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护生命,提升效率,智能机器在疫情中“淬火成金”

守护生命,提升效率,智能机器在疫情中“淬火成金”| 红杉搏疫论

​信息论创始人克劳德·香农的经典语录“Rooting for the Machines”,在2020年开年袭来的新冠肺炎疫情中得到了更多人的认同。


人手紧张、工作强度大、感染风险大……这些抗疫一线的医护人员所面对的挑战,在更大范围触发了人们的思考:人工智能、机器人等前沿技术,是否能够在这样的极端环境下,有效缓解人所面对的风险与压力?


在获得大众对科技的应用价值认同之外,来自政府层面的政策支持也已陆续出台。近日,科技部发布《关于科技创新支撑复工复产和经济平稳运行的若干措施》,启动实施“科技助力经济2020”重点专项、实施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发展行动等。科技的价值在疫情中得以显性地呈现,或也将为技术创新型企业发展开启更大的施展空间。


事实上,在疫情的防控中,如李群自动化、云扩科技、思灵机器人等企业的智能产品已经投入到抗疫防疫、有序复产的工作中。而疫情后,市场或将为智能机器人领域带来更大的需求,也给领域内的技术迭代与自身发展提供助推力。如何把握市场变化中的新机遇,推动技术不断进化迭代,成为疫情下智能机器人相关领域企业所思考的共同问题。


李群自动化:

疫情催化会为机器人发展释放更大空间


此次疫情防控工作,加速了机器人及相关技术在医院的应用,由于医护人员人手紧张、压力巨大,为最大程度避免交叉感染病毒,机器人站在了防疫的第一线,例如智能消毒机器人承担起了医院的部分消毒工作。顺应市场的需求和发展,李群自动化也推出了相应的消毒机器人产品。


与此同时,疫情在全面的健康教育上起到了催化剂作用,相信疫情之后一些涉及到人员健康和安全的其他工作,也会逐渐释放出来,由机器人来完成。市场的需求会促进企业做进一步的研发,推动产品的市场化。


石金博

李群自动化CEO


通常来说,技术的发展路径会顺应市场的需求而产生改变,由于本次疫情让大家更深入地理解生命的可贵以及好的卫生习惯的重要性。从观念转变层面来看,疫情后,大众和企业机构都会愿意投入更多资金去保证人身健康,这就给机器人企业带来了机会。


企业需要从市场需求为出发点,通过市场需求反推技术需求,适当调整部分技术路线。例如在医疗行业,我们看到了消毒机器人的迫切需求,并通过自身技术的积累和机器人设计生产能力,快速推出相应产品,从而满足市场的需求。通过本次疫情,我们还看到,某些技术能力对企业后续的发展会显得越来越重要,例如产品的人机交互能力,实时收集数据并进行数据分析的能力,以及对现有跨界技术快速整合成产品的能力。


守护生命,提升效率,智能机器在疫情中“淬火成金”| 红杉搏疫论


疫情期间,李群自动化也面临着新的挑战:一方面是业务的拓展,由于全国复工需要一段时间,各制造企业的人员到位都需要一个过程,工厂原有的自动化实施计划,也会相应地往后调整;另一方面,在市场活动上,出于安全的考虑,这段时间也不会太频繁,业务上会受到一定的影响。


虽然在短期内带来一定的挑战和市场压力,但从长远来说,这次疫情让很多客户意识到:相对于人,机器人和自动化显得更可靠。机器人是一个设备,它并不会像人一样存在病毒感染的问题,这为生产制造带来更可靠的保证。从另一层面来说,疫情反而进一步推动了自动化的进程。


作为企业,在应对和调整上,李群自动化首先要保证稳固的现金流作为公司运营的前提,业务拓展上会将客户的回款能力当作一个极其重要的指标。同时,针对新兴的有潜力的一些市场,例如医疗、新能源和半导体等行业,企业会加大业务拓展的力度,加速产品迭代,占领市场。


云扩科技:

RPA迅速上线使用,疏通市民服务热线


据相关部门统计,自疫情爆发以来有超过70万个电话呼入上海12345市民服务热线。其中与疫情相关的将近50万个,占比超过7成。每一通电话的背后都是市民不安的等待,上海12345市民服务热线相关部门开启紧急预案,700多名话务员,实施7*24小时工作制,随时响应。


“目前,虽然疫情得到了控制,但伴随着企业开始复工、复产,市民们也产生了很多新问题,比如说关于随申码申请等,不但给我们,给大数据中心运营人员也带来了不小的压力。”话务员小张说。


“随身办”程序目前处于运行初期,由于环境等问题造成的二维码不准确、信息缺失等严重问题给市民的出行带来了不小的影响。因此很多市民通过拨打12345热线,寻求帮助、解决问题。


大量通过12345热线反馈至上海大数据中心的随申码问题,不仅数量大、需求急而且处理流程繁琐,也给大数据中心运营人员带来了很大的压力。小张表示,一名工作人员一天最多能解决150个左右的工单,但面对几千上万条问题反馈仍是捉襟见肘,公司需要投入几十个工作人员到工单处理工作中。


在了解了工作人员的难题后,云扩科技立即响应需求,投入一线技术力量争分夺秒开启研发工作。能够在如此短的时间内进行产品研发和落地并非易事,产品、研发、实施等每个部门都制定了具体目标,沟通反馈常常持续到后半夜。经过大家的不懈努力,能够精准帮助一线员工处理大量工单的云扩RPA迅速上线使用。


