晉山閩水海天隔 四千裡外有相知——記廈門大學與山西的校地情緣

晉山閩水海天隔 四千裡外有相知——記廈門大學與山西的校地情緣

2017年,廈門大學社會實踐隊在山西省長治市壺關縣做電商扶貧。(資料圖片)

三晉古城,表裡山河;八閩大地,鍾靈毓秀。坐落於祖國東南、海峽西岸的百年廈大,是一所與中國共產黨同齡的高等學府,她與人傑地靈、英雄輩出的人文山西雖遠隔四千餘里,卻有著很深的緣分。不論是戰爭年代,還是在和平建設時期,不論是科研合作,還是人才培養,廈大與山西立足家國,彼此攜手,演繹了一段段感人的故事。

廈大淵源的山西戰士

南僑機工——這是一個被山西和廈大共同銘記的名字。

時光往前追溯到抗戰年代。抗戰爆發後,著名愛國僑領、廈門大學創辦人陳嘉庚先生,通過南僑總會在東南亞各國華人子弟中招募了3200多人,組成“南洋華僑機工回國服務團”回國急應國難。這群后來被稱為“南僑機工”的特殊戰士們往返穿梭在當時中國唯一尚存的國際通道——滇緬公路上,勠力保證了這條“抗戰輸血管”的暢通,至抗戰勝利。蘇榮祿便是這當中的一員。

那年,在招募令發出後,年僅12歲的蘇榮祿第一時間報名。他獨立駕駛汽車運輸軍用物資,奔波於雲南、湖南、貴州、廣西等地,哪怕敵軍的炸彈隨時在身邊爆炸,也沒有遏阻住他前進的車輪。“那時候路不好,不是現在的柏油路,都是土路。再加上日軍轟炸,滇緬公路上經常發生事故,死的人也是最多的。”有一次,他駕車行至貴州附近,遭遇日軍飛機低空掃射,一顆炸彈落下,蘇榮祿倏地跳入路邊三米多深的壕溝內,再扭頭看去時,他的車子已經被炸散了。

2016年3月,作為山西最後一名南僑機工,被譽為太原市“南僑之寶”的蘇榮祿老人在太原家中安然辭世。消息傳來,人們不勝感傷,陳嘉庚先生長孫陳立人唁電中說道:“蘇老先生當年響應先祖父陳嘉庚的號召,投身抗日大業,貢獻出青春年華。他是南僑老機工,抗日老英雄,他的逝世,是我們的巨大損失。”

廈門大學航空系1946級校友王克銘,山西省建築工程學校離休幹部,曾任廈門大學山西校友會副會長。他的一生頗具傳奇色彩。

解放前夕的廈門,形勢波雲詭譎。為配合南下大軍解放廈門,王克銘利用自身善於交往的優勢,策反了當時國民黨駐廈門海軍軍官學校的學員周繼祖、喻克良和陳健,在國民黨中引起了不小的騷動和混亂。周繼祖等人投入革命陣營以後,很快加入中國共產黨,又被派回到一個國民黨工兵連裡,配合原先潛伏在那裡的地下工作人員,策動該工兵連起義,給國民黨反動派再一個沉重打擊。1949年4月,在當時的廈大總支女生直屬黨小組組長劉正坤的介紹下,王克銘秘密加入了中國共產黨,成長為一名堅強的共產主義戰士。

來自山西的廈大“當家人”

翻開校史,廈門大學的不少“當家人”,與山西有著不解之緣。

未力工,來自山西武鄉縣楊桃溝村,14歲參加革命,曾任長江支隊第五大隊秘書長,1952年,調入廈門大學工作,先後出任廈大黨委副書記、副校長,代理廈門大學黨委書記,被親切地稱為“老未”。

老未注重跑基層做調研。尤其在面臨一些重大決策時,老未就跑得更多,做得更細了,甚至在路上偶遇的老師,也能成為他的“調研”對象,就某個問題詳細徵詢。老未很善於換位思考。1979年,時任副校長的老未,負責學校的撥亂反正和落實政策等工作。他常跟身邊的工作人員說,我們要帶著感情來做落實工作,即使來訪的人中說了過頭的話,我們也不能惱。如果我們能設身處地,也就能理解他的怒氣了。老未真誠待人,沒有半點領導架子,大家都願意坦誠和他交流想法。

他對廈大教育事業的關心,即便是在他離休多年後也依然沒有按下“暫停鍵”。廈大校史研究室工作人員回憶,離休後,老未每天準時到校史研究室,風雨無阻,全身心投入廈大黨史校史編撰工作中。他帶著大家對廈大黨史校史編撰全面統籌規劃,不到5年時間,出版編輯《廈大校史叢書》《廈大黨史資料》《廈大校史資料》等共計16冊500多萬字,為廈大校史整理工作打下了紮實的基礎,為中國高等教育史及高等教育學的研究提供了一份寶貴的材料,受到高校校史專家、同仁的一致好評。

上世紀80年代,著名作家丁玲曾經來過廈大,並對老未這位大學領導毫無架子、平易近人的作風印象深刻。在《丁玲文集》中,記載著丁玲寫給未力工的一封信,信中說到:“這次我在廈大,雖然是第一次見到你,但你的態度誠懇,平實,熱情不急躁,我們都很感動。”

上世紀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除了老未以外,廈門大學中還有多位的山西籍校領導,如來自山西臨汾七里村的趙源(時任校黨委副書記、副校長)、來自山西屯留的司守行(時任校黨委副書記)、來自山西武鄉的張存友(時任校黨委常委、組織部部長)等等,他們與其他的校領導一起,為廈大重振雄風、走上發展的快車道發揮了轉承啟合的重要作用。

廈大的另外一名黨委書記張玉麟也與山西緣分頗深。張玉麟雖籍貫為廣東,但從其青年時期就將其革命生涯鐫刻在了三晉大地上。

1952年7月,中共廈門大學委員會成立,山西南下幹部團中的傑出代表張玉麟出任廈大首任黨委書記。20世紀50年代,臺海局勢緊張,廈門大學地處海防前線,肩負著其他高校所沒有的“海防鬥爭”使命。為了努力辦好海防前線大學,張玉麟卓有成效地領導了反空襲鬥爭,保障了教學秩序。此外,張玉麟在廈大建立起了輔導員制度,有力地加強了大學生的思想政治工作。為使大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世界觀,張玉麟親自擔任《中國革命史》等課程的主講教師。每週六下午,他還給全體教師作時勢報告,他語言生動,聲音鏗鏘,報告內容豐富精彩,師生們常常被他的講授所吸引和感染。

張玉麟特別重視和廣大教師交朋友,他不僅在工作上、業務上與他們有共同語言,而且在生活上,他也努力與教師接觸、融合、相知相親。著名數學家、哥德巴赫猜想研究的重要貢獻者陳景潤,是廈大上世紀50年代的畢業生、年輕教師,他對張玉麟特別敬重和愛戴。1981年,陳景潤回廈大參加母校60週年校慶,大會後堅持攙扶著張玉麟,一直護送到家。那份不同尋常的情誼,令人感動。

校地融合結碩果

廈門大學與山西在科研、人才培養等方面的合作往來、融合共贏由來已久,在東海之濱和三晉古城之間架起了一座合作的橋樑。

在科研領域,蔡啟瑞,彭少逸,兩位院士的聯手攻關就是一段佳話。

1986年,廈門大學化學化工學院蔡啟瑞院士親自致信我國著名的燃料化學家、時任中國科學院山西煤炭化學研究所名譽所長的彭少逸院士,商討跨單位、跨部門組織科學研究。

之後的數年間,兩位院士共同主持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大項目“碳一化學催化基礎研究”課題,並取得了重大突破。跨學科、跨團隊協作的主要研究成果被彙集於蔡啟瑞、彭少逸主編《碳一化學的催化作用》一書中。這些國家急需的重要成果促進了國家碳一化學的發展,並與其他老一輩科學家一起引領著中國從催化大國走向催化強國。

近年來,廈大與山西之間的科研合作的步伐仍在繼續。僅2016年至2018年,廈門大學積極向山西省有關單位提供科技諮詢和研發服務,共承接了環境保護、生物醫藥、能源材料等各類科技研究及諮詢項目近10項。作為半個世紀以來中國十項重大考古發現之一,山西“侯馬盟書”的挖掘,也有廈大考古系師生的參與。

在人才培養領域,早在上世紀50年代,廈大和山西大學就來往密切。

上世紀50年代,“新山大”恢復山西大學建制伊始,廈大就在師資進修方面給予了大力支持,如廈大1958屆學生張鴻超到山大工作,後來又在山大的支持下,回母校繼續深造。

數千名優秀的山西籍廈大校友在母校的培養下,在山西或福建的熱土上奉獻著自己的青春和熱血。他們活躍在政府部門、學界和商界,有的在推進“法治山西”建設、為地方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提供了有力保障;有的在促進全省環境保護提升、力保三晉“山青、水秀、河暢、岸綠、景怡”方面施展著自己的智慧;有的在團結廣大歸僑僑眷上作出了不俗的業績;有的默默奉獻,踐行著教書育人和航空報國的不懈追求;有的成為商界翹楚,帶領企業成為所在領域的標杆,為當地社會經濟發展做出了突出的貢獻;有的熱心公益,先後為希望工程、中國老齡事業發展基金會、汶川地震、青海玉樹地震等慷慨解囊……

現在的廈門大學中,也有很多優秀的山西廈大人,在各自不同的科研和教學領域中綻放光彩:中青年法學家、廈門大學法學院院長宋方青教授,青年才俊杜興強教授、鄭澤芝教授、王華教授……

在更細微處,作為實踐育人的重要途徑,廈大已經連續十年派出社會實踐隊共35支前往山西。他們的足跡遍佈三晉大地山山水水,內容涉及鄉村振興、企業調研、基層幫扶、食品工程和服務地方等方方面面,廈大與山西的深厚情誼在年輕後輩學子手中不斷延續。

千秋太行,中國脊樑;百年廈大,巍巍黌宮。雖遠隔千里、歷經風雨,但山西與廈大數十年來共同織就的全方位合作藍圖,已經為兩地情緣作了最好的註解。“相知無遠近,萬里尚為鄰”。歷史的接力棒已經傳到了21世紀的廈大和山西手中,我們有充分的理由相信,廈大和山西攜手奔跑在新時代的路上,一定會花開滿枝、一路芬芳。(陳文 歐陽桂蓮)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