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和国成立的艺术见证”在这里诞生

来自:前线客户端

“共和国成立的艺术见证”在这里诞生

1950年,在大雅宝胡同甲2号庆祝齐白石九十岁寿宴时合影

大雅宝胡同位于东城区金宝街附近,东起建国门北大街,西至春松胡同。大雅宝胡同甲2号院就坐落在这里。

甲2号院曾是个三进的四合院,共有房屋二十多间。1946年,徐悲鸿接管北平国立艺专时,教职工宿舍便选在了这里。1950年,北平国立艺专改名为中央美术学院,这里改为美院的家属院。

“共和国成立的艺术见证”在这里诞生

董希文

1946年8月,经好友推荐,董希文结识了北平艺专校长徐悲鸿。很快,董希文便受邀担任北平艺专讲师、副教授。这一年,董希文一家也搬进了大雅宝胡同甲2号,一住就是20多年。

北平解放后,组织上交给董希文一项重要任务:要求他用最短的时间完成毛主席等5位国家领导人的画像工作。在不足一周的时间里,他带领艺专的师生夜以继日地工作,在规定时间内顺利完成。1949年2月12日,这一天是庆祝北平和平解放大会召开的日子。董希文主笔的毛主席画像,第一次悬挂在了天安门城楼上。5个月后,董希文又完成了为纪念“七七”抗战十二周年大会创作毛主席画像的任务。

“共和国成立的艺术见证”在这里诞生

1951年,董希文在大雅宝期间创作油画《抗美援朝》

由于董希文出色的工作,他受邀参加了1949年10月1日的开国大典。站在欢呼的人群中,他兴奋地用笔勾勒下开国大典的景象,并让他产生了创作开国大典画作的强烈愿望。3年后,这个特殊的重任就恰恰落在他的肩上。

1952年,中国革命博物馆按照中央部署,委托中央美术学院组织完成一幅巨型油画《开国大典》。美院领导经过慎重研究后认为,董希文几次为领袖画像,并参加过开国大典,由他执笔当之无愧。

当时只有37岁的董希文接受了挑战。把红灯笼吊在屋顶上临摹;去故宫观看汉白玉栏杆的形态;找著名建筑学专家梁思成了解天安门的结构;用木屑细沙搅在画地毯的颜料中,还原地毯真实的感觉……工作虽然在紧张进行着,但小屋光线不足和院里各家孩子们的喧闹极大影响了他的创作。于是董希文将画室移到了距离大雅宝胡同不远的西总布胡同74号姐姐家的二层小楼里。没有了外界干扰的董希文,24小时连轴转,实在熬不住了就在椅子上打个盹。

“共和国成立的艺术见证”在这里诞生

《开国大典》1952年版本

经过近两个多月的奋战,一幅长4米、宽2.33米,史诗般的作品《开国大典》终于创作完成。这幅将西方油画和敦煌壁画的技巧相互融合,创造了中国风格油画先河的作品一亮相立即引起轰动,得到艺术界高度评价。毛主席看到这幅画后称赞说:“是大国,是中国”“我们的画拿到国际上去,别人是比不了我们的,因为我们有独特的民族形式。”

1953年9月27日,《人民日报》在头版刊登了油画《开国大典》,这幅画由此成为20世纪50年代一幅家喻户晓的作品,被誉为“共和国成立的艺术见证”。今天,《开国大典》是中国国家博物馆“十大镇馆之宝”之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