守护生命,提升效率,智能机器在疫情中“淬火成金”| 红杉搏疫论


RPA的特点就是能够快速准确地将基于规则的常规操作自动化。


未应用RPA之前,由于工单处理工作只能按照既定的流程,在大数据中心网站上查找、核对、填写大量工单处理信息,极其耗费人工。


实施RPA后,在应对固定流程以及逻辑清晰的任务方面有着天然的优势,快速的系统操作能力极大提高了工单办结效率。人工平均处理一条工单需要4分钟,而机器人完成一条工单仅需30~40秒左右,工作效率提高了6-7倍。


“12345”市民服务热线是上情下达、下情上达的桥梁纽带,反馈的问题得到及时的解决是连接党委政府与市民群众的“信任纽带”。云扩RPA在这样一个特殊的时期发挥了自身的技术优势,帮助快速自动打通工单应答及处理流程,确保市民反馈的问题及时得到解决,降低市民的焦虑。


刘春刚

云扩科技CEO


新冠疫情下,我们虽然不能像医务人员一样在前线帮助救治病人,也希望可以‘有一分热,发一分光’。


思灵机器人:

让医疗更有效率、让医生得到更好保护


疫情总体上对社会的影响很大,但在消极影响之外也有积极影响,特别对智能机器人行业而言反而从疫情中看到了自身发展的机会。


一方面,产业各界开始真正意识到生产中仅仅依靠人力,难以完全保障生产效率。机器人行业中一类重要的产品将会是类人智能机器,这类机器人能够达到人的基本智能和技能,产线工人能做的事情能够基本由这类机器人完成,相当于机器人大脑加上一个执行的机器人。


类人智能机器人的应用场景非常广泛,其价值就在于它能够满足行业对于柔性化、自适应化和智能化的需求,而客户的付费意愿也会依据这一价值来判断。无论是思灵业务切入的医疗领域,还是汽车行业、消费电子行业领域的客户都对真正的智能机器人有较强的付费意愿。而且经过这次疫情,我们观察到很多行业为智能机器人付费的意愿都变得更为强烈。


另一方面,疫情让制造业开始深入思考人力成本。人力成本上升是社会发展的趋势,而国内制造业也在不断向东南亚地区迁移,这其中出现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如越南、印尼等国家制造业的自动化程度有些甚至超过了国内。


究其原因,是当国内制造业走出去在当地建设生产基地时,会发现当地的人力成本虽然低,但因为管理等问题,效率、良品率也受限,采用自动化设备成了许多制造业的重要选择。这一现象背后折射出来一个非常深刻的逻辑。


我认为,未来十年,中国会从一个单纯输出工业产品的国家变成一个输出生产能力的国家。我们希望通过柔性化和智能化的生产线输出,帮助制造业在一定程度上摆脱对人力的依赖。


陈兆芃

思灵机器人创始人


今年对于人工智能、机器、无人驾驶可能会是一个落地的爆发元年,之前全都是简单的自动化机械的替换,从今年开始就会是一个实质上的替换,我们现有的技术也到了能催生质的改变的一个起点。


医疗机器人并不是替代医生。医疗机器人并不能够完全代替医生看片子和做手术,其最主要的目的还是让机器人辅助医疗,从而提高整体医疗水平。

中国的医疗水平在高速发展,但是目前医疗资源仍然不足,跟国家的人口数量并不成比例,而且医疗资源呈集中状态,几个一线大城市集中了大部分的医疗资源,而小一些的城市并不能分享国家医疗水平的飞速发展。


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如何让全国绝大部分的人民都能够享受到国家医疗水平的进步?医疗机器人可能是一个有效途径,比如远程医疗机器人,可以让大城市里的优秀医生为偏远城市中的病人做手术;手术机器人可以让更多的医院中的医生能够在机器人的协助下进行原本非常困难的手术;人工智能诊疗可以让医生更早更全面的发现病情,这是对于健康产业的巨大提升。


守护生命,提升效率,智能机器在疫情中“淬火成金”| 红杉搏疫论


目前新冠病毒疫情在全球的爆发,更加强化了医疗机器人的需求。事实上,5年前埃博拉病毒爆发的时候,机器人已经开始发挥辅助医疗作用,支持医生通过5G支持在相对安全的区域,为隔离区域的病患提供问诊、采血、注射、采样等医疗手段。这些也是当下思灵机器人正在做的一些事情,希望自动化技术和机器人技术在防疫和医疗中得以更加直接和全面的应用。


虽然看到行业的积极信号,但从组织层面思灵也采取了很多举措应对疫情挑战。一方面,公司对供应链的调整变得更加明朗。未来思灵供应链可能会进一步全球化,以尽可能地降低类似突发状况对研发、生产的影响。此外,疫情也让思灵对组织模式的改进有了进一步的思考,更加重视组织化管理,体系建立、以及会议系统的优势和效率。


陈兆芃

思灵机器人创始人


经过这次疫情,我们期待机器人和人工智能领域的技术,能够在更多的医疗领域辅助医生,让医疗更有效率、让医生得到更好的保护,并能够真正应用于更多的垂直领域。


● ● ● ●


科技的进步让人类面对疫情时能够更加从容,机器人和智能产品在各个领域的应用也让我们看到了未来生活新的可能。疫情搅动了原有的产业形态,有的行业面临危机,有的行业却迎来了机会,对于智能机器人领域来说,无疑是“机”大于“危”。


调整战略、把握新的需求、加速技术迭代,是疫情后期智能机器人企业的必经之路。而作为“创业者背后的创业者”,红杉中国也将持续支持、见证这些企业的长期发展。


分享到:


相關文章: