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林山水甲天下,两江四湖象鼻山

桂林两江四湖构成桂林山水甲天下的重要组成部分。两江指漓江、桃花江。四胡指木龙湖、桂湖、榕湖、彬湖。象鼻山是桂林山水的象征。

桂林山水甲天下,两江四湖象鼻山

漓江,属珠江流域西江水系,为支流桂江上游河段的通称,漓江起点为桂江源头越城岭猫山,兴安县溶江镇灵渠口,终点为平乐三江口。漓江上游河段为大榕江,下游河段为传统名称的桂江。灵渠河口为桂江大溶江段和漓江段的分界点,荔浦河、恭城河口为漓江段和桂江段的分界点。漓江段全长164公里。沿江河床多为水质卵石,泥沙量小,水质清澈,两岸多为岩溶地貌。旅游资源丰富,著名的桂林山水就在漓江上。

漓江在灵川县秦家进入桂林市区,由北向南穿过城区,汇桃花江后至斗鸡山折向南流,过灵川大圩镇又蜿蜒向南,在草坪乡冠岩处入阳朔境,流经市区49.3公里。

桂林山水甲天下,两江四湖象鼻山

桃花江,是漓江的支流,源于桂林市灵川县恩磨山及维罗岭,途经分界山,出马公岭,流经临桂、灵川入桂林市区中部的榕湖和漓江桥的下游,全长约25公里。江的源头有华岩洞,经常有桃花片从洞中流出,故名桃花江。

两江四湖新景区,桃花江山水画廊游览线路的开通实现了乘船从象鼻山直达芦笛岩,形成了桂林环城水系游的新格局。沿途可以欣赏到桂林八景之一的“阳江秋月”和桂林西部十大名山。


桂林山水甲天下,两江四湖象鼻山

木龙湖,景区突出了自然山水与历史文化相融合的特点,在木龙湖北侧,依托宋代东镇门、宋城墙遗址等历史人文景观,建设包括宋街、半边街、古宋城、木龙塔、木龙夜泊、浅桥鱼影、听荷轩等具有宋代建筑气息的古建筑群落的景点,高45米。在木龙湖南侧与叠彩山之间建筑以观赏林地、草地、溪流、瀑布为主的生态景观带。这个人工湖因为邻近木龙洞,故名“木龙湖”。


桂林山水甲天下,两江四湖象鼻山

桂湖,有宋代城西护城河,南北长约1700余米,平均宽度110米,为历史上桂林护城河的重要组成部分。“老人高风”“桂岭晴岚”为传统名景,沿湖栽有大量名贵乔木花草,榕树园、银杏园、雪松园、水杉园、木兰园、棕榈园等园林景观与西清桥、宝贤桥、观漪桥、丽泽桥、迎宾桥等新景桥构成了一个集名树、名花、名草、名园、名桥于一体的博览园。澄碧的湖水,摇曳的枝头,奇特的山峰构成了今天之桂湖水城。


桂林山水甲天下,两江四湖象鼻山

榕湖、彬湖位于桂林城中央,是一个水体相连的连心湖,她以阳桥为界,东为杉湖,西名榕湖,因湖岸生长的榕树,杉树而得名。唐宋时期为人工开掘的城南护城河,称为南阳江。元代称为鉴湖,明代城池扩建,成为内湖。自清代始,富绅名士纷纷于湖岸边结庐而居,文人墨客于湖畔吟诗作赋,一时间成为桂林文化活动的中心。先后建有唐景崧的五美堂别墅。王鹏运的祖居西园,李宗仁官邸、白崇禧的桂庐,马君武的故居。目前仅存李宗仁官邸和桂庐。北斗桥位于榕湖,东连湖心岛,西连古南门,桥形布局走向按北斗星分布,故名北斗桥。桥面栏杆全部用房山高级汉白玉打制,是广西目前最长的汉白玉桥。整座桥桥型美观工艺精致,晶莹剔透。


桂林山水甲天下,两江四湖象鼻山

知音台,位于杉湖东侧,象鼻山旁,面积约10000平方米。由琵琶台、小桥、小岛、溪流组成。以中国古代乐器琵琶造型为主要构架,铺补杉亭 一名杉湖亭, 在杉湖湖心岛上, 1955年建, 为木结构, 以杉树皮盖顶。杉湖畔清代有"补杉楼", 是著名桂林诗人朱琦、龙启瑞等登临吟咏之地,知音之名由此而来。


