不同的開發商也都在實行預售制度,即便房子還沒建完,但是房子卻已經開始出售了,開發商的資金可以迅速回籠,之後再拿錢開發,所以雪球越滾越大……

房地產市場持續降溫,王健林預言要被2020年樓市印證?

事實上,國家和監管部門早就看到了這些,否則就不會有“國家從根本上調控房地產市場”的決心。在此之前,國家明確提出要限制非房地產資金流入房地產市場,嚴格規範房地產公司的非法融資和債券發行,在一些列的樓市調控舉措下,樓市終於迎來了降溫。

2020年一場突如其來的疫情,打亂了人們原本的計劃,全國人民在家居家隔離,這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樓市,之前人來人往的售樓處,如今大門緊閉,交易量驟減。甚至全國多地出現了零成交的尷尬局面,本想著樓市會逐漸降溫,卻沒想到一場疫情卻先到了。樓市過快降溫勢必讓開發商慌了,所以有很多地方出臺了救樓市舉措。就是適當的讓樓市熱起來是完全可以的,但是有些地方的救樓市尺度過大,導致了人們的擔心,疫情一過,樓市會不會跟以前一樣熱起來?

房地產市場持續降溫,王健林預言要被2020年樓市印證?

然而這種擔心是多餘的,因為沒過多久央媒和央行就忍不住了,他們及時表態:明確國家堅持調控樓市的決心不會改變。繼續保持原有的房住不炒政策,也不會再把房地產經濟作為刺激經濟發展的短期手段。不僅如此,在去年年末,央媒也釋放了一個重要信號:

《經濟參考報》、《人民日報》等中央媒體以及中國社會科學院的各種報道也給我們一些信號,表明商品房市場可能已經開始出現供過於求的勢頭。

房地產市場持續降溫,王健林預言要被2020年樓市印證?

去年12月20日,《經濟參考報》發表了一篇題為《100個城市的住房存量與去年同期相比連續12個月增長》的文章。文章稱,截至2019年11月底,全國100個城市新建商品住宅存量47359萬平方米,環比增長1.9%,同比增長5.7%,連續12個月呈現正增長態勢。其中,一、二、三線城市新建商品住宅存量分別為2799平方米、24157平方米和204.03平方米,環比增長3.7%、3.1%和0.3%,同比增長3.2%、6.0%和5.7%。

從“存銷比”來看,存量多了,銷量少了;從“供求比”來看,供給多了,需求少了。其實,無論是“存銷比”還是“供求比”,都已經透露出了一個十分明確的信號:市場上的房子正在越來越多,而需求卻正在減弱,這意味著2020年樓市供求關係或將迎來拐點,產生的最直接影響就是房價上漲動力不足。

房地產市場持續降溫,王健林預言要被2020年樓市印證?

這也讓我們想到了此前王健林的預言,王健林認為2020年中國房價肯定會呈現下架趨勢,未來房價不會在呈現大幅上漲趨勢,房價如果持續上漲,一旦出現房地產泡沫,對中國房地產市場和國家都將帶來影響,因此房地產市場在國家的調控下,必然不會一直持續上漲。通過分析央媒釋放的信號,以及對當前樓市現狀的觀察,顯然,王健林的預言正在成為現實。

房地產市場持續降溫,王健林預言要被2020年樓市印證?

國家對樓市調控的目標就是為了讓房價逐步穩定,讓房子逐漸迴歸住宅屬性,投機的水分正在被排出,2020年剛需買房者要笑了,但是投機者和房企卻要失眠了,因為房地產暴利黃金時代已經過去,未來再想靠房子投機賺錢不現實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