桂林山水甲天下,两江四湖象鼻山

日月双塔,坐落在杉湖中,日塔为铜塔,位于湖中心,高41米,共9层;月塔为琉璃塔,高35米,共7层。两塔之间以18米长的水下水族馆相连。铜塔所有构件如塔什、瓦面、翘角、门拱、雀替、门窗、柱梁、天面、地面等均由钢材铸锻而成,并以精美的铜壁画装饰,整座铜塔创下了三项世界之最:世界上最高的铜塔,世界上最高的铜质建筑物,世界上最高的水中塔。王鹏运铜像,人物造型栩栩如生,呼之欲出。以园林小路、涌泉、溪流、古树名木,构成一幅高山流水觅知音的优美意境。在溪流的源头小山上立有由中央美术学院王克庆教授创作的我国南宋诗人,桂林山水甲天下的诗作者王正功的铜像,此处较为开阔,是赏杉湖景观的绝佳之所。

榕湖溪桥,位于榕湖北路,在丽泽湖与榕湖相交处。桥型仿我国著名石拱桥赵州桥的桥型,桥身简洁明丽,内涵深厚、韵味无穷,是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智慧结晶,桥长26米,宽8米。

湖心岛位于榕湖湖心,岛中小溪将湖心岛分为两岛,临水采用叠石生态驳岸,岛中新建目前广西最大的汉白玉龙船舫及湖心亭子迦廊、小飞虹、小亭。并配置高达五点六米由整块花岗石打制而成的月门及诸多观景石。岛上四时风景如画,宛如仙山琼阁。

湖心亭在榕湖的湖心岛上, 原建于40年代, 1979年两次重建, 现为一组设计新颖的仿古临水亭廊, 由大小两亭及连廊组成。大亭8角、重檐、凌驾水中; 小亭4角, 单檐尖顶, 坐落岸上, 以直角形(L)曲廊与大亭相连, 总面积120平方米。湖岸有九曲桥衔湖心岛, 掩映于湖光翠柳之间, 与亭廊构成整体, 显出平稳中求变化, 临水而有飞动感。


桂林山水甲天下,两江四湖象鼻山

象鼻山原名漓山,位于桃花江与漓江汇流处,山因酷似一只站在江边伸鼻饮漓江水的巨象而得名。

象鼻山的神奇,在于其形象酷似巨像,在鼻腿之间造就一轮临水明月,构成象山水月奇景,象鼻和象腿之间是面积约一百五十平米的圆洞,江水穿洞而过,如明月浮水。

象鼻山主要景点有水月洞、象眼岩、普贤塔、宏峰寺及寺内的太平天国革命遗址陈列馆等。附近还有隋唐开元寺仅存的舍利塔。水月洞紧靠江边, 漓水流贯其间, 如水中浮月,山石垂入水中如象鼻饮水漓江, 景致极佳, 唐宋以来即为游览胜地。

水月洞,在象鼻山的象鼻和象腿之间。距今约1.2万年前, 地壳抬升,漓江缩小,加速了水月洞的发育,形成一个通透的圆洞。长17米,宽9.5,高12米,面积约150平方米。水月洞洞口朝阳,亦名朝阳洞。但洞在水上,如明月浮水,十分形象,所以水月之名,一直沿用至今。

象山水月是桂林山水一大奇景,文人学士属文赋句,莫不叹为观止。宋蓟北处士《水月洞》诗有“水底有明月,水上明月浮。水流月不去,月去水还流”之句,细致刻画了天上、洞中,水底月亮相互辉映的奇迹。象山的水月与南望的穿山月岩相对, 一悬于天,一浮于水,形成“漓江双月”的奇特景观。

水月洞是广西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洞中现存石刻50多件,其中一幅高257厘米,宽752厘米,由清代广西巡抚倪文魏撰题的《皇清中兴圣德颂碑》是桂林2000多件石刻中最大的,也是唯一一幅对太平天国进行强烈抨击的文章,这块碑刻在象山是因为1852年洪秀全带兵攻打桂林时象山的云峰寺曾是他的战地指挥部,他们在山顶的普贤塔四周架设大炮轰击桂林城长达40多天,这场战役使太平军第一次学会挖城墙,第一次启用女兵打破了封建传统。

象眼岩,位于象鼻山山腰南北两侧, 互相贯通,高约2米,宽10米,长52.8米,呈扁长形,面积约274平方米。象眼岩原是一段不长的古地下河道,形成年代比水月洞早,因部位恰巧在象眼处而得名。从象山南麓南极洞口,沿石级可登上南眼。出象眼岩,盘山道可达山顶。北眼悬崖峭壁,无磴可通。象眼岩南北两洞,是一对眺望风景的绝妙窗口。


桂林山水甲天下,两江四湖象鼻山

夏天在桃花江与漓江汇流处浅水中,坐在竹椅上,脚在缓缓流水中,吃着烧烤,看着悠悠江水,望着象鼻山,凉凉爽爽,无限惬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